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制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莱坞制作- 第6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糕,现在看起来当时是有些傲慢了。当然,你终有一天面临了当你真正是‘那个家伙’的时候,你会执导镜头,你会安置摄像机等等……”
  “这样的时刻令人深深的怯步。”杜克最初的导演之路并不顺利,第一部电影的拍摄也充满了艰辛,“当你没有任何经验,最终都会反馈回来,你需要积蓄力量。当我拍《生死时速》的时候,我已有足够的信心和经验,很幸运的是在比较低的预算和较短的拍摄周期内,我并没有做得太糟糕。”
  “成功并不容易,我们都知道这一点。”艾伦?德杰尼勒斯看到杜克点头,问出了下一个问题,“《生死时速》的快速节奏——这种罗森伯格电影风格延续到《勇闯夺命岛》和你的其他作品中,这种节奏让观众感受到好像在野外飞驰而过,你是怎么发展这种风格的?”
  杜克却摇了头,“根本没有罗森伯格风格,我甚至都不确定现在有一个,我总是试图开辟新的方式,像一个只喜欢初雪的滑雪者,我努力去找新下的雪。”
  “在《生死时速》中我并没有某种风格,我有许多想法,我没有被电影学院影响,没有被约翰?福特或者那个时代的电影美学影响……”(未完待续。)


