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兴唐- 第39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了船舶利润较低外,有可能仅朝廷在此次交易中,就能收获两百多万缗钱。甚至一旦如李威所言,金银成为准货币,盈利有可能还能增加一百万。
看到了这份订单,大家才明白李威刚才说的一句话,为什么反复说金银够用了。前几年涌到唐朝已经有了许多金银,再加上这几百万两银子,不能维持全国的货币需要,但至少能维持上层的流通。
并且是借助梁金柱之手,来达成这个交易的,不怕人弹劾,也不怕事后倭国说唐朝出尔反尔。
看着众人贪婪的眼神,包括武则天都失了一下神,让唐朝从国库里拿出这么多钱,就是现在,也能办到的,却没有想到倭国居然有这么多的财富。(这想法又是错误的,唐朝不用金银作货币,倭国金银也不怎么流通,是积累下来的,不象唐朝财富是在民间流动)半天没有作声。李威心中有数了。
当前的背景,使他这一次面谈增加了成本。毕竟大战开始,需要大量的财帛支持,不管战后是胜是败,又需要大量的赏赐与抚恤。两三百万缗钱的收益,不可能不心动。
而且大单的数额,又是一个本钱。
还是不放心,说道:“大家看看这天平,是我提出此议的,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希望大家放掉成见。若那样,突厥人暴乱,不要征服。因为我们自家都不知道轻重,只顾窝里斗,征也没有意思……还有,这份订单带来的好处,也非是你我能想像的。”
不仅是订单本身的利润,这么大的订单,包括船舶就达到了五百艘,每艘船需要多少材料,又给百姓带来多少就业的机会。这些材料又能拉动多少产业,百姓从中又能得到多少好处。百姓收益高了,又能带动多少消费。因此后世商业时代中,有许多国家拿出补贴,鼓励企业出口,不赚钱也要出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又再次大约地解释了一下。
可这一次没有多少人能听明白了,有些云里雾里。
说完了,望着裴炎,道:“裴卿,你意下如何?”
打了这么多次交道,也摸到了裴炎的一些缺点。与他交谈,最少得挂着国家大义的大帽子,有了这顶大帽子一压,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好大义,好面子,想做文章时有了这顶大帽子,他心中会犹豫不决。
首先逼迫裴炎。
其他几相,崔知温对自己颇有好感,最少是一个中间派。魏玄同、郭正一、岑长倩亦是如此,郭待举是倒向裴炎的,可也不能算是一个很恶心的人。薛元超是狗尾巴草,风往那边刮就往那边倒。倒是裴炎软硬不吃,是一个扎手货色。
但对经济这一块,裴炎是弱项,看李威问自己,只好看着武则天。
李威却将砝码收了起来,使劲地压天平东边的托盘。
武则天看着儿子这个动作,笑了笑,说道:“弘儿,休要小心眼,你父皇与本宫不会那么小气。”
刚才一边在听,一边在想。
对新罗,武则天与李治皆十分反感,而且武则天百思不得其解,那么蛋大的一个小国家,就敢在唐朝虎口里面,不是嘴边,是伸到嘴巴里了,抢食吃。李谨行打了一下,将新罗打得很惨,结果呢,打完了,原来唐朝还占有百济大部领土,打完了也就没有了。刘仁轨与李谨行再打,结果呢,汉江也没有了,平壤生生成了边境上的关卡。
这是什么情况呢?
但对倭国,武则天印象不恶,顶多一个傻冒般的天皇让她不大舒服。
对这两国地盘,更是不感兴趣,新罗偏远苦寒,强占新罗,不如攻占林邑。倭国好象多山,有一些地区却是温暖湿润,然而横隔着大海。周边的国家都没有安宁,要那个海外的国家有何作用?
