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针灸逢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00-针灸逢源-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元参细辛赤白芍吃藜芦前后俱忌吃) 巴豆(去壳细皮及油用霜三分)共为末。蜜丸梧子大。 
每服(五分)空心姜汤下。后当泻去恶物。如烦闷。吃生鸭血。或煮鸭汤饮之。即愈。 

卷六论治补遗
积聚
属性:(亦名 瘕) 
积者。五脏所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六 
府所成。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 肝积名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 肺积名息奔 
。在石胁下如覆杯。久则喘咳 心积名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则令人烦心 脾 
积名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久则饮食不能充肌肤 肾积名奔豚。(冲脉为病)发于少腹。 
上至心。下若豚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 
夫 者坚也。积在腹内。或肠胃之间。推之不动。名曰 瘕者假也。其结聚浮假而痛。 
推移乃动。名曰瘕。 癖者。在腹内。近脐左右各有一条筋脉急痛。名曰 。僻在两肋之间。有 
时而痛。名曰癖。若在小腹而牵引腰胁为疝瘕。 

卷六论治补遗
黄胆
属性:黄病多属太阴湿土。脾不能胜湿复挟火热则郁而生黄古有五疸之名。曰黄汗曰黄胆。曰 
谷疸 
浴。热留皮肤。此属表症。黄胆身面眼目指甲皆黄。善饥溺黄因湿热蒸郁。邪留胃中病属里 
症。谷疸不能食。食已头眩腹胀心烦。因大饥过饱。病属中焦酒疸心胸懊 。欲吐不食目黄 
鼻燥。面发赤斑。足胫满溺赤因大醉当风。毒留清道。病属上焦脉浮洪者。先吐之沉弦者先 
下之其水谷之精气。为湿热所瘀而不行变成黑疸。面黑目青肤粗燥。其脉微弱者不治。色疸 
额黑头汗手足心热。曰反恶寒小便自。利大便黑。此由房劳伤肾所致病属下焦若多渴者难治 
。(夏月湿热相蒸多有发黄之候热多其色明亮湿多其色黯晦) 

卷六论治补遗
肿胀
属性:云枢水胀篇曰肤胀鼓胀可刺耶。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再)刺去其血络也。 
河间论五水灸法云夫有风水皮水石水黄汗推各脏以论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 
归肾风水脉浮必恶风皮水脉亦浮按下没指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涎。久而不愈必 
致痈脓水肿脉浮带数即是虚寒潜止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要知水脉必沉是也 
论曰脉出者死与病不相应也唇黑则伤肝缺盆盈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心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 
皆不可治。 
风水灸肝井(大敦)赤水灸心荥(少府)黄汗灸脾俞(太白) 
皮水灸肺经(经渠)石水灸肾合(阴谷) 
歌曰十般鼓胀要先知切忌脐高凸四围腹上青筋休用药阴囊无缝不堪医背平如板终难治掌 
上无纹有限时五谷不消十日死肚光如鼓效应迟痰多气短皆无药十个当知九个危。 
气肿从来不可医肚光如鼓甚跷蹊按之如石弹之响泄气方能见效奇 

卷六论治补遗
疝气
属性:肝所生病为狐疝(详见下)足阳明之筋病 疝腹筋急。( 音颓○即子和所谓血疝)黄脉之 
至也。大而虚(脾受肝邪)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巢氏曰厥逆心痛饮食不下名厥 
疝)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也。( 同 阴病也)脾传之肾。病名疝瘕。少腹冤热而痛 
出白(即筋疝)厥阴之阴盛。脉道不通为 癃疝(李士材曰。内有脓血小便不通)任脉为病。男 
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督脉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 
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控睾丸痛。此坐卧湿地。寒月涉水冒雨。或劳碌热极。坐 
卧砖石而得。宜温经散寒 水疝肾囊肿痛阴汗时出。或肿如水晶。或痒而搔出黄水。或小腹按之 
作水声。此醉酒行房或过劳汗出。寒湿乘虚袭入下部而得宜利水除湿。有漏针去水者。人 
多不得其法。筋疝阴茎肿胀。或溃或痛。或里急筋缩。或茎中痛。痛极则痒或挺纵不收。或 
白物随溲而下。此房劳及邪术所致。宜清火解毒 血疝。状如黄瓜在小腹两旁横骨之端。俗 
云便痈。此醉饱劳碌。使内。气血流入脬囊。结成痈脓。宜和血消瘀。气疝上连肾区。下及 
阴囊。或因怒哭。则气郁而胀。胀罢则气散。宜散气疏肝。小儿有此俗名偏气。惟灸筑实穴 
可消。狐疝状如仰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而胀痛与狐之昼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 
溺相类此脾气下陷。宜升阳降阴 疝。阴囊肿硬。如升。如斗不痛不痒。此地气卑湿所生 
。宜导湿利水。一云 疝最大而坚冲气犯心即能杀人。(凡治 疝。非断房事浓味不效)女子 
阴户突出。亦皆疝类。但不名疝而名瘕。乃热则不禁固也。宜以苦坚之。 
七疝为病。若非劳役过度。即是远行涉水。热血得寒而凝滞于小肠膀胱之分。或湿乘虚 
而流入于足厥阴之经宜驱逐本经之湿热稍安即加培养更慎酒色浓味为佳。 

