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制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莱坞制作- 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乔斯曼皱起眉头,坦白地讲,他认为这会是一部经典影片,但经典影片并不意味着会大卖,多年接触一线市场的经验,总让他对这部影片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感觉它根本不适合商业化操作。
  要知道,好莱坞历史上,值得回味又被公认为经典的影片,票房惨败到吐血的数不胜数。
  “我觉得《肖申克的救赎》不适合院线市场。”
  作为西海岸的首席看片专家,乔斯曼的话还是很有份量的,曼迪诺综合了一下众人的意见,说道,“七月初腾出的银幕首先满足《独立日》,如果这部影片票房达不到预期,第二周缩减它的放映规模,空余出的院线再投入到《肖申克的救赎》上面,还有《狮子王》和《阿甘正传》的院线,如果《肖申克的救赎》首周表现出色,它们减档后的院线也可以投给《肖申克的救赎》。”
  这是非常稳妥的办法,哪怕是索尼哥伦比亚的高层在这里,也说不出什么来。
  仿佛是有默契一般,除了北美第一大院线公司帝王娱乐集团外,排名第二和第三位的amg院线与全美艺术家院线同样做出了类似的决策。
  影片进入院线,一切都要靠票房说话,即使院线数量不一样,还有单馆成绩做比较,如果《独立日》票房成绩不过关,哪怕杜克苦苦哀求,院线商也不会多给一块银幕。
  同样的道理,只要后续上映的《肖申克的救赎》首周表现出色,不但可以保持原有的上映规模,再次扩大院线数也不是难事。
  任何影片的大卖,都少不了宣传炒作,随着试映会结束,《独立日》的映前宣传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各位主演不但频频出镜,就连杜克这个导演,都接受了几次专访,还配合福克斯的公关人员搞了街拍。
  所谓‘街拍’,就像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的那样,如果有人认为那些美的冒泡的图片,真的是街拍而不是摆拍的话,那只能说被明星及其背后的公司糊弄了。
  一般这些街拍,公关事先都会联络好记者和摄像师,双方在约定的地点,拿出专业性的精神,制造最良好的拍摄效果,而拍摄完的图片上报之前,也要经过经纪公司或者公关人员的审核,挑选出其中最为合适的那些。
  当然,街拍方肯定要支付一笔公关费用。
  报纸、杂志、海报、户外广告以及电视电台都是最为常规的宣传手段,各位主演的绯闻也被新闻集团和时代华纳旗下的小报炒作的风起云涌,甚至他们连杜克这个导演都不想放过。
  大概是福克斯在《生死时速》时尝到了假扮情侣宣传的甜头,加上近一年来有不少小报炒作过杜克和娜奥米?沃茨的绯闻,不知道他们怎么说动了南希?约瑟夫森,想要让杜克和娜奥米?沃茨扮演一次情侣。
  杜克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开什么玩笑,假扮情侣什么的,看着别人玩玩还可以,让自己来,还是算了吧。
  宣传手段有很多,也不差这一种。
  而且杜克也借此警告了南希?约瑟夫森,再次申明她不得干预他的私生活!
  距离上映时间越来越近,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宣传攻势也越发猛烈,全美几乎稍大点的社区和广告栏,都能看到影片的宣传海报,预告片更是在六月下旬连续十天登陆福克斯家庭频道和nbc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就连早安美国节目,都在上映前一个周末播出了《独立日》特别版本。
  一个拷贝也被制片方送进了白宫,比尔?克林顿全家享受到了优先观影的待遇,华纳和福克斯的媒体也不断拿克林顿说事,什么‘总统盛赞’之类的报道层出不穷。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这个年代能用到的电影宣传渠道和宣发手法,《独立日》几乎全都用上了。
  联络院线、准备拷贝、确定首映剧院、联络首映嘉宾等等,这些工作自然会有制片发行方负责,对于实力底蕴深厚的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杜克依然谨守合约规定的条款,除了极少的建议,基本不会干涉宣发计划,大部分时间也在配合公关人员制定的策略。
  别说他现在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就算是有,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那些不顾及现实状况,以为可以在好莱坞只手翻天的人,注定只会消亡。
  好莱坞不仅仅是娱乐圈,哪怕现在才九十年代,仅仅是电影极其周边相关产业每年创造的产值,就接近千亿规模,如此巨大的产业,被无数巨头紧紧盯着,如果跳出一个人想破坏规则,后果可想而知。
  尽管影片实际制片成片只有9000万美元,但账面和宣传时的成本依然是1亿美元,如此超级商业巨作,自然也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首映剧场,《独立日》的首映剧场放在了如今奥斯卡颁奖典礼常备剧场之一的神殿大剧院中!
