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政治史-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台湾,高山族人民也发动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 

起义。 

    在经济危机的不断加剧和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的形势下,日本统治 

集团右翼力图通过牢牢控制军部势力建立独裁统治。在日本数以千计的法西 

斯团体和组织中,以军队中央部幕僚军官桥本欣五郎等在 1930年秋建立的 

 “樱会”势力最大。樱会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以改造国家为最终目的,为此, 

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公开宣称“军人干预是理所当 

然的”,积极策划推翻政党内阁,代之以暴力统治。1930年1月,美、英、 

日、法、意五国在伦敦召开海军裁军会议,经过讨价还价,日方同意了妥协 

方案,下令代表团同美国达成协议,辅助舰对美6。97成,大巡洋舰对美 6 

成,潜水艇两国均等。日本军部激烈反对这一方案,煽动军内外的法西斯组 

织频频向政府施加压力。11月14日,爱国社法西斯分子刺杀了民政党首领、 

日本首相滨口雄幸。1931年3月20日,以桥本欣五郎为首的樱会和以大川 

周明等为首的行地社等法西斯组织发动政变,建立了以陆相宇垣一为首相的 

军人内阁,但因时机不成熟以未遂而告终,但发动政变者未受任何惩处反而 

升迁,极大地助长了法西斯势力。 

     三月事件后,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改换手法,通过解决所谓满蒙问题, 

煽动战争狂热,密谋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企图借机提高军部在国家政治生 

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军部法西斯势力更加积极支持关东军发动侵略中国东北 

的战争。早在1929年2月,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回到东京,与军部的头 

面人物小矶国昭、东条英机和冈村宁次等相互勾结,在5月召开了关东军情 

报会议,具体研究了入侵中国东北的军事计划。7月,石原莞尔在关东军参 


… Page 83…

谋长板垣征四郎等人的支持下,制定了《转变国运的根本国策——满蒙问题 

决案》和《关东军占领满蒙之计划》。1931年1月日本外务省官员,后来任 

日本驻国联首席代表和外相的松冈洋右在议会上提出“蒙满是日本的生命 

线”,强调“用武力解决蒙满问题”,为侵华战争大造舆论。 

     日本军部在松冈洋右讲话后加快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1931年6月11 

日,经陆军大臣南次郎批准,成立了以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建川美次郎少 

将为首的秘密委员会,19日制定了《解决满蒙问题方案大纲》,提出在1932 

年春“解决满蒙问题”。然而,关东军已迫不及待,为了制造挑起战争的借 

口,在1931年夏频繁制造事端,伺机发动侵略战争。 



                        4。远东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在沈阳北郊柳条沟自己炸毁了南满的一段路 

轨,然后诬指是中国军队所为,炮轰沈阳北大营的中国驻军,强占沈阳,制 

造了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次日驻南满铁路沿线的日军倾巢出动, 

迅速占领了辽阳、营口、海城和安东、抚顺、本溪、铁岭、开原等地。一周 

之内占领了辽宁大部地区。9月21日,驻朝鲜的日军越境进攻吉林地区,日 

军仅仅用三个多月时间武装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3月,日本导演了 

东北“独立”的丑剧,扶植成立了“满洲帝国”。“九·一八”事变,标志 

着日本已成为发动新世界大战的远东策源地。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法西斯势力更加猖獗,以桥本欣五郎等为首 

