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心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度心术-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我乃是朋友,何况这些财物也是你应得之物,若再辞受,就与理不合了。我们真心交往,不要为这伤了我们的感情。”
李亨如此说,李泌就推让不掉,只好接受。别人都艳羡李泌的福气,而李泌却深感不安,他对自己的挚友说:
“受人之恩,当以死相报。我李泌本想自由自在,不欠人情,时下看来却是不能了。太子如此待我,我自该为他效命,虽违初衷,亦是难拒。”
渐渐,李泌升始为太子谋划起来,虽不为官,亦是李亨的左膀右臂。李亨心中得意,对他的赏赐更为丰厚。
杨国忠专权时,李泌瞧不起他的粗俗和专横,对他屡有讥讽,他还提醒太子说:
“杨丞相如今受宠,乃小人得志,太子为保大位,不可和他公开冲突。此人一旦得罪,只怕他妖言惑上,那么风浪就不会平息了,望太子谨记。”
李亨听其言,对杨国忠好言慰之,杨国忠以为太子顺从,遂对他不再进谗。
安史之乱后,李亨在灵武继皇帝位,是为肃宗。他深感力量不足,马上想到了李泌,他对群臣说:
“前时李泌为国忠所谗,被逐出京师,朕一直引为憾事。今国家危难,自需大贤之人来辅佐朕,朕力不从心啊。”
肃宗派使臣找到隐居在颍阳的李泌,叙说了天下大事后,使臣说:
“皇上对先生朝思暮想,可见与先生的情感之深。现在皇上临危受命,抗拒逆贼,正是先生报效皇上的时候,先生不会袖手旁观吧?”
李泌一时泣泪,动情道:
“皇上厚待于我,远非一日了,现在有了危难,我怎能推辞呢?”
李泌于是晓行夜宿来到灵武,为唐肃宗谋划大事。李泌积极辅政,殚心尽力,为稳定政局、平定叛乱发挥了重大作用。
【原文】
情坚无及义重,败心矣。
【译文】
情感深厚比不上节义重要,节义改变人的思想。
【释评】
人才是要争取的,人才坐等不来。对人才晓以大义,能使他们放下情感的包袱,转投到自己的门下。和其他方法相比,用大义来感召人才,可促人猛醒,令最固执的人放弃成见。情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免不了夹杂着私利,要把这个关节打通,有时一般的方法是全然无用的。唤起人才的良知和正义感,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事典】听人教诲的祖逖
西晋覆亡后,东晋的晋元帝司马睿刚在江南立定脚跟,祖逖就向他上书说,
“国家大难,北方沦亡,虽令人哀泣,却不可消沉。如今那些失去土地的民众正在遭受残酷迫害,外族祸乱中原,陛下当发义兵北上伐敌。请陛下派我为义军首领,我定不会令陛下失望。”
晋元帝于是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千人食用的军粮,布帛三千匹,不提供铠甲和兵器,允许他自行招募丁勇。
祖逖渡江北上,部众驻屯在淮阴,他在此建炉冶铁,打造兵器,招募了二千多名士兵,准备进兵。
一日,有—壮汉来到祖逖军中,求见祖逖,壮汉对祖逖说:
“将军胆气惊人,令人敬佩,只不知将军有何良策御敌呢?”