第九百四十五章 这是在替自己吹捧吗

  就像更加偏向数字技术一样,杜克从来都不是一个守旧的人,也不会对过往的好莱坞念念不忘,更不会对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黄金年代感兴趣,他的眼睛始终都盯着前方。
  相比于成为历史的过去,杜克更多的是被现在高速发展的电影技术所影响,这也是某种反马丁?斯科塞斯的方式。
  “是的,我与马丁?斯科塞斯的的风格和理念截然不同。”
  当艾伦?德杰尼勒斯问到的时候,杜克也毫不避讳这一点,“马丁总是效仿欧洲电影人的美学特征,但是我不。我只是喜欢电影,我把这些美学观念全部混在一起,这些观念出来的东西对于我来说,不应该强加于一个特定的风格上。我记得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去使用长焦镜头,把摄像机拉回来,放入更多的内容在镜头里,只是因为每个人都会这么做。但是这不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我在《黑客帝国》中彻底放弃了这种用法,并且我再也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因为这不是我看问题的方式。”
  杜克从来都不掩饰自己对电影的看法,艾伦?德杰尼勒斯也知道这一点,清楚面前的这位超级大导演根本没有迎合任何人的想法,如果非要说有,那他迎合的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广泛的观众群体。
  这也是他能获得如此成功的关键吧?这种念头从艾伦?德杰尼勒斯的脑海里一闪而过,但她是一个出色主持人,不会让这种想法影响到整个节目的节奏,问道,“如果你不认为你存在某种特定风格,那么你是怎么考虑的?”
  “我认为这就是叙事。就像这个场景需要什么?我打算怎么告诉观众?一个角色如何带动另外一个角色?这个角色在想什么但是没说什么?这个时刻是危险的吗?这个时刻是振奋的吗?我逼我自己尝试站在我的舒适带以外的位置想问题。”
  稍稍扭动身体,杜克换了个更舒服点的坐姿,“就说特效电影吧,很多人认为特效电影制作起来很简单,就是使用超动感捕捉技术或者cg技术等等。但大特效其实非常复杂,他们非常烧钱。需要非常辛苦的制作,同样也需要电影人能够很快并且有效的唤起某种身体之外先验的状态,这种状态是让人能够百分之百的与角色有所连结。面对出色的特效电影,诚实的说,当我看到时总是心生敬佩,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难办到的。”
  这是在替自己吹捧吗?
  虽然脑海里跳进了这样的想法,但艾伦?德杰尼勒斯不会说出口,对面的导演有资格说这种话,他的电影不就是以先进的特效技术作为其中的一项基础条件。征服了全世界吗?
  如果去掉影片的特效技术,放缓让人喘不过气的节奏,连艾伦?德杰尼勒斯这种外行也知道,那些影片只会变成好莱坞无数烂片榜中的一员,而不会成为经典的代名词。
  艾伦?德杰尼勒斯稍稍收拾心情,问出了下一个问题,“当你精通了特效的制作之后,怎么处理与演员的关系?”
  其实在好莱坞任何一个剧组。剧组内的人际关系处理起来都是麻烦事,没有一个好莱坞剧组会在和和气气中完成拍摄和制作。更不会有任何一个剧组,拍完一部戏之后,剧组就会亲密的变成家人和朋友一般。
  稍稍有点社会经验的人都清楚这一点。
  但杜克不会这么说,好莱坞对外展示的永远不会是隐藏在阳光下的另一面。
  “在山地中学的时候,我曾经在剧院做过假期工,但是我确实没有训练过如何和演员相处。这方面的经验为零。”
  说到这里,杜克稍稍停顿了一下,一只手支在沙发的扶手上,轻轻支住下巴,说道。“我想我能够走进他们的方法就是写作,我写出一个个角色,同时演员需要全心全意的演绎这些角色,所以我们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就这么简单。”
  艾伦?德杰尼勒斯接了一句,“交流很重要,我想大家都明白这一点。”
  “当你和一个人有很多话可以聊,你就可以找到一种纽带,并形成工作关系,我发现这种方法能够非常容易的和演员相处,他们也能够很简单的和我合作,有时候演员不能在他们的头脑中把握所有事情,他们仅仅能够抓住一点真实的瞬间。”
  杜克的话很有用跳跃性,“这些天,我发现高清摄像机真是好,因为你不用打断,除非使用斯坦尼康的镜头,这个我不在行。但我能够操控其他所有事情——比如起重机,移动摄影车,手持摄像机。所以,通常我总是在那里很快的重新开始。”
  他模仿片场工作时的模样,“我会说:‘嘿!给我再来一遍,快。这样推或那样推或像这样。’一些演员确实能够反应得到因为他们能够把握那一刻。这不是‘停!’然后后期人员参与进来,所有的被推翻,人们开始四处说笑,这种状态被打破。使用高清摄像机,他们可以处于那种情景中,这就好像美式足球中你听到教练一直在你耳边说:‘你还在那里,你还在游戏中,你没有必要停下,没有人吹哨。’
  最后的这些话,杜克说的有些散乱,艾伦?德杰尼勒斯停顿了一会,才明白他所说的意思。
  杜克的话打乱了艾伦?德杰尼勒斯的节奏,她需要时间稍稍缓冲一下,问出了一个比较寻常的问题,“你拍摄的影片,有单独演员出彩的镜头,也有群戏出彩的场景,这些拍起来有什么不同吗?”
  “就拿《独立日》来说吧,每场戏都是群体场景,所以我必须召集我的演员在一起并开始思考如何操控一个团队。”
  这样的问题对杜克没有任何难度,“你如何能够安排他们处于正确的位置?当演员不在有创意的工作流程中,你如何能安抚他们不被怠慢?不是所有在多个角色场景中都有同样的表演时间。所以,这是对这部电影而言很大的挑战,虽然相比较纯粹的技术和逻辑问题,它是排在其后的。”
  经过短暂的调整,艾伦?德杰尼勒斯又回到了自己的节奏上面,问出了很多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你的影片总是会展示当今电影业最为先进的特效技术,怎样才能保持这些特效不会压倒故事情节?”
  相比于之前的那些,这个问题稍稍有了点难度。
  如果说九十年代以《独立日》为代表的大制作影片,只凭借出色的特效技术,就能带动票房上的巨额收入的话,那么到现在这个特效泛滥的时代,一部影片只有先进的特效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吉尔莫?德尔?托罗执导的《环太平洋》,在特效方面甚至做到了好莱坞的极致,只是最后的商业成绩,实在有些惨不忍睹。
  就像杜克过去说的一样,一部大获成功的电影,绝不是一个方面突出就能够做到的,而是多个方面综合的结果。
  “你要有所选择,你想带人们进入一个不要他们想象的境界,但是它们必须是建立在你已经设定好的基础之上。它不是关于‘该死的‘瞬间,而是关于围绕在这些瞬间的细节以及由什么构成这些细节。”
  思考了几秒钟,杜克才说道,“现在如果你真的回过头来想,很多故事都是荒谬的,或者至少是非常不真实的。但是当你一砖一瓦建立它们,你不断的建,不断的建,不断的建,最后你创造了细节。这些演员身身负重任因为他们对你的那些想法深信不疑,这个想法是能够说服观众相信他们所看到的是真实的。”
  因为节目时间的关系,艾伦?德杰尼勒斯稍稍加快了问问题的节奏,“现在,演员必须在绿屏或蓝屏前表演,或者面对后期添加的假想物体表演。你能够对没有这种表演经验的演员说些什么吗?
  “任何演员拿起对白,和另外的演员一起就能够演出一个好的场景。站在一个导演的立场,其实什么都没有——所有你所做的是确保他们都在镜头里,对吗?”
  一句反问之后,杜克轻轻摇了摇头,“但是当其他演员没有在镜头里,这就是你要工作的时候了。你利用每个花招,每个你所知道的方式去创造一些,在他们脑海中认为是戏剧般真实的事情。所以你说了很多他们看到的事情,并且尝试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我的意思是,这其实很简单,你必须知道演员可以创造所有。”
  “每次你的影片上映,都会疯狂的宣传,”艾伦?德杰尼勒斯转到了她所从事的行业上面,“关于新闻的力量,你有什么样的考虑?”
  “关于媒体我学到了很多,他们可以很疯狂,他们可以像饥饿得发狂的鲨鱼……”
  杜克说到这里,对面的艾伦?德杰尼勒斯笑了起来,面对杜克这样地位的导演和制作人,她也有一定的压力,想要挖出些猛料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何况,对方相当忙碌,想要再一次邀请到他,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未完待续。)


