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兴唐- 第3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者家族中的礼节,瞧不起东宫其他人,或者压迫其他人。”
“喏。”
郑家的事,也要早点定落下来。东突厥有变,让李威很担心,这不是李治表面能看到的。史书记得不多,武周时好象契丹人与突厥人让唐朝吃了许多苦头,并且东突厥一直没有收回。有可能与母亲对军事不懂,又杀了许多大将有关,但内心之处,从来就不敢小视这次东突厥即将发生的暴乱。未必将突厥人当作自己人,可突厥的地盘必须要占领下来,这叫御敌于国门之外。否则从幽州到河北,从云朔到河东,从丰州到关内,从灵州到灵武,都要开始布置重兵防御,仅次一项,朝廷每年就要付出大量的开支,会远远超过抚恤突厥人的费用。
心中想着此事,东突厥的战报也正好来到!


第523章 静绕珍丛底(上)
之前就到了,但荥阳郑家弟子赴京,李治虽表示了隆重的欢迎,但意味着连强大的郑家都向唐王室开始垂下骄傲的脑袋。是幸事,于是压制下来,宴会散后,郑家弟子送到安置的府邸,李治立即将这份军报送到东宫。
对军事,他与武则天皆不懂,再加上儿子很早就说过东突厥必叛,所以索性不管不问,让儿子能者多劳,做一个决策。
将战报打开,这次反叛也因为李威的提醒,朝廷做了一些御防措施,导致提了一个多月发生。单于大都护府阿史德温博、奉职二部反,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阿史那熟泥匐就是当初投降唐朝,与李世民约为兄弟的突利可汗的后代,阿史德奉职是李治亲自赐名的,意思是格守本职,温博突厥语是临时指挥者的意思。唐朝在漠南置羁縻州,定襄都督府下有阿史德州,后来又置云中都督府,修了一个云中城,城中迁有阿史德族人三百户,此次反叛的重心就在云中城。
阿史德温博本人担任着唐朝定襄都督,奉职则为云中城阿史德族的酋长。这些人皆手握重权,再加上熟泥匐根正苗红,于是前面一叛,消息象烽火一样迅速蔓延了整个大草原,二十四州酋长皆举兵响应,叛兵达到数十万人。
萧嗣业早接到提醒(资治说遣是错误的,萧嗣业本人虽任鸿胪卿,人却在突厥,不在京城,前面反叛,后面就率领着唐朝驻兵与亲唐的突厥兵与叛兵交战),立即与右领卫将军花大智与右牵牛卫将军李景嘉率兵讨伐。这是一员勇将,虽局面很不利,自己的士兵数量又少,但初战依然取得大捷。不过在战报里清楚地写到,若朝廷不发兵相助,难以平灭叛势。
将战报迅速看完,惊问道:“父皇为何压了几天?”
太监不敢答。
这也要怪他本人,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李治认为他胸有成竹,再加上唐朝军队对突厥人有心理上的优势,没有太过在意,所以才压了几天。
又说道:“传几位宰相前来议事。”
然后立即拿来行军地图,在地图上察看地形。
郑宫楚坐在一边没有离开,好奇地看着李威全神贯注的表情。在家族中,听过许多有关这位新皇帝的传说,有好的,有不好的,后来新皇帝登基一番言论,家中几位长者每天都在唉声叹气,多少也说了一些抱怨的话。但也有好的,当初他从青海突围回来,一身大红的披风,从长安到洛阳,无数青年模仿,她的几个哥哥与堂哥哥同样也是如此,身穿紧身衣服,披着红披风,招摇过市,结果被自己祖父得知,将他们喊回来,罚跪了一天。
裴炎等人到来,一个个没有看邸报,对突厥轻视如此!只是好奇地看着郑宫楚,李威也扭头看,没有走,这也是一种表态,我都在东宫了,你虽是皇帝,也要负责我的名誉。
李威刚才说了很有可能,让小姑娘心中担心,刻意这样做的。
笑了笑,也不生气,但也没有做介绍,将战报拿给了诸人传看。
裴炎说道:“怎么会是此二人?”
