《223-疡医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23-疡医大全- 第1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卷二十七足踝部
足汗门主方
属性:止脚汗 
白矾 干葛(各五钱) 
煎汤,连洗五日,其汗自止。 

卷二十七足踝部
小脚门主方
属性:x桑杏汤x 
桑白皮(八钱) 朴硝(一两) 乳香 杏仁(各二钱) 
五大碗水,先煎桑、杏至三碗,再入乳、硝封口化尽,先熏后洗,足大能小,其软如绵。 
又方 
明矾(一两) 威灵仙 川椒 凤仙花 玉簪花(各三钱) 皮硝(五钱) 
水煎一个时辰,先熏后洗。 

卷二十八
诸风部
属性:自油风、痛风起,至癜疯、麻疯止,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卷二十八诸风部
油风门主论
属性:陈实功曰∶油风是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枯,脱落成片,皮肤光亮, 
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治以海艾汤洗之。(《正宗》) 
《心法》曰∶此证毛发干焦,成片脱落,皮红光亮,痒如虫行,俗名鬼剃头。由毛 
孔开张,邪风乘虚袭入,以致风盛生燥,不能荣养毛发,如耽延年久,宜针砭其光亮 
之处出去紫血,毛发庶可复生,宜用神应养真丸,以治其本,外以海艾汤洗之,以治其标。 

卷二十八诸风部
油风门主方
属性:x海艾汤x 油风血虚风热所致,皮肤光亮,眉发脱落者。 
海艾 薄荷 本 蔓荆子 藿香 甘松 菊花 防风 荆芥(各二钱) 
用水五六碗,同药煎数滚,连渣共入敞口钵内,先将热气熏面,候汤温蘸洗之,留药照前再洗。 
油风面上及身上俱有不知痛痒。(壮岳 。) 
当归(四两) 虱胡麻(研碎) 大生地(铜刀切片) 玉竹(各三两) 川芎(五钱) 僵蚕(炒,研) 白 
蒺藜(炒、去刺) 石菖蒲 牡丹皮 荆芥 防风 白芷 赤芍药(各一两) 
上锉片,散药入坛,火酒五斤拌匀封坛口。如饮时对陈无灰酒饮,服此三料,无不痊愈。 
x神应养真丸x 
熟地(酒蒸、捣膏) 当归 天麻 羌活 宣木瓜 川芎 菟丝饼 白芍 
蜜丸。每服百丸,盐汤或酒服。 

卷二十八诸风部
痛风门主论
属性:林氏曰∶或问痛风一证,系血虚耶?血热耶?热极生风耶?抑风邪客于经络为痛 
耶?其证与痛痹同耶?异耶?其痛流走不定者风耶?火耶?其痛多在经络关节之间 
者,筋病耶?骨病耶?死血为病耶?痛甚于夜,而减于昼者,何也?轻则三日一移 
动,重则七日一移动者,何也?甚有痛久而传为痿痹者,又何也?答曰∶痛者气滞 
血凝,经络为之阻塞而不通也。风者善行而数变,乃流走不定之义也。盖风寒湿三 
气客于经络血脉之中,未经疏散,则郁久生热,热极化火,而更兼风变,其性流走 
不定,伏行于周身经络血脉之间,是为病原。自后或因营卫之气血,偶有阻滞于经 
络关节之处,则此风热亦因之停阻,欲行不行,遂至浮肿而痛,屈伸亦为之不利,或 
两三日,或五七日,此处气血已通,而别处复有稽留,则痛亦移换。至于卫气昼则 
行于阳分之表,而营气亦易运,故痛缓。夜则卫气归阴,营气不行,其血脉凝涩而痛 
甚,故此证当责之肝家血少血热,木燥火炎,而虚风复从火化也。盖肝藏血,肝主 
筋,凡关节皆经脉之总会,血虚既不能滋养筋脉,而风火反因之阻于脉络,于是浮 
肿面热,浮属风,热属火,肿为气血阻碍, 
每逢湿热盛行则发,实非筋骨与死血为痛也。若云筋骨死血,其痛定在一处,焉能 
三日七日移换哉?此实肝经无形之风热为病,盖风热属火,所以善走,若寒与湿,则 
又当始终痛于一处矣。虽云风热每得暖气而痛缓者,则虚火之本固寒,其性喜暖,再 
则治病之法,用甚寒甚热之药,当以从治,从治不已,又当求其属以衰之,从与属者, 
正热痹得暖而易散之义也。若痛久则饮食起居必废,精神气血亦必因病而虚,所以 
筋骨无力,关节不利,而成痿痹也。(《活人录》) 
又曰∶或问痛风形证与痹无异,如何不附于痹证之末,而又别立一门也?答曰∶ 
痛痹本乎寒,痛风属乎风,血脉得暖则行,得寒则凝,寒留脉中,久成痛痹。况痹者 
闭也,闭塞不通之义,所以始终痛在一处,非若风之善行而数变者也。盖风气胜者为 
行痹,故痛风者即痹门之行痹也,然其义相似而实不同者,乃受病有深浅,相沿有 
新久,而病之愈也亦有难易。大约风痛每得之于暑湿盛行之时,气血沸腾之际,或 
衣汗衣,或卧湿地,或汗出迎风,或贪凉熟寝于漆器、竹席、石床之上,致暑热之 
气得寒而凝,因湿而着,遇风而闭,由是热淫所胜反兼风化,行于经络血脉之中,移 
动不定,痛止非常,非若痹证之为病深久而难愈也。又曰∶形神如故,饮食如常,脉 
来洪滑浮弦,急数有力而痛甚者实也;形神萎弱,饮食减少,其脉虚弦涩数,或微 
弱无神,或虚搏空弦,酸痛无力,二便不调者虚也。又曰∶治痛风当分别新久虚实, 
及属风属火,或有湿热亦能流注经络关节为痛,新者营卫之气血未亏,当以治病为 
主;若痛久而精神不足者,以清补兼之。湿热甚者,宜燥湿清热;风火甚者,宜滋燥 
