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 作者:柏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人史纲 作者:柏杨- 第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不能消灭对方的情形下,长期战争会使自己血枯力竭而死,和解是明智的。
  但和解建立在双方同等强大的基础上,一旦一方过度衰弱,尤其没有第三者的力量平衡时,和解就会化为乌有。准噶尔汗国在和解后不久,便发生内乱。一七四五年,策零可汗逝世。嫡子那木札尔继位,他是准噶尔汗国第一位暴君,一七五○年,当他要杀他的庶兄达札尔时,达札尔反而把他杀掉,自己坐上宝座。可是达札尔更糟,一七五四年,他又被贵族大策零(奇袭西藏的那位名将)的孙儿达瓦齐杀掉,由达瓦齐继位可汗。不过达瓦齐还不如达札尔,他刚掌握大权就翻脸要杀帮助他取得大权的好友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是四卫拉特之一的辉特部(蒙古西北角)的酋长,他遂逃到中国。
  清皇帝弘历(胤礻真的儿子)亲自接见阿睦尔撒纳,用蒙古话交谈,封他为王爵,又送给他骏马之类的名贵礼物,又请他参加在热河原野(河北省最北部)举行的狩猎,用盛大的场面欢迎他。大臣们对弘历如此优待一个流亡政客,大大的不以为然,但不久就发现其中原因,简单的很,清跟准噶尔汗国冲突八十余年,而清对准噶尔汗国内部,无论政治情势和地理环境,都不了解,所以始终束手无策,如今平空得到向导,当然喜出望外。
  阿睦尔撒纳投降的明年(一七五五),清政府叛盟,两路大军同时向准噶尔汗国进攻。北路军总司令(定北将军)班第、副总司令(定边左将军)阿睦尔撒纳,由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出发;西路军总司令(定西将军)永常、副总司令(定边右将军)萨拉尔,由巴里坤(新疆巴里坤)出发。准噶尔汗国经过十余年的自相残杀,人心早已离散,加上阿睦尔撒纳号召他们不要抵抗,所以准噶尔军队纷纷放下武器,人民夹道欢迎。中国两路大军没有经过战斗,就轻易地占领了首都伊犁(新疆伊宁),达瓦齐跟逃亡了三十一年之久的罗卜藏丹津,一同被俘。
  一直到这时候,中国并没有并吞准噶尔汗国的意思,只是想分而治之,使它的力量削弱,不再侵略中国。所以清政府下令恢复上世纪(十七)四卫拉特的原状,使他们仍保持四个独立的部落,互不统属,个别的作为中国的外藩,像外蒙古合并前的喀尔喀分为三个独立的部一样。于是皇帝弘历一口气加封了四部的四个可汗,并邀请这批新贵到遥远的东方热河(河北承德),由弘历接见,参加盛大的宴会。
  对阿睦尔撒纳,清政府加封他为双亲王,以酬庸他的贡献。但阿睦尔撒纳有他更大的野心,他引导中国军队颠覆他祖国的目的,只在借。杀人,借中国的。杀他的政敌。他并不希望祖国分裂,所以他坚持仍维持汗国的体制,而由他当可汗。他这种想法跟中国的基本政策恰恰相反,清政府当然不能接受。阿睦尔撒纳在大失所望后,决心叛离中国,他了解中国在这次远征中所以迅速成功,有赖于他政治号召的力量,他估计这力量足可以把中国驱逐出境。于是,在占领伊犁(新疆伊宁)的明年(一七五六),阿睦尔撒纳宣布独立,那些刚接受清政府加封的四部可汗,也加入这个新兴汗国的行列。中国远征军果然一败再败,准噶尔汗国的土地几乎全部光复。这使皇帝弘历大失面子,认为准噶尔人是不能用仁义感化的野蛮民族,必须严厉惩罚。
  第二年(一七五七),弘历重新组成远征军,北路蒙古兵团由蒙古人成衮札布当总司令(定边左副将军);西路满洲兵团由满族人兆惠当总司令(定边右副将军),发动夹攻,恰恰这时候可怕的恶运抓了准噶尔,天花忽然流行,准噶尔战士相继死亡,军队自行瓦解。当中国远征军进逼伊犁(新疆伊宁)时,阿睦尔撒纳束手无策,只好逃到哈萨克王国,再逃到俄国,他也染上了天花,一病而死。在中国坚决的要求下,俄国把他的尸体运到外蒙古的恰克图城(蒙古阿勒坦布拉格),交还中国。
  准噶尔汗国虽然覆亡,阿睦尔撒纳虽然死掉,未死于天花的准噶尔人用游击战作誓死不屈的抵抗,使兆惠疲于奔命。这更增加弘历的愤怒,他下令兆惠执行他的灭种政策。准噶尔人从此在他们的故土上消失,只剩下一个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和横亘在中、俄两国边界上的准噶尔门(新疆博乐东北阿拉山口)要塞,供后人垂泪凭吊。
  ——一个人或一个小团体,为了尊严的理由,宁可玉破,不为瓦全,他们所作的壮烈牺牲,应受万世的崇敬。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应有智慧和勇气接受屈辱,瓦全还有复兴之日,玉碎便永无希望了。准噶尔人的遭遇,使我们惊悸。