卷六论治补遗
淋病
属性:淋症所感不一或因房劳。或因忿怒。或因醇酒浓味。房劳者。阴虚火动也。忿怒者。气 
动生 
来。而痛不可忍者。初则热淋血淋。宜散热利小便。久则煎熬水液。如浊如膏。如砂如石也 
。宜开抑。行气。破血滋阴。 
凡小肠有气。小便胀。小肠有血。小便涩。小肠有热。小便痛。禁用补气之剂。 
膀胱为津液之府。气化则出。寒邪客于胞中。则气不化而成淋。必先寒栗而后溲便涩数 
中肿痛。盖冷气入胞。与正气相争。寒气胜。则战寒而作淋。宜散寒扶正。(淋病大率心肾 
气郁清浊相干。热蓄膀胱所致。冷气滞于膀胱而作淋者。甚少。) 
虚淋者。肾虚精败也。童子精未盛。而御女。老人阴已痿而思色。则精不出而内败。茎 
中涩痛成淋者。惟金匮肾气汤可救。若精已竭而复耗之。则大小便牵引而痛。 

卷六论治补遗
痈疸
属性:痈疸症有五善七恶。不可不辨。凡饮食知味。动息自宁。一善也。便利调匀。或微干涩 
善也。脓溃肿消。水鲜不臭。三善也。神彩精明。语声清亮。肌肉好恶分明。四善也体气和 
平。五善也。七恶者。烦躁时嗽。腹痛渴甚。眼角向鼻泻痢溺如淋。一恶也。气息绵绵。脉 
病相反脓血。既泄肿 尤甚脓色臭败。痛不可近。二恶也。目视不正黑睛紧小三恶也。短气 
嗜卧面青唇黑。未溃肉黑而陷四恶也。肩背四肢不便已溃青黑筋腐骨黑。五恶也。食不下服药 
呕。气噎痰塞身冷自汗。六恶也。声嘶色败。唇鼻青赤面目四肢浮肿七恶也。 
痈浅而大也热胜血则为痈脓也。疽深而恶也。 
疡。有头小疮也。疹浮小瘾疹也(热胜于阴为疮疡湿滞于血为瘾疹) 

卷六论治补遗
疔疮
属性:疔。火证也。形小根深。发无定处。如火焰疔多生唇口及手掌指节间。初生一点红黄小 
。 
痛兼麻痒。此心经毒火也。紫焰疔多生筋骨间。初生紫 。次日破流血水。此肝经毒火也。 
黄鼓疔多生颧腮眠胞。黄 麻痒。此脾经毒火也白刃疔多生鼻孔两手。白 顶硬。根突痒痛 
。易腐易陷。重则腮损。此肺经毒火也。黑 疔多生耳窍牙缝。胸腹腰间。黑斑紫 。顽硬 
如钉。痛彻骨髓。重则手足紫。软陷孔深。此肾经毒火也。又有红丝疔发于手掌。及骨节间 
。初起小疮。渐发红丝。上攻手膊。急用针于红丝尽处砭断出血。寻至初起疮上挑破。用蟾 
酥条。又有暗疔腋下先坚肿无头次肿阴囊睾丸。 热疼痛。又有内疔先发寒热。腹痛数日间 
。忽然肿起一块。暗疔内疔不用挑法。用蟾酥丸三丸。葱白三寸裹药。黄酒送下。盖卧出汗 
。少时无汗。系毒热滞结。仍用汗下法毒热随解。又有羊毛疔。身发寒热。前心后心有红点 
如疹形。先将紫黑斑点用衣针挑出如羊毛状。前后共挑数处。实时汗出而愈。 
(有因竹木刺戳伤。或瓷铁锋擦碎。溃而痛甚。时流秽水。肉色紫黯身发寒热。此本阴 
虚所 
致治以酸甘敛阴补虚。或咸苦制火泄热。宜参考溃疡门治法。若误作疔治。蔓延不效。反为 
大害。) 