养血,大补肝阴。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或过用风药及寒燥之剂,反有耗血遏火之患矣。 
钱青抡曰∶痛风者,遍身骨节走注疼 
痛也,谓之白虎历节。风都是血气风湿痰火,皆令作痛,或劳力寒水相搏,或酒色 
醉卧,当风取凉,或卧卑湿之地,或雨汗湿衣蒸体而成。痛风在上者,多属风,在 
下者多属湿,治当活血疏风,消痰去湿,羌活汤加减。凡治痛风,用苍术、羌活、酒 
芩三味,散风行湿之妙药耳。(《经验》) 
又曰∶一切痛风肢节痛者,痛属火,肿属湿,不可食肉,肉属阳火,能助火,食 
则下遗、遗溺,内生痞块,虽油炒炙,热物鱼面,切宜戒之。所以膏粱之人,多食 
煎炒炙 ,酒肉热物蒸脏腑,故患痛风恶毒痈疽者最多,肥人多是湿痰,瘦人多是痰火。 
周鹤仙曰∶痛风,风入骨中,轻则隐隐骨内痛,重则遍身骨皆痛也。亦有走来 
走去,在骨节间作痛不可忍者,此等病虽邪入在骨髓,而骨髓属肾,似宜治肾,然 
不可徒治肾也,必须治阳明始效,阳明经胃经也,大肠亦阳明经也,论理去阳明之 
风宜用干葛,去阳明之火宜用石膏、知母,然邪终在骨髓,必须用气分药提出气分,然 
后以补肾药补其骨髓,始能去病,宜用黄 汤主之。 
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风气胜者为行痹,(行痹者,行而不定也,今称为走 
注疼痛,俗名流火及历节风)。寒气胜者为痛痹,(痛痹者,疼痛苦楚,关节浮肿,世称为痛风及白虎飞尸。)湿 
气胜者为着痹。(着痹者,留着其处而不移,世称为麻木不仁,或痛着一处,始终不移音是也。凡风则阳受 
之,故为痹,行寒则阴受之,湿则皮肉筋骨受之,故为痹着而不去,皮肤不仁,是以痹从风寒湿之所生也。) 
经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 
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此以所遇之时所客之处命名,以时令配五脏所合而言也。至阴者,六 
月也。)又曰∶其入脏者死,其留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又曰∶痛者寒气 
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 
肤不营,故为不仁。盖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 
于肉则不仁,在皮则寒,故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热则纵,皆由 
内虚为本,可以风名,不可以作风治也。 
《统旨》曰∶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 
而不收也。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湿痹者,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缓弱,皮肤 
不仁,精神昏塞。热痹者,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 
故痹 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经言止有风寒湿 
三痹,此更有热者,盖郁久成热,热在三气之内变生者耳。)三气合而为痹,则皮肤顽浓,或肌肉酸 
痛,此为邪中周身,搏于血脉,积年不已,则成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头发脱落,治 
宜疏风凉血,总由荣卫舍虚,外邪留居,血气凝结而成也。大抵湿多则肿,热多则痛, 
阴虚则脉弦数而重在夜,阳虚则脉虚大而重在日。 
冯鲁瞻曰∶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正气为邪所闭,则痹而不仁,痹虽有五,多由 
体虚之人,腠理空疏,为风寒湿三气侵入于皮脉肌筋骨,不能随时驱散,留滞于内, 
久而为痹。其为病也,寒多则掣痛,风多则引注,湿多则重着,然风寒湿三气客于 
经络,为病不一,或为痛,或为痒,或为麻痹不仁,或为手足缓弱,所以然者,有 
新久轻重之分,有湿痰死血之异耳。治以攻补兼施,而标本兼顾也。薄桂味薄,能 
横行手臂,领南星、苍术群药至痛处成功,威灵仙治上体痛风,汉防己治下体痛风,然 
虚弱人并当以气血药兼之,方能有力营运药力。 
又曰∶痛风者,古名痛痹,俗谓之白虎历节风,即四肢骨节走痛也。夫气行脉 
外,血行脉内,昼行阳,夜行阴,各二十五度,得寒则行迟而不及,得热则行速而 
太过,内伤外感则疾作矣。彼痛风者,因 
血受热已自沸腾,或再陟冷,受湿取凉,热血得寒污浊凝涩,荣卫难行,坚牢阻碍,邪 
正交战,所以作痛,夜痛甚者,行于阴也。治当以辛烈暴悍之剂,流散寒湿,开郁行 
气,破瘀豁痰,舒风和血,开发腠理,则怫郁开而血行气和自愈。大约有余则发散 