的军部法西斯势力尤甚,他们再次策划新的政变,准备推翻若槻礼次郎内阁, 

建立军事法西斯独裁政权。他们准备在10月21日发动政变,杀死首相以下 

的内阁成员,建立以荒木贞夫为首的军部政权,因事前泄密,政变流产。这 

次政变同三月事件一样虽然失败了,但军部却达到了使现内阁放弃了对 

 “九·一八”事变不扩大的方针,更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加速了日本军国 

主义化和法西斯化的进程。1931年12月,若槻内阁被迫下台,成立了以犬 

养毅为首相、荒木贞夫为陆军大臣的新政府,使军部的势力在内阁中大大加 

强,以少壮派军人为代表的法西斯势力大搞暗杀活动,要求建立公开的法西 

斯政权。1932年2月9日,法西斯组织血盟团刺杀了民政党领袖之一、前藏 

相井山准之助。3月5日又刺杀了三井合名公司理事长团琢磨。在审讯中, 

血盟团暴露了政变计划,井上日召等核心人物被捕。5月15日,与血盟团有 

密切联系的少壮派军官和血盟团残余分子发动政变,他们分四路向首相官 

邸、警视厅等军政重地和日本银行、三菱银行总店等地发起进攻,枪杀了坚 

持政党政治的首相犬养毅,迫使内阁辞职,从而也结束了日本在两次世界大 

战之间的政党内阁统治。 

     “五·一五”政变后,实际上实行了由军部提出组阁人选,再由天皇任 

命组阁的办法。海军大将、前驻朝鲜总督斋藤实出任首相,组成了所谓“举 

国一致”的超政党的军阀——官僚内阁,荒木贞夫仍留任陆军大臣。斋藤内 

阁大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紧对中国和朝鲜的掠夺及侵略,对内强化法 

西斯统治,迫害各界进步人士和日本共产党,制造白色恐怖。数以千计的进 

步人士无辜被捕,不少人惨遭杀害。 

     1931年十月政变流产后,日本军部法西斯势力围绕着如何加速实行法西 

斯化的问题,逐渐形成“统制派”和“皇道派”两派。统制派的代表人物是 


… Page 84…

永田铁山、冈村宁次、东条英机和军队中有地位的中上层人士组成,他们力 

主逐步扩充军部势力,自上而下以合法手段改造国家,建立军部控制的法西 

斯政权,反对通过军事政变来达到此目的。皇道派主张“天皇尊严、发扬皇 

道改造国家”,以荒木贞夫、真崎慎三郎为中心集结了一批少壮派下级军官, 

力主继续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内阁,建立天皇亲政的法西斯军事独裁国家。两 

派矛盾日趋尖锐。1934年1月,荒木被迫辞职,翌年,真崎也被解除教育总 

监的职务。 

     1936年2月26日晨,安藤辉三、村中孝次、栗原安秀、矶部浅一等皇 

道派军官,率领1400多名士兵袭击了首相官邸和内大臣藏相及待从长官的私 

邸及警视厅、朝日新闻社等地,原首相、内阁大臣斋藤实、大藏大臣高桥是 

清和教育总监渡边锭太郎被枪杀。首相冈田启介的秘书官被错认成首相而被 

杀,冈田幸免一死。政变发生后,日本政治中枢一度处于瘫痪状态。军部的 

一些高级将领和天皇担心发动军事政变会破坏天皇制度,陆军首脑于29日下 

令镇压叛乱,政变终因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而失败。参加政变的80余名军人 

被特设的军事法庭处以刑罚,其中17名首要分子被处决。皇道派由此瓦解, 

以东条英机为首的统制派在军队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 

     1936年3月5日,原冈田内阁的外相广田弘毅受命组阁。广田内阁恢复 

了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加强了军部对政府的干预和控制。该内阁以军部提 

出的“加强国防”、“明证国体”、“稳定国民生活”、“刷新外交”四项 

要求为基本国策,继续对内加强法西斯独裁专制统治,对外准备发动全面侵 

略战争。广田内阁的出现标志着在日本已初步建立了军人法西斯专政。1936 

年的军费开支比 1931年提高了一倍多,在实行大规模地扩建海军计划的同 

时,大力扩充陆军。1937年初,常备陆军已达45万。在对外关系上明确实 

行亲纳粹德国的政策,日本1933年3月27日退出国联后,在国际上的处境 

比较孤立,目光转向正在欧洲崛起的法西斯德国,而德国也有同日本勾结的 

愿望。1936年11月25日,日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在反共反苏的旗 

号下,东西方两个法西斯国家建立了紧密的联盟。1937年5月,同天皇、军 

部和大财阀有密切关系的近卫文麿组阁,7月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为了进行所谓的“圣战”,近卫内阁于1938年3月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 

国民经济完全转上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轨道。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 

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及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 Page 85…

                       十二、30年代的国际关系 



           1。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和西方列强的纵容 



      (1)英、法、美的“不干涉政策” 

