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针灸逢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300-针灸逢源-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味之阴阳)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偏胜之为病)重寒则热。 
重热则寒(物极则变)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气先病 
而伤及于形)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形先病而伤及于气)风胜则动(振掉摇动之病)热胜则 
肿(丹毒痈肿之病)燥胜则干(津液枯涸。内外干涩之病)寒胜则浮(寒胜则阳气不运。故胀 
满虚浮)湿胜则濡泻(士不能制水。故为注泄○濡音如。湿滞也)喜怒伤气(言喜怒则悲忧恐同矣 
)寒暑伤形(言寒暑则燥湿风同矣) 

卷二素问经文
阴阳别论
属性: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二阳。阳明也。胃与心。母子也。人之情欲 
。本 
内伤精外伤形。皆能病及于胃。此二阳之病。所以发心脾也。不得隐曲。阳道衰也。不月。 
月事不下也○隐曲。隐蔽委曲之事。又俯首谓之隐鞠躬谓之曲)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 
。死不治(传。日久传变也。风木气也。消枯瘦也。肝木乘脾。而肌肉日见消谓。名曰风消 
。肺受火邪息气不利而奔迫。名曰息奔。由精亏于下。败及五脏。皆不治之证)三阳为病发 
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三阳。太阳也。膀胱水化。小肠火化。故为病发寒热。火病 
则糜烂为痈。水病则凝结为肿。故或在下部为痈肿也。热胜则痿寒胜则厥。寒热争则 。 
音渊。酸疼也)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膀胱小肠主津液。津枯而色泽消索○索泽吴氏改 
索睾。注曰索引也。睾肾丸也颓疝。肾丸大而不疼。言三阳为病。或传为痛引肾丸。或传为 
颓疝又曰痛者为火为小肠。不痛者为水为膀胱)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一阳。少阳也。 
三焦胆二经皆有相火。壮火食气伤肺。故少气善咳。大肠燥金受克。故善泄也)其传为心掣 
其传为膈(心为君火。而相火上炎。则同气相求。邪归于心。心动而若有所引。名曰心掣。 
火结于内。上焦不行。下脘不通。隔塞于中。名曰隔也)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 
善欠。名曰风厥(二阳。胃大肠也。一阴。肝心主也。心主为火。肝为风。风火相搏。故惊 
骇。背痛者。手足阳明之筋皆爽脊也。噫嗳气也。欠呵欠也。是皆风火逆而为病。故名风厥 
○吴注作一阴发病)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二阴心肾也。一阳。三焦胆也。心肾俱 
病。则水火不交。三焦病。则上下不行。故胀满善气善气。气逆也)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 
痿易。四肢不举(三阳。小肠膀胱。三阴。脾肺也。小肠经行手主液膀胱经行足主筋。脾主 
四肢。肺主诸气。四经俱病如此。痿易者。痿弱变常也)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灵兰秘典论
属性: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主)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与心皆居隔 
上。 
故曰相傅。肺主气。气调则荣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肤出焉( 
肝性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木主发生故为谋肤所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性刚直 
。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亦名气海。主化气而承治节宣神 
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然膻中气舒则喜乐。气不舒则悲愁故为喜乐所出。膻中 
。即包络也)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胃司受纳。故为仓廪之官。脾胃和则 
知五味。不和则诸物无味。故曰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主出糟粕)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居胃之下。受盛水谷。厘清浊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肾者。作 
强之官。伎(技同)巧出焉肾脏精。精盛形成。则作用强力。水能化。生万物。故出伎巧)三 
焦 
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通也。渎水道也。上焦不治水溢高原。中焦不治。水停中脘 
。下焦不治。水蓄膀胱。三焦气治。则水道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 
矣(三焦水液俱出膀胱是为都会之地。津液所藏。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津液之入者为水。 
水之化者由气。有化而入。而后有出。是谓气化则能出矣。入气不化。则水归大肠而为泄泻 
。出气不化。则闭塞下窍而为癃肿)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六节藏象论
属性:天食人以五气(吴注风气入肝。暑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寒气入肾。当其不亢 
不害 
。则能养人矣)地食人以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心肺得受天气。入通五脏。生五色而发音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酸 
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各有所藏。五脏则以之养。而气从矣)气和而 
生 
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得乎味。味以养气。为阴阳。和而化生津液。相以成精。精充而神 
自生矣) 
心者。生之本(心属阳。阳主生。万物系之以存亡)神之变也(心藏神变化由之)其华在面 
。其 
充在血脉(心主血脉。血足则面容光彩。脉络满盈)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王于夏气合 
太阳)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肺主气而藏魄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主身之皮毛))为阳中之太 
阴。通于秋气(肺王于秋。以太阴之气而居阳分故为阳中之太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藏 
志主闭藏精之处也(藏精))其华在发(肾主脑髓)其充在骨(肾合骨也)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 
气(肾王于冬又为阴藏)肝者。罢(炎同)极之本(肝主筋。运动过劳。筋必罢极)魂之居也(肝 
藏魂)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爪者筋之余)以生血气(肝属木主于春为发生之始)其味酸。其色 
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肝位居东。故为阳)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 
(盛受水谷)营之居也(营出中焦)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唇者脾 
之荣)其充在肌肉(肌肉脾之合)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此总结六腑)凡十一 
脏取决于胆也(胆能通达阴阳。)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五脏生成论
属性: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黄为有胃气)面青目赤。 
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无黄色。则胃气已绝)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五脏别论
属性: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也)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 
泻。 
名曰奇恒之府(主藏蓄阴精。与他府之传化者为异)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 
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写者也(转 
输运动)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肺藏魄而主气。大肠通肺故肛门日魄门。使为之传送 
