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小品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9-小品方-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面、腥腻。 
治咳,生姜五味子汤方。 
五味子(五合) 生姜(八两) 紫菀(一两) 半夏(二两,洗) 吴茱萸(一两) 款 
冬花 
(半两) 细辛(一两) 附子(一枚,炮) 茯苓(四两) 甘草(二两,炙) 桂心(一 
两) 
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分温三服。老人可服五合。忌海藻、菘菜、猪肉、 
冷水、羊肉、饧、生菜、醋物、生葱。 
治咳逆,喉中如水鸡声,贝母汤方。 
贝母 甘草(炙,各二两) 麻黄(去节) 桂心(各四两) 半夏(洗) 干姜(各 
三两) 杏 
仁(七十枚,去尖皮两仁者熬) 
上七味,切,以水二斗三升,先煮麻黄,得十沸,纳药,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 
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 
治咳而上气,咽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二枚) 麻黄(去节) 生姜(各四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细 
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如大钱许,八枚,洗) 大枣(七枚,擘) 
上九味,切,以东流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菜。 
治咳嗽上气,呼吸攀绳,肩息欲死,覆杯汤方。 
麻黄(四两) 甘草(二两) 干姜(二两) 桂肉(二两) 贝母(二两) 
凡五物,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再服即愈。 
沃雪汤,治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方。 
麻黄(四两)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四两) 半夏(四两) 桂心 
(一两) 
凡六物,以水一半,煮取三升,分服一升,投杯即得卧,一名投杯汤。令得汗,汗多喜 
不得眠,汗者一服,消息后服。 

卷第一
治气逆如奔豚状并诸汤方
属性:黄帝问金冶子曰∶惊为病,如奔豚,其病奈何?金冶子对曰∶惊为奔豚,心中踊踊,如 
车盖惊,人所恐,五脏不定,食饮辄呕,气满胸中,狂痴欲走,闭眼谬言,开眼妄语,或张 
面目,不相取与,众师不知,呼有所负,奔豚汤主之。黄帝曰∶善。 
黄帝问金冶子曰∶忧思奔豚,何以别之?金治子对曰∶忧思奔豚者,气满支心,心下烦 
乱,不欲闻人入声,发作有时,乍差乍剧,吸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呕,众 
师不知,呼有触忤,奔豚汤主之。黄帝曰∶善。 
师曰∶病如奔豚者,气从少腹起,上冲喉咽,发作欲死,复还生,皆从惊恐得之,肾间 
有脓故也。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者,皆从惊发。得之火邪者,桂 
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若新亡财,为县官所捕迫,从惊恐者,治用鸱头铅丹,复余物未定, 