  阿睦尔撒纳是拉藏汗的孙儿,丹衷的遗腹子,母亲是策妄阿拉布坦可汗的女儿。
  策妄阿拉布坦袭杀拉藏汗后,又斩草除根把丹衷杀掉,而把怀有身孕的女儿另嫁给辉特部的一位酋长。民间传说,当遗腹子阿睦尔撒纳呱呱降生时,满身鲜血,大家深信他为复仇而来,他果然达到目的。
  五  西北疆土的开拓——新疆准噶尔汗国灭亡的疆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天山北路准噶尔盆地,一是天山南路塔里木盆地。清政府把天山北路称为“准部”,天山南部称为“回部”。
  征服了天山北路的准部,并不等于控制故准噶尔汗国全国领土。天山南路的回部是上世纪(十七)被噶尔丹可汗吞并的,现在侵略者失败,回部不愿再接受外人的统治。
  回部范围即塔里木盆地的范围,当中是那块庞大无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沙漠西端,罗列着十数个繁荣的城市,盆地上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集中在这十数个城市之中。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西域故地,纪元前二世纪张骞,纪元后一世纪的班超,就在这里威震列国。七世纪时,唐王朝的军队再度进入,把它归并中国,但八世纪时却被吐蕃王国夺去。直到本世纪(十八),整整一千年之久,跟中国隔绝。
  一千年里面,这个区域发生过无数我们不知道的事件和无数传说不一的兴亡存废的变化。所以,当中国远征军征服准噶尔汗国,越过天山南下时,所面对的已不是当年古色古香的西域,而是奇异而陌生的回部风光。
  回溯九世纪时,回纥汗国瓦解,部众星散。其中一部分进入西州(新疆吐鲁番),称为西州回纥。他们后来由西州再向西南迁移,到达航空距离一千一百公里处的疏勒王国(新疆喀什),征服了它,改名为喀什噶尔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回纥人抛弃了原有的佛教信仰,改信从西方阿拉伯传来的伊斯兰教。人们因为伊斯兰教为回纥人所信奉,所以倒果为因的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到了十三世纪蒙古帝国时代,又不知道什么缘故,回纥被改称为维吾尔,因他们信奉回教的缘故,人们又倒转过来称他们为回回、回民、回族,称他们所居的地区,即天山南路为“回部”。
  维吾尔人跟准噶尔人一样,同属于突厥民族,在蒙古帝国四大阶级中,属于第二等(色目)阶级,比汉人的地位要高。
  同样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回部兴起一位伊斯兰教教主,称为和卓木,地位跟喇嘛教的达赖,天主教的教皇相似,只不过和卓木是可以结婚的,所以教主的宝座是父子相传。准噶尔汗国策零可汗,曾于本世纪(十八)二十年代,把第二十五代的和卓木阿哈玛特,连同他的两个儿子布拉呢敦、霍集占,即着名的大小和卓木,诱到伊犁(新疆伊宁),当做人质。阿哈玛特不久逝世,两个儿子被囚禁如初。关于和卓木的世系,我们列如下表:
  一七五五年,中国远征军进入伊犁,把大和卓木送回他的故都叶尔羌(新疆莎车),但仍留下小和卓木帮助处理天山北路维吾尔人的事务。明年(一七五六),阿睦尔撒纳叛变,小和卓木也乘机逃回叶尔羌。又明年(一七五七),阿睦尔撒纳失败。中国远征军派遣使节到叶尔羌,要求接受中国的统治。大和卓木同意,但小和卓木反对,他说:“我们如果听从了中国,弟兄之中,势必有一个被送到北京当人质。从父亲那一代起,我们像奴隶一样,受人摆布,应该是停止的时候了。而且中国新占领敌国的土地,游击战激烈,人心惶惶,不可能对我们派出大军。即令派出大军,我们固守天山险要,他们粮道辽远,补给困难,绝不能持久。”在座的各城城主(伯克),都赞成小和卓木的意见。于是,他们宣布建立巴图尔汗国,跟中国对抗。
  然而小和卓木的判断完全错误,判断错误就要付出判断错误的代价。中国远征军强行越过天山南下,山麓一些重要城市的城主不能抵御,纷纷投降。第二年(一七五八),满洲兵团司令(定边将军)兆惠率领他的精锐四千余人进攻叶尔羌,在距城一公里的黑水(叶尔羌河),渡河一半时,桥梁中断,被分为两截,陷于包围。
  可是,和卓木兵团既没有攻击用的重武器巨炮,又没有斗志。僵持了三个月,中国援军到达,把兆惠救回阿克苏城。第三年(一七五九),兆惠作第二次进攻,攻陷叶尔羌,大小和卓木向中亚的浩罕王国(乌孜别克浩罕城)逃亡。经过葱岭巴达克山部落(阿富汗东北部)时,被巴达克山部落酋长杀掉,把人头献给尾追不舍的中国追兵。巴图尔汗国只有四年寿命,就告覆亡。
