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太宗- 第2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无穷。遂良,你将此本携回,依之敕写九本,将之颁与雍、洛、并、兖、相、荆、扬、凉、益等九州,让其刺史阅后再辗转流通。”

褚遂良答应后亡前将《瑜伽师地论》包起。玄奘更是喜出望外,因为李世民此举,表明朝廷大力支持天下人读佛经,代表了一种趋势。

李世民又问道:“玄奘法师,《大唐西域记》可曾撰完?”

“该书已近尾声,待贫僧再润色校勘一遍,十日内定呈于陛下御前。”

“嗯,贞观以来已有两部舆地之书可以流传后世。一本是魏王府文学馆所撰之《括地志》,再一本即为法师所撰之《大唐西域记》。这两本书一写国内,一写国外,可谓相得益彰。”

李世民如此评价《大唐西域记》,玄奘急忙谢道:“贫僧撰述太慢,以致让皇上未睹此书,实为有罪。贫僧见过魏王府所撰《括地志》,深知此书汪洋恣肆,史料翔实,则贫僧所撰无论如何不能与其相比。陛下刚才说要将《瑜伽师地论》颁行九州,此为佛门之幸。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法,贫僧斗胆相求一事,不知陛下能允否?”

李世民知道玄奘又想让自己为所译佛经作序,遂踌躇答道:“法师为我朝增辉不少,但有所求,朕自然相允。”

“贫僧以前曾提起过,即是想让陛下为所译佛经作序。贫僧领人所译佛经,至今已有九本,计五百多卷,小有规模。若陛下能为作序,则能一统佛学派别之纷争,使佛法能够正确地传扬天下。”

李世民笑对李治、萧瑀、马周、褚遂良等人道:“法师有此请,朕不应该推辞。可是呀,朕对佛学了解甚少,若序中错讹一句,即会流毒天下,所以朕万分慎重,不敢轻易答应。”

萧瑀一生信佛,此时唯恐李世民不答应,遂上前躬身道:“陛下一生阅遍群书,引礼度而成典则,畅文辞而咏风雅,则一通百通。老臣以为,陛下可以为佛经作序。”

褚遂良和马周觉得李世民一生著述甚多,而从未在佛学方面有所涉及,不免遗憾,遂赞同萧瑀之言。

李世民见李治在那里默默无言,遂问道:“治儿,你以为呢?”

李治答道:“儿臣以为,弘扬佛法,止其教派纷纭争论,是为今日佛学首务,这样做,对教化天下有益,儿臣认为可以作序。”

李世民见众人皆赞同自己为佛经作序,遂笑对玄奘道:“法师好大面子啊,他们皆为你说情。也罢,他们既然为你相请,你就谢谢他们吧。”

玄奘见李世民答应为佛经作序,激动不已,急忙敛身合十为礼,拜谢众人。

李世民回宫后遂玄奘之请,颇下了一番工夫,为玄奘所译佛经作序一篇,因佛学以经、律、论(经为佛所自说,论是经义的解释,律是戒律)为三藏,故此序名为《大唐三藏圣教序》,凡七百八十言。

玄奘接到李世民写就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自然满心欢喜,对李世民充满了感激之情,遂写就千余句之书呈与李世民。

李世民接书后细阅一遍,感受到了玄奘的真诚感激之情,遂提起笔来,又给玄奘写了一封答书:朕才谢硅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厚颜,善于足称,空劳致谢。

李世民书中言词谦逊,可以看出其对玄奘充满了尊敬之意。李世民一生以文才武略纵横天下,晚年得遇玄奘竟然倾倒如斯,实为罕见。





第二十六回 平西域西征龟兹 助大唐南击天竺


此后李世民与玄奘来往甚频,多次将其召入宫中深谈,每至夏天到玉华宫避暑之时,玄奘也随同前去,一面译经一面与李世民探讨佛理。

李世民研讨佛理,对其内心有何作用,后人不得而知。然有一件事很明显,即是其心态开始平和起来,与其出征高丽前的躁怒心态相较,二者差距甚大。

高延寿这日禀报道:“自从龟兹(今新疆库车)王伐叠逝去后,其弟诃黎布失毕继位,已二度不来朝贡。臣等以为,应该向其问罪。”

龟兹与焉耆接壤,在焉耆的西南方向,国土横约千里,纵约六百里。国内盛产麻、麦、粳稻、葡萄、黄金等,是一个富庶的绿洲小国。

李世民问道:“那乙毗射匮可汗依旧不答应聘礼吗?”

