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心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度心术-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哥舒翰据关不战,恐有异心,陛下当催其出关进攻。”
唐玄宗不识其奸,便下令命哥舒翰出击。哥舒翰回奏说:
“安禄山久习用兵,不可轻敌,贼兵远来,利在速战:我军据险而守,日久必胜。一旦贸然进攻,就中了贼人的诡计了。”
唐玄宗在杨国忠的鼓噪下,拒不纳谏,仍严命哥舒翰进击,结果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唐玄宗只得弃京南逃了。
逃亡途中,杨国忠乌纱端戴,仍是一副气势凌人之态,他还责骂士兵,怪他们行进太慢。士兵更加恨他,杨国忠竞丝毫个觉。
大将军陈玄礼亦恨杨国忠,他见士兵激愤之状,于是对他们说:
“如今天下崩离,社稷遭难,都是这个杨国忠所致,若不诛此元凶,何消此恨呢?他现在还作威作福,无有一点悔改,我们冒死也要除此大害!”
陈玄礼话未说完,士兵已是齐声叫好。他们不仅乱刀砍死杨国忠,还杀了他的儿子杨喧,及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士兵们气犹未消,他们接着包围了唐玄宗休息的驿舍,逼迫玄宗下诏杀死杨贵妃。唐玄宗大惊失色,险些跌倒。
杨贵妃入宫已经十七年了,唐玄宗对她宠爱无双,言听计从。眼下危难,他也不忍杀她。宰相韦见素的儿子韦谔见唐玄宗不肯下诏,便心急火燎地上奏说:
“天下怨恨不消,陛下更无收拾山河之幸。臣见士兵刀枪相逼,箭拔弩张,如陛下不答应他们所请,真不知他们会干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来。为了陛下的安危,恳请陛下杀贵妃而平众怨。”
唐玄宗自知情势不妙,可他还是为杨贵妃开脱说:
“贵妃常居宫中,本无罪过,朕岂能加害于她?”
太监高力士在旁忙劝说道:
“贵妃虽无罪过,可不杀她就不足以让陛下自安。将士激愤难制,陛下只能从大局着想,忍痛割爱了。”
唐玄宗至此泪下,泣道:
“朕误用奸人,以致让贵妃枉死,朕不舍得又有何用?”
为了保命,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将士一见贵妃已死,这才向唐玄宗请罪,不再生事。
度过此劫的唐玄宗从此心灰意冷,精神倍受打击。太子李亨趁此摆脱了唐玄宗的控制,不久在灵武即皇帝位,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原文】
不礼于士,国之害也,治国固厚士焉。
【译文】
对读书人不尊敬,是国家的灾害,治理国家  定要优待读书人。
【释评】
读书人作为民众中的精英人物,他们的态度和立场对民众有很大的影响力。一旦征服了他们,让他们俯首帖耳,统治者御民的阻力就消减了许多,也消除了御民中的最大难题。读书人向来是难以驾驭的,礼待他们作为一种手段,在历朝历代都被证明颇有功效。读书人虽不怕社会的不公和环境的残酷,但他们脆弱的感恩心理却往往会使自己陷入“知遇”的迷团,面对突如其来的好处而不知所措了。
【事典】高抬读书人的乾隆
清朝的乾隆皇帝表面上对读书人十分尊重和厚待,他曾规定见了大学士一类的“高级知识分子”,皇族的老老少少们要行半跪礼,称“老先生”;如果这老先生还兼着“师傅”,就称之为“老师”,自称“门生”或“晚生”。
如此礼遇,皇族中人起初大惑不解,心有怨言,有人就对乾隆皇帝说;
“陛下这样高抬读书人,无形中却计皇族中人威严有损,此事关系国之命脉,陛下当慎思之。”
