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针灸逢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00-针灸逢源-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人迎)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自瞳子 由听会客主人。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卢悬厘。入 
曲宾率谷历手少阳之角孙。外折下耳后。行天冲浮白窍阴有完骨外折。上行循本神。前至阳 
复内折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出风池而下行也。)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 
。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目风池循颈。过手少阳之天牖。行少阳之前。下至肩上。 
肩井。复交出手少阳之后。过督脉之大椎。会于手太阳之秉风。而前入于足阳明缺盆之外。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从耳后颞 间过手少阳之翳风。入 
耳中。过手太阳之听宫。出走耳前复自听会至目锐 后瞳子 之分)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 
合于手少阳抵于 (共支者别自。目外 瞳子 下足阳明大迎之次由手少阳之丝竹和 而下 
抵于 也)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其下于足阳明者。合于下关。乃自颊车下颈循本经之前 
与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内 
行者。由缺盆下胸当手厥阴天地之分贯膈足厥阴期门之分络肝。本经日月之分属胆。而相为 
表里乃循胁里由足厥阴之章门下行。出足阳明之气街绕毛际合于足厥阴以横入髀厌中之环跳穴 
也)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其直下而行于外者从缺盆下腋循胸历渊腋 
辄筋日月。过季胁循京门带脉等穴下行。由居 入足太阳之上 中 下。 下行。复与前之 
入髀厌者相合)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由髀之外侧。行太阳阳明之中。历 
中渎阳关出膝外廉。自阳陵泉以下阳交等穴。)直下抵绝骨之端。(阳辅穴。)下出外踝之前 
。(下行悬钟)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循丘墟临泣等穴。乃入小指次指之间至窍阴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其支者自足跗上 
别行。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大指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而接足厥阴经也。)是动则病口苦 
。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足少阳之别。贯心循胁里也。)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 
(胆木为病。燥金胜之。故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木病从火故为阳厥) 
是 
主骨所生病者。(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头痛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 
。马刀侠瘿。(马刀。瘰 也侠瘿侠颈之瘤属也。)汗出振寒疟。(少阳居三阳之中半表半里 
者也故阳胜则汗出风胜则振寒为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 
指不用。为此诸病。(皆足少阳经脉之所及。)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 
陷 
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义如前)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脉之盛衰候在人迎)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大敦穴)上循足跗上廉。(行间。太冲。)去内踝一 
寸。 
(中封)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上踝过足太阴。之三阴交。历蠡沟中都复上一 
寸交出太阴之后。上 内廉。至膝关曲泉也)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循股内之阴包五里阴 
廉。上会于足太阴之冲门府舍。入阴毛。中之急脉。遂左右相交。环绕阴器。而会于任脉之 
曲 
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自阴上入小腹。会于任脉之中极关元。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 
胃属肝。下足少阳日月之所络胆也。)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 
巅。(其内行而上者自胁肋间由足阳明人迎之外。循喉咙之后入颃颡。行足阳明大迎地仓四 
白之外内连目系。上出足少阳阳白之外临泣之里与督脉相会于顶巅之百会。)其支者从目系 
下颊里。环唇内。(此支者从前目系之分。下行任脉之外。本经之里。下颊里。交环于口唇 
之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又其支者。从前期门属肝所。行足太阴食窦之外 
。本经之里。别贯膈上注于肺。下行至中焦。挟中脘之分。复接于手太阴肺经以尽十二经之 
一周。终而复始也。)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支别者。与太阴少阳之脉。同结 
于腰髁下中 下 之间。故为腰痛。)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足厥阴气逆则为睾肿卒疝妇 
人少腹肿。即疝病也。)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 
癃。(足厥阴经上行者。挟胃贯膈。下行者过阴器抵小腹也。)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 
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义如前)盛者寸口大一倍于 
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脉之盛衰。候在寸口。) 
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经脉。伏行。 
分肉 
。必由溪谷大节之间。络脉行于阻绝之道。出入联系以相通。然络有大小。大络犹木之干。 
行有出人。其十二大络生一百八十系络。系络生一百八十缠络。缠络生三万四千孙络。孙络 
犹木之枝散于肤腠。故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 
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此以血之所聚其结。粗突倍常。即常刺处也 
。若血聚已甚。虽无结络。亦急取之。以去其邪血。否则发为痹痛之病。)凡诊络脉。脉色 
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 
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视各经络脉之色以察病则鱼际尤 
为易见。)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此言邪气客于 
皮 
毛。未入于经而为寒热者病在血络。取候血尽则邪尽止针。而后因其虚实以调治之。)其小 
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虚甚而泻。必致昏闷。)闷甚则仆。不得言。(运仆暴脱。不能 
出言。)闷则急坐之也。(须于初闷时急扶静坐。使得气转若偃卧则气滞恐致不救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鱼际。其病实则手锐 
掌热。虚则欠KT 。(音去)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 
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 
虚则为头强。皆取之。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 