祖逖扫视壮汉一眼,见其谈吐不凡,相貌奇伟,不禁躬身道:
“壮士决非泛泛之辈,在下祖逖愿听从教诲。”
那个壮汉也不过谦,于是说:
“中原陷入敌手,百姓受苦,乱民又聚众生事。形势如此复杂严峻,纵将军兵有百万,若无良策应对,只怕也不会建功啊。今将军驱使二千之兵前去讨敌,当争取天下豪杰以为己用,如此方能有生无死。”
祖逖心中震动,忙请壮汉上坐,他连连点头说:
“壮土所言不差,祖逖正为此忧不可解,壮士但讲无妨。”
壮汉见祖逖态度诚恳,接着便说:
“外族侵我中原,烧杀抢掠,国人无不愤恨。各地民众武装各自为命,又互相攻伐,若想把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敌,只能对他们晓明大义,讲清利弊祸福的道理,非此不能制之。将军—定要多加隐忍,多行规劝之举,否则势将陷于孤立。”
祖逖称善,遂把壮汉留入军中,请他帮助自己。
北方流人的首领樊雅曾派遣他的部众偷袭祖逖,令祖逖大受损失。后来祖逖势大,便要消灭樊雅,报仇雪恨,这时,那个壮汉又一次提醒祖逖说:
“敌患未去,樊雅当收为己用,岂可泄愤灭之?”
祖逖叹息说:
“此人奸诈无信,不可理喻,不如斩除去患啊。”
壮汉力阻不可,他自告奋勇前去劝说樊雅归降,直面告诫樊雅道:
“外敌当前,将军却攻击义军,这不仅让外敌得利,也令国人心寒啊。祖逖将军为国抗敌,不计生死,实为国之栋梁,民众对他仰望备至,这样的大德之人结交他尚且不及,将军何以与他为敌呢?若将军归顺祖逖将军,一来可为国建功,青史有名,二来有封侯拜相之机,三来无有覆败之祸,望将军三思。”
樊雅一时怔住,心惊肉跳,他怯生生地问壮汉说:
“我曾冒犯祖逖将军,还多次辱骂他,他会真心宽恕我吗?”
壮汉耐心道:
“祖逖将军若是势利小人,又怎会舍生忘死呢?他为国招揽贤士,岂能虚情假意?将军归顺我军,自可大增抗敌的力量,祖逖将军定会奖赏将军,焉有责怪之理?”
樊雅被壮汉说动,于是率众归顺了祖逖。祖逖又分遣使者劝说其他流人首领归附,在祖逖的大义感召下,流人首领都被争取过来,自愿接受祖逖的节制。
欺心第四
本卷精要
对愚人用欺骗,对智者用柔诚。
尊敬智者,作为一种策略,虽不出于真心但有效。
游说者夸夸其谈或言过其实,必会引起别人警惕,故说者必慎其辞。
不为外物左右,这是不受欺诈的根本之道,受骗的机会就少。
上当受骗,不愠不怒,沉着冷静才能反击有力。
【原文】
愚人难教,欺而有功也。
【译文】
愚蠢的人不能教导他,欺骗他却有成效。
【释评】
说服别人一定要明确对象,区别对待。愚蠢的人由于不明事理,白以为是,要想说服他们就不能一味依靠说教。骗人的把戏是不光彩的行为,总有人为达目的屡屡施之,而上当最多的又恰是愚音,这从反面也印证了对付愚人是有效方法。喜听谎言的人总是对自己缺乏真正的认识,也蔑视他人的能量,他们不辨是非,孤陋寡闻,不可避免地要吞吃苦果了。
【事典】被囚禁的楚怀王
楚怀王十分昏庸光能,他宠信奸臣靳尚等人,而对忠臣屈原并不信任,在他的统治下,楚国逐渐衰落,
秦昭王于公元前306年继位后,他一边派兵攻打楚国,实施威慑,一边又把女儿嫁给楚怀王做儿媳妇,进行拉拢。秦昭王的手下大臣还出主意说:
“怀王愚昧无知,刚愎白用,对这样的人只能欺骗他。大工不妨以和好为名,让怀王把太子送到我国为人质,只要太子在我手中,楚国就更好制服了。”
秦昭王完全赞向,于是就派使臣对楚怀王说:
“两国交好,应该互相信任,坚守信义。大王若能让太子到秦国,方能向世人显示大士的减意,我国大王亦会善待太子。如此对秦楚二国部有利,大王不该拒绝啊。”
楚怀王就此事和众臣商议,大臣屈原极力反对,他指出说:
“秦上若讲信义,何必要以太子为质?这分明是欺人之谈,决不可信。臣担心太子落入敌手,不但太子安危不保,楚围亦会受其要挟,难以自主了。”