第九百四十六章 无限的可能
媒体是把双刃剑,杜克很清楚这一点,不过他也不会刻意回避一些事情,走到现在虽然说以他的性格不会肆意妄为,但也不必三缄其口,况且一些华特迪士尼旗下的媒体,这些年来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他的诋毁和攻击。
还有一些自命不凡的专业电影媒体,提到他的名字时,总是一副不屑的名字,似乎他拍摄的那些电影都是庸俗的代名词。

  “不管媒体怎么评价,我从来没有被打击过,或许可能在个别评论或者类似的情况中有,但是从来没有出现在电影发行之前。”

  相比于刚才的平和,杜克的语气中充满自信,“那些从来没有考虑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人只是想,这是一场能够打击我们的运动,我和的团队被制造成看起来像电影史上最愚蠢的人,每次拍摄的电影都是垃圾的类型。”

  他耸了耸肩,颇为不屑的说道,“但电影公司花费两亿美元在一个项目上面是为了什么?而且你知道这是一笔巨额的预算,那我们不制作大众主流电影,难道要花费两亿美元制作一部小众片吗?我不会让他们把我的电影毁掉,我将尽我全力拍我和主流观众喜欢的电影。”

  “说到你拍摄的影片……”艾伦?德杰尼勒斯的问题渐渐尖锐起来,“你最喜欢自己的那部影片?”

  “所有的。”杜克也不是笨蛋,“他们都是我和我的工作伙伴们耗费心血制作出来的,每一个都像是我自己的孩子。”

  “据说上个月你参与了一个好莱坞内部的讨论会,参加的人还有大卫?芬奇、昆汀?塔斯蒂诺、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以及彼得?杰克逊等很多好莱坞的大导演,”

  艾伦?德杰尼勒斯问出了问题,“你们在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请问这是为什么?”

  “这是行业内部很正常的一次讨论,就像是制作理念不同一样。”杜克随口应付了几句,“我们只是对电影行业的未来也有不同的看法。”

  实际上,讨论会上产生的分歧比杜克说的要严重的多,可能直接涉及电影业的未来,对**电影圈的运作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从去年开始。以华纳兄弟、二十世纪福克斯和环球影业为首的大型制片厂,就在寻找电影业的新盈利点,计划推出一种足不出户直接在家就可以同步观看新映电影的产品——。

  可以将新上映的电影直接通过机顶盒推送到用户家中,一部电影的费用为50美元,支付后48小时内有效,但只能看一次。

  另外,它还需要一个特制的机顶盒,以保证用户不能将电影录下来,而用户还需要多支付150美元来购买这一设备。

  毫无疑问。如果真能推动这一计划,在dvd光碟没落之后,好莱坞能找到新的盈利点。

  像杜克这些大导演参与的讨论会,议论的正是这一计划。

  不过这一计划遭到了**电影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昆汀?塔斯蒂诺的极力反对,甚至公开站出来对这一计划加以抵制。

  除昆汀?塔斯蒂诺外,反对该产品还有大卫?芬奇。

  而杜克、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以及彼得?杰克逊都是这一计划的支持者。

  决定双方阵营的无他,就是基于利益的考虑。

  如未来很多年内的普通用户的家庭终端,怎么也比不上电影院的设备。像杜克这些导演拍摄的影片,在影院观看和家中观看完全是两种概念。不但不会影响到他们拍摄的影片的票房,还可以以吸引那些不经常去电影院的目标群众,并提高电影行业的整体收入。

  像大卫?芬奇和昆汀?塔斯蒂诺的影片,从某些方面来说,使用家庭终端与影院观影的区别并不是特别大,这会直接冲击他们影片的票房。

  诚然。他们执导的影片票房向来不是特别高,更多也是依靠后期的线下播放提高收入,但别忘了一点,票房是一部电影营收的基础,如果票房不够高的话。绝大多数情况下,能指望多少人会线下观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