“乙毗射匮可汗实在无礼,一年多来未有回音。”高延寿答道。

“嗯,龟兹王仗其势,所以不来朝,亦在情理之中。”李世民不屑地说道。

乙毗射匮可汗为泥孰可汗的孙子,贞观十八年,泥孰可汗死,李世民册其孙为乙毗射匮可汗。

贞观年间以来,李世民一直采取扶植泥孰可汗来打击肆叶护可汗的措施。焉耆之战后,肆叶护可汗的势力被削弱许多。及乙毗射匮可汗继位,其借助唐朝支持之力,接连发起攻击,将肆叶护可汗的势力逐到吐火国以西。如此,西域的形势发生突变,乙毗射匮可汗开始在西域逞强。当是时,唐朝设置的安西都护府的治所依旧在西州,向西仅名义上控制焉耆。

乙毗射匮可汗得势之后,即遣使入长安向李世民请婚。

李世民答应下嫁公主,但提出了一个条件:“须割龟兹、于阗(今新疆和田)、疏勒(今新疆喀什)、朱俱波(今新疆叶城)、葱岭(今新疆塔什库尔干)五国以为聘礼。”

这五国皆为沙漠绿洲国家,以绿洲灌溉农桑业为主,是时在乙毗射匮可汗的控制下。李世民所以提出此议,是想直接控制易于屯兵镇守的农耕区,再对以游牧为主的突厥人实施羁縻统治。

孰料乙毗射匮可汗没有了下文,这期间,他还办了一件令李世民更为恼火的事,即是派兵进入焉耆,以图控制该国。只是因为李世民严令斥责,他才很不情愿地退了兵马。

李世民目视长孙无忌道:“无忌,你看此人势弱之时,什么事都能答应。现在有了实力,顿时变了嘴脸。可见四夷之事,一味以德绥之,有时并无用处。”

长孙无忌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突厥人与中国交往多年,向来是这等脾气。强则依,弱则欺,若一味以德绥之,断没有好的结果。陛下,前几年我国忙于漠北及高丽之事,现在漠北已平,诸部落归附,高丽也是疲于奔命,我们可以抽出手来对付西域之事。”

李世民问道:“高丽那里最近有何动静?”

马周答道:“臣刚接到营州上表,言称程名振率舟师入高丽境内袭扰一阵之后,李尚书与张俭领兵渡过辽水,猛攻南苏等五城,已破其兵焚其城郭而还。”

李世民赞道:“李世真英雄也!如此一来,那盖苏文无暇西顾,焦头烂额忙于应付国内之事。无忌,你说得对,这么多年来,突厥人为朕心中的最大一块心病,现在要把西域的事办好。”

要办好西域的事,势必要以乙毗射匮可汗为敌。如此一来,唐朝多年来奉行的扶植泥孰系西突厥的方略要有大的改变。

李世民果然问道:“玄龄,阿史那步真、阿史那贺鲁一直在京吗?”

房玄龄答:“皆在。”阿史那步真、阿史那贺鲁自高昌与焉耆之战后先后降唐,被授为将军,留居在京。

“此二人谁在旧部最有影响?”

“阿史那步真已降唐多年,年龄已老,若二人相较,自然是阿史那贺鲁在旧部中尚有号召力。”房玄龄答道。

“嗯,阿史那贺鲁之旧部现在居于庭州莫贺城吧?如此,可在莫贺城置瑶池都督府,归安西都护府节制,可授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

马周答应后准备拟旨。

李世民重新起用阿史那贺鲁,其意图非常明显,即是想以瑶池都督府为根本,让阿史那贺鲁想法召集肆叶护可汗溃逃后留在当地的残部,以图牵制乙毗射匮可汗。

西域形势固然错综复杂,然究其根本,毕竟是大唐与西突厥在那里互相角力的结果。如此两股力量相较,终有一方败下。大唐国势既强,内部又铁板一块,反观西突厥,其内部四分五裂,纷争不已,注定为失败的命运。

阿史那贺鲁被授为瑶池都督,到任后召集肆叶护可汗的残部,势力渐强,起到了牵制西突厥泥孰系的结果。然乙毗射匮可汗势力被大大削弱之后,阿史那贺鲁感觉羽翼渐丰,又看到李世民驾崩,遂起兵叛唐,终被大唐扑灭,这些都是后话。

长孙无忌说道:“陛下,设立瑶池都督府以牵制乙毗射匮可汗,其势太慢。如今焉耆已在郭孝恪节制之下,若发兵再取龟兹,即可断乙毗射匮可汗之双臂,使其不敢东顾。臣愿带兵前去征讨。”

李世民摇头道:“无忌,总兵出战非你之长,今后若有征讨机会,你不可出战,居京调度即可。朕以前征战时多胜,若现在动辄亲征,未必全胜。所谓术业有专攻,打仗的事,今后应该由薛仁贵等人去办。”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龟兹王无礼,应该征讨。只是如何征讨,须妥善为之。治儿,你以为该用何法?”

