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火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胡烽火录-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宇文福面色苍白地补充说:“强大的燕国一定会反手收拾那些桀骜不驯的部族,再以后,燕国会强大的令人发指,陷入内乱的赵国会像个熟透的桃子一样,被燕国轻松摘取,辽东诸部族需匍匐在燕国的脚下,仰燕国的鼻息而生存。” 
    “谁说不是呢?”高翼郁闷地相似的心都有了:“这是一场时间赛跑,但不管怎么说,燕国已远远地跑在了前头。我们落后了,落后了许多许多,其中的差距已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需要一个奇迹才行!但奇迹亲睐我们吗?” 
    宇文福哀声呻吟:“现在我们出兵助战,有用吗?” 
    这话宇文福不该问。 
    三山汉国离燕国近,若是出兵能讨好慕容隽,汉国会抢先一步,让代国成为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让慕容隽的怒火集中在代国身上。但也许是出于同宗之谊,也许是宇文福没多少政治斗争经验,他居然问了出来。 
    “不管代国如何想法,我汉国勇士的血决不会为燕国而流淌”,宇文福及如此老实,高翼也打算坦诚相待:“此时出兵助战,慕容隽不会感激我们,相反,他会因为我们的拖延而心存睚眦。也许他不会当面发作,但我的士兵一定回不来了,他会把我的勇士当炮灰,想尽方法削弱我们,直到他们消耗完毕。” 
    宇文福忧心忡忡地说:“我倒是想讨好燕国,但我们自去年开始就与匈奴铁弗的刘虎(赫连勃勃曾祖)缠斗不休,刘虎恰好被我们代国隔开,与燕国不相邻,想必,无论慕容隽再怎么狂妄,他也不会要求匈奴铁弗出兵。若我国精兵尽出,而刘虎实力未损,也许,帮助燕国之后,我们的将士们该在野地里寻找他们家人的尸骨了。” 
    刘虎背后正是汉人建立的凉政权,侧面则是氐人的仇池国。按说刘虎的匈奴政权曾经俘虏过晋帝,甚至让晋帝去倒马桶。以晋人自居的凉国一定对刘虎恨之入骨。若是挑动凉国夹攻刘虎,那代国恰好可以永除心腹之患。 
    不过,这都是代国自己的事,高翼不便插嘴做这样损人不利己的事。他一声轻笑,岔开了话题,问:“宇文凫鸭见过小昭了么?” 
    所谓“凫鸭”是鲜卑名称,它就是“使者”的意思,取其飞的快的含义,而候补官员称之为“白鹭”,因为他们都在伸长脖子等名额。 
    宇文福似乎还沉浸在心事里,他顺嘴答:“没有,你汉国出面接待的是位女官,我数次求见昭公主,但昭公主说:出嫁之人不便见客。嫁鸡随鸡,汉国大事由你做主。” 
    “去见她吧”,高翼劝解。他倒不是想用亲情打动宇文福,因为关系一个部族的兴亡,以宇文福代国女婿的身份,说了也不管用。但文昭现在以一个出嫁女自居,不在高翼与宇文福商谈前私会亲戚,摆明了不敢以私情耽误国事的态度,倒让高翼深为感动。 
    望着宇文福的背影,高翼若有所思。 
    中国政治从来不讲亲情,中国政治只基于一个原则:权术。 
    代王拓跋什翼犍与燕国的关系是一团浆糊。几年前,什翼犍娶了慕容皝的妹妹为皇后,所以他是慕容皝的妹夫,现任燕王慕容隽的姨父,但这个慕容皇后在两年后就因病而亡。而后,什翼犍又娶了慕容皝的女儿,所以,什翼犍又是慕容皝的女婿,现任燕王慕容隽的姐夫。 
    但这还没有完,慕容皝又娶了什翼犍的侄女,所以,什翼犍可以把慕容皝称为侄女婿,而慕容皝把什翼犍称作妹夫或者女婿,都是正确的,至于现任燕王慕容隽……嗯哼,高翼想到这里,已经为这复杂的称谓眼晕不止。 
    论实力,高翼现在远不及燕国,论远近关系,代国一个驸马与汉国形成的那一丝说不清的亲戚关系,远不及代王本人与燕国达成的姻亲关系密切。现在,什翼犍派人跑过来说:他不想帮助他的小外甥、小侄子或者小内兄(都是指同一人),这是多么滑稽的一件事。高翼没有捧腹大笑,已经使出全身力气忍耐了。 
    那么,代国到底想干什么? 
