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针灸逢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00-针灸逢源-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阳。(邪在表里之间。○杂病篇曰。渴而日作取手阳明。)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先热 
后寒。汗不出表实也。故为五十九刺以泻表实。详见热病篇。水热穴论。)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刺咳论
属性: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 
饮食 
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 
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 
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肺络逆也。)心咳 
之状。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 
转。转则两 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 
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肾为水藏。主涎饮也。)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 
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蛔虫居肠胃之中。呕甚则随气而上 
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呕苦汁也)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 
咳状。咳而遗失(甲乙经作遗矢。)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 
失。(小肠之下。则大肠也大肠之气。于小肠之化。故咳则下奔失气。)肾咳不已。则膀胱受 
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 
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阳明之脉起于鼻会。于面。出于口故令多涕唾 
而面浮肿。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故令气逆)治藏者治其俞。(肺太渊。心神门。肝太冲。脾 
太白肾太 一作背上各藏之俞。误。)治府者。治其合。(胃三里胆阳陵泉。大肠曲池小肠小 
海。膀胱委中三焦天井)浮肿者治其经。(脉之所行者为经。如经渠阳 。解 商丘等穴是也 
。诸咳之浮肿气逆者。当各随其所病之经刺之。)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卒痛论
属性:(旧作举痛论。今从王氏吴氏)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八经而稽迟,泣(音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 
脉中则气不通故卒(音猝)然而痛。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 
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蜷。不伸也。绌。屈曲 
也。 
炅。热也。此其痛或卒然而止者。胃气不得流通所致。故但得炅暖之气。其痛则立止也。) 
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此或痛甚不休者。寒气重盛不易解散。故痛久)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 
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薄摩荡也。阳气行于脉中而寒。袭之。则寒热相搏 
。留而不行则邪实于经故脉满此或痛甚不可按者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 
。故痛甚不可按也。(炅气从上。阳主升也。寒邪遏之。则脉充于内而二气乱故其痛必甚此 
重明上文之意。)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 
之痛止。(膜。筋膜也。原肓之原也膜原之下皆有空虚之处。血不散而小络满。则急引而痛 
。按之则寒气可散。小络可缓。此按之而痛止者也)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 
故按之无益也。(侠脊者。足太阳经也。其最深者。则伏冲伏膂之脉。按之不能及其处。此 
按之无益者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 
之 
。故喘动应手矣。(冲脉并足少阴肾经。夹脐上行。会于咽喉。而肾脉上连于肺。若寒气客 
之。则脉不通。气亦逆也。此喘动应手。气为阳而主动也。)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 
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背俞 
。五脏俞也。皆足太阳之脉。循膂当心入散。故寒气客之。则脉涩血虚。为心与背相引而痛 
。按之则热至而痛止者。正以血虚故耳。)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脉者络阴器。系于肝。 
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肝之脉循阴股入髦中。抵少腹布胁 
肋。故寒气客之。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上下相引。( 
旧本在下相引。此从吴注。)故腹痛引阴股。(厥气。厥逆之气也。或腹痛引阴股者。以足三 
阴冲脉皆行于少腹阴股之间也。)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 
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宿昔成积者。寒气凝结也)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 
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伤脏气。则气不得。降而厥逆 
。上泄。吐涌也。真阴暴竭。阳气未能遽入。卒然痛死。必待脏气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 
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肠胃。言六腑也。水谷之在六腑。必自上而下。乃其顺也。若寒气 
客之。则逆而上出。此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小肠为 
丙火之腑。而寒邪胜之则阳气不化水谷不得停留。故腹痛而后泄也。)热气留于小肠。肠中 
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热留小肠。是阳藏阳病也。故腹痛而 
闭不通。)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视面间分部。鼻谓之明堂。肺心肝脾之 
候也。其两旁。六腑肾藏之候也。黄赤色者火动于经。故为热白色者。阳气衰微血不上荣。 
故为寒青黑色者血凝气滞。故为痛。)视其主病之脉。(视面间五色之所主。)坚而血。及陷 
下者。皆可扪而得也。(坚而血。谓邪之聚。络盛而起陷下。如沉伏之类。扪摸也。)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 
劳则 
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岐伯曰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气逼血升。故呕 
血 
。肝木乘脾。故飧泄。○及飧泄。甲乙作食而气逆)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 
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悲生于心。并于肺。 
故心系急。肺叶举。上焦不通。荣卫不散。致热伤气也。)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 
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却者退也。精却。则升降不交。故上焦闭。上焦闭。则气 
归于下。病为胀满而气不行。故曰恐则气下。○本神篇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 
。气闭塞而不行。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寒束于外。则 
表气不能宣达也。)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阳从汗散故气亦泄)惊则心 