乾隆早料皇族必有不解,他也不加训斥,只耐心解释说:
“我朝为了长治久安,永保天下,就不能愚昧固执。读书人是国之栋梁,对待他们有所礼遇,不仅可以换来他们的感恩图报,更可计天下百姓知我大清敬士礼贤,如此方能让他们诚心归服,不生异念。”
皇族元老并不认可乾隆的言词,他们有的便阳奉阴违,对大学士颇有责难。乾隆皇帝知晓后,他又耐心对他们说:
“统治天下万民,只要把读书人首先制服,他人便不难驾驭。读书人有头脑有名望,他们在百姓中若振臂一呼,极善言词的他们定能让许多人信而盲从。不把读书人笼络住,朕就无法治国,亦难御民了。”
乾隆皇帝为了自己的皇权永固,不仅广开科举,让读书人入朝为官,还不断特开博学鸿词科,使那些自命遗老或隐居个仕的读书人由地方官员荐举上来,由他直接面试。
博学鸿词科的开设也曾让一些大臣颇为紧张,有的便上奏指出说:
“自命隐士的读书人,多是对朝廷不满之徒,他们虽不敢公开和朝廷对抗,却也牢骚满腹,这样的人一旦入朝为官,当是朝廷的隐患,望陛下明察。”
乾隆皇帝见此奏不少,心中暗笑,他为此义公开告谕群臣说:
“朝廷选拔贤良,厚待他们,百姓方觉朝廷的仁德。如果任其在野,鼓噪生事,那才是朝廷的失策呢。皇恩浩荡,如他们有人真的不识抬举,却也与朝廷无关,反显他们存心闹事,不识大体了。”
博学鸿词科一共搞了二次,录用24人。录用者感激涕零,未录用者也无面目再讽刺朝政了。
有一个叫顾栋高的读书人被乾隆皇帝面试录用,因为他对答得体,乾隆皇帝当即就授予他国子监司业的官职。顾栋高不想皇上如此厚爱,马上惶恐说:
“罪臣无尺寸之功,自不敢坐享禄位,陛下不治罪臣先前言过之失,亦是罪臣万幸了,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乾隆皇帝一笑,开口说:
“你不知朝廷恩义,非议之罪情可免之。为朝廷建功,自可享有名分,惟望你今后勤于政事,不要让朕失望。”
顾栋高从此一改前非,为政勤勉异常,再无一句牢骚。有人说他大志全无,他却放怀一笑道:
“读书人贵在明礼知节,如今皇上英明,皇恩逾海,倘若不思报效,岂不枉读圣贤诗书吗?”
顾栋高年老辞官时,乾隆皇帝竟亲自书写了两首七言诗赐给他,以示褒美。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又亲赐御书,特封他为国子监的祭酒官。乾隆皇帝还告谕史官说:
“儒林不可不记,像顾栋高这样的读书人,不能让他们淹没无闰。”
于是,史馆中便特设了《儒林传》这一名目,专门编写读书人的学术生平。
对读书人的轻视,各级官员部十分严重。为此,乾隆皇帝总是告诫他们,不可短视误国。官员上奏的奏章,如有对读书人不屑的议论,乾隆皇帝便会马上批驳,他甚至说:
“朕天天读书论道,因此,朕也不过是个书生罢了,书生当真无用吗?”
乾隆皇帝的“文治”,实有大成,这与他的厚待读书人的策略是分不开的。
【原文】
士子骄纵,非民之福,有国者患之。
【译文】
读书人的骄傲和放荡,对老百姓没有好处,治理国家的人对这些人应该警惕。
【释评】
读书人有许多缺点,骄傲和放荡不羁,虽不是他们的致命伤,但在一味让人顺从的君主眼里,就是大毛病了。百姓往往出于愚昧无知,所以极好愚弄哄骗,而读书人知书明理,统治者要欺骗他们就不是件易事。对此,统治者在无法利用收买读书人的时候,对他们的戒备自是无疑:一旦恼羞成怒,读书人的霉运就避无可避了,,
【事典】解缙的天真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缙高中进士,授宫中书庶吉士。解缙博学多才,机智善辩,明太祖朱元璋十分看重他。
解缙受朱元璋礼遇,感恩万分,他总是对人说:
“侍奉明主,乃读书人之幸也,我恰逢其时,敢不竭心用力?”