也)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精气质清。故有充满而无积实)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质浊。故实则传化。不能满也。)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异法方宜论
属性: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者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 
其民 
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 
。其治宜砭石(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即砭石也)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来起见也。)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 
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 
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 
。其治宜灸 。(音泄艾火烧灼)故灸 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 (腐同)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 
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 
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捏按皮肉跷谓捷 
举手足。)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 
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诊要经终论
属性: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方。正也。言天地气正发生其万物也。)三月四月。天 
气正方(阳气明盛)地气定发。(万物华而欲实)人气在脾。(季终土寄而王)五月六月天气盛。 
(天阳赫盛)地气高。(地焰高升。)人气在头。(火性炎上。故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 
人气在肺(阴气肃杀类合于金。故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随 
阳而入。故人气在心)十一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阳气深复故人气在肾。夫气之变也 
。发土于木。长茂于土盛高而上肃杀于金。避寒于火伏藏于水。斯皆随顺阴阳。气之升沉也 
下文四李言气之浅深)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散俞即诸经之散穴也)甚者传气间者环 
也。(传布散也。病甚者。宜久留待其传气。环周也病稍间者。但候其气行一周于身约二刻 
可止针也)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夏宜宣泄。故必见血而止尽气谓去其邪血 
邪气也闭环谓去针闭穴须气行一周之顷也。凡有痛病必退下矣。)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 
变而止。(上言手经下言足经刺皆同法邪犹未深。故但察其脉气变易异于未刺之前可止针也 
脉者。神之变故曰神变)冬刺俞窍于分理。(孔穴之深者曰窍)甚者直下。(察邪所在而直取其 
深处)间者散下。(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也)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平人气象论
属性: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此言胃之大络。其脉微 
动于左乳之下。似乎应衣。可验虚里之胃气)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若虚里动甚而如喘或数急而 
兼断绝者由中气不守也)结而横有积矣(虚里之脉时一止或横格于指下。因胃气之积滞也)绝 
不至曰死。(虚里脉绝者必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此言虚里之脉大动真有若与衣俱振 
者是宗气不固奇大泄于外中尽之候也○凡患阴虚劳怯则心下多有跳动及为惊悸慌张者是即虚 
里之动也但动之微者病尚微动之甚者病则甚亦可因此以察病之轻重夫杀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 
六腑皆以传气是由胃气而上为宗气也气为水母气聚则水生是由肺气而下生肾水也今胃气传之 
肺而肾虚不能纳故宗气泄于上则肾水竭于下肾愈虚则气愈无所归气不归则阴愈虚矣故欲纳气 
归原者宜纯甘之剂填补真阴为法)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藏气法时论
属性: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此肝之实邪也)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 
捕之 
聪颊肿取血者(取其经血盛之处下仿此)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 
此心经之实邪也)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舌本下刺出血)其 
变病刺 中血者(变病谓病属少阴而症异者刺阴 穴血去则邪随而泻矣)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 
足不收行善螈脚下痛(比脾经之实邪也)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脾虚则失其健运之用而中气不治脾与胃为表里肾主水水能助湿伤脾也故当取足太阴阳明之经 
又取足少阴之血以为其寒实如脾心痛刺然谷太 之类)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此肺经之 
实 
邪也)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此病皆足少阴经以气陷下部而母病及子也故下文兼取足少阴以 
治之)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外言前内言后乃足少阴 
脉也视左右足脉凡少阴部分有血满异于常处者取而去之以泻其实)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寝汗出憎风(此肾经之实邪也)虚则胸中痛(肾脉注胸中也)大腹小腹痛(肾脉上自幽门下至横 
骨挟腹中行两旁各半寸循腹里也)清厥意不乐(四末之阳受气于胸腹胸腹病则阳气不宣于四末 
故清冷而四末厥逆胸中即膻中喜乐出焉故痛则意不乐也)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凡刺之道自当 
虚补实泻然经络有血犹当先去血脉而后平其有余不足焉故五脏虚实之病治法如上)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血气形志篇
属性: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后天之数从太而少)少阴常 
少血 
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先天之数白少而太)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 
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今知手 
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窥伺其欲散欲 欲缓欲收欲坚之意)然后 
泻有余补不足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身无劳也志苦心多虑也心主脉深思过虑 
则脉病矣当治经络故宜灸刺之)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饱食终日无所运用多伤于脾。 
脾主肌肉病则或为卫气留或为脓血聚故当用针石以取之)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劳则 
伤筋宜用药熨导引之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甘药(形苦志苦必多忧思忧伤肺思伤脾脾 
肺之脉上循咽嗌如人之悲忧过度则喉咙哽咽食饮难进思虑过度则上焦痞隔咽中核塞是也因损 
于藏当以甘药调之。)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不仁。顽痹 弱 
。也按摩者。导气行血也。醪药。药酒也○灵枢九针论同。) 

卷二素问经文
素问宝命全角论
属性: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正气也。)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 
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虚病不利于针。 
实邪最所当肘)至其当发。间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