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审视瑶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293-审视瑶函-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治目痛视不明。见风泪出。 肉攀睛。白翳。 痒疳眼。头痛目眩。凡治雀目者可久留针。 
然后速出之。席弘赋云。治眼若未效。并合谷光明不可缺。百证赋云。兼行间可治雀目。) 
x巨 x(夹鼻孔八分。直瞳子。阳跷足阳明之会。由此入上齿中。后出循地仓。刺三分。灸七壮。) 
(主治螈 。唇颊肿痛。口 目痒。青盲无见。远视KT KT 。面风鼻 肿香港脚膝胫肿痛。) 
x大骨空x(在手大指前二节前尖上。屈指当骨节中。灸二七壮。禁针。) 
(主治内障久痛及吐泻。) 
x小骨空x(在手小指第一节前尖上。屈指当骨节中。灸二七壮。禁针。) 
(主治迎风冷泪。风眼烂弦等症。以上大小骨空二穴。宜口吹火灭。) 
x后溪x(在手小指末节后外侧。横纹尖上陷中、仰手俯拳取之。一云在手腕前外侧。拳 
尖起骨下陷中。手太阳所注为 。刺一分。留二呼。灸一壮。一云三壮。) 
(主治目翳。鼻衄。耳聋。通玄赋云。治头顶立安。捷法云。肺与三焦热病。肾虚头痛。肝厥头晕。及 
头目昏沉。偏正头风疼痛。两额颅眉角疼痛。太阳痛。头项拘急。痛引肩背。醉后头风呕吐不止。 
恶闻人言。眼赤痛。冲风泪下不已。) 
x行间x(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一云在足大指次指歧骨间。上下有筋。前后有小骨尖。 
其穴正居陷中。有动脉应手。足厥阴所溜为荣。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主治中风口 。四逆。嗌干烦渴。瞑不欲视。目中泪出。百证赋曰。兼睛明。可治雀目汗气。) 
x二间x(一名间谷。在食指末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所溜为荣。刺三分。留六呼。灸五壮。) 
(主治目黄口干。口眼 斜。通玄贼云。治目昏不见。) 
r毫针式p05…c21a21。bmpr 
x尖如蚊虻喙。取法于毫毛。长寸六分。主寒痛痹在络。x 
或问曰。睛明、迎香、承泣、丝竹空等穴皆禁灸。何也。曰、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 
则知睛明不可灸矣。凡灸头面之艾炷。宜小麦大。不宜多灸。盖头面为诸阳之首故也。若四肢炷稍大。背腹 
则又大。不妨多灸。四肢多灸则枯细。瘦人春夏之月刺宜浅。肥人秋冬之月刺宜深。此行针灸之大法也。 
古人灸艾住火。便用洗法。以赤皮葱、薄荷叶煎汤温洗疮周遭。约一时久。令驱逐风散于疮口出。更令经 
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内黑烂。加胡 
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洗。神效。 
古人贴灸疮不用膏药。要得脓水出多而疾除。资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绵。冬用兔腹下白细 
毛。或猫腹细毛。今人多以膏药贴之。日两三易。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贴膏药。意在避风。亦 
取其便。惟久久贴之可也。 

卷六运气原证
眼科针灸要穴图像
属性:x十全大补汤x(治诸虚百损。荣卫不和。形体羸瘦。面色痿黄。脚膝酸疼。腰脊倦痛。头眩耳重。 
口苦舌干。骨热内烦。心忪多汗。饮食进退。寒热往来。喘嗽吐衄。遗精失血。妇人崩漏。经候不调。凡病 
后不爽。及忧虑伤动血气。此药平补有效。) 
白茯苓 白术(土炒) 肉桂(去粗皮) 川芎 当归身 人参 黄 (蜜制) 白芍 熟地黄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剂。水二钟。生姜三片。辉枣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接经曰。气主 之。血主濡之。故用人参、白术、黄 、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以补气。气盛则能充实于肌肉 
矣。用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肉桂味浓之品以补血。血生则能润泽其枯矣。 
x七宣丸x(治风气结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毛在腹中。及积年腰脚疼痛。冷如冰石。香港脚冲 
心。烦愤闷乱。头旋暗倒。肩背重痛。心腹胀闷。胸膈闭塞。风毒肿气。连及头面。大便或秘。小便时涩。脾胃 
气痞。不能饮食。香港脚转筋。掣痛挛急。心神恍惚。睡卧不安等疾。) 
锦纹大黄(面裹煨十五两) 甘草(炙四两) 柴胡(去苗洗) 诃黎勒皮 枳实(焙) 木香(各五两) 桃仁 
(泡去皮尖焙干六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远临卧米饮送下。渐增至四五十丸。取宣利为度。 
觉病势退愈则止服。不问男女老少。并宜服之。量虚实增减。 
x神功丸x(治三焦气壅。心腹痞闷。六腑风热。大便不通。腰腿疼痛。肩背重痛。头昏 
面热。口苦咽干。心胸烦燥。睡卧不安。及治香港脚。并素有风人大便结燥。) 
火麻仁(另捣如膏) 人参(去芦各二两) 锦纹大黄(面裹煨) 订黎勒(取干皮各四两) 
上为细末。另入麻仁膏擦匀。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滚白汤或温酒米饮皆可送下。 