卷六论治补遗
流注(附骨疽)
属性:真气不足。邪留于肌肉致气血凝聚为患。名曰流注初发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俱宜用葱 
熨法(见卷五)皮肉不热者。可用雷火针 发在肉浓处易愈。发在骨节及空处。难疗。 
x益气养营汤x 治怀抱抑郁。气血损伤。四肢颈项等处患肿。不问软硬赤白。或痛或不痛 
。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溃。 
人参 黄 (盐水炒) 当归 川芎 熟地 芍药(炒) 贝母 茯苓 香附 陈皮(各一 
钱) 白术(二钱) 柴胡(六分) 甘草 桔梗(各五分) 姜 
口干。加五味子麦冬 往来寒热。加地骨皮 肌肉迟生。加白蔹官桂。 
x木香流气饮x 治流注肢节疼痛。或因暴怒胸膈不利。或湿痰所致者(一名方脉流气饮)。 
当归 川芎 白芍(炒) 茯苓 黄 甘草 紫苏 乌药 青皮 半夏(制) 桔梗 防 
风 
枳实(炒) 陈皮(各一钱) 木香 大腹皮 槟榔 枳壳(各五分) 姜(三片) 枣(二枚) 
水煎服 小便秘。加泽泻 下部加牛膝。 
x疮科流气饮x 治流注。及一切恚怒气结肿硬。或风寒湿毒搏于经络。致成肿块。或漫肿 
木闷无头。 
即前方去青皮枳实半夏腹皮姜枣。加人参官桂浓朴白芷 流注初发。加羌活独活 痛。 
加乳香没药。 
x保安万灵丹x 治风湿流注。阴疽。鹤膝风。瘫病。遍身走痛。视人老壮。病势缓急量用 
(用葱汁调敷患处。亦效。 
茅山苍术(八两) 麻黄 羌活 荆芥 防风 细辛 川乌 草乌(汤泡去皮) 石斛 川 
芎 
当归 全蝎(酒洗) 甘草 何首乌 天麻(各一两) 雄黄(六钱) 为细末。炼蜜为丸。朱砂 
为衣。用葱白九根煎汤下三钱。盖被出汗。痈未成即消。已成即高肿溃脓。如无表里相兼症 
。不必发散。用温酒下。 
x散瘀葛根汤x 治闪跌瘀血凝滞。 
葛根 川芎 半夏(制) 桔梗 防风 羌活 升麻(各八分) 细辛 香附 甘草 红花 
苏叶 白芷(各六分) 葱(三根) 姜(三片)水煎服。 
x通经导滞汤x 治产后有瘀血流注关节。 
当归 熟地 赤芍 川芎 枳壳(炒) 紫苏 香附 陈皮 丹皮 红花 牛膝(各一钱) 
独活 甘草(各五分) 水煎。入酒一钟服。 
x托里透脓汤x 
人参 白术 穿山甲(炒) 白芷(各一钱) 黄 (三钱) 当归(二钱) 升麻 甘草节 
(各五分炒) 皂角刺(一钱五分) 水煎。病在上部。先饮煮酒一钟。后服药。病在下部。先 
服药。后饮酒。病在中部。药内兑酒半钟服。 
x大防风汤x 治足三阴亏损。寒邪内侵。患鹤膝。附骨疽流注遍身痛。或肿而不痛。不问 
已溃未溃。宜用此汤。 
人参 白术 防风 羌活 熟地 杜仲(各二钱) 附子(制) 黄 牛膝 白芍(各一 
钱) 川芎(一钱半) 甘草(炙) 官桂(各五分○一方有当归姜无官桂。) 
以上方对症择用。一服至三四五服。量病轻重。 
前症若因脾气虚。湿滞于肉理。但肿而肌色不变。宜六君子加芎归 芍肉桂等。若伤寒汗后 
余邪发肿者。宜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之类 凡流注症轻者。服药即。消。症重者必溃。将溃 
时。宜服托里透脓汤。若溃而不敛者。宜人参养营汤之类。补气血为主。 
骨疽。乃流注之败症也。如用凉药。则内伤其脾外冰其血。肌肉不生。气血不旺而逾滞 
。宜健脾补肾。脾生血。肾主骨。肾实则骨有生气。而疽不附骨矣。 

