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灸法秘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17-灸法秘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中极(见疝气。) 

应灸七十症
胎漏
属性:怀胎数月,而经水偶下者,谓之胎漏也。由于劳力损伤,或由冲脉有热,或由气怒伤肝,皆能致之也。宜灸关元自 
止。 
关元(见心腹痛。) 

应灸七十症
产后
属性:产后之 ,莫能尽述,应灸之症,姑略详之。恶露不行,宜灸中极。恶露不止,宜灸气海,或灸关元。关元、中极 
只离一寸,一欲其行,一欲其止,分寸不准,灾害并至矣。 
中极(见疝气。) 
气海(见劳伤。) 
关元(见心腹痛。) 

应灸七十症
胞衣不下
属性: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中极(见疝气。) 

应灸七十症
惊风
属性: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 
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 
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 
身柱(见咳嗽。) 
曲池(见偏风。) 
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 
尺泽(见中风。) 

应灸七十症
疳劳
属性: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 
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下脘、胃俞(并见臌胀。)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 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 
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太乙神针
药方
属性:艾绒(三两) 硫黄 麝香 乳香 没药 丁香 松香 桂枝 杜仲 枳壳 皂角 细辛 芎 独活 雄黄 炮 
甲(以上各一钱) 
上药各秤足为末,与艾绒揉和,用绵夹绒一张,约长五寸、宽方尺,将绒药铺掺于纸上,用力实卷,如大指粗,即 
为一条。如绒药尚多,即多作几条,外再加纸三四层裹之,以鸡子清通刷外层三次,阴干收藏,勿使泄气。 

太乙神针
用针法
属性:一用针先审病证,取何穴道,用墨涂记其上,以红布七层盖穴上,候针。 
一将针向灯烛上烧透,对准穴道放于红布上,若觉大热,将针略提起,俟热定再针。以七记数,小则一七,多则七 
七亦可。 
一用过药针,以极干竹筒封藏,犹可后用。 

太乙神针
穴道取寸法
属性: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节第二节,相去为一寸(图见前。) 

太乙神针
正面穴道证治
属性:(图见前)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寸,旋毛陷中,可容指处。督脉)。凡中风、头风,风癫、角弓反张、忘前失后、气绝、 
脱肛、目泪、耳聋,针此穴。 
上星穴(从发际直上一寸,宜上可容豆处。督脉)。凡脑冷、鼻塞、脑漏、汗不出、目睛痛,针此穴。 
神庭穴(从鼻上直入发际五分。督脉)。凡头疼、目眩、出泪、流涕,针此穴。 
天突穴(结喉下二寸陷中,低首取之。任脉)。凡喉疮、喉风、哮喘、气噎、肺痈、咯血、喉中有声,针此穴。 
上脘穴(脐上五寸,任脉。)凡心腹疼痛,惊悸,痰疾、伏梁、气蛊状如覆盆、风痫等征,针此穴。 
中脘穴(脐上四寸,任脉。)凡反胃、吐食、心下胀满状如伏梁、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寒癖,针此穴。 
下脘穴(脐上二寸。任脉)。凡腹胀坚硬、 癖气块、小便赤涩、身体羸瘦,针此穴。 
气海穴(脐下一寸五分。任脉)。凡男子阳事久惫、妇人经水不调及滞气成块状若覆盆,针此穴。 
关元穴(脐下三寸。任脉)。凡男子遗精白浊、脐下冷痛、小便痛涩,妇人赤白带下、经水不调,针此穴。 
中极穴(脐下四寸。任脉)。凡男子奔豚抢心、遗沥失精、五淋、七疝、小便赤涩,妇人经水不调、不受胎孕,针此 
穴。 
临泣穴(从目中上入发际五分陷中,即临泣穴)。足少阳。凡目痛内障、赤白翳、腋肿、胁下痛,针两穴。 
客主人(一名上关)穴(耳前骨上宛中间,开口即空处。足少阳)。凡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 
针两穴。 
期门穴(乳下第二肋疼骨端。足厥阴)。凡伤寒结胁、咳嗽吐脓、腹膨、霍乱、吐泻,妇人热入血室、产后饮食不调, 
针两穴。 
天枢穴(脐两旁,各开二寸。足阳明)。凡夹脐痛冲少腹、赤白痢疾、泄泻、饮食不化,男子血损,妇人血块,针两 
穴。 
肩 穴(肩端两骨间陷中,举臂取之)。手阳明。凡手臂酸痛、不能提物,针两穴。 
曲池穴(屈手按胸,肘弯横纹尖尽处。手阳明)。凡偏风不遂、两手拘挛、臂细无力、肘内寒冷而痛,针两穴。 
手三里穴(曲池下二寸,锐肉端。手阳明)。凡手臂不仁、肘挛疼痛、颊颔红肿、齿痛、瘰 ,针两穴。 
风市穴(膝上七寸。外廉两筋间,端立垂手于股,中指尖到处。足少阳)。凡两腿麻木、左瘫右痪、一切香港脚,针两 
穴。 
内庭穴(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足阳明)。凡水肿、厥逆、咽喉痛、久疟不食、恶闻人声、口歪、齿龋,针两穴。 
行间穴(足大指次指歧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凡白浊、尿难、腹胀、心疼、咳逆、吐血、烦闷、短气、手 
足浮肿、四肢厥冷,针两穴。 
大敦穴(足大指端去爪甲韭叶许三毛中。足厥阴)。凡小肠疝气、小便频数、阳上入腹、阴痛偏大、脐腹肿胀而痛、 
尸厥如死、香港脚红肿、妇人血崩,针两穴。 