靳尚等人却极力赞成送太子入秦,他们花言巧语,还故作忧心说;
“秦能主动示好,实属难得,若大王不善于利用时机,一旦秦动怒发兵,楚国就很难抵挡了。”
楚怀王权衡再三,还是愚蠢地相信了秦国的谎言,把太子横送到秦国做人质。
太子横入秦之后,就遭到了百般欺侮。太子横极力忍耐,度门如年。一日,一秦国官员凌辱太子横,太了横和他争辩儿句,竞遭到了这位官员的毒打。太子横气往上撞,和他厮打起来,一失手把那官员杀死。
太子横逃回楚国,秦昭王便以此为借口攻伐楚国,杀死楚国兵士两万多,还攻占了楚国的八座城池。
战事激烈,楚怀王吓得手足无措,楚国也乱成一团。靳尚等人主张割地求和,屈原却力主抵抗,他激愤地说:
“我国一让再让,却屡受其骗,自陷被动。秦本虎狼之国,只有奋起抗争,才是我们唯一出路。”
争论未休之际,秦昭王又派人送来书信,信上说:
“我一心一意和大王修好,不想太子生事,杀我国官员,惹得秦国人人愤怒,如此我才不得不发兵。秦楚二国同为大国,又为姻亲,战事一起,百姓受难,我也十分不愿。我不想再战,特邀太王在武关相会,再结友好盟约,望大王勿辞。”
楚怀王见信大喜,高兴道:
“秦王有意罢兵修好,我求之不得啊。”
靳尚等人马上附和说:
“秦无意再战,可见其心并不在攻灭我国,大王可放心赴会。”
楚怀王兴高采烈之状,屈原见之十分伤感,他沉痛地对怀乇说:
“秦王诡计多端,依臣看来,这又是个陷阱啊。秦王骗大王赴会,其心歹毒无比,万一他把大王扣为人质,又该如何?”
群臣耸然一动,楚怀王亦脸色一变。靳尚把眉一举,斥责屈原道;
“两国交兵,尚不斩来使,何况是大王呢?秦王若无意求和,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作此恶事。你危言耸听,阻挠大王赴会,居心何在呢宁”
楚怀王深信靳尚之言,于是贸然赴会。他刚到武关,关门就立即关闭,楚怀王被伏兵捉住,押往咸阳。楚怀王指责秦昭王不讲信义,秦昭王却笑着说:
“你愚笨无能,又怪得谁呢?”
楚怀王被挟持割让土地,以此做为放他回国的条件,楚怀王不肯。于是他被囚禁起来,直至死去。
【原文】
智者亦俗,敬而增益也。
【译文】
有智慧的人也会庸俗,尊敬他可增加收益。
【释评】
对智者的敬爱,就是对自己的最大负责。反之,对智者也有心愚弄,着意蒙骗,最后蒙受损失的一定是自己。所以有头脑的人是不会处处撒谎的,因为在真人智者面前,谎言全然无用。尊敬智者,这是说服智者的高明手段;尊敬作为一种策略,尽管有时并不是出于真心,但智者还是乐于接受的。这是智者的一个“弱点”,是征服他们的突破口。
【事典】丁谓的难堪
北宋的名臣寇准做宰相时,虽明察善断,但喜欢让人恭维,对别人讲究权威,一时得罪了很多人。
一日,宋真宗把寇准召去,善意地提醒他说:
“近来多有朝臣指责你滥施威权,朕也不责备你,可这样下去,朝臣失和,也不是国家之福,望你慎处之。”
寇准心中委屈,当面辩解说:
“臣为宰相,受命管理百官,督察严苛,也为国家大业,他们为此迁怒于我,还望陛下替臣做主。”
宋真宗安慰了寇准几句,脸上的神情仍不快意。
第二天,在朝堂之上,职位不高的丁谓却上奏说:
“宰相寇准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近闻有人对他横加指责,分明是无中生有,行报复之事,臣虽官职低微,却也知敬贤之道,故奏明陛下,以释宰相之嫌。”
丁谓此举,令人大吃一惊。群臣都知他为人狡猾,心胸狭小,万不想他会为寇准出头,做此看似大义凛然之事。
事后寇准招来丁谓,一脸严肃地对丁谓说:
“你我并无深交,过去你也遭我斥责,为何替我说话呢?”