    只有一个原因:代国正在筹划大的军事行动,所以他抽不出兵力援助燕国。但他又不想因此得罪慕容隽,这才派出宇文福四处拉拢,让别人与他同进退。这一军事行动很可能早已准备完毕,所以他们才一接到燕国的催军令,便立刻派出宇文福出使。宇文福不是代国核心人员,所以他对代国的准备一点不知。但真相就在他说的那番话里。 
    “匈奴铁弗”,“无法出兵”——这就说明了问题。 
    高翼不知道的是:代国因匈奴铁弗而得以兴,因匈奴铁弗而得以亡。正是在燕国陷入与赵国的征战中,代国得以绞杀世仇匈奴铁弗,吞并了匈奴铁弗之后,实力强大起来的代国灭了陷入内乱的燕国。 
    但强中自有强中手,刘虎死后,其子依附于拓跋代王什翼健,后来,赫连勃勃的父亲听从拓跋什翼健的命令进攻前秦苻坚——就是发动淝水之战的那个猛人,战败后举族投降。什翼健不满匈奴铁弗的投降,攻击庇护匈奴铁弗的符坚,结果碰的头破血流。又让符坚顺手灭了代国。 
    淝水之战后,苻坚政权分裂。赫连勃勃与拓跋什翼健的后人各自复国,赫连勃勃建设统万城(黄易小说中提到),建立大夏国。拓跋鲜卑再灭大夏,成就了北魏政权。 
    在这个杀戮时代,整个世界如同一团乱麻,让人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赵国强大吧,曾经有段时间,燕国匍匐在赵国的脚下瑟瑟发抖,而赵国的军队甚至兵临燕国的国都。然而时过境迁,现在轮到燕国发威了,他们咄咄逼人地向赵国的权威发出挑战。 
    战胜了赵国的燕国强大吧,谁能想到这个巨人竟然倒在不停地相其乞求姻亲的代国手中。 
    当代国灭了强大的燕国时,苻坚还是一支初始依附赵国,后来依附燕国的地方武装,但谁能想到,有能力将强大的燕国全体灭国,杀尽慕容宗室的代国,竟然倒在了昔日的小厮手中。 
    前秦强大吧,连绞杀燕国的草原之雄代王什翼健都被他灭国。但谁能想到,昔日曾被赵国石虎予取予夺的、欺凌压迫的、软弱的、偏安一隅的晋国,竟然将他的百万大军一举消灭。 
    这世界谁是英雄?谁能百年? 
    知道历史的人读到这里,都常常感到疑惑,不知道历史的高翼更是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前途,笼罩在重重的迷雾中,高翼举手在空中,久久落不下来。 
    这颗棋子应该投在何处?   
      第一卷 杀戮时代 第0043章 雄才大略 
       
    当夜,高翼在府邸里举办家宴,款待宇文福。高卉明智的躲开了这场家宴,出席的只有文昭和当初追随文昭的十余名宇文勇士。 
    “我们大王已遣右长史燕凤出使乌丸国,郎中令许谦出使契丹国,询问这两国的意思”,既然已经与文昭交流完毕,在座的都是宇文部族残余,宇文福也打算不再隐瞒代国的动态,他索性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地说出代国的谋划:“燕国独大辽东,而石虎的军力一分为三,力分则弱。目前赵国只有石闵在前线,石闵屡不受石虎信任。我家大王也担心,石闵的出击,只是赵国意图借慕容恪之手除掉石闵的行为。 
    如此,则石闵必无援军。石闵一败,则石赵再无喘息之机,燕军必然顺势而下,独据中原大地,我辽东各部族自此只有匍匐于燕王脚下了。当此之时,我家大王认为,辽东各部族应该有所准备。” 
    高翼好奇地问:“右长史燕凤、郎中令许谦——都是晋人吧……我也是晋人,你家大王为什么让几位晋人出使契丹与乌丸,而让你这个胡人出使三山汉国? 
    按理说,契丹本是宇文残部,你出使契丹最为合适,而那些汉人来我这里,我们彼此交流更加方便,但你家大王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嗯,我还有一个疑问,我的部族实在弱小,所有部众加起来甚至比不上契丹八部中的一个部落,也比不上库莫奚五部里的一部,什翼犍大王为什么会看中我的表态…… 
    你自盛乐动身时,应该在初春,那时,我与慕容部的交恶应该没传到代国王庭,在当时,传闻我汉国部众只有2万,兵力不过3000人,什翼犍大王为什么会派你这样一位宇文宗室亲自出使,我的意见真的被什翼犍大王看重吗?” 
    宇文福扭捏了片刻,勉强说:“关于使者的事,我家大王自有考虑!但从我们心里……从我的心里来说,你不是晋人,你是宇文铁弗,是佛陀赐予我们宇文部的霸王,你是宇文铁弗! 
    自昭公主海上发现了孤身的你至今,仅仅三年的时间,你从昭公主的十余名随从起家,发展出数万名部众。我家大王说了,若再给你几年功夫,你必是燕国心腹之患,所以才让我亲自出使。” 
    “哦?!”拓跋什翼犍的眼光真毒,高翼不禁对这位一代雄主起了兴趣,他欠身凑近宇文福,问:“我听说……听文昭说,什翼犍大王曾在石勒手下做过数年人质,后来,拓跋老王故世,世子拓跋孤认为自己能力不如什翼犍,便联合族中长老,从石勒手中接回了什翼犍大王。 
    据说,什翼犍大王即位后,对拓跋族进行了诸多政改,我三山诸事草创,宇文叔叔能否给我说说什翼犍大王的政改,以便小子能够从中学习?” 