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血气分离)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阳动则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之无已。则系恋不释。 
神留不散故气结也。)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刺腰痛论
属性: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 中。太阳正经出血。(刺委中及昆仑)春 
无见 
血。(肾水衰也。)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迟滞貌)不可以俯仰。不可以 
顾刺少阳成骨之端(阳关)出血。夏无见血。(肝木衰也。)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 
见者。(见鬼怪也)善悲。(神不足也。阳明气衰而阴邪侮之。故症见若此。)刺 前三 。上 
下和之出血。(三里穴。并上廉下廉)秋无见血(脾土衰也)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 
少阴于内踝上二 。(复溜)春无见血。(肾水衰也。)出血太多不可复也。厥阴之脉令人腰痛 
。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络。(旧本脉。)在 踵鱼腹之外。(蠡沟穴)其病令人善言。嘿 
嘿然不慧。(自多言语。又不能发声也)刺之三 (当三刺。其处下同)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 
。目KT KT 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 外廉之横络(旧本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 
足太阳经之散行脉也当刺 中襟纹两筋间弩肉高起之处。若却之外廉有血络横见盛满而紫 
黑 
者刺出黑血。必候其血色变赤。乃止其针)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音舌)腰状。善 
恐。刺解脉在 中。(委中穴)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复言解脉者谓太 
阳支脉从腰中下挟脊贯 入 中者也故其痛若此。太阳之脉络肾故善恐。)同阴之脉令人腰 
痛。痛如小锤居其中。(痛而重也)怫然肿(肿突如怒起也。)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 
为三 。(阳辅穴足少阳之别络于厥阴并经下络足跗故曰同阴之脉)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 
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 下间。去地一尺所(承山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 
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 阳筋之间。上 数寸。衡 
居。(委阳殷门。二穴并居)为二 。出血。(衡。横也。足太阳之别络自腰中横出髀外后廉 
□下合于 中。故曰衡络)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音沓)然汗出。(邪在阴分)汗干令 
人欲饮(液亡也。)饮已欲走。(饮多则阴气下溢。故欲走也。)刺直阳之脉上三 在跷上 下 
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会阴任脉穴也。督由此行背。故令人腰痛。直阳。谓足太阳之 
脉侠脊而直行者其穴在阳跷之上 之下相去约五寸而横居须视其血络之盛者为的)飞阳之脉 
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与阴维之会。(飞阳。足太阳络穴。别 
走少阴者也阴维之会。即少阴之前。在内踝上五寸。筑宾穴也。)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 
膺。目KT KT 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复溜。阴跷脉合于足太阳。故曰昌阳。)散脉令人 
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 
束脉为三 。(王甚散脉。足太阴之别。其脉散股入腹。与少阴少阳结于腰髁下。□骨之下 
。后有大筋□束膝 之骨令其连属。取此筋骨系束之脉以去其病。是即地机穴三 。三刺也 
吴注散脉阳明别络之散行者类经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似指阳明经为散脉。但本篇 
独缺太阴刺法而下文有云上热刺足太阴者若与此相照应。○按地机穴治腰痛王氏注合)肉里 
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肉里谓分肉之里。足少阳脉所行主筋膜者也。)刺 
肉里之脉为二 。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阳辅穴。)腰痛侠脊而痛至头。KT KT 然。( 
凭伏貌)目KT KT 。欲僵仆刺足太阳 中出血腰痛上寒。刺足太阳。(京骨穴)阳明。(冲阳穴) 
腰痛上热。刺足厥阴。(大冲穴。○上寒上热。皆以上体言也。寒刺阳经去阳分之阴邪。热 
刺厥阴去阴中之风热也)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丘虚穴。)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太 穴 
。)刺 中出血。(委中穴。○按少阴之脉贯。肝鬲入肺中肾水不足以制火故中热而喘宜刺足 
少阴俞太 又刺 中者。即足太阳委中也。吴注作少阴之 水泉穴误)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 
阳明。上热刺足太阴。(王注上寒阴市主之。不可顾。三里主之上热地机主之○阳明太阴之 
脉皆不可左右顾)大便难。刺足少阴。(涌泉穴)少腹满。刺足厥阴。(太冲穴)如折不可以俯 
仰。不可举。刺足太阳。(王注如折。束骨主之不可以俯仰。京骨昆仑主之。不可举。申脉 
仆参主之)引脊内廉。刺足少阴(王注复溜穴○吴注有上件如折不可以俯仰。不可举。而其痛 
又引及脊之内廉。足太阳络肾之脉痛也)腰痛引少腹控 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胂上发 
针立已。(王注此即下 穴足太阴厥阴少阳三脉。左右交结于中也。两髁脾谓腰髁骨下坚肉 
也盖腰髁下尻骨两旁有四骨空左右其八穴皆主腰痛。)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刺要论
属性: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 
不得 
。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 
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 
温疟。淅淅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 
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 
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消铄 
酸体解 然不去矣。(病解 者懈怠困弱。阴之虚也。阴虚则气虚气虚则不能举动是谓不去 
也○解。音懈。 。音迹。吴注音亦。)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刺齐论
属性:(齐者刺各有所宜也。) 
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如病骨髓酸痛之类直当刺骨若针至筋分。不及 
于骨 
针至肉分。不及于筋是伤肉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如病肌肤尽痛之类直 
宜刺肉若针至脉分。不及于肉是伤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如病血脉不 
通诸症直当刺脉若针至皮分。不及于脉。是伤皮也○此四节言当深不深之为害也)所谓刺皮 
无伤肉者。病在皮中无伤肉也。(无过深中肉)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病在肉。无过 
肉而伤筋。)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病在筋。无过筋而伤骨○此三节。言不当深而深 
者之害也)此谓之反也。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刺禁论
属性: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鬲 
肓之上。中有父母。(鬲膈膜。肓膈上无肉空处也阳气谓之父阴血谓之母。肺主气心主血父 
母 
之象也)七节之旁。中有小心(此言下部之第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