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制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莱坞制作- 第5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术,她能把反反复复排练和经过高度设计的内容表演得像是即兴表演一样,这几乎没有人能做到这些。我觉得,好莱坞里的人应该明白,这才叫演技的造诣。”
  这是不是在传达某种信息?莎拉不敢确认这一点,唯一能确认的是,弗兰克?皮尔森或许是受到了公关的影响,看起来准备支持斯嘉丽?约翰逊了。
  见到弗兰克?皮尔森离开,莎拉没有立即走,《地心引力》无疑会成为这几天娱乐媒体关注的焦点,她也想听听更多人的看法。
  那位负责采访的电视台记者没有再针对专业人士,反而找上了普通的观众。
  一个被记者堵住的影迷,似乎想要迫不及待的与人分享自己的心得。
  “像杜克?罗森伯格这样的导演,正是我心中的最佳电影导演,技术上登峰造极,故事精彩深远。”
  站在摄影机镜头前,面对记者的话筒,他简直就是在手舞足蹈的诉说,“片子在imax大厅里面看得我目瞪口呆,我找到了观赏电影那种极致体验,每一格画面都让我窒息,每一秒钟都让我揪心。”
  他夸张的耸了耸肩,又说道,“当然,影片的故事极其简单,而且我没有想到的是故事真的那么简单,动辄两个多小时的科幻电影变得只有九十分钟,我看时心里还有一种疑惑,直到电影看完,疑惑才解开,真的不需要用再多东西了。”
  这个人的话特别多,不停的说,好像永远都不会住嘴,“自打斯嘉丽?约翰逊的氧气快耗尽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心一直揪着,她该怎么办?还有氧气吗?能抓住飞船吗?或许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吧,总是让人不断关心主人公的命运!以前没注意到斯嘉丽?约翰逊演技能这么出色。”
  对面的记者已经开始给他使眼色了,这个家伙还有点自觉,“好吧,没什么好说的了,一部非常优异的电影,简单,深刻,美丽。”
  见到电视台记者离开这里,去采访其他人,莎拉也走出了影院,回到停车场的车上,却没有立即发动汽车离开,而是打开自己的手机,快速敲动按键,先发了一条推特和即时分享。
  “刚刚看完杜克?罗森伯格的新作《地心引力》,3d太空景观美到让人想哭。”
  “如果你指望能在家里的设备上达到同样的观感体验,绝对是天方夜谭,《地心引力》的3d立体效果,给力到爆。当太空碎片急速而来时,你的手会下意识的挡一下,你的眼睛也会条件反射的躲避。当女主角斯嘉丽?约翰逊绝望中落泪时,效果绝对胜过《阿凡达》中拂过主人公眼前只为凸显立体空间感的那颗水滴,而当克鲁尼听着音乐漫步太空时,你竟然也仿若悬浮在空中感受美景。从太空俯瞰地球,河流、陆地、日出、风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极致、逼真的宇宙奇观,美到让人想哭。!”
  发完之后,莎拉翻动了下即时分享,虽然全美范围内只有五十家影院点映,但已经有不少发了相关的信息出来。
  “当透斯嘉丽?约翰逊的视角探究头盔外的茫茫宇宙时,你会和她一起胸闷不止。”
  “你将有如置身太空,晕眩、紧张、惊恐、缺氧、刺激、吃惊、腿软等感觉。”
  “《地心引力》就是各种好看,年初看《阿凡达》后浑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又回来了。”
  如今已经是网络时代,即便是那些传统媒体,也纷纷出现了网络版本,就在莎拉开车回报社的路上,一些反应快的媒体的网络版上已经出现了相关的评论。
  《综艺》的反应速度足够快。
  “《地心引力》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它充满着张力和令人惊喜的桥段,杜克?罗森伯格打造了一部最具现实感和美丽的太空电影。没有外星人,星际空间的大战,也没有反乌托邦情节的设置,只有一个男人和女人在最不利的环境下,应对所面临的问题,但这却构成了十分紧凑的90分钟。另外,卓越的3d技术添光配合imax的震撼声光效果,《地心引力》将成为全球商业片中的楷模!”
