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心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度心术-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时,严家的仆人严辛出面了,他把刘巨塘领到自己的住处,用丰盛的酒食招待他。严辛还对刘巨塘说;
“我家主人怠慢大人了,小人若能让大人不责怪我家主人,小人就稍感安心。”
刘巨塘十分惶恐,忙道:
“我官小职微,无足轻重,蒙你家主人接待,已万感荣幸了,哪敢责怪呢?你切不可这样说,否则我承受不起啊。”
严辛见刘巨塘脸色全变,于是一笑,他出口道:
“大人远道而来,诚心祝寿,却无端被困,酒食无着,大人真的没有怨言吗?”
刘巨塘生怕严嵩有意让严辛试探自己,马上重声说:
“你家主人日理万机,他的身体全系国家安危,纵是你家主人不善加保养,我等也会极力劝奉。我真心为你家主人祈福,哪有怨言可发?你太多心了。”
严辛摇头说:
“此地就你我二人,大人不必讳言了。我虽为严家仆人,但也知世故人情,故而和大人倾心交谈。”
刘巨塘听来,不明其意,只好道:
“你有何意,请直接讲来,我决不外传就是了。”
严辛起身,向刘巨塘拱手说:
“与大人相识,是我的造化,还望大人日后关照于我,不望今日之情。”
刘巨塘茫然不解,苦笑说:
“你家主人如日中天,你虽为其仆人,却也令人敬提。我只是个小小县令,我能为你做什么事呢?”
严辛为刘巨塘敬酒后,道:
“我家主人对上恭顺,对下骄慢,以君子自居,却行小人之事,这不是外人可以一眼使见的。我追随他多年,深知他表里不一,内心奸诈,虽说皇上为他蒙骗,但他终有败露之时。有一天他大祸上身,我等也势必受到牵连,若不现在趁早寻个依靠,找个退路,到时就晚了。我见大人心地良善,当为可托付之人,故而赤诚相告。”
刘巨塘惊骇不已,随口道:
“你就这么肯定你家主人要遭祸吗?我实难相信呐。”
严辛郑重说:
“大人遭他轻视,只此一节,便可察知他的为人真相了,大人还有何怀疑吗?所谓察微知著,一叶知秋,今日之事乃大人所亲历,自无需我多言了。”
刘巨塘心中佩服严辛的见识,嘴里却百般不予认承。
几年之后,严嵩破败,严世蕃被杀,仆人严辛因窝赃二万两银子下狱。此时刘巨塘正好在袁州当政,他主理严辛的案子,感念旧情,便将严辛发配边疆,免其一死。
【原文】
谋逆先谋信也,信成则逆就。
【译文】
谋划反叛的事首先要谋取对手的信任,有了信任事情才能成功。
【释评】
谋划对手重要的是不暴露自己,以其亲信的面目施展手段,再强的对手也不堪一击了。把自己的真实用心掩藏起来,有时要付出血的代价;不做必要的牺牲,狡猾的对手就难以消除疑虑。在对手意想不到之处打动他,用最忠心的个也难以做到的事触动他,任何人都会失去理智。潜伏在对手的身边,最致命的攻击才可一举完成。
【事典】自残的要离
吴王阖庐是派人暗杀了吴王僚才登上王位的,僚的三个儿子逃亡在外,吴王阖庐以为大患,日夜难安。
一日,阖庐对大臣伍子胥说:
“僚的三个儿子,以庆忌最为刚烈勇猛,听说他在外网罗部属,发誓为父报仇,打回吴国,此人不可不除啊。”
伍子胥说:
“庆忌狡猾多计,实是强敌,他一日尚在,大王就有不可溯的凶险。臣向大王推荐一人,定可为大王建功。”
伍子胥于是把要离举荐给吴王阖庐。阖庐见要离身材短小,形象丑陋,与他想象的志士相去甚远,不禁大为失望。伍子胥看出了阖庐的心思,劝他说:
“好马贵在能负重致远,而不在其形体的大小。要离相貌平常,然智勇无敌,此人绝非等闲啊。”
要离不卑不亢地对阖庐说:
“善于杀人者靠的是智慧而不是体力,善于谋叛者依仗的是骗取信任而不是明斗,我若能亲近庆忌,让他引为心腹,杀他岂不轻而易举吗?”