。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如指间痂疥之类。)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颊偏齿。 
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 。坐不能起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 
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足太阴之别。 
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 
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 
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茎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 
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尾翳误。任 
脉之 
络名屏翳即会阴穴。此任督冲三脉所起之处。由鸠尾下行散于腹也。)督脉之别。名曰长强 
。侠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人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 
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 
络之血者皆取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络主阳经主阴灸为补刺为泻。详在素问通评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经水
属性: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 
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一分 
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 
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 
灸之一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脉度
属性: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 
。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 
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 
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 
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 
之。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 
。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 
不合。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男子以阳跷为经。阴 
跷为络。女子以阴跷为经。阳跷为络也。)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四时气篇
属性:飧泄(完谷不化也。)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 
。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凡手足之外廉。皆属阳。经手足之内廉。皆属阴经。)徒 ( 
水同)先取环谷下三寸。(有水无风。故曰徒水。环谷。无所。考或即环跳穴。今曰环谷下三 
寸。当作风市穴。)以铍针针之。间日一刺之。 尽乃止。饮闭药。(小便闭。须饮通闭之药 
以利其水。)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温补胃气。则寒湿散。)肠中不便。取三 
。盛泻之。虚补之。(言大便不通者。由于邪气之盛。则泻之。由于正气之虚。则补之。)疠 
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疠音癞即大风也。素问长刺节论骨空论皆有刺法。)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 
在大肠。刺肓之原。(气海)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音皋)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 
。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 
取之肓原以散之。(刺气海。散脐腹之结。)刺太阴以予之。(补肺经之虚。)取厥阴以下之。 
(泻肝经之实。)取巨虚下廉以去之。(下巨虚。小肠之所属。)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善呕。 
呕有苦。长太息心中 。(心虚貌)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 
。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侧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闭止也。)却调其虚实 
以去其邪。(其指胆胃两经。)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 
下脘。则散而去之。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三焦下输出于委阳并足太阳之正 
。入络膀胱约下焦也。)取之太阳大络。(飞扬)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 
胃脘。取三里。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五邪篇
属性:(此论五脏之邪)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臂。(一作背)取之膺中外俞。(云门 
中府 
等穴。)背三节之旁。(肺俞○一本三节下有五节二字)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按其处觉 
快爽者是穴。)取之缺盆中(胃经穴。)以越之。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 
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刺肝经血络外 
见者 
。)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音彻)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 
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脾胃之邪气皆盛。)若俱不足 
。(脾胃之正气皆虚)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 
。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邪在心。则病 
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应补应泻。皆当取手厥阴俞太陵少阴 
俞神门) 

卷一灵枢经文
灵枢寒热病篇
属性:(此主外感言)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邪在外。故畏于近席。)毛发焦。鼻槁腊。(音昔干也。)不得汗 
。取 
三阳之络。(太阳经飞扬穴。)以补手太阴。(太渊)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 
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俱刺络穴。)补足太阴。以出其汗。(大都太白) 骨寒热 
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少阴之络。(大钟)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骨寒 
而厥。)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肢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