  雅虎娱乐的速度也不慢。
  “我惊呆了,被打倒了,我觉得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题材的影片。这种电影,我很久没有看到了,杜克?罗森伯格和斯嘉丽?约翰逊联手送上了一部讲述在零重力空间内一个女人为自己的生命而抗争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如此的出色,让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形容。”
  相比之下,在圈内更有分量的《好莱坞报道者》的观点更为冷静一些。
  “虽然影片更加写实、更加没有幻想的成分,但是这部电影和之前的3d以及特效大片,如《阿凡达》等并没什么实质上的不同。仰仗于最新的数码技术,《地心引力》提供了一种梦境般的感受,这是一部给人白热化感受的影片,无论是电影从业者还是观众,都会被这部电影启发。”(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七百七十八章 形势不乐观

  在这个颁奖季,很多冲奥影片都会以点映的方式开画,这也是非常正规的冲奥策略,对于以前的好莱坞来说,点映更重要的意义是指导发行。
  早在数十年前,北美各大院线之间已实现影片的差异化放映,对于制片方而言,点映除了营销推广、媒体策略的必要步骤之外,对发行策略的制定和执行,也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分析点映后的数据,确定该片的目标观众,以及是否可以进入主流市场发行、在多少块银幕放映比较合适、与不同院线的发行合作策略等等。
  然而,现在传媒高度发达,更存在互联网这种分享速度极快的媒介,从九十年代开始,大范围发行的影片,点映跟发行策略关联已经不是很大了。
  如今提到点映,首先想到的就是文艺片以及冲击奖项。
  对于文艺片而言,通过极少的银幕做点映,控制影片的受众人群,在最初阶段只吸引这方面的爱好者走进影院,极容易制造出超高的口碑,这可以说是文艺片口碑普遍较高的重要原因。
  谁都无法否认,在影片质量相差不多的情况下,看得人越少,其评价往往也越高。
  冲奖影片与商业大片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存在,双方的宣发策略也截然不同,口碑和各种媒体乃至影评人的评分,对冲奖影片有着重要的影响。
  点映也为一些不想在新年前大范围内上映的影片参与角逐奥斯卡,提供了机会,参与当届奥斯卡角逐的作品,必须要在新年之前上映,这是申报奥斯卡最基础的条件之一。
  相比于争取高口碑,这可以说是《地心引力》采取点映开画的最重要的原因。时间实在是太紧张,华纳兄弟发往北美各地的拷贝还没有完全准备到位,只好在北美最著名的几大城市首先以点映上档。
  说白了,对于《地心引力》这种随后就会以超大范围公映的影片来说,点映没有多大的意义。
  点映,如今基本是小成本独立片的专用。
  比如杜克就深入的研究过这方面的典型《卧虎藏虎》。发行前点映,通过问卷调查,发行商已经知道这片发行时不能主打主流市场,而是针对少部分类型片爱好者,把他们锁定为第一部分核心观众。
  这一部分发行规模很小,甚至全美范围内只有寥寥的十几家院线,这时候虽然也发行了,但其实对于后面逐步扩大的发行规模,最终进入主流市场来说。也可以看作是“提前点映”。
  《卧虎藏龙》通过第一批类型片爱好者的高口碑和亮眼的单馆票房数据作宣传,逐步缓慢有序的扩大目标观众群和上映银幕数量,比如针对北美的华裔和亚裔做市场营销,放映院线都在这些目标群体的聚集区附近,然后再图谋北美主流观影群体,相关媒体再投放广告。
  最后以超长线放映的方式,从北美拿走了上亿美元的票房。
  这种方式显然不适合《地心引力》。
  从12月26日起,《地心引力》以50家院线的规模在北美范围内点映。对于杜克的影片来说,高上座率几乎是必然的事情。当天就收获了168万美元,单馆票房超过3万美元!
  这也不奇怪,影片不仅时间段,而且点映的银幕都是超大影厅的imax银幕。
  与暑期档商业大作截然不同,一部在颁奖季上映的影片想要在奥斯卡上面有所作为,必须要对专业口碑进行营销。不过这对华纳兄弟来说只是每年都在做的例行工作,而且《地心引力》的质量完全过关,口碑营销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地心引力》以一种壮观无比的方式描绘了外太空,具有跟《阿凡达》同等的开创性。”——《纽约时报》
  “言语无法描述这部太空歌剧惊人的视觉呈现,其效果只能在电影院里用3d才能完全捕捉。”——《洛杉矶时报》
  在北美66家媒体打分中。《地心引力》获得了平均93分的高分!