  现在,准噶尔汗国全部领土,面积约一百九十万平方公里,由清政府改称为新疆,即新开辟的疆土——事实上是新收复的疆土之意,并入中国版图。
  六  清政府的民族政策新疆合并后,中国的领土膨胀停止,但已是一个拥有一千三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庞大的超级强国。在世界历史上,面积仅小于蒙古帝国,但比蒙古帝国属下的元帝国,要大两倍。两个世纪以来领土膨胀情形,用下表说明:
  从表上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中国的贡献是如何巨大和重要。他们为中国开拓的疆土,较他们上世纪(十七)四十年代从明政府继承下来的领土,要大四倍,我们再用下表列出统计数字:
  清政府并不是为汉人开疆拓土,他们纯是为满族人开拓,不过后来不得不传递到汉人之手。而且他们入关之后,坚持自己也是中国人——满族裔的中国人,跟汉裔的中国人,完全相同,所以他们理直气壮的以中国主人自居,东抢西霸,广置田宅。对其他的各民族,站在满族人的立场,厘定他们的民族政策。
  对满族人清政府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坚决地保持满洲故土(东北)作为满族人独占地区,不准汉人出关(山海关)移垦,准备万一演出被驱逐的结局时,满族人可以跟当年的蒙古人一样,能够退回老巢。二是每一个满族男孩诞生,立刻就有一份战士的薪饷,目的在使满族人全民皆兵,专心从事战斗训练,不为外事分心。因为满族人太少,本世纪(十八)不过四百余万,而汉人已有二万八千四百余万,满族人认为必须这样,才能胜任对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控制。
  ——结果是,一、东北地广人稀,田地大部分荒芜,在东北的满族人遂私下欢迎贫苦的汉人出关为他们耕种,在严密的禁令下,汉人仍不断增加。二、满族人不需要有任何努力就有一份薪饷,使他们的生活堕落,他们的时间并没有用在战斗训练上,反而用在声色犬马上,成为满族人腐烂的根源。
  对汉人清政府完全效法明政府的手段,继续用科举作为武器,使中华民族中所有知识分子比从前更严重的酱在独占性的儒家系统和僵硬的八股文之中。同时对汉人传统的中华民族本位主义,予以打击,强迫中华民族接受多元观念,承认满族人并非夷狄,同样也是中国人,而且是中国的主人。
  对蒙古人清政府利用他们的战斗力,而根绝他们的智慧和知识,也就是彻底的愚民政策。除了阻止蒙古人接受教育和阻挠蒙古人汉化外,还诱使蒙古统治阶层“王”、“公”之流生活靡烂,跟人民形成尖锐的对立,使他们不能追求更高的理想,而且也根本不知道有更高的理想。
  对西藏人清政府尊重他们信奉的喇嘛教,而禁止他们从事政治活动。事实上西藏人在喇嘛教的“泥沼”中,也没有余力去过问政治。清政府用隆重的礼节对待达赖和班禅,鼓励西藏人出家当喇嘛,赋给喇嘛精神上的尊荣和物质上的利益,喇嘛是不准结婚的,在清政府的鼓舞下,本已日渐减少的西藏人,更加速减少。喇嘛教如果继续不变的话,西藏人会走入自然灭种的结局。
  对维吾尔人清政府看他们比蒙古人西藏人,要低一级,连谋略性的优待都没有,反而有相当难堪的迫害。满族官员虐待蒙古人、西藏人的事件不多,而虐待维吾尔人,以致激起民变的事件,却层出不穷。而且把新疆看成东北第二,作为满族人发展的专用土地,阻止汉人前往移民,早已移民过去的一些汉人,本来跟维吾尔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清政府下令汉人必须单独居住,不准跟维吾尔杂居。于是每一个城市都分裂为二,汉人集中汉城,维吾尔人集中回城,绝对不许通婚,平时也不准有友谊上的交往,呈现一种人为的畸形社会形态,目的只是为了防止维吾尔人跟汉人结合。
  这种情形,在行政区域划分和地方政府的组织上,明显地表现出来。中国本土被划分为十八个省,简称为“本部十八省”,以汉人为主,仍维持明王朝遗留下来的社会和政治结构。省长称“巡抚”,两省或三省(有时候也有一省)设立一个大军区,大军区司令官称“总督”——也可以称为太上省长。这些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员,当然全由满族人担任。直到下世纪(十九)中期之后,满族人无力控制全局,才不得不情愿任用汉人。
  东北是满族人辫子王朝的发祥地,设立了三个“将军”,一个驻盛京(辽宁沈阳),称盛京将军;一个驻吉林(今吉林省吉林市),称吉林将军;一个驻齐齐哈尔,称黑龙江将军。他们办公的官署,称将军衙门。但他们的辖区却没有名目,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