“怎么不可能,别忘记了阿史德与我们中原人的过节,不过我也疏忽了,万没有想到此人。”
这是指阿史德温博与阿史德奉职以及阿史德这个部族的。
突厥人核心贵族有阿史那与阿史德两姓,阿史那是世出可汗之姓,阿史德是世出后、妃之族。但自从与中原人交往以来,突厥可汗多娶中原帝王之女为后,比如西魏长乐公主,周朝千斤公主,隋朝安义公主与义成公主。特别是隋朝的两位公主,因为启民可汗几乎是隋朝一手扶植上来的,在突厥有着很高的地位,自有随从,另设牙帐,并且能干涉国家政治与军事大权,直接瓜分阿史那手中的权利。就是隋朝末落后,隋公主在突厥依然有很高的话语权。非是后人所美夸的几乎碌碌无为的文成公主所能比拟。
但这样一来,阿史德族人就失去了本身应有的权利。对此,阿史德族人一直怀恨在心。初唐强大,阿史德族人不敢有所忌动,而且这种仇恨几乎连李世民都疏忽了。虽然对突厥人收拢,但为了掣肘阿史那族人,刻意扶持阿史德族人,这些人一到中原,立即授以高官厚禄,包括温博与奉职,皆是长安担任过官员,亲眼目睹了唐朝军队的渐渐衰落,回到突厥后又手握中重权,再接到论钦陵使者的挑唆,立即生起谋反之心。
论钦陵有可能派出使者挑唆,李威大约能猜出来,如何挑唆的不知。但知道这些阿史德族人,唐朝给他们的恩没有记住,却将前朝前代的仇恨记下了。
“陛下,如今之计……”魏玄同说道。
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要紧,得想方设法将暴乱平息下去。朝中这几名宰相,除了崔知温对军事略懂一二外,包括兵部侍郎岑长倩在内,对军事皆不懂,懂的人却正在淮南道巡查。
李威说道:“魏玄同,你立即替我写一份制书,让萧嗣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将叛军拖住,拖得越久越好。”
“喏。”
“薛元超,你立即替我写一份制书,勒令边关各州刺史严加防备,不能让突厥人攻入中原。”
“喏。”
“裴炎,此次叛军多达数十万人,不可小视。而我朝将士战斗力下降,已经不能指望象过去那样,仅派几千几万人,就能建奇功了。因此得立即征召重军,但主帅的人手,你替我参议一下。第一是裴侍郎,他临行前对我说过,西突厥之事,能迅速平定,正好征军需数月时间,返回来时能赶上率军出征。第二个人选就是薛仁贵,青海有黑齿常之、李谨行二人驻守,足以应付吐蕃突变。也能将薛仁贵从松州抽调回来。第三个人选就是我……”
其他人皆不行,黑齿常之也许行,可他的资历无法有能力统率几十万大军出征。再说是一个胡人,朝廷也不会很放心。王方翼也是如此。朝中有资历的人不少,可又欠缺军事天赋。要么就是刘仁轨,刘仁轨青海病退,也不大好意思再率军了。至于他本人,不是说他比其他诸将高明,但作为皇太子或者作为皇帝亲征,对将士的鼓舞,就已经是一种力量。
之所以咨询裴炎,如是父亲下旨,一个个没有疑异,自己下旨,主帅之选,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利益的分配。抬出他自己,是一个表态,不可能每一次行军作战,他都要亲自挂帅的。但人选只有两人,要么裴行俭,要么薛仁贵。
裴炎想了一下,裴行俭是皇帝的嫡系,与自己也不对付,皇帝对薛仁贵似乎不错,可太上皇与太后对薛仁贵更不错,至少此人是一个中间派,但薛仁贵在大非川的败绩,让裴炎也担心,而且薛仁贵的出身,也让裴炎瞧不起。所以思付了一下,说道:“陛下,臣认为还是裴侍郎为妙。”
“就依你,立即替我写两份制书,一份征召大军,一份征召裴侍郎西域事一了,立即返回京城,准备出师大漠。”
“喏。”
“上官婉儿,你立即替我写一份制书,传檄突厥各部,语气要严厉,戒告他们再不悔改,青海吐谷浑的今天,就是他们未来的下场。”
“不可啊,”崔知温立即说道。
不是指不能让上官婉儿写制书,是指不能那样对突厥,突厥与吐谷浑不同,拥有几百万人口,占地极其广大,若真那样做,激起他们死志,想征服更难。
“崔卿,勿惊,我知道轻重。这是一个态度,让一些首鼠两端的部族主动退缩。就是轻松地战胜,也不能那样做。突厥一统大漠已经很多年,享受了无数的奢华,他们贵族都堕落了。一旦扫空,无论契丹与靺鞨、室韦迁入大漠,祸害更大。”
这个靺鞨不是指李谨行的粟末靺鞨,而是指更北方更强大的黑水靺鞨,后来大祚荣率领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治下有许多高丽人,以前高句丽也统治过许多年,所以后来棒子无耻地认为大祚荣是他们国家的英雄。这个说法是不对的。高句丽是高句丽,新罗是新罗,高句丽人大多已中国化,粟末靺鞨在大祚荣没有立国之前,畏惧唐朝强大,举族来附。但黑水靺鞨当年没有诚服于高丽,今天也没有怎么诚服于唐朝,除了这两部外,还有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与白山五部。但每一大部,又分成许多小部,因此现在的靺鞨不是很强大,甚至唐朝都不知道其他五部,只知道黑水部。
李威悄悄派人移种耐寒庄稼失败后,于是又将眼光投放在北方,这才有一个细致了解。以渔猎为主,要么养猪,还种了少量的庄稼,如粟麦,品种也不大好,产量不是很高,但能种植起来,说明就有种植庄稼的希望。可是后来发生了许多事,此事耽搁下来。再说,想试种,不能在唐朝境内,必须在北方。
突厥人虽然有可能是将来的隐患之一,李威不是很担心,担心的是未来蒙古、契丹、党项与女真人种。在他心中的排行榜,女真与蒙古人种是最强大的,好象蒙古人种就是出自室韦,女真人种就是出自靺鞨,那个厉害,就看那个先堕落了。党项正在全力汉化,在么就是契丹。这些部族皆在东北,以渔猎为生,文明又落后,部族又零乱,暂时是没有威胁。然而李威却知道,一旦他们到了大草原,上了战马,这些人种有多大的威力。
不如留着突厥人练练兵。
两人意思截然不同,崔知温也没有从哪里看出来契丹与室韦或者是靺鞨人有多大的威胁,可是皇帝眼光比自己长远,只要不胡来,崔知温也就不吭声了。
几份制书写好,也大约将策略定了下来,几位宰相离开。得准备了。不仅是征兵,物资、武器、盔甲,这是一场很大规模的战役,得从现在就要准备。
李威踱了踱,在沉思,忽然大笑起来。


第524章 静绕静丛底(下)
对东宫的一切,郑宫楚很好奇,看到李威大笑,更象是一个好奇宝宝,问道:“陛下,难道你想出了什么好主意?”
