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制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莱坞制作- 第4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不能冲破十亿大关,才是未来最大的悬念。
  想要《变形金刚》的中国票房突破十亿大关。需要的不仅仅是影迷和观众的热情,还有大范围、高强度的宣传攻势。
  华纳大中华区联合万达、新影联和新世纪等众多院线,推出“变形金刚总动员”二十年特别展示,上百款新版和经典版本的玩具可供影迷玩家试玩并进行销售,其中还包含孩之宝提供的数款已经停产的限量版本,除此之外还特别推出学生半价、首末场半价特惠等等众多优惠场次及措施,以吸引更多影迷走进影院。
  由于国产保护月以及全球同步的关系,《变形金刚》的上映时间。既不是这边大热的暑期档,也不是独具特色的贺岁档。似乎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票房,但华纳兄弟和中影集团以针对性的宣传,勾起七八十年代那群人的记忆,而这些人正是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消费群。
  同样,这个档期也没有可以跟《变形金刚》竞争的对手。
  在众多一线城市的主流院线中,纷纷以十几二十分钟就有一场《变形金刚》的速度排片。甚至华纳和中影集团合作的院线中,排片间隔只有不到十分钟。
  影片破纪录的表现,立即引发了中国媒体的爆炒,媒体的关注又吸引了大批观众进入院线,如果说影片首周更多是来自中国的钢丝们的支持的话。后续进入的许多观众,已经与怀旧没有多少关系了。
  “《变形金刚》将是今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冠军,它富含了进口大片所具备的一切要素,尤其是高科技的体现,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它不光满足了80后一代的变形情结,更在这种强大的影响及新闻关注度下,吸引了更多的时尚群体的目光。”
  来自太平洋对岸官媒的这篇评论,无疑是对在中国掀起的变形金刚热潮的最好总结。
  为了宣传影片,华纳兄弟和中影集团可谓煞费苦心,比如将影片制作时擎天柱们借鉴了自由搏击的打斗方式炒作成向中国功夫致敬,比如在网络上面大力炒作好莱坞的制作方是如何欣赏那两位杜克连名字都没有记住的打酱油的中国演员,并且宣称如果拍摄续集,两人会有更加重要的戏份。
  趁着影片的热度,华纳兄弟还与中国方面合作的例如时光网等在内的几家网站,联合推出了变形金刚影片形象评选活动,引起了众多人的回应。
  比如最帅造型就给了擎天柱——这个还得是擎天柱大哥,集性感与威猛与一体,特别是最后赶到大战现场的变形和随机的战斗模式起手式都帅呆了。
  最佳摆设则属于救护车——悍马的身躯,护士的命,可惜了那么剽悍的身姿,只是在几次剪切中有不多的展示身手的机会,最要命的是,也没表现他的高明医术,这个医务官当得也够敷衍的了。
  还有最聪明的金刚非红蜘蛛莫属,抓住时机偷袭,抛开一切逃跑,红蜘蛛从电视屏幕到电影银幕一点没变,还是那么嚣张而狡猾。
  作为影片的导演,在必要的时候,杜克从来都不介意站到前台推销自己,以便争取更多关注影片的目光。
  在中国最大的官媒提出专访的请求时,杜克只是稍作考虑,就同意了下来。
  几辆黑色的大众轿车停在了尚海希尔顿酒店门前,柴静推开车门,与导演和摄像师等节目组成员一起走进了酒店,然后到了约好的前厅休息处,一位助理正在这里等他们。
  “你们来得有点早。”
  那位中影集团的助理人员颇为客气的说道,“罗森伯格导演正在处理手头的工作,半个小时后,我会带你们上去。”
  “谢谢!”