阖庐为要离之语打动,马上以礼相待他,三人计议多时,最后形成了谋划庆忌的方案。
次日,在朝堂上,伍子胥上奏吴王请求派兵伐楚,并且推荐要离任伐楚将领。吴王阖庐故意不屑说:
“要离手无缚鸡之力,岂可为将?他这个人无德无能,寡人只是可怜他才将他留在朝中。何况吴国刚刚安定,如果出兵打仗,寡人还有安稳的日子可享吗?此议决不可用。”
群臣哑言,这时要离却仗义直出,他指着吴王阖庐的鼻了,愤愤说:
“大王侮臣是小,却小该对伍子胥不仁不义。伍子胥帮你夺取王位,又助你治国安邦,吴国方有今日的兴盛局面。大王曾言替他伐楚报仇,无故失信背约,大王何以面对天下?这样做,大王连—个守诺的百姓都不如了,如何让人信服呢?”
吴王阖庐大怒色变,急命力士砍断了要离的右臂,将其打入死牢。要离的妻小也破吴王拘拿。几日后,伍子胥密令狱中看守放松对要离的看管,让要离乘机逃出。阖庐把要离的妻小杀死,焚尸于吴国的闹市,使这件事人人皆知。
要离逃出吴国,他一路赶奔卫国投靠庆忌。庆忌见了要离,听他哭诉之后,庆忌还是不肯相信他,他对心腹说:
“阖庐恨我不死,谁知这是不是他主使的苦肉计呢?”
庆忌的心腹说:
“要离的右臂被砍掉,他历尽艰辛才逃出吴国,若说阖庐使计,可要离也不会自残自苦如此,大人不要疑心太重。”
不久,庆忌的密探向他报告要离的妻小被杀之事,庆忌这才疑虑顿消,他对心腹高兴地说:
“肢体自残,要离或可做到。可若是舍弃妻小性命,只为骗我信任,这就与理不通了,谁会这样残忍昵?”
庆忌于是视要离为心腹,让他为己谋划归国大事。要离见自己和阖庐、伍子胥谋定的计策成功,于是趁热打铁,力劝庆忌及早发兵,夺回王位。庆忌对他言听计从,出动全部兵卒,顺江而下,向吴进军。
庆忌在指挥船上,要离手持长矛侍立其旁。庆忌指指点点,得意非凡,要离趁其不各,一矛便刺透了庆忌的心窝。阖庐的心腹大患已除,吴国的局面才最终安定下来,
【原文】
制逆先制心也,心服则逆止。
【译文】
制止背叛首先要制服人的心灵,心灵畏服背叛才会停止。
【释评】
征服人心是治乱的根本之道,强权和高压无法消除叛乱之原。让人从心里畏服是最难的,也是短视者与强硬派不愿施行的,这是他们智慧不足的表现,也是他们德望低下、自信心不强的体现,其实,在正逆之间,有时界限并不分明,如果盲目以正义自居,监施淫威,在道义上便失去了正义的力量。以德服人重在付诸行动,不能因噎废食。
【事典】范文程的指点
范文程的曾祖父曾任明朝的兵部尚书,1618年,努尔哈赤攻下抚顺时,范文程去拜见努尔哈赤,表达了投效之意。努尔哈赤故意考问范文程说:
“你为大明名臣之后,本该为大明效忠,为何却叛明投我呢?”