    这是高翼第一次表态认亲,“宇文叔叔”的称呼让宇文福感到格外亲切,高翼问得话题又是宇文福最感到得意的,夸耀什翼犍大王的成就等于说明他的投奔正确。宇文福长身而起,侃侃而谈。 
    “什翼犍大王初归拓跋部,便在汉官的建议下,决定实行胡汉分民而治,设立汉官体系以加强王权,他任命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矣……” 
    高翼插话说:“胡汉分治、汉官体系并不是始于什翼犍大王,但是,胡汉分治也带来许多隐患,因为分治则意味着实行两套法律搞两种待遇,这是不公正的源头……算了,你继续说,这是代王从赵国石勒那里学到的?” 
    宇文福不满地瞥了高翼一眼,似乎在责怪他打断自己的话头:“什翼犍大王又置内侍长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等若汉人之侍中、散骑常侍的职官……” 
    主顾问、拾遗应对?“等若”的话不用提……这就是参谋部的职能——高翼悚然而惊,中国最早的参谋部的雏形竟然来自胡人。 
    别人不知道这话里的含义,高翼却清楚它的优势所在,参谋部的设立,最主要的是降低了因为一人独断而带来的不明确和思维混乱的风险。 
    唉,本以为自己设立参谋部是领先于国内,没想到拓跋什翼犍在十几年前已经这样做了。 
    “……内事底定,什翼犍大王毕集诸部,设坛埒,讲武驰射,因以为常”,宇文福继续高声谈论着什翼犍的雄才伟略。 
    “讲武驰射,因以为常”——这是常设的讲武机构,意味着一个类似于军事学校的制度诞生。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有关战争的经验和知识都可以通过老兵直接传承给新手,从而不受“参战经验决定部队的实力”的束缚,整个国家的战斗力自然大大提高。 
    这方面,中国历史上做的最好的当属后来蒙古帝国的怯薛制度了。只有到了近代,在袁世凯小站练兵时,中国的主流文化在意识到培养士官与军官团的重要性。而袁世凯培养的军官团中,有数位成了总统级人物,由此可见,我们历史上对实用人才的培养很成问题。什翼犍在晋代能考虑到这点,很有远见啊。 
    对比之下,高翼不由阵阵懊恼,三山人才匮乏,全凭他一个人的操劳才能走到今天,培养一个官员需要十数年,光想着引进人才,竟没想到培养自己的官员,这不又让什翼犍抢了先手。 
    这是个杀戮时代,要想活下去即必须与时间赛跑,现在,高翼明显不如燕国,没想到也不如代国——这样看来,拓跋代国最后能够灭燕,并能再度复国,建立统一北方的一代霸主魏国,最终奠定南北朝的格局,真是理所应当。 
    人才,关键是三山地区人才的缺乏。 
    一提起这点,高翼就牙痒痒。 
    自己殆精竭力,属下领民的待遇远超越辽东诸部,但却没有一个世家大族想来投奔自己,甚至寻几个识字的人都很难。相反,那些儒家思想武装下的世家子弟,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往胡人那里跑,搞得整个中原地区的胡人,如果在屠杀汉人时没有几名汉儒在旁边递刀子,彼此见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这是什么世道?! 
    “三山地区的国策已定”,高翼想到这儿,缓缓地,但是坚决地说:“我三山穷敝,没有那么多的血可以给外人流,所以,哪怕我三山因此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派出一兵一马帮助燕国作战,我三山的血只能为我三山的利益而流——从这方面来说,你出使的目的达到了。 
    我可以猜想到,接下来三山必然要独抗慕容恪的怒火,因为我们弱小,所以我们必然是慕容隽首先的打击对象。一旦战争来临,我不妄求什翼犍大王出兵援助……即使你答应了,我也不相信什翼犍的诺言。我只想请什翼犍大王卖给我2000名童子——10岁至14岁的童子,我会用‘毛呢’彩布与部分军械来与你们交换。 
    请你立即动身返回,顺便带回‘毛呢’彩布与军械的样品,请转告什翼犍大王,今后我会用粮草、兵器、铠甲和他做交易,收购他部族的羊毛。对他来说,羊毛是废物,春冬羊群换毛,这些毛自然脱落,飘得满草原都是。 
    与此同时,十岁的童子要养十年才能当作劳力,失去了他们对你们没有损失,而我的人口年龄层次太单一——几乎都是青壮,接下来就是婴儿,所以我需要一批童子来调节年龄结构,以前,慕容恪与我做交易时,都是交易女奴白送童子,所以,这笔交易你们大王一定很满意。 
    我打算用一匹布换30名童子,若是识字的童子,我愿付双倍价格。 
    慕容鲜卑与我翻脸在即,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封锁道路,你越快回去越好。若你们大王答应这笔交易,请把童子运到宁远——回头我给你划一条路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