  高分是一方面,影片的点映轰动是另一方面,从12月27日起,哪怕是工作日当中,北美很多家点映院线也出现了满座的情况,单馆票房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转。
  到12月31日这天,奥斯卡执委会向近6000名会员邮寄提名选票的时候,《地心引力》已经通过点映的方式,从北美拿走了超过700万美元的票房,五天点映的的单馆票房高达14万美元。
  同样也是在12月31日的周五这天,《地心引力》结束点映,开始在北美大范围公映,院线数字高达4120家。
  由于之前的点映,影片已经积攒了巨大的口碑和期待值,周五当天影片就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轻轻松松卷走了2765万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在大规模上映之后,《地心引力》的口碑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滑落。
  cinemascore院线观众好评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三,观众平均打分‘a+’,imdb网站38775名用户打分9。4分,观众喜爱度爆米花指数百分之九十二,metacritic 77家媒体记者平均打出了91分的高分。
  如果说观众口碑更多是对影片的票房走势有保证,而拿奖方面没有太多帮助的话,弗兰克?皮尔森在《名利场》的新年专刊中的一篇相关评论,则显现出了某些风向。
  “《地心引力》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做了极大的创新和突破——在太空题材电影类型上,如此用全新摄影、特技、2d转制3d技术来实现,这绝对是影史创新。”
  “它给人全新不曾有的观影体验和情感体验,彻头彻尾全新的,这部电影在创造全新世界基础上又进一步,它可以让你身临其境,3d imax效果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这种体验,是我曾在电影博物馆看《哈勃望远镜3d》《国际空间站》的感受明显不同,首先类型差异,因为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带来强烈的主观感受,纪录片无法提供,同时它又是实验性的、开拓性和启发性的——对我而言,就像首次看到《低俗小说》一样,《地心引力》的价值在于证明了‘电影还可以这么拍’,单就这一点,以其超高完成度来看,杜克?罗森伯格导演就可归到电影大师的行列。”
  “这部《地心引力》对未来的所有太空片,甚至其他类型电影的启发性,都相当大,本片形式和内容是高度统一的——很多评论认为影片故事单薄,在我看来,这是遇到新鲜实物的应激反应。”
  “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几个小时,无法做出任何评价,因为不知该如何评价,这是我真实的反应。在如此故事设定中,目前的故事容量是恰当的,传统观点看来,故事看着简单,但影片因为形式上的突破,影片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大,观者要从视听和大脑层面要面临海量的信息处理,在新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出现后,我们也应该随之调整找到如何看待和欣赏这部电影的角度。”
  “所以,《地心引力》对我而言,是一部从影史来看‘全新’的电影。我也并不能得出什么关于这部影片更多的结论,因为它对后续电影的影响才刚刚开始。”
  虽然也有相当看了这部电影的人给出了负面评价,但就商业电影和主流市场而言,杜克的号召力无疑是巨大的,‘杜克吹’这几年的数量和影响范围都在不断扩大,甚至有媒体称,他是史上第一个拥有巨星级粉丝的导演。
  《地心引力》的3d效果绝对出众,单单是这一点,就足以吸引到大量的观众。
  在影片大范围公映的第二天,也就是2011年元旦当天,北美票房再次上涨,单日报收2854万美元,尽管随后的一天里,单日票房出现下幅度下滑,却依然收获2577万美元。
  毫无悬念,《地心引力》轻轻松松摘得2011年第一个北美周末票房榜冠军,而且8196万美元的成绩足够亮眼。
  加上之前点映获得的票房,《地心引力》已经从北美拿走了8906万美元。
  还有一点,《地心引力》在这个档期,根本没有同一等量级的对手,不负众望的首周票房加上出色的口碑,足以保证影片后续票房以极其稳定的走势进行运转。
  无论是杜克,还是华纳兄弟,对于这部影片商业方面的成绩并没有太过担心,在维持足够市场宣传的基础上,他们的主要工作渐渐转到了奥斯卡的公关运作上。
  即便杜克、帕尼?凯利斯、斯嘉丽?约翰逊、南希?约瑟夫森以及华纳兄弟之前做了足够多的努力,也争取到了弗兰克?皮尔森这种重量级学院成员的支持,形势却一点都不乐观。
  《地心引力》上映时间过晚是无法忽略的可观因素,也增加了冲奥的难度。
  “我们缺席了一系列的前哨奖项……”
  眼型别墅的待客室里,帕尼?凯利斯眉头紧锁,现在的局势确实不容乐观,“这对口碑营销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最佳女主角,娜塔莉?波特曼几乎包揽了所有前哨奖项的最佳女主角。”(未完待续。)
  ps:  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七百七十九章 真正的风向标

  “那些小型的协会奖都可以忽略……”
  坐在单人沙发上,帕尼?凯利斯很认真的对杜克、斯嘉丽和南希?约瑟夫森说道,“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和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这三个奖项的最佳女主角还是很有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