食远临卧时服。如大便不通。可倍丸数。以通利为度。 
x小柴胡汤x(治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 
大便秘涩。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瘥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 
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并宜服之。) 
柴胡(去芦半斤) 人参(去芦) 甘草(炙) 黄芩(各三两) 半夏(汤泡七次焙干二两五钱) 
上锉剂。或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二钟。生姜三片。枣一枚。去核同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小儿分 
作二服。量其大小多寡。 
按邪在表则恶寒。邪在里则发热。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 
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胆者肝之腑。在五行为木。有垂枝之象。故脉弦。柴胡性辛温。辛 
者金之味。故用之以平木。温者春之气。故用之以入少阳。黄芩质枯而味苦。枯则能浮。苦则降。君以柴 
胡。则入少阳。矣然邪之伤人。常乘其虚。用人参、甘草者。欲中气不虚。邪不得复传入里耳。是以中气不 
虚之人。虽有柴胡证。而人参在可去也。邪初入表里。气逆而烦呕。故用半夏之辛。以除呕逆。邪半在表。 
则荣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荣卫。 
x二陈汤x(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食。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热恶寒。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半夏(汤泡洗七次姜汁炒) 广陈皮(汤泡去白各一钱半) 甘草(炙七分) 白茯苓(一钱) 
上锉剂。水二钟。生姜三片。乌梅一个。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按水谷入胃。无非湿也。脾土旺则能运化水谷。上归于肺。下达膀胱。无湿气之可留也。惟夫脾弱不能 
制湿。则积而为痰饮。半夏之辛能燥湿。茯苓之淡能渗湿。甘草之甘能健脾。陈皮之辛能利气。脾健则 
足以制湿。气利则积饮能行。东南之人。多有湿饮之痰。故丹溪恒主之。其曰加升提之剂者。亦清气升 
而浊气自降之谓。 
按此汤乃治一身之痰都管之要药也。欲下行加引下药。黄柏、木通、防己之类。欲上行加引上药。升麻、 
柴胡、防风之类。又曰、二陈加升降之药。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 
x温白丸x(治心腹积聚。久症癖块。大如杯碗。黄胆宿食。朝起呕吐。肢满上气。时时腹胀。心下坚 
结。上乘抢心。傍攻两胁。十种水病。八种痞塞。翻胃吐逆。饮食噎塞。五种淋疾。九种心痛。积年食不消化。 
或疟痰连年不瘥。及疗一切诸风。身体顽痹。不知痛痒。或半身不遂。或眉发堕落。及疗七十二种风。三十六种 
遁尸疰忤及癫痫。或妇人诸疾。断绪不生。带下淋沥。五邪烦心。忧愁思虑。意思不乐。饮食无味。月水不调。 
及腹中一切诸疾。有似怀孕。连年屡月。羸瘦困惫。或歌或哭。如有所使。俱服此药。无不除愈。) 
川乌头(泡去皮脐二两五钱) 紫菀(去苗土叶) 柴胡(去芦头) 石菖蒲 浓朴(去皮姜制) 桔梗 
皂角(去皮子炒) 吴茱萸(用汤洗炒) 干姜(炮) 黄连 人参 白茯苓 肉桂(去粗皮) 巴豆(去心皮膜出油 
炒另研) 蜀花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各五钱) 
上为细末。另入巴豆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姜汤送下。食后临卧服。渐加至五丸七丸。 
通利则止。再缩减回服。 
x川芎茶调散x(治男妇小儿。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风疼痛。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 
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苏薄荷(去梗取叶不见火八两) 防风(三两) 白芷 川羌活 甘草(炙各二两) 细辛(去芦八钱) 
川芎 荆芥穗(各四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或姜葱煎服亦可。一方加菊花、僵蚕、蝉蜕。名曰菊花茶调散。常 
服清头目。 
x四物汤x(能调益荣卫。滋养气血。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 痛。崩中漏下。血瘕块硬。 
发歇疼痛。妊娠宿冷。将息失宜。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乘虚风寒内搏。恶露不下。结生瘕聚。 
少腹坚痛。时作寒热。) 
当归身(去须酒浸微炒) 白芍药(酒洗) 川芎(酒洗) 干熟地(酒蒸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按是方治血分之圣药也。用当归引血归肝经。川芎引血归肺经。芍药引血归脾经。地黄引血归肾经。 