但这个所获让她十分动心。
这几年不断地出现了许多新事物,大多数是儿子弄出来的,带来了不少收入,然而一年的税务加起来,绝不会超过两千万缗。仅是一项交易,所获有可能就是整个唐朝的六分之一年税收。
大战方起,国库吃紧,若是加上这笔收入,还有丹水渠缩减,能节约下来一笔钱,有可能明年世家动弹,让朝廷再放海客名单,说不定儿子又七变八变的,一场大战的消耗,就变出来了。
这才是武则天所看重的。
争,她会继续争的,但争的是权,不是事,国家平稳,对她也有帮助。
可是她十分智慧,立即又说道:“只是本宫担心一件事,百姓以粮麻来贡税,又上哪里变出金银?若是出售给商人,恐怕会生出更多的风波。”
“是啊,太后说得很对,臣也十分担心,”薛元超说道。
现在形势一变,原来不敢公开支持太后,可现在支持太后,就等于支持太上皇,因此,许多事务上,薛元超从羞羞答答变成了公开支持武则天的意见。
这才是李威最反感的地方,平民百姓,就那么一点收入,但唐朝的税务却正是在这些人头上剥削。可这些百姓能剥出来什么玩意?说得很好的,每丁租纳粟两石,按照洛阳的米价,两十文左右。布二丈五尺,附加麻三斤,是为调,大约在三百文不到。赋役二十日,或用六丈绢代替,六百文不到。一丁计一贯钱的税务。
可够不够用呢?于是加了户税与义仓税,实际每丁摊税超过了两缗到三缗钱,就是这样,接着又出现了公廨钱。但李威不知道,后面还有房屋税,茶税、盐税(非是李威晒盐那种薄税,是每斤盐征三四百文钱的重税)、酒税等等名目的税务。就是这样,唐朝最高时税务也没有超过三千万缗钱。
正是忽略了一个群体,大户人家与富豪,所以唐朝税务一直没有提高上来。后来明朝经济要算比唐朝发达了,但也犯了唐朝的病,税务也没有提高。因此百姓最后皆逼得造反起义。
就是没有后世的杂税,一户两缗多钱的税务对农民来说也相当高的了。李威比较了一下,一文钱换作人民币,也要看后世什么年代的人民币。与同僚看报纸说挤地皮增涨时说过一句话,几年来收入没有增加多少,物价倒是上涨了三倍四倍五倍,特别是房价上涨了十几倍。当时弄不明白,现在终于弄明白了,宋美龄的一句话,权利的滋味。国人的优良传统之一。
记忆犹新,因此,唐朝一文钱相当于2000年三毛到五毛钱,2005年的五毛到八毛钱,2010年的一块到一块五毛钱。以现在百姓的收入,要交两缗多钱的税务,对平民家庭是何等的冲击。
可最大的一块蛋糕,李威也不敢动弹。只好变着法子,从虎嘴里抢来一块块食物。
这项举措,依然没有动任何大户人家的主意,道:“对于此点,儿臣也曾想过,也想到一策,让地方官府与百姓来决定。”
“何解?”李治好奇地问道。
“可以下诏书,让部分地区,但必须将河北河东河南陇右关中五道保留下来,非为其他,这些地方粮食紧缺很大,本身就靠国家贴补,若是放开,粮价会立即高扬,此外,济水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与两准地区,这些皆是国家产粮重地,北方也主要靠这些地区的粮食调济,也不能放。其他的地区皆无所谓。”
“喏,”崔知温说道。
皇帝做事很小心的,比如对名门世家,荥阳一行,他不知道详细情况,但可以从种种动向里分析出来,皇帝使用了某些手段拉拢,让这些顶尖的大家族放下身架,主动配合。而不是强行打压。这样,每一项变革所带动的余波会无限的减小。
“再下诏书,让这些地区可以部分的以金银铜币代替税务,至于粮帛的价格根据路程的远近,道路的艰难,分成三个等份,折算货币为京城的粮帛价格八成,六成与四成。”
这也是一个很有道理的说法,无论地方上价格怎么样波动,最终目标是将这些帛与粮运向京城的,朝廷的收益也最终是以京城的价格来实现的。可这些地区,即使剑南与秦岭以南,离关中比较近的地区,想要运达,就十分不易。因此,不能以原价计算,分别打了一些折扣。事实朝廷原来也因为道路的原因,损耗远不止这些折扣的消耗。这样一来,朝廷获益,地方上也在获益。
但有一条,李威没有说。
只要这个诏书下达,会因为简便与划算,百姓主动增加交易,对商业繁荣会产生巨大的好处。他不说,一时半会,包括武则天在内,都没有看出来。看的只是牵动利益的大小,对朝廷有多少利弊。
继续说道:“但朝廷不需要强行摊派地方官员上缴多少金银铜币,地方官员也勿得强行让百姓摊派征收金银与粮麻。百姓愿意继续象原来那样上缴租庸调税,官员不能加以阻拦,若是上缴金银,也不能加以阻拦。这样不论商人怎么鱼肉,百姓却有两种选择。商人在朝廷折扣上,能盈利就能以货币向百姓购买,比如永州缺粮,湘水其他流域可以由商人调剂,而不是不惜千万里,运到京城。可最少要保证不会低于朝廷的折扣后的粮帛价格,否则农民会通过原来的方式,向朝廷贡税。百姓有便,商人有利,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朝廷又方便可行,甚至还会增加税务收益,不劳烦各地百姓运输押送。并且能在当地征粮的,官员也不敢松懈,也许他们会继续用大斗小斗鱼肉百姓,可不敢用假的金银糊弄百姓。不是路人,能逃得掉,不知去向,无从查找。”
算来算去,就是运费。
这个运费节省下来,就能使各方利益实现共赢。
但不是以前没有人看到,想要实现它,必须在有充足的货币保障下,才能进行。
所以大量的金银涌入,恰好是一次契机。
李治思付了一下,说道:“就依你之见,裴卿,你草似各州的具体情况,先下一道诏书看看百姓的反应。”
“喏。”裴炎也不能说出反对的意见。
总体上来说,政策很温和的,反对可以,继续按照原来的贡税体制来贡税。这一来,想反对,也找不出理由了。
但也要看的,例如强行将金银价定得比现在的金银价高,会引起什么风波,若是价格抬不上去,向官员发放薪俸,官员必然不服,又会引发什么风暴,这个裴炎心中也没有底了。
可是朝廷国库太缺少钱了,这一张大的订单,让裴炎都无法拒绝。
李威又说了第二件事,道:“九月份,我派了使者前往回纥,让比粟派出重臣,来京与我一叙。因为漠南暴乱,这一行会十分缓慢,大约明年春天时,他手下的臣子会来到京城。这一行的目标,我是打算支援回纥一些武器,让他们壮大起来,在北方对突厥人进行掣肘,父皇意下如何?”