太乙神针
背面穴道证治
属性:(图见前) 
大椎穴(第三节颈骨下第一节上间。督脉)。凡劳疾遍身发热、诸疟、针此穴。 
身柱穴(大椎穴下三节骨下间。督脉)。凡脊膂强痛、咳吐、螈 、发热,针此穴。 
命门穴(十四节骨下间。督脉)。凡腰腹引痛、头疼如破、里急、螈 ,针此穴。 
肺俞穴(三椎骨下,两旁各开二寸。足太阳)。凡传尸骨蒸、肺痿、吐血、咳嗽、气喘,针两穴。 
风池穴(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足少阳)。凡耳聋虚鸣、脱颔、口噤、颊痛、牙疼并肿,针两穴。 
膏肓穴(四椎节下两旁各开三寸五分。足太阳)。凡劳伤虚损、肺痿、咯血、咳嗽吐痰、寒热、四肢无力,针两穴。 
脾俞穴(十一椎节下,两旁各开二寸。足太阳)。凡诸般黄胆、四肢不收、痹痛、膈疼、泄痢、翻胃、积聚、疾疟, 
针两穴。 
肾俞穴(十四椎节下,两旁各开二寸。足太阳)。凡腰痛如折、便血、出精、阴痛、身热、耳聋、目KT 、膝挛、 
足寒,针两穴。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 
当环跳穴处也)。楗,健,上声。足少阳。凡中风、中痰、半身不遂、腰胯强直、股痛引肋、不得转身,针两穴。 
会阳穴(尾尻骨两旁,各开二寸。足太阳)。凡痔疮、肠 、两肾尖痛、久泻、久痢、阴汗湿痒、脱肛,针两穴。 
足三里穴(膝下三寸 外廉,以手掌按膝头,中指尖到处,股外旁也。足阳明)。凡翻胃、气膈、肠鸣膨胀、 癖、 
胸胃畜血、咳嗽稠痰、足痿失屐,针两穴。 