  柴静跟对方客套了几句,坐在休息处的沙发上耐心的等了起来,她从皮包里翻出一本英文杂志,那是最新一期的《时代周刊》国际版,上面的封面人物正是她要采访的对象。
  翻开杂志,找到相关的页面,柴静认真看了起来,似乎想从太平洋对岸同行的采访中发现一些对她有帮助的东西。
  《时代周刊》的标题相当醒目——杜克?罗森伯格,举重若轻的电影大师。
  上个月,我们找了一个下午在变形金刚工作室里采访了他。
  杜克身形修长,步伐坚定有力,下巴和肩膀微微倾斜,很容易把他想象成一位骄傲的斗牛士,而杜克本人,正如马德里的那些斗牛大师一样,认为自己在满足观众这个行当里是位不折不扣的专家。
  在他鼎鼎大名的导演生涯中,杜克早就习惯了压力和激情,他向来以大手笔著名,各种超前的想法,好多好多大场面爆炸,你甚至觉得和他握手没有听到吱吱的引线着火声简直是个意外。
  他的电影有《生死时速》《勇闯夺命岛》《独立日》,都是些会让电影评论家认为“皮相胜过内在”的东西,而且向来也不是评论界欢迎的对像。
  好莱坞的各大公司却把他当成宝,因为他能一把抓住观众,把他们从家里的高保真家庭影院音响设备前拉开,带到电影院里来。
  或许这样的话更为合适,杜克是通俗艺术的大师,而非学院派泰斗。
  “我们做事的风格是:风一样地迅速,而且精益求精。”杜克这样对我们说,“我不是个老古板,虽然有人这么想。很多人讨厌我,我知道评论界有很多冷嘲热讽,但我不在乎,反正只要你在电影方面有所建树,总有人想方设法把你打倒。”
  他出生在加州洛杉矶地区的圣塔莫尼卡市,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母亲是一位极其成功的商人,这导致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他的品位无可避免的商业化,非常商业化。
  杜克清楚,年轻一代喜欢《变形金刚》这类的商业影片。
  “曾经,我和一位编剧谈起目标观众时,他那反应好像我严重地侮辱了他,因为我用了这么商业化的词。”杜克坐在办公室里说,“不过要是你手里握着上千万美元来拍一个电影,你最好还是了解这部电影打算拍给什么人看,因为那些人将为电影买单。”
  如果说谁天生对商业大片有种亲和感的话,那就要数杜克了,在好莱坞,从没有人怀疑杜克驾驭演员以及巨额成本的能力,他的风格非常有个人色彩,有独创性,很美,而且他用的镜头和演员都别具一格……
  “我们可以上去了。”
  那位助理的声音忽然响起,柴静合上了杂志,抛弃所有杂念,准备开始人生中重量级的一次专访。(未完待续。。)


第六百八十三章 最终决定权

  笔挺的西装,挺拔的身姿,硬朗的面孔,坚毅的神情,睿智的双眸……
  这是柴静看到杜克后的第一印象,虽然对方很配合的让摄像师拍宣传照,但她很清楚,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对付的采访对象,想要从他口中挖出一些独家猛料来,应该很有难度。
  最重要的是,她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
  确实,她是电视台最出色的记者之一,但即将面对的,是全世界电影行业最出色的导演之一,如果以商业成绩伦的话,他就是最为出色的那一个。
  而且从众多的报道中,柴静也知道对方不只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还是好莱坞明星导演中绝无仅有的中国通。
  这些会让她天然产生一些好感,却对采访没有多少帮助。
  坐在两张相对的单人沙发的其中一张上,柴静收回目光,更多在考虑马上就要开始的采访,台里对于这次采访无比重视,能拿到杜克?罗森伯格的专访,对于《面对面》这个节目来说非常重要,所有的采访问题都是她和台里精挑细选的。
  问题主要分为了三类,一是对方要求重点提及的《变形金刚》,二是一些比较私人化的问题,三是好莱坞和中国电影。
  拍完几张照,杜克稍稍整理了下自己的西装,大步走了过去,如同过往一样,他极有礼貌的主动伸出了手,“你好,柴小姐。”
  “你好,罗森伯格导演。”柴静赶紧站起来在他手上握了下。
  “请坐。”
  杜克示意了下对面的单人沙发,等对方先坐下后,这才坐了下来,直接说道。“我们开始吧。”
  这不是现场直播,节目录制完毕后,会在周末播放,正好是《变形金刚》热度开始消退的时间段。
  能答应这次专访,杜克同样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既然能来这里采访,柴静多少都了解了些杜克的工作习惯。也不再多说话,打开笔记本,取出一支中性笔,开始了提问。
  低头看了眼笔记本,在导演做了个开始的手势后,柴静问出了第一个问题,“罗森伯格先生,作为电影导演,你是如何取舍自己、孩之宝和变形金刚迷这三方对《变形金刚》看法的?”
  “我拍自己的电影。没人能对我指手划脚。”
  这也是实情,即便是华纳兄弟,现在也不会干涉杜克的制作,“在筹备期间,我一直想的是,如果把变形金刚的形象弄得非常逼真,效果一定和以前类似电影大不一样。从那时起起,我彻底变成了全世界可能最沉迷于变形金刚的粉丝。我也致力于让不是变形金刚粉丝的人能喜欢这部影片。”
  柴静适时的插话,“你是想要电影的受众范围更广?”
  杜克歪了下头。“没错,我希望让电影多一些成熟度。我知道,将来一定会有这样的质询——干吗把一部玩具电影拍得这么复杂?小孩子看得懂么?”