     希特勒 1933年初上台后,立即着手实现独占欧洲,称霸世界的战争计 

划,他力图使德国不仅成为政治大国、经济大国,而且还要成为军事大国。 

1933年10月14日,德国以“军备平等”要求未获满足为由,正式退出日内 

瓦裁军会议,同时退出国联。1935年3月16日,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 

关于限制德国武装的军事条款,实行普遍义务制,同年6月18日,英德签订 

 《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建有规模为英联邦各国海军力量总数35%的常备 

海军。1936年3月7日,德军进入莱茵非武装区,实际上单方面废除了《洛 

加诺公约》。而对德国法西斯咄咄逼人的军事攻势,英法则实行退让政策, 

接受既成的事实,使德国破坏公约的行为合法化。由于英法没有采取任何有 

效的措施维护国际公约,纵容德国扩军备战,使欧洲面临着严重的战争威胁。 

     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强化社团国家制度,下令用法西斯党总体议会代替 

议会,强制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强制购买为期25年的公债。此外,还从政 

治上和思想文化上向公民特别是向青年灌输法西斯思想,使意大利走上法西 

斯化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道路。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前,多次无理挑起事端,英法控制的国联对埃塞俄比亚的申诉,从没作出意 

大利是侵略者的结论,英法对意大利的侵略行径采取了纵容政策,企图以牺 

牲埃塞俄比亚换取意大利的支持,结成英法意联合阵线同德国抗衡。美国则 

在1935年8月31日通过“中立法案”,禁止向交战国出售武器,但不禁止 

输出战略物资,明显对侵略者有利。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国联虽 

然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而事实上从未认真执行,对 

意大利扩大侵略战争没有任何影响。1935年12月9日,法国总理赖伐尔(1883 

—1945)同英国外交大臣霍尔(1880—1959)甚至还提出“和平调解”方案, 

准备让埃塞俄比亚交出大部分领土由意大利行使“保护权”。消息传出引起 

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慨,霍尔被迫辞职。 

     1936年2月西班牙国会选举,由西班牙共产党、社会党、共和党左翼、 

共和同盟等左派政党组成的人民阵线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成立联合政府,开 

始实施人民阵线的纲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释放政治犯,实行劳动法和土 

地改革,宣布各民族有权自治等。西班牙人民革命斗争向纵深发展使反动党 

派惊恐不安,君主派、大地主和大资本家、反动僧侣和长枪会党徒、反动军 

官阴谋制造叛乱。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驻摩洛哥殖民军头目佛朗哥(1892 

—1975)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发动内战。自7月30日起,德意法西斯公开 

进行武装干涉。英法政府出于对人民革命和人民阵线运动的恐惧和仇恨,对 

德意法西斯采取“不干涉政策”,对西班牙内战“保持中立”。美国支持英 

法的立场,并采取了同样的作法,公然纵容德意法西斯和西班牙反动势力。 

1939年2月,英法公开承认了佛朗哥政府,3月,佛朗哥推翻了人民阵线建 

立的联合政府,自任“元首”兼“大元帅”,开始了在西班牙的法西斯独裁 

统治。 



      (2)日本侵华和欧美帝国主义对日本的绥靖 


… Page 86…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陆海空军和军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以占 

领中国东北作为侵略战争基地,妄图占领整个中国。1932年1月28日,日 

军进攻上海,遭到驻上海的十九路军和上海人民的奋力抵抗,使日军死伤 1 

万余人,未能达到占领上海的目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南 

京政府就日本的侵略行径正式向国联理事会提出控告,并向巴黎公约签字国 

呼吁主持正义。然而,9月22日由英法控制的国联却向中日双方发出内容相 

同的电报,要求中日两国立即撤退军队。23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1867— 

1950)照会中日两国,要求双方停止战斗,不要扩大“冲突”,避免再有战 

争,丝毫没有谴责日本侵略者。30日,国联理事会通过不扩大事态的决议, 

要求日军撤退到南满铁路沿线,但没规定具体的撤退时间。中国要求对日实 

行经济制裁,未被国联通过。直到日本继续向中国增兵,日军占领锦州已严 

重威胁到美国在华利益时,美国国务卿才在1932年1月7日向中日两国政府 

发出照会,宣布美国对以武力改变中国的现状一概不予承认。但就是这样一 

个对日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约束的“不承认主义”,英国等国也没能采取一致 

行动。 

     根据国联1931年12月10日的决议,由英国李顿爵士为首,有英、美、 

法、意、德五国代表参加的国联调查团,于1932年4月到达东北。10月2 

日公布《李顿报告书》,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