攻邪,不足则补养气血,然亦有数种治法,不能无异,或因风热,或因痰,或因风湿, 
或因血虚,若湿痰浊血流注为病,在下焦而道路远者,非乌附气壮者不能行,故用 
为引经,若以为主治,非徒无益也,总肢节肿痛,因经络感受风寒,郁久成为湿热, 
流注肢节之内,痛者火也,肿者湿也,其治宜疏风燥湿,佐以调补气血,以助药力 
营运,终以滋养肝肾,以壮筋骨坚强,此其治也。然痛要在势如刀割,尚属邪正相 
争之象,若至全然不痛,则邪正混为一家,相安于无事矣。 
《内经》论痹,四时之令,皆能为邪,五脏之气,各能受病,六气之中,风寒湿 
居其半,所谓杂至与合,则知非偏受一气,可以致痹。又云∶风胜、寒胜、湿胜者,则 
知但分邪有轻重耳,皮肉筋骨脉,各有五脏之合,初病在外,多而不去,则各因其 
合而内舍于脏,在外者祛之犹易,入脏者攻之实难,治外者散邪为亟,治脏者养正 
为先,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必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 
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必参以补 
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 
缺,大抵必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病退之后,内 
节欲以保精髓,慎寒冷以却外邪,戒酒面以杜湿热,服补养以生气血,则病不复发矣。 
又曰∶痹之为证,有筋挛不伸,肌肉不仁,与风证相似。但风则阳受之,痹则 
阴受之,故多重着沉痛,其三气之中,风 
气者为行痹,故走而不留,不拘上下左右,关节之间流走而痛,或三日五日又移一处, 
俗名流火,又名白虎风,言其往来而痛,一如虎咬之状,日轻夜重也。寒气胜者为痛 
痹,因血脉寒凝,痛在一处而不移,俗名白虎飞尸。湿气胜者为着痹,上下脉理滞 
塞不通,致令肌肉先麻而后木,木而不知痛痒,即所谓不仁,经又以所遇之时,所 
客筋骨皮肉脉之处而命名,非行痛着之外,另有骨筋之诸痹也。崔紫虚曰∶风寒湿气 
合而为痹,浮紧兼涩,三脉乃惫,则紧涩之脉,重痛沉着之证,皆纯阴也,当助阳温散之药,方为对证。 
《灵枢》曰∶卫气不行则为麻木。丹溪曰∶麻是气虚,木是湿痰死血。然则曰麻 
曰木者,以不仁中分而为二也。虽然亦有气血俱虚,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虚而感湿, 
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虚而感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 
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补也,当以类而推治。然麻木者不仁之渐也,麻为木之微,木 
乃麻之甚,古方名为麻痹。《原病式》曰∶麻者亦犹涩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湿,气血 
壅滞而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卫,而为麻也。俗方治麻多用乌附者,令气行之暴甚, 
冲开道路,得以通利,则中气行而麻自愈矣。然乌附止能温行,更必须兼以补养,盖 
麻木未有不由于气血两虚也,或谓麻木为风,虽三尺之童,皆以为然,然如久坐而 
起,亦有麻木,假如以绳缚紧,释之亦觉麻木,久则自己者,此非因风邪,乃气不 
行也,故不须治风,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亦有因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于 
中为麻木者,当兼治阴火则愈,不必去火,补阴而火息也。大抵诸脉有余痹在表,诸脉不足痹在里。 
又曰∶风者四时八方之气从鼻而入,乃天之气也,痰者五谷百物之味,从口而入, 
脾胃之湿所结,乃地之气也。故风胜者先治其风,痰胜者先治其痰,风与痰相等,则 
治风先治痰,此定法也。经云∶风之伤人也,先从皮毛而入,次传肌肉,次传筋脉, 
次传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肉。由此观之,乃从右而渐入于左也。皮毛者, 
右肺主之,肌肉者,右胃主之,筋脉者,左肝主之,骨髓者,左肾主之,从外入者转 
入转深,故治皮毛,治肌肉,不使其深入也。又曰∶湿之伤人也,先从足始,此则 
自下而之上,无分左右者也。从外入者,以渐而驱之于外,从下上者,以渐而驱之于下,此其治也。 
十指麻木,丹溪曰∶是乃胃中有湿痰死血,宜二陈汤加苍术、白术、桃仁、红花、附子。 
有或腿足或肩背一块肌肉木者,此阳气不足,不能周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