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5-伤寒明理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65-伤寒明理论-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汗出者。有但头汗出者。有手足汗出者。悉属阳明也。何以使之然也。若一身自汗 
出者。谓之热越。是热外达者也。但头汗出者。是热不得越。而热气上达者也。及手 
足汗出者。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旁达也。经曰。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必硬也。 
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由此观之。手足汗出。为热聚于胃可 
知矣。或谓热聚于胃。而手足为之汗出。其寒聚于胃。而有手足汗出者乎。经曰。阳 
明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即是中寒者也。且热聚 
于胃。为可下之证。其寒聚于胃。为不可下。又何以明之。要明于此二者。必曰大便 
初硬后溏。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是以不可下者也。若大便难谵语者。为阳明 
证具。则是可下之证。临病之际。宜须两审。 

卷上
无汗
属性:伤寒无汗。何以明之。腠理者。津液凑泄之所为腠。文理缝会之中为理。津液为风 
暑湿气所干。外凑皮腠者。则为自汗出。若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则无汗。 
无汗之由。又有数种。如伤寒在表。及邪行于里。或水饮内蓄。与亡阳久虚。皆令无 
汗。其伤寒无汗。则腠理致密也。风中于卫。则腠理开而自汗。寒中于荣。则无汗。谓 
腠理闭也。经所谓太阳病恶风无汗而喘。及脉浮紧无汗。发热。及不汗出而烦躁。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苦头痛。鼻干不得汗。脉浮无汗。 
而喘。与其刚痉无汗。是数者。皆寒邪在表而无汗者也。其邪气行于里。无汗者。为 
邪气在表熏发腠理则汗出。邪气内传。不外熏发者则无汗。经所谓阳明病无汗。 
小便不利。心中懊 者。身必发黄。及伤寒发热无汗。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与夫三阴为病。不得有汗。是数者皆邪行于里而无汗者也。其水饮 
内蓄而无汗者。为水饮散而为津液。津液布渗而为汗。既水饮内蓄而不行。则津 
液不足而无汗。经所谓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 
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是津液内渗而无汗者也。其阳虚 
无汗者。诸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经所谓脉浮而迟。迟为无阳。 
不能作汗。其身必痒。阳明病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之状。此以久虚故也。皆阳 
虚而无汗者也如是者理之常也。又焉得为异哉。一或当汗而不汗。服汤一剂。病 
证仍在。至于服三剂而不汗者。死病也。又热病脉躁盛而不得汗者黄帝谓阳脉 
之极也。死。兹二者以无汗为真病。讵可与其余无汗者同日而语也。 

卷上
头痛
属性:伤寒头痛。何以明之。头痛谓邪气外在经络。上攻于头所致也。难经曰。三阳经受 
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言三阳之经上于头尔。然伤寒头痛者。太阳专主 
也。何者。以太阳之经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经所谓太阳受病者。头项 
痛。腰脊强。又曰七日病衰。头痛少愈。虽然。阳明少阳亦有头痛不若太阳之专主 
也。盖太阳为病属表。而头痛专为主表证虽有风寒之不同。必待发散而后已太 
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伤寒也。麻黄汤主之。太阳 
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桂枝汤主之虽有伤寒六七日不大便。头痛有 
热者。而与调胃承气汤下之者又云。若小便清者知热不在里。仍在表也。当与桂 
枝汤以头痛未去虽不大便六七日。其小便清者。犹为在表。是知头痛属乎表者 
明矣。头痛一切属三阳经也。而阴病亦有头痛乎。太阴少阴二经之脉。皆上至颈 
胸中而还。不上循头。则多头痛之证。惟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 
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病亦有头痛。经曰。干呕吐涎沫者。吴茱萸汤主之者是矣。 
夫头者精明之府也。神明居之。小小邪气作为头痛者。必曰发散而可也。其或痛 
甚。入连于脑。而手足寒者。又为真病。岂能发散而已哉。呜呼。头痛为外疾犹有不 
可治者。又矧脏腑之疾乎。 