  这也是杜克导演生涯最大规模的一次首映,当然他到现在也只有两次首映而已。
  《生死时速》以点映开场,压根没有首映式;《勇闯夺命岛》为了应景和节约资金,选择了恶魔岛娱乐广场首映;而《独立日》的首映式不但放在了全美最有名的剧院之一,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还向上百家全球各地的媒体发出了邀请,势必要将这次首映式举办的轰轰烈烈。
  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瞄准的不仅仅是北美市场,还有制造利益越来越大的海外地区。
  1994年6月30日,6月份的最后一个周四,制作成本高达1亿美元的科幻动作巨制《独立日》,在洛杉矶神殿大剧院拉开了首映大幕!(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八章 特权(求订阅!)

  接过水笔,伴随着无数尖叫声,杜克在几张海报上签下自己的大名,转身回到了红地毯上,连续两部电影大卖之后,他不再是默默无名的导演,也不会从影迷前经过还无人认识,最起码在那些动作片影迷眼中,他已经是个非常出色的导演了。
  何况放眼整个好莱坞,能执导制作成本上亿美元的导演,貌似也只有寥寥几人。
  不过,杜克没有做过多的互动,只是在华纳公关人员的提点下,例行公事的签了几个名,导演不是明星,特别是在这个年代,如果作品不够出色,这些人不会像粉丝支持偶像那样,还为他的影片买单。
  走进采访区,等在这里的南希?约瑟夫森不着痕迹的来到了杜克身后,以便在接下来的采访中随时做出提示。
  每一个公众人物的背后,总有一整个团队的支持,在信息越来越流畅的时代,一句不得体的话,很可能被有心人放大到极其麻烦的程度。
  眼睛的余光从南希身上收回来,杜克并没有说什么,虽然应付媒体经验并不是特别丰富,但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不会跳出一些没脑子的话,即便遇到回答不出的刁钻问题,闭嘴沉默就是了。
  直播首映式的福克斯电视台的记者立即迎了上来,去年同一时间段疯狂抹黑他的媒体,现在展示出的却是最为友善的态度。
  采访更像是例行公事,在记者的提问下。杜克将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以及剧组从制片人到演员挨着夸了一遍,又为自己的电影吹捧了几句。
  “罗森伯格导演,这是一个抵御外星人残暴侵略的故事。”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福克斯电视台的记者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作为编剧和导演,你创作的初衷是什么?”
  “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当我们的文明即将崩溃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信口雌黄什么的,就是这种场合最应该做的事情。杜克面色严肃,“我认为人类应该放下纷争,团结起来。挽救共同的命运和利益。”
  有些话,说出来哪怕觉得很恶心,心中也极其不认同,但只要能吸引全美的观众。杜克还是会毫不犹豫的去说。
  “就像预告片中展示的那样。美利坚是世界顶尖强国,也应该肩负责任,领导这场对抗外星人的战斗。”
  强忍下想吐的冲动,杜克对周围的镜头挥了挥手,充分将一个土生土长的‘大美利坚主义者’的形象展示在公众前,然后转身向着剧组合影区走去。
  “说的很棒,杜克。”
  南希快步追了过来,在身后低声称赞。“最后一句话,很可能会帮影片增加上百万美元的票房。如果是颁奖季冲击奖项,这种话能帮你拉高获奖几率。”
  即便心中很别捏,杜克却很清楚,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必须考虑说什么样的话,才会对自己最为有利。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现在也是某些资本在前台的代言人,必须考虑资本的利益。
  跟演员和几位制作人一一打过招呼,杜克站在人群中,完成例行的合影后,转身向着剧院走去,眼睛的余光扫过旁边的时候,站在那里的娜奥米?沃茨正在尽情享受着明星的待遇。
  娜奥米?沃茨的笑容比澳大利亚夏天的阳光还要灿烂,杜克大致明白这些女演员的心思,苦苦拼争那么多年,终于迎来走红的时刻,镁光灯下才是她们真正在意的所在。
  走进神殿大剧院,外边的纷纷扰扰全部被杜克扔在脑后,因为剧组接受采访合影耽搁了很多时间的关系,他进来的时候,大部分人已经进入了剧院正厅,等待放映开始。
  两位制片经理随后也走了进来。
  “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已经争取到了最大可能的开画院线数。”
  三个人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即将开映的电影,查尔斯?罗文站在杜克对面,轻声说道,“2885家院线,这是今年最好的开画院线数了。”
  “我们同期没有强力竞争对手。”罗宾?格兰德接着说道,“杜克,你前两部作品为自己竖立了足够响亮的品牌,这个周末上映的影片,基本都是些千万美元以下的小制作,根本不可能给《独立日》带来冲击。”
  “而且六月份大热的《狮子王》上映超过两周了。”查尔斯?罗文的心情似乎很不错,“已经过了票房最火热的阶段,《阿甘正传》的票房虽然稳定,却始终没有爆过,最高的周末票房成绩也没有高于2500万美元,六月份大卖的两部作品,都不会带来实质性的威胁。”
  这可以说是最好的上映时间段,头前一周没有强力影片,同周末缺乏竞争对手,下个周末投资最大的影片注定是个扑街货,加上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两大巨头联手,杜克实在想不出影片失败的理由,何况他还加强了特效制作。
  如果这样还扑街,他前两部电影真的是白拍了。
  “只要我们这个周末票房足够出色。”罗宾?格兰德又开口了,“下周还有扩大上映规模的可能,北美的院线数就那么多,只要我们保持足够多的院线数,就可以挤压新上映影片的生存空间,降低他们的竞争力!”