倒不是。
对于大漠,李威半点主意都没有得想。不象辽东,哪怕是西伯利亚,都有办法,怎么说,有众多的河流,有河流就能推行耕种,游牧民族从马背上下来,什么都不是。而且一旦定居,能有效的管事。不然随水草而牧,无论忠或者叛,至少管理就没有办法管理。
而且最奇怪的是北方这片大草原,几乎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冷兵器兵种,不论过去了匈奴、鲜卑、柔然,还是现在的突厥,将来的契丹、女真与蒙古。不是中原兵太弱小,是人家确实很强大,看一看匈奴与突厥人在欧洲中亚的猖獗,或者将来西辽称霸中亚,蒙古铁骑西上,就可以对比了。
没法子!
想要对付,只有让冷兵器作战,变成了热兵器,那时候不是人类身体的凶悍,是武器的强弱,这片土地对中原所带来的危胁才能减弱。
笑,不是指此。
要打大战役了,那么就必须国家财政的支持,国库里的钱肯定不够用了。但倭国使者想来没有多少时间,将会再次返回中原。到时候都在要钱,那个大臣敢对自己倒卖军火提出异议?有了优良的海船,与更强大的武器,这群小倭寇会不会雄纠纠气昂昂,登陆新罗?一个凶残暴虐,没有人性,一个好强嗜狠,从不服输,不要脸面,前者侵略是岛国危机所带来的刻在骨子里的潜意识,后者同样不弱。打不过了,会不会向唐朝低头,会不会也来购买武器?
两虎相争,唐朝还得到了巨大的好处。不仅是好处,还有是一种意识,后人能看到,原来战争也可以这样玩的,不一定非要作战,不但赚到钱帛了,使国家经济改善,还能轻易的灭掉对方。
所以李威很佩服李世民,脑袋不僵化,最有名的一次,薛延陀前来求亲,李世民说了,行,求我家的女子,你懂的。于是这个傻大冒“懂了”,献牛羊无数,在漠北,送到了中原,整整死了一半。本来北方各部族矛盾十分尖锐,再加上这次的剥削,各部纷纷反叛。李世民看到这情况,没有送去女儿,却送去了唐朝的大军。然后垮台了。
失了小信,却使整个国家无比轻松地完成了这场战役,还得了几万头薛延陀主动送来的牛马羊。
突厥人可以留下来,以后继续玩一玩,但无论是棒子或者倭人,这两个民族最好是整个灭族,不然才是将来华夏的最大隐患。
但若没有此次突厥的暴动,想要通过,将武器卖给倭国,或者将来卖给新罗,皆十分困难。有可能许多大臣根本就不会同意,不是掣肘,是他们本来的思想观念就会不认可。
这段时间的成长,以及他本身的性格,还有王安石变法失败,对他有很大的帮助,每一项变革,尽量地少牵动利益的纠纷,虽然不可能,只要一动,就有利益的纠纷,可想方设法减少它,这个思路决定了每次变革性质会十分温和,不仅因为是掣肘,就没有掣肘,这样做,也会减少纠纷与权贵不满,使变革增加成功的机会。
微微笑道:“不是。”
“那陛下……”
“是想到了另一件对国家很有利的事。”说完了,话风一转道:“郑小娘子,你来也来了,我该交待的也交待了,你也看了这么久,听了这么久,足以满足你的好奇心,是该走了吧?”
上官婉儿几女皆是大笑。
郑宫楚小脸儿一红,最后也掩起小嘴儿乐,站了起来,道:“是,臣妾是要离开了。”
然而郑宫楚的问话也让李威反思,不能被动挨打,怎么的,也要想出一个策略来,于是盯着地图看,眼睛渐渐看到突厥人的上方,忽然眼睛亮了起来,说道:“婉儿,你替我写一份制书,让比粟派一名大臣来使东都。”
“陛下,你想抽床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