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帝国政界往事-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件事不管真假,确实很有意思,很能展现李隆基要强、不肯服输的性格。不过,由于他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按传统就算继承李旦的家什也轮不到他,因此青少年时期的李隆基并不太受人重视,至于唐书上写的什么黄龙白日升天,什么占卜大吉,只怕附会编造的成分比较大一些。但当时确实有两件事情像是在暗示着什么,一件是李隆基所居里邑名为隆庆,大家以讹传讹都把“隆”说成是“龙”;另一件就是韦后改元“唐隆”,从取义上看,表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唐代兴隆”,或者联系一下韦后的野心,说不定是“代唐兴隆”之意。这两件事都与“隆”有关,而李隆基的名字中又有这个隆字,因此,这就给了李隆基一个心理暗示——天意就是要我李隆基成功啊……事实上,这些不过是巧合罢了。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3)   
  当时韦后集团宗楚客等人密谋想要害死殇帝、相王和太平公主,这样他们就可以真正掌权而毫无羁绊了。但这时,他们这一方出了一个叛徒——叛徒的危害性有时远比敌人大得多,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往往因为有了这种人的出现,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兵部侍郎崔日用,一直以来是韦后集团中的人,和宗楚客也极有交情,但当他得知宗楚客的阴谋以后,却担心自己会因此遇祸,就派一个僧人去向李隆基报告。派僧人前去,目的无疑是为了隐蔽,而当时崔日用不找相王,不找太平公主,专找李隆基,可见李隆基平日也是不大老实。的确,李隆基“阴聚才勇之士,谋匡复社稷”,这倒很有些像李世民在太原时的作为。不过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是受李渊指使,至少李渊是知情的,而李隆基的行为完全是由他自己决定,李旦是当真不知情。这或许与年龄有关,太原时的李世民,不到二十岁,而李隆基此时已是二十六岁了,太宗二十六岁时也是背着父亲在干私聚亲信的事,并于两年后政变。那么这一次面对眼前这个僧人,李隆基是如何决定的呢? 
  李隆基当然不会让机会从手边溜走,但他自己的力量也并不足以支持他完成整个事件,这时他想起一个人——此人并非他的父亲,而是他的姑母太平公主。 
  可以说,李隆基看人相当准确,太平公主多少也算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找她算是找对人了。众所周知,太平公主是唐朝一位很了不起的公主,很能干,大有其母之风。现在电视上也总提到她,不过相对而言,《大明宫词》里的太平过于善良且正义了,倒是那个《神探狄仁杰》里,密谋害死亲母武则天、事不成则杀人灭口的太平才真正有历史上真公主的味道。不过这与我们要说的事情关系不大,不谈也罢。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包括太平公主的儿子卫尉卿薛崇、西京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任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等人,策划先发制人,铲除韦氏集团。此外还有万骑果毅葛福顺(注意,果毅是部队中的官名,别当作人名,我就见过有人断句错把果毅和葛福顺分开了,估计就是当人名来处理)、陈玄礼和李仙凫,也都被李隆基拉拢了过来。于是一场“阴谋”正在进行中…… 
  李隆基没有将此事告知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无疑十分正确。曾有人劝他通告一声,李隆基则说:“我们这些人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才干这种事的,事成之后福分归于相王,万一事情失败了有我们为宗庙牺牲也就是了,不必因此而连累相王。如果告诉了他,他同意这样做,就等于让他也参预这种极为危险的事;若是他不同意这样做,那就只会坏了大事。”一方面是不想让父亲参加这种危险的事,但恐怕主要的还不在此,而在于最后这句话“不从,将败大计”。 