所言奔豚者,病患气息逆喘迫上,如豚奔走之状,奔豚汤主之。 
治卒伤损,食下则觉胸中偏痛,栗栗然,水浆下亦尔,问病与相应,急作此方。 
生李根(一斤,细锉之)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二两) 桂心(二两) 甘 
草(二 
两,炙) 
上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生葱。 
奔豚汤,治虚劳五脏气之损,游气归上,上走时若群豚相逐憧憧,时气来便自如坐惊梦, 
精光竭不泽,阴痿,上引少腹急痛,而乍热赤色,喜怒无常,耳聋,目视无精光方。 
葛根(八两,干者) 生李根(切,一升) 人参(三两) 半夏(一升,洗) 芍药 
(三两) 
当归(二两) 桂心(五两) 生姜(二片) 甘草(炙,二两) 
上九味,切,以水二斗,煮得五升,温服八合,日三,不知稍增至一升,日三。忌羊肉、 
饧、生葱、海藻、菘菜等。 
所言如奔豚之状者,是病患气如豚奔走,气息喘迫上逆之状也。汤方用奔猪者,谓雄豚 
斗子是,先逐之,使奔之,然后杀取血及脏合药也。葛根奔豚汤方。 
葛根(八两,干者) 生李根(一升,去皮) 人参(三两) 术(二两) 半夏(一 
升,洗, 
炙) 芍药(三两) 当归(二两) 桂肉(五两) 生姜(一斤) 甘草(二两) 
凡十物,以豚汁二斗,煮得五升,温服八合,日三。 
牡蛎奔豚汤,治奔豚,气从少腹起冲胸,手足逆冷方。 
牡蛎(三两,熬) 桂心(八两) 李根白皮(一斤,切)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七升,煮取李根皮,得七升,去滓,纳余药再煮,取三升,分服 
五合,日三夜再。忌生葱、海藻、菘菜。 
治手足逆冷,胸满气促,从脐左右起,郁冒者,奔豚汤方。 
甘草(四两,炙) 李根白皮(一斤,切) 葛根(一斤) 黄芩(三两) 桂心(二 
两) 栝蒌 
(二两) 人参(二两) 芎 (一两)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再。忌海藻、菘菜、 
生葱。 
又方,桐君说。 
伏出鸡卵壳中白皮 梨木灰 麻黄(去节) 紫菀(各等分) 
上四味,捣下筛,作丸、散,随宜酒服十丸,如梧子,散者方寸匕。治三十年喉中结气 
咳逆立瘥也。亦可水煮为汤,以意分之。 

卷第一
治虚满水肿诸方
属性:治水肿,大豆汤方。 
大豆(三升) 
上一味,以水六升,煮令熟,出豆澄汁,更纳美酒五升,微火煎如饧,服一升,渐增之, 
令小下。 
桃皮酒,治水肿方。 
桃皮(三斤,剥去上黑皮,取里黄皮) 女曲(一升) 秫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三斗,煮桃皮,令得一斗,以五升汁渍女曲,五升汁蒸饭,酿如酒法,熟 
漉去滓,可服一合,日三。耐酒者增之,以体中有热为候,小便多者即是病去,便愈。忌生 
冷、酒、面,一切毒物。 
麝香散,治水肿方。 
麝香(三铢) 芫花(三分,熬) 甘遂(三分) 
上三味,合下筛,酒服钱半边匕,老小钱边三分匕。亦可丸服之,强人如小豆十丸,老 
人五丸。 
治水肿,商陆膏方。 
商陆根(一斤,生者) 猪膏(一斤,先煎,可有二升) 
上二味,合煎令黄,去滓,以摩肿。亦可服少许。忌犬肉。 
小女曲散,治利后虚肿水肿者,服此药小便得利,止肿亦消方。 
女曲(一升,生用) 干姜 细辛 椒目 附子(炮) 桂心(各一两) 
上六味,为散,酒服方寸匕,不知,服二、三匕,日三。 
产后虚满者大良。忌猪肉、生葱、生菜。 
麻黄甘草汤,治皮中涌水,面目身体虚肿方。 
麻黄(去根节,二两) 甘草(一两) 
