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临战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君临战国- 第3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逃走的胡人,只能逃亡西北,阴山一带有匈奴阻截,难以立足,也只能北迁天山漠北一带了。
  辰凌在朝会上,微笑点头,秦开总算没有辜负期望,这次燕国除却东胡威胁,解决后顾之忧,又多出不少胡区人口,只要迁入燕边戍,实行胡燕通婚,加以控制,以后也算燕国的附庸民族了。
  “诸位卿家,这次燕军彻底横扫东胡,展示了我燕国变法之成效,国力增强,军队勇武,正是燕国中兴崛起之兆,寡人决定,犒赏三军,另外,继续深化变法,使大燕能成为七国之首!”辰凌充满豪气地宣布道。
  
  第三十四卷 伐齐之争
  第0793章 秘访故友
  
  燕京城,高官贵爵的街区,规划整齐,车水马龙,比普通百姓的住宅区还豪华、气派一些,封建传统贵族的思想,一时半刻是无法扭转的。
  范府邸,阁楼长廊下,范雎正与一位儒士打扮的男子对饮。
  一池水塘,被秋风吹得落叶漂浮在上,涟漪圈圈,池塘内,荷花早已凋零,连根须都枯萎下去,一些绿油油的水草在池水边上,幽冷灰暗。
  院落内,有四五棵梧桐树,与假山水榭相互衬托,使得庭院内的精致增添几分优雅。
  范雎对面的男子,四十多岁,一身团花交领的儒衫,脸庞方正,头戴折角纱巾,衫是上好的棉布,正是他的昔日挚友,郑安平。
  当初在魏国,范雎等人落魄的时候,俸禄不高,生活贫困,很多时候,都依靠郑安平来救济,因此范雎等人,以前对他很是感激,后来也是由于他的引荐,使得辰凌与众士子相识,后来带往燕国,才博得了好差事。
  如今郑安平在魏国政治漩涡中被波及,充当了魏钰一方的政治牺牲品,背了黑锅,无法在魏走仕途之路了,于是就来到了燕国,投奔范雎一脉。
  “范贤弟,这次老哥在魏被内斗波及,难以立足了,打算留在燕国,日后还要贤弟多加抚照了。”郑安平半玩笑半认真地说道,脸色不变,其实心中还是有些尴尬的。
  曾经的小弟,如今在燕国可是赤手可热的肱股权臣,如果有他推荐,自己担任一个部门的中郎、侍郎、卿士等都很容易,而且在燕国,魏人过来的熟人还有一些,很容易组成一个小势力圈,不受本地燕贵和其他赵圈、齐圈等欺负。
  郑安平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在任何一个诸侯国的朝政中,总会有很多不同的声音,那就是利益团体不同,目前燕国发展势头很好,又求贤若渴,引得天下名士趋之若鹜,自然会形成不同的小团体。
  比如,乐毅和剧辛等来自赵国,很容易关系走得近些,后来的赵国士子,为防止朝政中有人故意打压,寻找归宿感,自然以这两位重臣为核心,代表着他们团体的主心骨,发出一致的声音。
  再比如,苏代、邹衍来自齐国,形成小齐圈,郭隗、淳于臻等人都是燕本地人,祛除了旧贵宗族之后,他们又俨然成为燕圈的核心。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朝政如此,天下亦如此!
  范雎笑了笑,没有立即表态,亲手为郑安平斟了一杯酒,问道:“郑兄来燕北上,可曾大摇大摆,引人耳目?”
  郑安平愣了一下,摇头道:“没有,我在魏国官职不大,又非名士,即使出了大梁城,也没人注意。”
  “到燕之后,第一个就来到我府上的?”范雎又问了一句。
  郑安平被他莫名其妙的问题搞得有些心虚起来,暗想:他为何这样问?都说有寒门庶人,获得高位重权之后,往往会排斥曾经的伙伴,不愿意泄露当初他未发迹前的窘态、糗事,落魄的形象。
  难道范雎不愿意见自己来燕国相投?还是觉得看到我,就会想起当初郁郁不得志的他自己?
  “第一个来见的范贤弟,毕竟当初你我最熟,拜访过贤弟,我再去探望其它魏籍袍泽同僚。”郑安平小心翼翼地说道。
  范雎微微一笑道:“那就好,本来我有一件机密大事要办,正需要一个人手,郑兄一来,去办此事最为妥当!”
  “喔,什么事?”郑安平没想到对方有密事要他去做,有些惊讶问道。
  范雎神态肃穆下来,神秘道:“削赵!”
  郑安平皱起眉头,心中盘算,推测始末,暗暗心惊着,果然是一件机密大事。
  “实不相瞒,燕王有对付六国之心,完成统一的大业,但是目前仍在发展筹备中,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燕国要完成大事,必须要一口一口吞食中原,赵国与齐国,是燕国的南大门,燕军要南下逐鹿中原,必然先与这两国厮杀,可是赵国民风彪悍,胡服骑射,军力飙升,与秦堪当伯仲,燕对赵硬拼,胜券不大,所以要用谋计……”范雎一点点剖析出来龙去脉。
  郑安平听着范雎推心置腹地把这样的国家机要大事告诉了他,有些为刚刚的疑虑感到汗颜,心中感动,毕竟自己的故友没有忘恩负义,给自己一个大机缘,通往燕国仕途的立功之径。
  “要我怎么做?”郑安平下定决心,要博一回,富贵险中求,这样的立功机会,不是谁都能遇到的。
  “这件削赵之计,是我献给燕王的,叫做‘驱狼逐虎’之计,分为计中计,首先要投入赵国内部,挑拨太子党与吴党的关系,促成赵王废立太子,与吴党搞好关系,然后我会暗中派人再支持赵章谋反,到时候把行动计划写给你,再把太子党和赵王一网打尽,拥立年幼的赵何为赵王,使赵国政局动荡,国心不稳。”
  “第二计,激发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旦赵国局势不稳,秦国受蛊惑后,必然趁机出兵伐赵,让秦与赵两败俱伤后,再促使赵国兵败,秦若大举攻入赵境,引发六国恐慌,到时候燕国会趁机联合五国,驱赶秦国退回去,这样燕国就能掉过头占据了赵国山河……”
  郑安平听了之后,目瞪口呆,这谋计可真够狠的,把赵国、秦国,甚至其它诸侯都算计在内,把一个强大的赵国,硬生生给撕裂吞并,不过其中难度,可想而知,也是非常大的。
  “赵国朝政中有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新虎将廉颇,才智过人的蔺相如,还有不少名士,有这些阻力在,能顺利实施吗?”郑安平有些担忧道。
  范雎说道:“是有难度,不过任何朝政都有党争,尤其是太子废立一事,赵国形成两派,而不少名士都是中立态度,明哲保身并不介入,所以,你只要想办法接近赵国卿士李兑,进入他的麾下,一点点潜移默化地推动,燕国会在外力上支持,成功率还是很大的。”
  “可有周密的实施计划?”
  “尚无,需要见机行事,因为目前对赵国局势,还不明朗,待你入赵之后,随机应变,先不着急运行,有五年的时间来酝酿,我会在燕国盯着赵国全局,你放心而为!”
  郑安平犹豫一下,然后一狠心,坚定道:“好,这件事,我办!”
  