  李旦的性格是比较懦弱的,当他亲眼看到三个同母哥哥都被母亲一手害死或赶走,自己又被囚禁了若干年,那么想让他有怎么样的血性,怕是很难。知子莫若父,同样的,知父莫若子,李隆基对于自己父亲的性格也势必十分了解,怕事的父亲多半会阻止自己这么做,如果真的停止,那么一切努力将付之东流,如果自己再坚持这么做,也许李旦会……有一件事可做参考,就是李世民劝李渊起兵时,李渊曾说要“执汝以告县官”,意思就是说,你再这么做的话我就把你交给朝廷。当然了,李渊有没有真说这句话也是一回事,不过,这种语气也只是警告,因为李渊是觉得李世民做得太张扬了,警告他要隐蔽一些,未必就真舍得把儿子交上去。不过,如果事情真逼到那种地步,我们也不怀疑李高祖是有这样狠心的。而对于李旦来说,他固然没有发动政变的血性,但未必没有那样的狠心。皇室成员的善恶不能以平常人的标准来判断,因为他们往往身处于比一般人更加险恶的境地,为了自身生存,亲情很多时候可以置之不顾,也许平日一个极善良的人,到关键时刻会为了自己不顾亲人。如果李隆基政变失败,极有可能牵连到李旦,而李隆基早就做好这个准备了——行大事者必得做好不成功的准备才行,否则到时只有傻哭的份——李隆基知道失败后自己肯定会被杀,而不将此事告知父亲也算是给父亲留了一条后路,毕竟他是不知情的,到时只要甩开父子之情,大骂一顿李隆基,或许韦后还会手下留情。 
  那么,如果真的不成功,李旦的表现会如何呢?不知道,只能猜。我觉得他为了自保,说不定真的会声色俱厉地大骂李隆基一顿然后义无反顾地划清界限,最后诚惶诚恐地向韦后讨饶,这算是极端做法了;又或许也就是哀叹着垂泪,然后不知所措地被抓,最后稀里糊涂地被杀,这种平庸的做法也很有可能;最不可能的,就是拍案而起怒斥韦后,然后领着人抄家伙豪气冲天地冲出相王府——要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就要问了:这是李旦吗?非也,这是曹髦。曹髦最后被司马昭手下的人杀了,因为他的做法太单纯,几乎没什么手腕,因此被杀是预料中的事。从李旦的处境来说,也谈不上什么最好的方法,想来也就是逃出长安,到别处聚集力量,然后声讨韦后——只要他还能跑得出去。其实如若比较一下,后两种可能性不大,而在前两种选择中,我倒宁愿李旦选择第一种做法。因为他的自保还是有价值的。其实也不单单是自保了,毕竟还有他的妻子及其他子女。另外,一旦相王也被杀,那么高宗的儿子就算全都死掉了,这就是说,大唐正式传下来的子嗣就断绝了,李氏又有谁能和相王一样拥有这样的号召力呢?相王的死无疑将是李氏皇族的一个沉重打击,所以保全相王,意义确实重大。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4)   
  三 
  六月二十日申时,李隆基身穿便服与刘幽求等人进入禁苑之中,到钟绍京的住所集合。 
  这时那种可以改变历史轨道方向的叛徒又差一点出现。谁呢?钟绍京。插句题外话,钟绍京是钟繇的后人,是唐时的书法家。他的小楷十分清秀端庄,宋代文人曾巩曾说他的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而米芾《书史》则称钟绍京的书法“笔势圆劲”。不过钟绍京这次差点没“圆劲”起来,他有些后悔参与此事。想想也是,这种事情是很危险的,害怕也理所当然。钟绍京想把李隆基拒之门外,这时幸好他还有个很遒劲的妻子,劝他说:“为了国家大事不计个人安危的人必得神助,再说你平时就一直和他们谋划这件事,现在即使你不去参加,又哪里能够脱得了干系呢!”第一句有点大话了,历来的“乱臣贼子”怎么都没有神人相助呢?但第二句才是重点,反正是怎么也跑不了了,不如拼一回。于是钟绍京赶忙开门出来拜见李隆基。 
  众人就这么等着,一直等到将近二更时分,忽然看到夜空中“天星散落如雪”,刘幽求说:“天意如此,机不可失!”这大概被认为是吉兆吧,反正几颗流星竟成了行动的天然信号灯——幸亏那时还不存在污染,不然要是放到现在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偌大个天空也瞧不见几颗星星,岂不是耽误事?于是葛福顺拔剑直闯羽林营,当下就把韦璿、韦播、高嵩三人斩首示众,高声喝道:“韦后毒害先帝,谋危社稷,今晚大家要齐心协力铲除韦氏及其死党,凡是长得高过马鞭的人一律斩杀,拥立相王为帝安定天下。倘若有人胆敢首鼠两端帮助逆党,罪及三族!”将韦氏家族长得高过马鞭的人全都杀掉,不知这马鞭是怎么算,按全长算呢,还是按弯曲后的高度来衡量,反正是基本上都要杀光,或许排除小孩和侏儒,可是杀红了眼睛的话,谁还真去用马鞭量一下再杀呢?这是很有些残酷了,但政治斗争历来就是如此,韦氏一家也没什么特别的可怜之处。葛福顺这一高声大喝,羽林军谁敢不从?因此这里轻易地就被李隆基拿到手了。 