李治思付了一下,说道:“准。”
再不懂,远交近攻嘛,回纥常期遭受突厥人的压迫,与突厥人势不两立,比粟从他们的祖父到他的父亲到他自己,都是唐朝强行扶持上台的,对唐朝感情深厚,支援一些武器,合乎情理。
“那么父皇母后,儿臣告退了。”
退出上阳宫,李威不由地手挥了一下。
此事大不了是一道诏书,然而却实现了他许多想法。包括对税务的一些变革,外交思路的变革,甚至军事上的布置。但也要看,看诏书下达后,洛阳金银价格的变动,才能真正注定,这一条策略是否能长久存在下去。
几天后,诏书终于颁发天下,洛阳全城哗然。


第530章 我的国
诏书上以秦岭淮河为限的,北方不动,动的是南方,但将主要产粮区保留下来,比如淮河一带,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汉水与湘水赣水下游地区,这是裴炎仔细考虑后的结果。
一是不知道未来这位“好高骛远”的新皇帝,开发大江南有多大规模,二是丹水渠成,能辐射到这一地区,不过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考虑到丹水渠的漕运能力,只是几大河流附近的州县,继续保留着原有的租庸调制。
这一策略也得到了许多大臣交口称赞。所以说裴炎十分难缠,作为一名宰相,他的确有宰相之才,甚至略略在刘仁轨之上。
但诏书颁发后结果,引起了喧然大波。
各处柜商首先联想到的就是自己利益受到了侵害。
对国家有没有好处,他们不管的,自己利益才是最主要的。因此,做了一件事,抵制。
有人来兑现铜钱,说我们手里没有余钱,不换。要换也可以,按照原来的价格兑换。百姓不乐意了,这是朝廷官方的兑价,你们也要赚一点手续费的啥,一两赚一个五十文六十文的,可不能赚取两百文三百文,特别是金价一两要赚取五百文钱。有的百姓不急等着钱用,说不换了。爱换就换,不换拉倒。但有的百姓急等着钱用,于是不服,甚至到衙门里告状。
可是此次法案实施就是要维护所有人的利益,包括这些柜坊主,又刻意为了减少争执,并没有任何法令强制性的执行。官方回收金银的途径,也是利用税务来回收的。各个官员只好对报案人不受理。
然而这时暴露出人性丑陋的一面,不仅是继续低价兑换金银,金银最终不是货币单位,它的流通方向,是制作器皿与首饰。朝廷涨了金银价,成本增加了,我们也要涨。
因此有许多大臣,说商人无耻,可李威在朝会上问了一句:“当真所有柜坊主背后是商人?”
能开设柜坊的,那一个不是财产雄厚?商人实际在里面占的比例很少,除了商人,还有许多贵族,望门,甚至有许多宗室子弟也参预其中。
可是此事却引起了很大的混乱。不仅如此,如当初武则天所担心的那样,诏书的颁发,只能柜坊主带来更多的好处,金银价却没有涨上去,然而朝廷大部分俸禄又要通过金银形式,代替原来的米、帛向官员将士发放,这会让官员将士也再度不满。特别是到了年关,朝廷要发发年终奖的啥,问题就出来了。
有人YY在唐朝办银行,那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试问一下,唐朝金银不是货币,铜币又严重不足,没有足够的金属为本位,试发纸币,会引发多大的混乱。整个国家有可能都会瓦解。
看到这种状况,李治心中都有些后悔了,心里面想到,悔不该当初贪图那几百万缗钱的收益。于是将李威喊了过来,李威说道:“父皇,无妨,只要从国库里拨出二十万缗铜钱,这种状况会自动消失。”
不强制,可以引导。
真正缺钱想换现钱用的百姓并不是很多,数量也不大,更多手中有大量金银的人,却是在观望,看,若是朝廷能将这股风波挡下去,那么可以带金银到南方各州县收购货物。不但盈了利,而且凭空手中的金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