  第0794章 民心即天心
  
  燕国第二轮变法又将开始了,这次变法是在三年前的新法的基础上,继续深化与加强,涉及的方面更广,推行更深入,在许多细节上下工夫,尤其是变法三年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进行调整和改革。
  由于有三年的改革成就,使得百姓们富足起来,得到实惠,故此对这次变革深信不疑,阻力小了很多。
  许多百姓一大早就来到各城门张贴皇榜的地方,认真听着朝廷政务院的官吏、侍郎们,逐条宣讲改革条文。
  燕京日报、国府公报、各学院报刊等都在印刷最新的条文,让燕京城内的国人、士子、寒士百姓们,都能第一时间得知。
  与此同时,派往各郡县的使者,携带官府公文和令箭,送往地方,同步变革。
  政治方面,在政务院丞相署的机构下,继续设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实行三省制,分解丞相权力,以免政务院权力过大。
  尚书省长官设令、左右仆射,下设诸曹尚书,分领具体行政事务。
  中书省,掌出纳帝命,起草诏书、政令,接受尚书奏事等机要大事,长官中书监、令。
  门下省,置侍中、黄门侍郎各四人,主要职责在皇帝身边服侍、保卫、顾问应对,拾遗补阙,检举非法等。
  通常政务大权,由丞相提出,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有相互否决权,彼此制约、监督,防止一门做大,位高权重,架空君王。
  同时设立内阁,选举二十四位重臣入阁,但凡国家社稷大事,将有君王与内阁商议决定,实现投票,如果内阁三分之二反对一事,可使君王重新拟定提出,不可一意孤行。
  这样一来,有些限制皇权的无限扩大,达到一种偏激机制,当局者迷,许多时候君王一时脑热,如果没有一个机构或会议限制,很容易造成天下动乱,辰凌倒是不担心自己会昏庸、刚愎自用,但是却不得不为后代子孙考虑,那些自幼长于皇宫的皇子皇孙,是否能做到英明断事,不被宦官和外戚把持呢?
  只有从自身做起,削弱个人的无限度崇拜,让制度和律法有效地运转,以辰凌做例子,使这种模式长久执行下去,才能最深刻地教育封建大臣、后代子孙。
  内阁二十位重臣,五年一改选,有退休者、离职者、罢免者,自然不能再用,同时还有备选八人,都是朝廷各部门的一二把手。
  此条令一出,让不少大臣们跌破眼镜,不断夸赞燕王的魄力和谦逊,都觉得朝廷这样的行政管理,有利于社稷安稳,群策群力,不出现过度集权,一人独断天下事的草率。
  在经济方面,轻赋税,采取三十取一,而且不受实物租,而是钱币,如此促进耕农们,将多余的粮食和实物,兑换成钱币,加强货币的流通,对市场经济有好处。
  燕境铸造三等货币,一等币为黄金,二等币为白银、银元宝,三等币为铜币五铢钱,国家设立中央铸币机构,有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雕工印刻都很精致,重如其文,钱币质量很高,便于流通,不易模仿,即使费时模仿出来,重量加工时也和面值相等了,没有必要。
  对外诸侯和番邦贸易,一律使用黄金、白银等流通货币等,实现金银本位制,发现定数铜币,如此一来,稳定金融行市,不会造成通货膨胀或赤字紧缩等。
  官营企业方面,盐铁专营,并加速促进冶铁业、纺织业、漆器业、陶瓷业、造纸业等发展,对六国和番邦贸易额顺差翻倍。
  耕作方面,推出各种犁铧、铁锄、镰刀等工具,要求地方兴修水利、连接驰道、灌溉技术、肥料技术等,都有涉及;各郡还设立粮库、粮仓,每年大批收购百姓手中的多余存粮,等出现天灾减产时,再以平价出售,稳定粮食物价,避开粮荒,和富商囤积作乱。