  之后,李隆基在灯下欣赏了一下韦璿等人的脑袋,便与刘幽求一干人等一同从禁苑(禁苑在皇宫的北方)南门向皇宫北门方向前进。钟绍京则率领着工匠二百余人,手持斧子锯子跟在后面。想来这场面倒也十分有趣,一位书法家,手持斧锯张牙舞爪,估计也只有唐朝才会这样了。 
  李隆基派葛福顺攻打玄德门,派李仙凫攻打白兽门,约定在凌烟阁前会师,李隆基则亲自守在玄武门。事情进行得很顺利,到三更的时候,李隆基听到宫中的鼓噪声,便带人冲进宫中。太极殿守卫中宗灵柩的南牙卫兵们,这时听到声音,也全都披挂整齐主动响应李隆基。这样的话,基本上皇宫就在李隆基的控制之内了。 
  韦后在惊惶中逃入了飞骑营,但她不知道飞骑营已为李隆基所掌握,算是自投罗网,被一个飞骑兵所斩,首级献给了李隆基。安乐公主此时正对着镜子画眉,也被士兵斩杀。武延秀等人也都相继被斩首。还有一个人,上官婉儿,尽管她把当初起草的遗诏拿出来请求饶命,但李隆基没有答应,也一样杀掉。上官婉儿死得有些冤枉,但她这么多年来一直处于争斗的漩涡之中,实在难免逃脱这种结局。总之,这场政变李隆基大获全胜,将重要人物全部干掉,为后面的善后工作扫除了障碍。 
  这时太极殿中,刘幽求对大伙说:“大家约好今天晚上拥立相王为帝,现在怎么不早一点儿定下来呢!”李隆基一听,要坏事,赶忙制止了他。虽然当初是这么约定的,但现在事情还没有平稳下来,还有很多余党没有处理,如果这么快就把他的父亲李旦推上皇帝宝座,那么很明显这就成了夺权行动了——尽管实质上是,但是至少要做一做样子才好,让大伙觉得:哦,临淄王果然是为了平定祸乱才这么做的。 
  等到天明的时候,宫内外基本都平定了,于是李隆基出宫拜见他的父亲相王李旦。李隆基“叩头谢不先启之罪”,相王则流着泪抱住他说:“大唐宗庙社稷得以保全,全是你的功劳!”估计也是后怕,但这件事真的办成功了,李旦自然是十分高兴。这时李隆基才率军接他父亲入宫辅佐少帝。 
  然而,朝中一些韦氏集团的官员尚未逮捕,所以李隆基下令捉拿他们。 
  韩幹《玄宗试马图》 
  韦温当然是跑不了了,宗楚客虽然想跑,也没成功。他穿着一身孝服,骑着一头黑驴,跑到通化门时被守门的兵士认出来,于是斩首。 
  其他一些人呢?比如给安乐公主疯狂建造宅第的赵履温,听到相王到安福门安抚百姓的消息,赶忙跑去手舞足蹈的山呼万岁。前一天还在拼命巴结安乐公主,现在一副跳梁小丑的模样,典型的一个小人,于是相王一声令下,人头落地。百姓们苦其劳役,争相从他尸体上割下肉来,转眼间就成了一副骷髅架子。另外,娶了韦后妹妹的李邕,和娶韦后乳母的“国NFEFC”窦从一,也都把妻子杀了,其行为很卑鄙。尤其是窦从一,当初每每自称“皇后阿NFEFC”,如今翻脸就不认人,这种人如果遇上了,最好是离得越远越好。而韦巨源则比较光明正大,家人劝他外逃躲避,他却回答说:“我身为朝廷大臣,怎能有难不赴!”说完便出门走到大街上,被乱兵所杀。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5)   
  如果称这是一场大屠杀的话也不为过,因为除了这些人之外,崔日用还带兵到城南杜曲诛杀韦家的其他人,这回便是婴儿也不放过了。就是同住在杜曲的杜氏家族,也有很多人被冤杀。 
  等人杀得差不多之后,便大赦天下:“逆贼魁首已诛,自余支党一无所问。”话是这样说,但屠刀却并未停下,武氏宗属中的人也都被诛死流窜殆尽,其他一些被贬的官员,也相继追问斩首。至此,韦氏、武氏及其亲党,基本上都覆灭了——李隆基够狠! 
  如果拿这一次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发动的那次政变相比,无疑这一次更顺利。当李建成和李元吉发现异常时,立刻回马逃跑,虽然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但仍与李元吉周旋半天,还差点被李元吉勒死,如果没有尉迟敬德的话,那一次的政变就是两败俱伤,谁也没胜。另外,东宫的人后来从外进攻,又去攻打秦王府,又是得亏有尉迟恭拿着太子和齐王的首级才瓦解了东宫集团的士气,不然,秦王手下的这些兵将只怕也要守不住了。事实上这一战李世民赢得相当不易,连长安的囚犯都用上了。再看一下李隆基的获胜过程,一上来就杀掉了敌人中掌握兵权的几个人,到宫中的时候那里还有自发响应的兵士,韦后等人手无寸铁,失去了爪牙也就失去了攻守的能力,因此只能坐以待毙,失败是必然的。李隆基绝没有李世民的实力强,但相比较而言,韦后就比李建成他们差得更远了。 
  如果再放宽范围比较的话,加上中宗和李重俊的那两次政变,这四次政变重点都在玄武门——谁控制住了玄武门,谁就赢得主动。似乎“玄武”在唐朝算是一个吉兆,不然怎么谁得到它谁就能赢呢?看来唐也应该是水德,只是人家自己推算出来的应该是土德。不过中国自汉朝开始就围绕什么德进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