上 咀三钱,水一杯,煮麻黄五沸,纳甘草八分,煎服,汗出,慎风冷。有人患气促, 
积久不瘥,遂成水肿,服之效。此治表实,老人和虚人不可用之,宜详。 
十水丸,治水肿方。肿从头起,名为白水,其根在肺,椒目主之;肿从胸起,名为黄水, 
其根在脾,甘遂主之;肿从面起,名为青水,其根在肝,大戟主之;肿从腹起,名为气水, 
乍实乍虚,其根在肠,芫花主之;肿从股起,名为黑水,其根在肾,玄参主之;肿从面起至 
足,名为悬水,其根在胆,赤小豆主之;肿从内起,坚块,四肢肿,名为石水,其根在膀胱, 
桑根主之;肿从四肢起,腹肿,名为风水,其根在胃,泽漆主之;肿从腹起,名为冷水,其 
根在小肠,巴豆主之;肿从胸中起,名为赤水,其根在心,葶苈主之。 
上十种,随其病始所在,增其所主药皆一分,巴豆四分,去心皮,冶末,合下筛,蜜丸, 
服如梧子三丸,得下为度,不下日三。亦可作散末,食服半钱匕,大便利,明朝复服如法, 
再服病愈。即禁饮食,但得食于鱼耳。 
十水散,治水肿方。先从脚肿,名曰清水,其根在心,葶苈子主之;先从阴肿,名曰劳 
水,其根在肾,泽漆主之;先从腹肿,名曰冷水,其根在大肠,蜀椒主之;先从面目肿,名 
曰气水,其根在肺,桑根主之;先从手足肿,名曰心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先从口唇 
肿,名曰黄水,其根在胃,大戟主之;先从胁肿,名曰饮水,其根在肝,芫花主之;先从腰 
肿,名曰肝水,其根在膈,甘遂主之;先从胸肿,名曰石水,其根在脾,茯苓主之;先从背 
肿,名曰鬼水,其根在胆,雄黄主之。 
上十物,分等,主十水。随肿所从始,案方偏加药二分,合捣下筛。空腹以水服方寸匕, 
当下。水多者,减服;下少者,益之。 
葱豆洗汤,治虚热及石热,当风露卧,冷湿伤肌,热菹在里,变成热风水病,心腹肿满, 
气急不得下头,小便不利,大便难,四肢肿,如皮囊盛水,晃晃如老蚕色,阴卵坚肿如斗, 
茎肿生疮如死鼠,此皆虚损,肾中有热,强取风冷,湿损脾胃故也。纳根据方服诸利水药,外 
宜以此汤洗四肢竟,以葱豆膏敷之,别以猪蹄汤洗阴茎疮烂处及卵肿也。 
葱(合青白切,一升) 蒺藜子(一升,舂碎) 赤小豆(一升) 菘菜子(一升,舂 
碎) 蒴 
(切,五升) 巴豆(一百枚,合心皮,打碎) 
上六物,以水一石二斗,煮取八斗,以淋洗身肿处。葱豆膏,猪蹄汤方在本方。 
葶苈子回神酒,治风水通身洪肿,肉如裂者,服之小便利,自随消方。 
春时酿清酒五斗(一方五升,)葶苈子三升,熬,着酒中渍再宿,便服一合,以渐增之, 
病去,小便利,肿自消灭及缩也。神良,有验。若不得春酒,余极好酒亦佳。 
水肿尿泣,用乌犍牛尿半升,空腹饮,小便利良。 


卷第二
属性:要方第二卷所治如下∶ 
治头面风(论杂风状)诸方 
治喉痛(喉痹)诸方 
治暴厥似风诸方(待考) 
治中风喑 不随痛肿诸方 
治狂妄噤痉诸方 
治脚弱诸方 
上六件 

卷第二
治头面风(论杂风状)诸方
属性:说曰∶风者,四时五行之气也,分布八方,顺十二月,终三百六十日。各以时从其乡来 
为正风,在天地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之气也。万物生成之所顺,非毒厉之气也。人当触之过, 
不胜其气,乃病之耳,虽病然有自瘥者也,加治则易愈。其风非时至者,则为毒风也,不治 
则不能自瘥焉。今则列其证如下∶ 
春甲乙木,东方清风,伤之者为肝风,入头颈肝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喜怒,两胁痛, 
恶血在内,饮食不下,肢节时肿,颜色苍,泄,嗌干鼽衄。 
夏丙丁火,南方汤风,伤之者为心风,入胸胁腑脏心俞中。为病多汗,恶风,憔悴,喜 
悲,颜色赤,洞泄清谷。 