李治稍微一思索,既而答道:“儿臣读父皇《帝范》之《阅武》篇,见其中写道:‘夫兵甲者,国之凶器也。上地虽广,好战则民凋;邦境虽安,忘战则民殆。’儿臣体会父皇圣意,如今国内安静,不可妄动刀兵。然龟兹王无礼,其欲与乙毗射匮可汗相连,非征讨不可。儿臣忆起上次焉耆之战,未从国内调兵,由郭孝恪领边兵讨之即胜,儿臣以为讨龟兹时可沿用此法。”

李世民颇为赞许李治此言,说道:“你能这样说,不枉朕与诸臣对你多日的训导。不错,非征讨龟兹不可。朕这样做,非是一味想谋求土地,龟兹向来与中国一体,将其纳入中国一统之中,非为侵略,实为国脉之必须。不过,此战明里征讨龟兹,暗里却为威慑乙毗射匮可汗,郭孝恪的那点兵马,就有些过于单薄了。”

长孙无忌接口道:“陛下,臣意让薛仁贵领兵十万,与郭孝恪合兵一处,即可使此战完胜。”

“不可!治儿刚才说了,为务求国内安静,不宜从国内调兵;再者,薛仁贵毕竟未历许多战阵,让他带如此多的兵马,朕有些不放心。”

马周能识李世民的心意,遂禀道:“陛下,漠北诸部归化中国之后,皆渴望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臣以为,此战不用从国中调兵,可发契苾部、突厥部等兵,另让吐谷浑、吐蕃出兵协助,即可完成兵力部署。”

李世民大喜,说道:“马卿之言,与朕意相合。一者,这些部落与西域接近,勿用长途跋涉;二者,诸部之兵以马骑为主,具有迅猛劲击的能耐。不错,就这么办了。”

其实马周所言,其最大好处为不用从中国调兵,这样最合李世民心意。

后数日,李世民诏令下:授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副大总管。让他们统领契苾部及突厥部十余万兵马,并节制吐谷浑、吐蕃所部兵马,前往西州与安西都护郭孝恪会合。

自从玄奘归国后,大唐与天竺的关系渐渐升温,李世民与戒日王互相佩服,虽远隔万里犹当面相对,二国遣使不绝。

贞观二十一年冬,李世民派东宫右卫率王玄策为使,带领随从三十余人,自长安出发,沿途经过吐谷浑、吐蕃、泥婆罗出使天竺。

王玄策一路上虽行艰险之地,然诸国皆与大唐友好,又有驿使前后招待,王玄策等人一路行得还算安稳。与玄奘的万里孤征相比,实有天渊之别。

王玄策行到天竺地面,就见其国中大乱。其遣左右询问所以,原来戒日王近日忽然得病逝去。

天竺国向来一分为四,戒日王势强之时,控制着东西天竺,南天竺虽未完全降服,明面上还是表示臣服戒日王。如今戒日王逝去的消息传扬出去,诸国张目观察,观看中天竺的下步动静。这时,戒日王之臣阿罗那顺采用威强手法,自立为王。

阿罗那顺本性凶暴,向来在诸国中的口碑不好。戒日王在日,可以敛其恶性,不给予其实权。现在戒日王刚死,阿罗那顺认为再没有人能够羁绊自己,遂派人暗杀了国相羯罗毕试,以号令天竺。

天竺闻听阿罗那顺自立为王,顿时哗然。一些势弱小国不敢吭声,也就罢了,南天竺的一些势强之国则表示从此自立,不再称臣。

王玄策随行之人得知此情,纷纷劝王玄策就此回头,待天竺平静之后再来出使。王玄策不同意,认为不可半途而废,遂带领从人到达阿罗那顺的都城——茶和罗城,要求面见阿罗那顺。

阿罗那顺现在忙于应付国内焦头烂额之事,没有心思接见中国使者。这时,其下人禀报说中国使者携带有大量的财物,阿罗那顺当即说道:“让他们留下财物,马上离开。”

王玄策所携财物,有大唐送给戒日王的礼物,也有沿途诸国送给大唐的贡物。若阿罗那顺将送给戒日王的礼物取走,即使不回赠礼物也就罢了,现在又要将其他贡物掠走,王玄策坚决不答应。

阿罗那顺见王玄策如此强硬,不禁大怒,遂派五百兵闯入王玄策所住驿所,意欲强夺。双方僵持不下,最后动上了手。王玄策所带之人亦为强健之士,个个骁勇,然怎敌对方人多。一场混战下来,王玄策带采的三十余人中有数人丧命,其余人也束手就擒。

王玄策在东宫中素以骁勇著称,双方混战开始,其抽出佩剑砍倒面前数人。他看到对方有数百人,知道今日结果难堪,遂且战且退,如此退到后窗的位置,纵身一跃,撞开窗户跳出窗外。是夜漆黑一团,他借着夜色掩护觅来一匹马,趁着夜色落荒向东北方向逃去。

王玄策一路上昼伏夜行,忍饥挨饿,好歹行出阿罗那顺控制的地盘。王玄策此次出使天竺,一路上风风光光,感受到大唐四邻友好的妙处。不料闹到如此处境,心中既有失落,又有愤懑,这日行到吐蕃地面,其心中无名火更甚,遂奔往逻些,欲找松赞干布借兵。

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接诏后,即到兵部发了四道文书。其中二道分别发至突厥部和契苾部,令其整顿十万兵马开始西行;另二道分别发至吐蕃和吐谷浑,让其准备五万兵马,皆赴西州集齐。

办完了这些事,两人即带领数十名随从,离开京城沿驿道向西州奔去。此次战事并非小役,大唐仅发数道文书即将兵马备齐;郭孝恪在西州等地屯田多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