范文程回答道:
“明君无道,百姓苦难,我不是腐儒,自不肯愚忠一世了。”
努尔哈赤和他谈话过后,见他见识过人,机智多才,十分爱惜,他对各贝勒说:
“夺取天下,范文程这样的才俊当有大用。他不以我等为逆,说明他独具慧服:我等征服中原,也不能视明人都为逆贼了,这样才能争取民心。这个道理,是范文程教我的,你们都要善待他。”
皇太极即位后,对范文程更为器重,讣他随侍左右。1631年,清军招降了守城的明官兵,其中己投降的蒙古兵又起叛心,想要杀害他们的将领,事情未果,皇太极震怒之下,想要把那些蒙古兵一律诛杀,范文程在旁说:
“陛下以武力让他们暂时屈服,他们不真心归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们不从复叛,早将死亡置之肚外,陛下杀他们泄了私忿,而对收取人心却害处多多,此事不可为也。”
皇太极气犹未消,说:
“征战沙场,杀人不可避免,若只施仁义,人不畏惩,岂不叛者逾多,士不奋战?”
范文程争辩说;
“明人不知我大清仁慈,反抗是当然的。陛下若能广施恩德,少杀多惠,人心渐渐就会归附于我。宽恕他们只能让敌军阵营分化,传陛下之美名,以此征伐天下,有百万大军之功效,陛下不可小视。”
皇太极听之颔首,赦免了那些蒙古人的死罪。消息传出,坚守西山的明军斗志瓦解;范文程单枪匹马去劝他们投降,结果他们全都放下了武器。
范文程为皇太极谋划大事,常向他进谏征服民心之策。他劝皇太极养德修身,教化百姓,推行德政,皂太极须臾离他不得。每有要事,他总是对大臣说:
“范章京知道此事吗?”
遇到范文程有病在家之时,皇太极便不急于处理一些朝政大事,直等他病好了再作决定。有的大臣嫉妒范文程,对皇太极说:
“范章京终为明臣之后,身为汉人,他未必和我大清一心呐。他以收取人心为名,处处向着汉人,难道就没有他的私心?陛下对他宠信太过,也该有所保留才是。”
皇太极训斥他们说:
“先皇和朕诚心对他,非逼迫使其效命,他的忠心绝无可疑。你们虽为满人,但又有多少皇亲国戚反对朕呢?朕用心对人,然不识朕心者大有人在,朕能一再不予追究,施恩不止,这都是范章京所教之果,否则,你们这些嫉贤妒能之辈,还能站在这里和朕说话吗?”
清世祖即位之后,睿亲王多尔衮率领大军讨伐明朝。范文程担心多尔衮残忍好杀,于是连忙上书说:
“中原百姓以为我大清为叛逆,势必拚死反抗。大王如果以暴制暴,以杀为能,中原就难以平定。从前,我们放弃遵化城,屠杀永平的百姓,已让中原百姓对我们深有疑虑了,如果今后不加约束,统一天下的大业就难以完成。大王应该严明纪律,秋毫无犯,让明朝官吏担任原职,恢复百姓的家业,录用有才能的人,抚恤那些处境艰难的人。用大公传达我朝的仁念,用行动解除世人的疑惑,这样安定了百姓,叛乱的人才有心归顺,我们遇到了抵抗才会减少。”
明朝都城被清军攻克后,多尔衮采纳了范文程的建议,为崇祯帝办丧事,安抚战乱中的百姓,起用废弃的官吏,搜求隐藏和逃逸的名士,重新制定法令。这些措施和举动在收取民心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为清朝最后平定天下奠定了摹础。
【原文】
主明奸匿,上莫怠焉。
【译文】
君主英明奸臣才会隐藏,君主不能松懈。
【释评】
一切的阴谋和背叛,时刻都在孕育中,统治者如果疏于防范,过度自信,终要自食其果,对英明的统治者而言,他们的英明和睿智,奸臣的伎俩不能欺骗他们,奸臣的收敛是迫不得已;一旦他们有所松懈,奸臣便会按捺不住了。盛世潜伏着危机,明君环侍着奸小;不给奸人行奸的机会,统治者不仅需要保持清醒,更要有制约奸人的机制。
【事典】被逼反的慕容垂
东晋大将桓温兴师北伐,于269年攻打前燕。前燕皇帝慕容暐惊慌之下,急召群臣商议抗敌之事。
慕容暐当时只有20岁,昏庸无为,国家大事由他母亲可足浑太后和宰相慕容评主持。慕容评怯战无能,主张放弃邺城,退回老巢龙城,慕容暐的叔父慕容垂却极力主战,他对慕容雌说:
“晋军势在灭我大燕,战之则生,不战则亡,生死之际,决不可退。臣愿统领大军,誓死迎敌。”
慕容暐惶然无计,无法决断,正直的大臣就对慕容暐说:
“国有忠臣,还需君主擅于任用。如果陛下不用慕容垂之计,而听任慕容评逃跑之策,陛下当是第一个受害者。倘若无国,何以有君呢?”