卷上
项强
属性:伤寒项强。何以明之。太阳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臂内挟脊。抵腰中。经曰。太阳之病。项背强痛而恶寒。以太阳感受风寒。则经脉不 
利。而项为之急。颈为之强尔。伤寒颈项强急者。太阳表证也。必发散而解之可也。 
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 
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是皆发散之剂也。二者均是项背强而发散。又有轻重者。 
盖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可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 
是以为治不同也。桂枝加葛根汤方。是桂枝加麻黄葛根。又葛根汤方。亦是桂枝 
汤中加麻黄葛根。深详究之。无汗恶风为表实。正可发汗。则于桂枝汤中加葛根 
麻黄为当矣。汗出恶风为表虚。表虚者可解肌。恐是桂枝汤中。但加葛根。而不加 
麻黄也几音殊。几引颈之貌。几短羽鸟也。短羽之鸟。不能飞腾。动则先伸引其头 
尔。项背强者。动亦如之。非若几案之几而偃屈也。太阳伤寒项背强。其或太阳中 
风。加之寒湿而成痉者。亦项强也。经曰。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 
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金匮耍略曰。太阳病其证项背强 
KTKT 然。脉反沉迟者。此为痉。桂枝加栝蒌汤主之。虽项背强。然太阳病表证。悉当 
发散。又有结胸病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汤丸主之。临病之际。 
审其表里。可汗可下。随证投汤则万全矣。 

卷上
头眩
属性:伤寒头眩。何以明之 非毛而见其毛。眩非玄而见其玄。 为眼花。眩为眼黑。眩 
也运也冒也。三者形俱相近。有谓之眩运者有谓之眩冒者运为运转之运。世谓 
之头旋者是矣。冒为蒙冒之冒世谓之昏迷者是矣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 
以少阳居表里之间表邪所传。渐行于里。表中阳虚故时时目眩也。二阳并病。头 
项强痛。或眩运眩冒者。以少阳与太阳并病。故眩者责其虚也。伤寒有起则头眩 
与眩冒者。皆发汗吐下后所致。是知其阳虚也故针经有曰上虚则眩。下虚则厥 
眩虽为虚。而风家亦有眩者。盖风主运动故尔。伤寒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 
食而咳。其人必咽痛。为阳明中风。是风亦主头眩也。诸如此者。皆非逆也。及其诸 
逆。发汗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呜呼。病势已成。可得半愈。及病势已深。虽 
神医其能已之耶。 

卷上
胸胁满
属性:伤寒胸胁满。何以明之。胸胁满者。谓胸膈间气塞满闷也。非心下满者也。胁满者。 
谓胁肋下气胀填满也。非腹满者也。邪气自表传里。必先自胸膈。已次经心胁而 
入胃。邪气入胃。为入府也。是以胸满多带表症。胁满者。当半表半里症也。经曰。下 
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又曰。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 
宜麻黄汤。是胸满属表。而须发汗者也。盖胸中至表犹近也。及胁者则更不言发 
汗。但和解而已经曰。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又曰。胸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 
之。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小柴 
胡汤主之。是知胁满属半表半里明矣。大抵胸胁满。以邪气初入里。未停留为实。 
气郁积而不行。致生满也。和解斯可矣。若邪气留于胸中。聚而为实者。非涌吐则 
不可已。故华佗曰。四日在胸。吐之则愈。是邪气已收敛而不散漫者。则可吐之。内 
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病在胸膈之上为高。越之为吐也。经曰。病在胸中当吐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则以栀子豉汤吐之。若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 
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则以瓜蒂散吐之。二者均是吐剂。栀子豉汤吐胸中虚 
烦客热也。瓜蒂散吐胸中痰实宿寒也。若能审明药剂之轻重。辨别邪气之浅深。 
对症投汤。不为效者。未之有也。 