一天,朱元璋和解缙谈得高兴,禁不住开口说:
“朕与你明为君臣,却情同父子,望你尽可直言。”
解缙热泪盈眶,百般谢恩之后,便于当天呈递了万言书,对时政多有直谏。
在万言书中,解缙有这样的话:
“陛下进用官员不分贤与不贤,授给职务也不分轻重。建立不为君主所用之法令,所谓取之锱铢必尽,又置朋党为奸之法律,所谓的用之如泥土。监生进士,明白儒家经典又品行端正,可他们多数屈居下层属吏。孝廉人才,不知经典,为政因循,却有些人位居朝班……因此,有才能者以与此辈同列为耻辱,无能之辈又都习惯享有这种风光……”
如此真言,朱元璋看过之后刦眉头一拧,颇为不快。解缙的好友得知他上奏内情,跺足说:
“你太天真了,皇上的几句好话,竞让你不知深浅,口言真情,早晚要出事的。你本是书生,应知晓禁忌,谁想你竞为读书人打抱不平,这只会让皇上怪你狂妄犯上,目中无人,还会有好结果吗?”
解缙犹是不信,仍胸有成竹道:
“皇上诚心待我,我若不切言时弊,当是忘恩欺君。皇上礼贤下士,心胸广阔,又岂能不察我之忠心?”
朱元璋虽没有治解缙的罪,但由此认定了解缙的无礼,对他渐失信任,后竟把他撵回家乡,命他在家加紧学习。
八年之后,朱元璋死去。解缙重回京城,朝廷先贬谪他当了河州卫吏员,其后才在礼部侍郎董伦荐举下,做了翰林待诏。
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解缙受到了重用,朱棣曾当面对解缙说:
“你们读书人要勇于直谏,做群臣的表率。如果使直言时政的人无所畏惧,听到直言的又无所忌恨,天下还愁不能大治吗?”
解缙深受鼓舞,他的家人却心中一紧,忙提醒他说:
“你困居家乡八年,岂可忘怀?先皇所言比皇上还要恳切,结果都是这样,你再不可重蹈覆辙了。”
解缙头脑一凉,转而又—笑说;
“皇上待我全无假作之态,想必与先皇有别。时下天下初定,若不竭诚尽忠,岂不辜负了皇上的一番美意?”
他虽有所收敛,但还是每每直谏,全不考虑个人得失。
皇太子未立时,成祖就此事暗中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便直言推祟皇长子,不想由此让汉王朱高煦所忌恨。后来因皇太子做事不合朱棣的心意,朱棣便宠爱朱高煦,仪礼典礼都超过了皇太子。解缙自恃皇上宠爱,这时又进谏说:
“皇太子名分已定,陛下就不该偏爱汉王了,这是自起争端,断不可行啊。”
朱棣心中恼怒,暗怪他离间自己的亲骨肉,开始对他疏远。解缙的家人闻知此事,力劝他向皇上请罪,并分析说:
“你自恃和皇上无间,出语无忌,难道皇上就不猜总你吗?皇上父子之间尚有亲疏,何况对你这个外人呢?自古道天恩难测,你这样不知进退,后果堪忧啊。”
解缙自念无忧,仍坚持已见,朱棣对他的成见更深了。不久,朱棣找个借口把他贬谪广西任布政司参议,刚刚动身,礼部郎中李至刚又说解缙怨望不服,进而改派他去交趾,命令他到化州督饷。
永乐八年(1411年),解缙因奏事进京,正赶上朱棣北征,解缙拜谒皇太子而回。汉王朱高煦借此事报复解缙,向成祖进言,说解缙私自晋见皇太子,毫无人臣之礼。解缙于是被朱棣逮捕入狱,严刑拷掠。永乐十三年,朱棣又命人将解缙埋入雪中,活活冻死。