仲夏戊己土,同南方汤风,伤之者为脾风,入背脊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肌肉痛, 
身体怠惰,四去不欲动,不嗜食,颜色黄, 因人虚实之变。阳气有余,阴气不足者,则内 
外生热,在中者令人喜饥。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者,则内如有寒从中出,肠鸣而痛。 
秋庚辛金,西方凉风,伤之者为肺风,入肩背肺俞中。为病多汗,恶风,寒热,咳动肩 
背,颜色白,霈然病疟,昼瘥夕甚。 
冬壬癸水,北方寒风,伤之者为肾风,入腰股四肢肾俞中。为病多汗,恶风,腰脊骨肩 
背颈项痛,不能久立,便出曲难不利,阴痹,按之不得小便,腹胀,面庞然有泽,肿,时眩, 
颜 
上四时正气之风,平人当触之过,得病证候如此。 
四时风总名∶春九十日清风,夏九十日汤风,秋九十日凉风,冬九十日寒风,其气分布 
八方,亦各异名也。太一之神,随节居其乡各四十五日,风云皆应之。今列其风名如下∶ 
东北方艮之气,立春王,为条风,一名凶风,王四十五日。 
东方震之气,春分王,为明庶风,一名婴儿风,王四十五日。 
东南方巽之气,立夏王,为清明风,一名弱风,王四十五日。 
南方离之气,夏至王,为景风,一名大弱风,王二十七日,合仲夏也。 
仲夏中央之气,主立八方之气,戊己王十八日,合夏至合四十五日,风名同。 
西南方坤之气,立秋王,为凉风,一名谋风,王四十五日。 
西方兑之气,秋分王,为阊阖风,一名刚风,王四十五日。 
西北方干之气,立冬王,为不周之风,一名折风,王四十五日。 
北方坎之气,冬至王,为广莫风,一名大刚风,王四十五日。 
上八方之风,各从其乡来,主长养万物,民众少死病也。 
八方风不从其乡来,而从冲后来者,为虚邪,贼害万物,则民众多死病也。故圣人说避 
邪如避矢也。邪者,风也。今人寿夭多病,是不知避邪也。为病证候如下∶ 
凶风之气内舍大肠中,外在胁腋骨下四肢节解中,书本遗其病证,今无也。 
婴儿风为病,令人筋纫湿。其气内舍肝中,外在筋中。 
弱风为病,令人体重。其气内舍胃中,外在肉中。 
大弱风为病,令人发热。其气内舍心中,外在脉中。 
谋风为病,令人弱,四肢缓弱也。其气内舍脾中,外在肌中。 
刚风为病,令人燥,燥者枯燥瘦瘠也。其气内舍肺中,外在皮中。 
折风为病,则因人,脉绝时而泄利,脉闭时则结不通,喜暴死也。其气内舍小肠中,外 
在右手太阳中。 
大刚风为病,令人寒,寒者患冷,不能自温也。其气内舍肾中,外在骨中、脊膂筋中也。 
上八风,从其冲后来者,为病如此。 
新食竟取风为胃风,其状恶风,颈多汗,膈下塞不通,食饮不下,胀满,形瘦,腹大, 
失衣 
因醉起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渴,近衣则身热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 
雨,骨节解惰,不欲自营。 
新沐浴竟取风为首风,其状恶风,面多汗,头痛。 
新房室竟取风为泄风,其状恶风,汗流沾衣。 
劳风之为病,喜在肺,使人强上,恶风,寒战,目脱,涕唾出,候之三日中及五日中, 
不精明者是也。七八日则微有清黄脓涕如弹丸大,从口鼻中出为善也,若不出则伤肺。 
风者其气喜行而数变,在人肌肤中,内不得泄,外不得散,因人动静乃变其性,其证如 
下∶ 
有风遇寒则食不下,遇热则肌肉消,寒热。 
有风遇阳盛则不得汗,遇阴盛则汗自出。 
肥人有风,肌肉浓则难泄,喜为热中目黄。 
瘦人有风,肌肉薄则恒外行,身中寒,目泪出。 
有风遇实则腠理闭,则内伏,令人热闷;若因热食,汗欲通,腠理得开,其风自出,则 
觉肉中如针刺,步行运力欲汗,亦如此。 
有风遇虚,腠理开则外出,凄然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