慕容暐吓得脸色苍白,于是不听慕容评之言,让慕容垂领兵拒敌。同时,他又派使臣向前秦请求出兵援救,答应将虎牢以西之地相赠前秦。
前秦皇帝苻坚让大臣发表意见,多数大臣不同意出兵救燕,他们说:
“燕主昏庸无能,燕国大臣不忠于国事,这样的国家早晚必灭,救之何益呢?从前桓温攻打我国,燕国坐视不理,我们为什么要反救它呢?”
大臣王猛不发一言,只是枯坐。苻坚散朝后单独召见他,王猛这才说:
“君主明智,臣子才会忠心用命啊。燕国君臣庸弱,正道不行,必不是晋国的对手,可一旦晋国灭燕,晋的实力将要大增,陛下就难图人事了。依臣之见,不如助燕抗晋,晋兵一退,陛下趁机灭燕,大业可为了。”
苻坚答应助燕,却不急于出兵,他有心等待燕、晋两败俱伤之时,再收取渔翁之利,
慕容垂善于用兵,他在晋军挺进到邺城南90公里的枋头时,派出奇兵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慌忙后撤,被燕军合围,晋军死了三万佘人。苻坚听到燕军获胜的消息,才命秦军攻打晋军,燕、秦军队再攻晋军,晋军又损失了一万多人。
前燕转危为安,慕容垂这个大功臣却一下陷入危险之中。宰相慕容评对他十分忌恨,于是对皇帝慕容瞳进谗说:
“晋军败退,全赖陛下洪福齐天,可慕容垂却引为己功,口出狂言,对陛下语多不敬。臣担心他尾大不掉,干下谋逆大事,望陛下及早除之。”
慕容暐说:
“功臣谋反的事太多了,你说的一点个错,朕不能让他野心得逞。”
慕容暐的用心让一位大臣看出,他冒死进谏说:
“太祸刚去,陛下就要杀戮功臣,听信谗言,圣明的君主决不会干此蠢事。慕容垂若有反心,又岂能救国于危难?陛下若对他下手,他不反也会被逼反,这无异是自断手足啊。燕国幸有慕容垂而不灭,陛下杀他如同杀己,臣誓死抗谏。”
慕容暐不信忠言,那位大臣只好给慕容垂通风报信。慕容垂恨愤无奈,于是深夜逃亡,投靠了前秦。前秦皇帝苻坚闻讯大喜,他亲自到长安郊外迎接他,对他说:
“将军立有大功,却为奸小陷害,昏主离弃,朕亦为将军不平也。”
慕容垂泣汛说:
“奸人在朝,只怪君主昏庸,我虽反叛,亦为我主叹息,望陛下勿怪。”
苻坚当面称赞了幕容垂的义举,他还对群臣告诫说:
“君有不智,臣当力谏,否则奸人横行,忠臣难容啊,朕通过此事,更知纳谏自明的必要,也该时刻自省了。”
慕容垂既反,前燕再无一人可用,苻坚很快就攻灭了它,
【原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