惟心生血。肝纳血。脾统血。肺行血。肾藏血。男子化而为精。女子化而为月水。血有形之物。属乎阴。故名 
曰四物汤。 
经云。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盛而易亏。是方也。 
当归、芍药、地黄。味浓者也。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 
气。然草木无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谓其生血者。以当归、芍药、地黄。能养五脏之阴。川芎能调荣卫中 
之气。五脏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则未也。师云、血不足者。以此方调之则可。若上下失血 
太多。气息机微之际。则四物禁勿与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阴。阴者天地闭塞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 
故曰禁勿与之。 
x凉膈散x(治男妇小儿。脏腑积热。烦燥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疼痛。鼻衄颔颊结硬。 
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凡一切风壅等症。并 
宜治之。) 
黄芩(酒炒) 栀仁(炒黑) 苏薄荷(各三两) 连翘(四两) 大黄(酒炒) 甘草(炙) 元明粉(各二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远热服。 
按是方黄芩、栀子。味苦而气凉。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硝。咸寒而味 
浓。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 
x三黄丸x(治三焦积热上攻。眼目赤肿。小便赤涩。大便结燥。五腑俱热。肠风痔漏等症。并皆治之。) 
川黄连 黄芩 黄柏(俱用酒润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白滚汤送下。忌煎炒椒姜辛辣等热物。 
按少火之火。无物不生。壮火之火。无物不耗。经曰壮火食气是也。故少火宜升。壮火宜降。今以三物降 
其三焦之壮火。则气得其生。血得其养。而三焦皆受益矣。黄芩苦而枯。故清热于上。黄连苦而实。故泻 
火于中。黄柏苦而润。故泻火于下。虽然。火有虚实。是丸但可以治实火。若虚者用之。则火反盛。谓降多 
亡阴也。丹溪曰。虚火宜补。则虚实之辨。若天渊矣。明者当求之证焉。 
一名三补丸。三补云何。以黄连、黄芩、黄柏三黄。能泻三焦之火。火泻则阴生。故曰三补。 
按是方乃泻中之补。非补中之补也。若真以为补。是向痴人说梦也。程岩泉曰。人皆知补之为补。而不 
知泻之为补。知泻之为泻。而不知补之为泻。真知言哉。 
x四季三黄泻心丸x(治男妇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疼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 
心膈烦燥。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痈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 
粪门肿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大黄(酒浸九蒸晒春秋三夏一冬五两) 黄连(酒炒春四夏五秋三冬一两) 黄芩(酒炒春四夏秋六冬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或用水叠为丸亦可。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钱。滚白汤送下。 
按味之苦者皆能降火。黄芩味苦而质枯。黄连味苦而气燥。大黄苦寒而味浓。质枯则上浮。故能泻火 
于膈。气燥则就火。故能泻火于心。味浓则喜降。故能荡邪攻实。此天地亲上亲下之道。水流湿。火就燥 
之义也。 
x青州白丸子x(治男妇半身不遂。手足顽麻。口眼 斜。痰涎壅塞。及一切风。他药所不能疗者。 
小儿惊风。大人头风。洗头风。妇人血风。并宜服之。) 
天南星(生三两) 白附子(二两) 半夏(以水浸洗过白大者用七两) 川乌头(去皮脐五钱各生用) 
上为细末。以生绢袋盛。用井华水摆。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净为度。放瓷盆 
中。日晒夜露。至晓弃水。别用井华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 
日。去水晒干后如玉片。碎研。以糯米粉煎粥清为丸。如绿豆大。初服五丸。服至十五丸。生姜汤送下。不 
计时候。如瘫痪风。以温酒下二十丸。日进三服。至三日后。当有汗。便能舒展。服经三五日渐愈。如痰壅 
膈上。欲用吐法。研末。每服三钱。用齑汁调服。吐痰为度。 
x大承气汤x(治阳明胃经积热攻目。其脉沉实。睛珠疼痛。眩运。红肿生翳。累发累治。久服寒凉之剂太 
过。以致寒裹火邪。结热未除。实于腹内。秘结不通。治宜泻满。通大便。下实热可也。) 
锦纹大黄(酒洗炒) 芒硝(各三钱) 浓朴(去皮炙) 枳实(炙各二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