  文化教育方面,从京城,到地方,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实现八年义务教育,人才使用,从学府内莘莘学子中,进行选拔和科考,取代中原六国的察觉推荐制度,流于形式。
  推行燕体隶书,简化字体,便于书写和记忆,提高辨认度和阅读性。
  ……
  法令涉及了十二个大方面,每个方面又分很多小项,一共三百余多法令,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要关注下来,民众只关注与自己身份地位相关联的法令,各行有各规,不是每条令都与每个人相关的。
  深秋天气虽冷,但是燕国上下,一片激情暖流在人们心中涌动,都在翘首企盼着第二轮变法,能带来更多的好处和实惠,使燕国崛起、腾飞!
  泱泱燕国,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共赴国难!
  辰凌站在燕京城背面的八达岭山塬上,观望着燕山的山脉,莽莽苍苍的高山密林,峻拔陡峭,气势雄浑,顿感胸襟开阔。
  山岭南面,就是一马平川,燕京所在的平原腹地。
  这燕山正好起到屏蔽草原的天然壁垒屏障,否则草原的东胡、匈奴,早就攻入了中原,肆意破坏了。
  “君上,按照阴阳堪舆之术来说,此地乃兴燕圣地,龙脉所在!”身边一位身穿玄衫的年轻男子,正是邹衍,侃侃说道。
  “哦,何以见得?”
  “君上请看,巍巍燕山,乃天赐王座,蟠龙之地,滔滔永定河,龙行于前,被山带河,南面而坐,正成王天下之大气象也,按五德说推演,周为火德,燕以海蓝为色,是为水德,水能灭火,正应以法治国大出于天下,而燕京在处在聚合王气质形胜要地,风水相宜,龙蛇起陆,日后燕国必有大兴征兆!”邹衍神采飞扬,为燕王讲解阴阳五行学说。
  辰凌一转身,目光盯着他,微笑着问:“阴阳五行,真的能助寡人一统天下吗?”
  邹衍愣了一下,旋即答道:“天道使然,民心所向,便可成功!”
  辰凌忍不住大笑道:“哈哈,民心即天心吗?只要庶民信之就行了,寡人只信自己!”
  邹衍拱手道:“与民同心,燕国何愁不兴?”
  辰凌微微点头,半晌说道:“邹卿,百姓是深受舆论导向,寡人希望借助你五行学说,为燕国造势,周为火德,燕为水德,让燕国百姓能众志成城,凝聚一种国家的意志,为朝廷所用——”
  
  第0795章 兄弟谈齐
  
  苏秦所乘的马车缓缓驶入临淄城,经过战乱焚烧的城池,虽然已经翻新修补过,但是井市街道,已经没有了往日战国第一大城的繁荣和人潮,经商的店铺也少了许多,两年过去了,齐国仍没有缓过元气来。
  数十年的积累,粮仓被五国军付之一炬,许多皇室的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荒郊野岭的村落,几乎多荒芜,齐地一片苍凉。
  苏秦入齐之后,就感觉到了齐国的凋零和衰落,就像当初燕国破亡时候一样。
  风水轮流转,当初齐国侵入了燕国,胡作非为,烧杀抢夺,这次却也因燕国暗中的设局,使得齐国也尝试了一次国破山河的凋敝感觉,因果报应,屡试不爽。
  只不过,燕国经过数年变法图强,很快恢复了元气,正在飞速发展,就是不知道齐国有没有这个能力,再度恢复,重临战国七雄的前列了?
  苏秦摇了摇头,感觉不可能了,因为自己的到来,很快就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