  留在外面的演员陆续走了进来,杜克对正厅入口处歪了歪头,“那现在我们开启这场战役吧。”
  说完,他当先向着正厅走去,后面的人先后跟了上来。
  放映之前,还有一些例行的小活动,杜克基本做了隐身侠,将位置让给急需名气和人气的演员,大部分时间都在站在一边观察。
  媒体、嘉宾和影迷构成了这次首映观众的主体,既然试映会没有邀请影评人,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自然不会傻到这时候再去邀请影评人,而且首映式也不为影评人提供免费的票务服务,职业影评人想要进场,要像普通影迷一样掏腰包去抢票。
  不过,以杜克的估计,那些习惯了高高在上,总是对整个电影产业指手画脚,却没有任何实质性建议的影评人,暂时不会放低身段,去拥挤的人群中排队抢票。
  首映式确实没几个影评人参加,在主办方不提供免费票以及旅途费用的情况下,这些人还不屑于跟普通影迷去争抢本就非常紧俏的首映票。
  华纳兄弟和二十世纪福克斯节约出来的公关费用,全部投入到了广告宣传中,从反馈回的数据看,这部分资金带来的效果还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没有参加试映,没有主办方邀请参加首映,却挡不住影评人自己走进影院,他们是不会放过抨击或者赞扬如此巨作的机会的,商业巨作意味着可能有广泛的观众基础,影评会有更多的人看到,影响力会进一步扩大,以此换来更多的利益。
  尽管总是显示自己与公众截然不同的口味,突显自己欣赏水平的高雅,但影评人不是傻子, 同样明白电影业和普通影迷才是他们存在的基础,如果在影迷之中没有影响力,必然会被电影公司和供职的媒体所抛弃。
  洛杉矶的首映式拖得有些长,还在进行中的时候,著名的影评人罗杰?艾伯特走进了芝加哥一家影院,准备观看《独立日》的午夜场,以便明天有料可写。
  进入影院的前厅,艾伯特发现这里的人特别多,随意让助手了解了一下,其中超过百分之九十都在等待观看午夜场的《独立日》,作为芝加哥的名人,很多影迷都认识他,有不少还过来打招呼。
  应付过这些人,艾伯特并没有去排队购票,作为名声显赫的职业影评人,只要不被发行公司封杀,是拥有免票入场的权力的,《独立日》的片方并没有取消他们的特权。
  坐在休息椅上等待的时候,罗杰?艾伯特藏在眼镜后的双眼,隐隐闪烁着思考的光芒,自从数十年前成名,渐渐变为这个行业的翘楚,他记不清多久没有像今天这样亲自跑来影院观看一部影片了,过去的发行方,即使没有邀请他参加试映或者首映,往往也会早早送来一个专门的拷贝……
  就在罗杰?艾伯特等待的时候,《纽约客》的影评人大卫?登比也走进了纽约上东区的一家影院,他一直跟在两个女影迷的后面,偶尔还会听到她们议论的声音。
  “等了几个月,终于等到《独立日》上映了!”
  那是一个棕发长腿的年轻女孩,“安娜,如果影片足够精彩,我们明天来看第二次好吗?”
  “艾琳,明天你不用上班吗?”
  “明天是周末……”艾琳挽着好友的胳膊,感觉背后有说不出来的难受,回头去看时,发现是个秃头猥琐的中年男人,恶狠狠的瞪了他一样,回过头继续说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