丁渭倒不隐瞒,他说:
“大人行事为公,令人崇敬,下官岂敢记恨大人呢?小人已知己错,故不忍见大人受他人攻计,说几句心里话自是当然。”
寇准心里满意,对他油然有了好感,不禁劝慰道:
“你能改过知义,实在难得啊,本相宽慰之余,倒希望你能勤于政事,为国家多多出力了。”
丁谓喜不自禁,连连点头。
和丁谓有深交的人感到奇怪,有的便私下上门,对丁谓说:
“你从前对寇准成见最深,何以今日判若二人,对他大加吹捧呢?眼见群臣有望把他赶下台去,你这样岂不帮了他吗?”
丁谓阴冷一笑,低声说:
“皇上宠信于他,寇准是赶不走的。与其结怨遭忌,倒不如取其信任,谋取高位。寇准聪明非常,要骗取他的信任决非易事,幸好他性情高傲,深爱颜面,也就不会拒绝我的恭敬了。”
从此,丁谓时时处处对寇准表现得敬爱非常,有心里话也故意说给寇准,请他教诲。他还常常以正人君子的面目出现,极力维护寇准的权威,不惜把过错揽在自己的身上。
寇准开始高看丁谓了,他觉得这个人实可栽培,于是不断提拔他的官职。最后,丁谓竟爬上了参知政事的高位。
一次,丁谓在政事堂参加宴会,不小心把菜汤溅到了寇准的胡须上。丁谓起身离座,在众人面前小心地擦拭。寇准也感到他这样做有些过分,于是笑着说,
“参知政事为国家重臣,竟然为官长擦拭胡须吗?”
众人哄笑,丁谓十分难堪,可他还是擦拭不停,陪笑说:
“下官所为本出于敬心,无他,有何不可呢?”
丁谓虽心恨寇准,可他始终不露真容。丁谓当上宰相之后,这才报复打击寇准,向寇准却悔而无用了。
【原文】
白知者明,人莫说之。
【译文】
了解自己的人明智,人们不要去游说他。
【释评】
喜欢游说的人,如果只在夸夸其谈上下工夫,终有败下阵来的时候。其实,再动听的言辞如果偏离了方向,也会让人生厌。游说都有其片面性和欺骗性,在自知者眼里,游说者的夸大其词能让他们保持警惕,毫无所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游说不是万能的,用行动来打动别人也是必不可少的,辞说还需慎加使用。
【事典】  陆侯的自信
北魏时期,陆俟作为长安镇的大将,与高凉王拓跋那一起平乱,大破乱军首领盖吴的军队,掳获了盖吴的叔叔。
一战告捷,群情兴奋,诸将便请求把盖吴之叔押送京师,求取朝廷封赏。陆俟却不同意,他对诸将说:
“盖吴之乱,不可不平,如今贼首盖吴未灭,我军岂可懈怠?盖吴之叔当有大用。”
诸将动问说:
“贼人与朝廷作对,自知必死,岂能劝而归降?如今贼众大部被歼,想那盖吴也不足为惧了。”
陆俟驳斥说:
“盖吴自为贼首,反心早成,我自知不能劝降,是以才要决心擒杀。不过盖吴既逃,非其亲信不能抓到他。我之所以留下盖吴之叔,正是想借助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