  “问题是不光小孩子会看这部电影,有些变形金刚迷已经年过四十……”
  说到这里,杜克摆了摆手,“算了算了。我说跑题了……”
  “没关系……”
  柴静露出一个笑容,手中的笔却在笔记本上杜克的名字后面快速划动——极其自信、思维敏捷、说话生动,容易让人升起亲切感。
  时间有限,她抓紧问出了下一个问题,“总是听到《变形金刚》的演员夸你是一位‘非常非常伟大的导演。懂得什么是表演’,以前我们很少听过这种提法。这次你干了些什么不同的事吗?”
  杜克摇了摇头,“没有。听我说,那些是谣言,媒体的消息有时候很离奇。”
  镁光灯有点刺眼,他稍稍皱眉,提高了音量,“我和其他导演没什么不同,詹姆斯?卡梅隆拍摄《泰坦尼克号》时我去片场看过,我们导演的方法很相似,我们几乎从不离开片场,喜欢和演员们一起投入电影拍摄工作,喜欢给演员发挥的自由,也很享受和他们一起提高、一起成长的乐趣。”
  “不过,很多制片商不愿意看到演员这样。”杜克微微耸肩,“他们总说‘剧本里不是这样的!他到底在干什么?要拍砸锅的!’”
  灯光师对镁光灯略作调整,但没有影响到柴静,她插话道,“你会妥协吗?如果不妥协的话,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处理?”
  “不会,但我也不会像有些导演那样跟制片方大吼大叫。”
  想了一下,杜克这才说道,“我的作风是这样,我会对他们说,‘相信我,这么做也许会有惊喜呢。’因为电影有早已定下的整体基调在,偶尔偏题不会太离谱。不过,涉及到动作场面,我就是魔鬼教练了,一板一眼必须丝毫不能出差错,因为差一点点,想要造成的效果就可能无影无踪了。”
  柴静笑了起来,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问道,“你觉得《变形金刚》这部电影和你之前的作品有很大不同么?”
  “在北美接受采访时,总有人对我说,‘拍过《黑暗骑士》之后,你还想回头去拍以前那种题材平淡的电影么?”
  杜克做出一个沉思状,然后说道,“我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觉得如果处理手法酷,再有个好的构思,我能执导一部很棒的动作大片,一部优秀的夏季娱乐电影。我喜欢尝试前人没做过的事,然后跟我的团队拼死拼活几个月,才把从稀薄空气中渐渐幻化真人的画面特效搞定,这非常有挑战,就像观众看到大黄蜂,马上就能意识到这具机械的内部藏着一个鲜活的灵魂。”
  “好莱坞有一种说法,认为是你和你的影片推动了好莱坞电影业国际化的进程。”
  不知不觉间,柴静将话题转到了杜克本人身上,“你认可这一说法吗?”
  杜克只给出了一句话,“电影业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柴静的问题像连珠炮一样,“那么你觉得特效动作场面或是故事情节哪个对电影更重要?”
  对方的问题虽然有些尖锐起来。但杜克应付着并不难,“无从比较,两者都重要,缺一不可。”
  “你知道有些粉丝对于《变形金刚》的特效不满吗?”柴静的语速在变快,“网络上有很多人指责你乱来,竟然让擎天柱长出了嘴唇。”
  “嗯。这的确是我的主意。”杜克则不紧不慢的回答,“我们做过很多面部表情研究,如果没有动作配合真的很难看出人物的感情来,我们也试过让没有嘴唇的机器人表达情感,但就是感觉不对头。”
  柴静忽然换了话题,“有没有想过以后拍一部小制作电影,主要靠演员带动情节的那种?”
  “没有。”杜克毫不否认,“我对那种影片没有任何兴趣,我和我的团队从来没有想过飞去法国南部拍片。”
  “作为制片人和导演。你对电影拥有最终决定权,但这也有副作用。”柴静开始把目光对准一些好莱坞行业内的情况,“你怎么平衡其中的关系?”
  “这大概就像你背后藏着一根棍子用以防身,但你希望永远也用不着它。”
  如今的好莱坞,也在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杜克说起的只是些常见的情况,“很多人一听导演拥有最终决定权就火冒三丈,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也有人觉得这东西把大家都弄得筋疲力尽。但我从来不打算把最终决定权交出去,那么做非常荒唐。”
  柴静注视着杜克。问道,“能举几个例子吗?”
  “我曾经被人建议‘变形金刚第一部最好别谈太多机器人的事’。”杜克露出了不赞同的神色,“所以你真的需要说点什么,看看观众和制片人怎么想,然后你才知道下一步怎么做,而这最终需要我来做决定。不过。我也会尊重片方,比如我觉得要是再给我两周时间,变形金刚电影会更好一点,但片方不会同意,没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