【原文】
士不怨上,民心堪定矣。
【译文】
读书人不怨恨朝廷,百姓的心意就可以稳定了。
【释评】
封建统治者轻视民意,他们往往白作聪明地笼络读书人,认为这样就握住了御民的窍要。尽管读书人的变节和屈从会对百姓产生强烈的震撼和负面影响,但民众的觉醒和识见是不可低估的;老百姓虽可受欺于一时的蒙骗,却终舍放弃对任何人的幻想,用自己的力量说话。如果统治者不顺应民意,无论他的手法多么“高明”,最后终归破产。
【事典】王莽的居心
王莽在孤弱贫寒之时,勤苦向学,博览群书,举止衣着都像个读书人。他倾力结交名士,为此小惜卑躬屈膝,极尽心神。王莽曾对心腹人说:
“读书人若为我说话、赞誉,不仅朝廷会看重,百姓也会对我有敬爱之心,他们的作用实在巨大啊。读书人纵不能成我好事,亦可坏我声望,焉能不与之交结呢?”
王莽初入朝为官时,官位不高,只为黄门郎,他在此中间和当代名士戴崇、金涉、阳并、陈汤交往甚多。王莽的心腹一次对他说:
“大人志向远大,还当结交权贵,引为援手,似戴崇等人,虽为名士,然对大人前程无多大帮助,大人何必为他们损耗太多呢?那太不值得了。”
王莽脸色一沉,从此竞将那心腹弃而不用,他还故作沉痛地对戴崇等人说:
“有人劝我不要和你们交往,说什么你们帮不了我升官发财。大丈夫重在知情知义,广结知己,我王莽又岂能为了荣华富贵而做势利小人?”
戴崇等人感其至诚,对他更另眼相看了。一有机会,他们便向朝廷上书,推荐说王莽仁爱谦恭,实为大德之人。他们义四处传播王莽的美名,不仅百姓知道王莽的好处了,连汉成帝都渐渐对王莽重视起来,不断提升王莽的官职。
王葬做了大司马后,显得对读书人更加尊重。他聘用许多贤良的读书人做属官,还把自己受到的赏赐和封邑的收入全用来款待读书人,而自己却十分节俭。他的妻子心有怨意,一次就不满地说:
“你位极人臣,讨好读书人也太过分了,他们不过是书呆子一群,又有什么用呢?为了他们竟亏待自己,这是何苦呢?”
王莽冷笑一声,小声道:
“成大事者,岂可无誉乎?读书人有心赞你,百姓焉能不从?百姓无知,只要掌握了读书人的唇舌,他们自可役使无虞了。”
大司徒孔光是当时有名的儒生,曾辅佐成帝、哀帝、平帝三朝,受到太阜太后尊敬,又被百姓信任。对于这位孔光,王莽极力笼络,有事便假装请教,表面上对他的意见从不反驳,还让孔光的女婿做了奉车都尉,随侍皇帝。孔光感恩不已,对王莽屡加赞颂,王莽的声望愈加隆崇。
王莽为了谋权篡位,下方百计博取读书人的好感,他提议建造了皇室宣明政教的大厅,设置国立太学和御用天文台,给学生修筑宿舍一万多间。在太学里,王莽命令开设《乐经》课程,增加博士名额,每一经都有五个博士掌管。王莽还下令征用全国精通一经的教授,凡通晓《礼经》、《尚书》、《周官》、《尔雅》、天文、占卜、图谶、音乐、历法、兵书的读书人,都到官府等待录用。一时,举国上下的高才能者都赶赴京师,为王莽所用,他们交口称赞王莽的恩德,天卜百姓也认为王莽贤明无双了。
于是,便有了由读书人带头上书请王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