太乙神针
太乙神针正面背面穴道诗
属性:看穴先准鼻当中,上入发际三穴 ,神庭(入发)五分上星(入发)倍,(一寸)百会(入发)五寸旋毛宫(三穴俱 
督脉)。天突(在)结喉(下)二寸陷(中),三脘(音管,胃上中下)脐上量(平声)以通,上脘五寸中渐减,中四下 
二勿朦胧。气海脐下寸余五,关元(即丹田)两股(三寸)足函容,再下又加其一寸,穴称中极当中穷(七穴俱任脉)。 
左右两旁共临泣,(足少阳从)目中直上入发五十厘,两客主人(足少阳)耳前骨,开口即空而便知。期门(足厥阴在) 
乳下第二肋,疼骨之端试揣之。天枢(足阳明)以脐为则子,两旁二寸各开驰。肩 肩端两骨缝,肘弯有穴视茫微,肘 
弯横纹尖尽处。(必须)屈手按胸(乃)见(纹尖之)曲池。曲池之下手三里(三穴俱手阳明,曲池相去)二寸锐肉端头 
视(次平声)。正坐垂手两股间,中指尖处风市(上声,足少阳)归。内庭(足阳明)乃在两足指,次三歧骨陷中耳。大 
指次指动中间,谓之行间须载记。再若大指去爪(甲如)韭(叶许),从三毛中大敦(二穴俱是厥阴)是。大椎以上(有 
二骨为)项二骨,大椎(自项骨算起,大椎当第三)以下(为)脊(骨)第一,第三节下体柱名,十四节下命门(三穴 
具督脉)地。风池(足少阳)耳后(寸半)陷中存,按之(则)引耳(内)知的实。肺俞(在两饭匙骨缝中)脾俞肾俞 
(三穴俱足太阳)场,脊骨各开二寸切,(言不移,脊骨)第三(椎下)为肺十一脾,十四又将肾俞列。四椎节下号膏肓 
(足太阳,)各开三寸五分疆。环跳(音条,足少阳)正在髀枢处,务要侧身眠在床,伸其下足屈上足,(以)取之乃可 
识其乡。尻骨两边各(开)二寸,问讯穴名曰会阳(阴,足太阳)。膝下三寸外廉畔,足三里(足阳明)与手殊方,掌 
按膝头中指(尖)尽(处),诲人认法剧精详。穴道取寸法折衷,男左女右手指中,中指第一第二节,相距即寸于此逢。 
按穴治病,针无不愈。方自范毓HT 而后,王大德、沈士元、周雍和诸人皆用之,实予人以易从,切勿以其浅近而 
忽 
之也。此法及诗,自古今医诗集中录出。刘国光识。 


附雷火针法
属性:治一切闪挫、诸骨节痛及寒湿诸气而畏刺者。方用 
沉香 木香 乳香 茵陈 羌活 干姜 穿山甲(以上各 
三钱) 麝(少许) 祁艾(二两) 
以绵纸半尺,先铺艾、茵于上,次将各药末掺上,卷极紧,收用。 
按定痛穴,笔点记,外用纸六七层隔穴。将卷取太阳真火,用圆珠、火镜皆可燃红(用灯烛烧燃亦可),按穴上,良 
久取起,剪去灰,再烧再按,九次即愈。 
灸一次,念咒一遍。先燃火在手,念咒曰∶ 
雷霆官将,火德星君,药奏奇功,方得三界六腑之神,针藏烈焰,炼成于仙都九转之门,蠲除痛患,扫荡妖氛,吾 
奉南斗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咒毕,即以雷火针按穴灸之。 
此乃孙真人所制,流传至今,颇为灵验。制药时,毋令妇女、鸡、犬见。其方载《针灸大全》。 
又按《御纂医家金鉴》,有雷火神针方,药只三味。歌曰∶ 
雷火神针攻寒湿,附骨疽痛针之宜,丁麝二香共祁艾,燃针痛处功效奇。 
景岳新方因阵内亦有二方,注明治风寒湿毒之气留滞经络,而为痛为肿,不能散者。其一于五月五日,取东引桃枝 
玄皮,长一二寸,两头削如鸡子尖,向灯上燃着,随子患处隔纸数层,以针按灸。一则方法药味与太乙神针相同,惟多 
白芷一味。盖命名虽异,而治病则有同功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