卷六论治补遗
厉风
属性:脾主肌肉。肺主皮毛。胃与大肠二经。为脾肺之腑。内受湿热。气浊血虚。外感酷烈暴 
气。初起白屑云头。紫黑疙瘩。麻木不仁。久至四肢拳挛。肌肉腐败。热毒盛。故面上起油 
光风热生虫。传历脏腑。虫食肝眉落。食脾鼻崩。食肺声哑。食心足底穿。(一云脚底先痛 
或穿者毒在肾)食肾耳鸣啾啾。或耳弦生疮。或遍身如针刺。皮痒如虫行。又看其疙瘩与疮 
。上体先见或多者。气受病。下体先见或多者。血受病。上下皆然气血两病。古人谓大风疾 
。三因五死。三因者一曰风毒二曰湿毒。三曰传染。五死者。一曰皮死麻木不仁。二曰脉死 
血溃成脓三曰肉死。割切不痛。四曰筋死。手足纵缓。五曰骨死。鼻梁崩坏。与夫眉落眼昏 
唇翻声哑。甚可畏也。所以然者由邪正交攻。气血沸腾。而湿痰死血充满于经络之中。故生 
虫生疮。痛痒麻木也。宜清湿热。祛风邪。以苦参汤地黄酒并主之。 
x苦参汤x 
苦参(一钱半) 生地(二钱) 黄柏(五分) 当归秦艽赤芍丹参牛蒡子白蒺藜丹皮银花川 
贝母(各一钱)甘菊花(三钱)水煎服。 
x地黄酒x 
生地(二两)黄柏苦参丹参萆 菊花金银花丹皮赤芍当归杞子蔓荆子赤茯苓(各一两)秦艽 
独活灵仙(各五钱)桑枝(一两五钱)乌梢蛇(去头尾一条)上煮好酒退火七日用。 
凡治厉风之法以清荣卫为主其汗宜频发血宜频刺皆清营卫之捷法也其乌梢蛇能搜骨随之 
毒不可早食早食则引毒入髓反致不救。 
x仙传治疠风丹x 
胡麻仁 牛蒡子 蔓荆子 枸杞子 苦参(各五钱) 栝蒌根 白蒺黎 皂角刺(各三钱) 
以上皆炒研为末每药末一两五钱拌轻粉(二钱)黄精末(一两)每日午时及临卧时各服一钱用防风( 
五钱)前汤下至五六日后牙缝出臭涎身疼如醉候出臭粪为度不可过剂。 
紫白癜风 由血虚不能充润经络毒邪 伤气分也 桑枝(十斤)茺蔚草穗(三斤)煎膏温酒服。 
外用雄黄硫黄黄丹南星枯矾密陀僧等分研末姜醮擦之擦后渐黑再擦则愈或用白茄子切破一头醮之擦之。 
x解邪狗毒方x 
邪狗之形。尾反垂。舌伸色黑。若其触人。即不咬破亦有毒矣。急用斑猫(七个去头。 
翅足。酒洗。以糯米一撮水淘趁潮。同斑猫于铜杓内炒。以米黄为度去米研碎酒下) (又方)辰 
各研细末加原麝香(一分酒调下)一煎滑石(三钱)并甘草木通灯心汤送下。老少虚弱者。 
分作 
腥油腻。及鸡鸭蛋。百日内要忌房事。如不忌。男女俱伤。自后小红赤豆。茄子狗肉。终身 

卷六论治补遗
小儿内外疳症
属性:凡小儿疳在内目肿腹胀泻痢青白体瘦羸弱疳在外鼻下赤烂频揉鼻耳或肢体生疮鼻疮用兰 
香散诸疮用白粉散。 
肝疳一名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