卷上
心下满
属性:伤寒心下满。何以明之。心下满者。谓正当心下高起满硬者是矣。不经下后而满 
者。则有吐下之殊。若下后心下满者。又有结胸痞气之别。经曰。病患手足厥冷。脉 
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又曰。脉浮而大。 
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攻之。兹二者。为不经汗下而 
心下满者。或吐之。或下之。看其邪气之高下。高者则因而越之。下者则因而竭之。 
要在泄其邪也。至于阳明病。虽心下硬满。又未可攻。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 
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邪气自表传里。至于心下留结为实者。 
则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为实者。则不可下。故有此戒也。又邪气在表。未应 
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痞。 
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 
己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 
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虚痞。盖实邪留结。则为硬为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 
痛也。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明其邪实可知矣。 
脉浮而紧。而反下之。邪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明其邪虚可知矣。病 
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表邪未罢。医反下 
之。胃中空虚。客气动隔。阳气内陷。心中因硬。则为结胸。须陷胸汤丸攻之可也。伤 
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而复下之。其痞益甚。此 
非结热。但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须诸泻心汤散可也。二者俱是心下 
满硬。一为虚。一为实。凡投汤者大须详审。结胸虽为实邪。众皆共知。当用陷胸汤 
丸下之。或脉浮大者。则不可下。下之则死。即是犹带表邪。未全结实。下之重虚其 
里。邪深结则死。设或结胸形证悉具。而加之烦躁者。又为不治之疾。药之所以能 
胜邪者。必待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汗吐下之。以逐其邪气。邪气胜。胃气绝者。汤 
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布。虽神丹其何能为效也。 

卷上
腹满
属性:伤寒腹满。何以明之。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华佗曰。伤寒一日在皮。二日在肤 
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入胃谓入腑也。是在腹也。犹未全入里 
者。虽腹满为里证。故亦有浅深之别。经曰。表已解而内不消。非大满犹生寒热。则 
病不除。是其未全入腑。若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 
谓之邪气已入腑也。伤寒邪入腹。是里证已深。故腹满乃可下之者多矣。如经曰。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发汗不解。腹满痛者 
急下之。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 
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少阴病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诸如此者。皆为里证 
是也。虽曰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去之。然腹满不减者。则为实也。若腹满时减者。又为虚也。则不可下。经曰。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金匮要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和之。盖虚气留滞。亦为之 
胀。但比之实者。不至坚痛也。大抵腹满属太阴证也。阳热为邪者。则腹满而咽干。阴寒为邪者。则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太阴者脾土也。治中央。故专主腹满之候。 
又发汗吐下之后。因而成腹满者。皆邪气乘虚内客为之。而所主又各不同。经曰。 
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伤寒吐后腹胀满者。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下后。心烦腹胀满。卧 
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三者有当温者。 
有当下者。有当吐者。何邪气不一也。且发汗后腹满当温之。邪气在表。因发散则 
邪去。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阳。则胃气虚而不能敷布。诸气壅滞。而为胀满。是当 
温散可也。吐后腹满可下之。邪气在胸者。则可吐之。吐之邪去则安。若吐后邪气 
不去。加之腹胀满者。是胸中之邪。下传入胃。壅而为实。故生胀满。当须下之可也。 
下后腹满可吐者。邪气在表。未传入腑。而妄下之。邪自表乘虚而入。郁于胸中。而 
为虚烦。气上下不得通利者。腹为之满。故当吐之可也。凡为医者。要识邪气所起 
所在。审其所起。知邪气之由来。观其所在。知邪气之虚实。发汗吐下之不瘥。温补 
针艾之适当。则十全之功。自可得也。 

卷上
少腹满
属性:伤寒少腹满者。何以明之。少腹满者。脐下满是也。少腹者。下焦所治。难经曰。下焦 
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其治在脐下。邪气自上而下。至于下焦。结而不利。故 
少腹满也。胸中满。心下满。皆气尔。即无物也。及腹满者。又有燥屎为之者。至于少 
腹满者。非止气也。必有物聚于此。而为之满尔。所以然者。身半以上。同天之阳。清 
阳归之。身半以下。同地之阴。浊阴归之。清者在上。而浊者在下。内经谓清阳出上 
窍。浊阴出下窍。当出不出。积而为满。是在上而满者气也。在下而满者物也。所谓 
物者。溺与血尔。邪气聚于下焦。则津液不得通。血气不得行。或溺或血。留滞于下。 
是生胀满。而硬痛也。若从心下至少腹。皆硬满而痛者。是邪实也。须大陷胸汤下 
之。若但少腹硬满而痛。小便利者。则是蓄血之症。小便不利者。则是溺涩之症。经 
曰。少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