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兴唐- 第3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倒不急的。一旦丹水渠竣工,朝廷每年可以节省出大量的费用。突厥人也不是难以对付。但必须从现在就要谋划。”
“是。”
“还有一个耕地的主要来源,梯田。梯田投入大,见效少,对此我的看法是不鼓励也不反对。”主要是来自山区的百姓,通过这种耕作方式谋生,其实这种耕作方式,对水土破坏性很强的。但在这时候,山区的百姓不借助梯田,又能怎么办?就是在后世,梯田也没有杜绝,更不要说是唐朝了。
“另外就是河谷两旁的耕田。还有一个重要的耕地,我朝一直没有重视,那就是圩田。长江郁水一带,许多地方适合圈沼泽为圩田。”
李威讲的这个圩田,对唐朝来说,很重要的。大禹定九州,活动的范围从长安到河北,南方最遥远的地方是太湖,却将扬州定为最下州。在后世是无法想像的,正是因为河流密布,雨水又多,泛滥成灾,多处地方是沼泽。沼泽多,湿气必然重。无论从生存,可能环境,都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才将扬州定为九州的最下州。
到了汉朝,最高峰时,人口达到了一亿多,甚至比宋朝最鼎盛的时候人口还要略多,江南还是偏隅的地区。正是因为江南环境没有改造。伍子胥过昭关,换作后世,周围的山也不高,更不险,还不知道有几百条道路可以到吴国。但在那时代就不行,翻过了昭关,只有那么一两条道路,其他地方皆是沼泽,无路可通。
晋朝的第一次将政权南迁,给了江南一次机会。为了生存,终于想到了圩田,在沼泽的四周起圩埂,筑堤圈沼泽为田,加上气候,江南才逐步好了起来。唐朝的圩田多了,但依然远不及后世。
这是很普通的道理,换作后世,大多数农民皆知道的,可在这时代,想法依然有些超前。
刘仁轨思索了一下,道:“陛下英明。”
他的品性有些狡猾,说句不好听的,若没有必然的把握,不是一个君子,是那种明哲保身的大臣。但也要看君王,象魏征不遇到李世民,包拯不遇到宋仁宗,当真是诤臣?也未必!
遇到了李威,种种想法又让他惊叹,这才是让他出死力的真正原因。
“英明不敢说,我年青,想法不周全,还须各位相助。”
“臣自当尽力相助,辅佐陛下打造一个盛世大唐。”刘仁轨忽然伏下说道。
“刘卿,不必,”李威将刘仁轨扶了起来,又道:“不过圩田有很多缺陷。一是圩埂必须高大坚固,否则洪水一大,一旦缺堤,不但颗粒无收,而且圩田中间的百姓无法及时逃脱,又是一场灾难。”
“是。”
“其次是水的蓄与泄,不能阻塞河流的航道,保持洪水浩大之时,水流及时泄往长江,泄往大海。筑圩时,必须保持留下一条通达的航道河道。蓄水也很重要,就是长江,若是水大之时,江堤也有可能不保,上流必须有充足的湖泊蓄住大部分的水流。鼓励百姓筑堤,但有一个总体的规划。”
“是。”刘仁轨老泪都滚了下来。
这才是做实事的皇帝,即使太宗那样的人物,也未必有现在的皇帝想得那么深远。
上官婉儿坐在边上旁听,同样很感动,只是拽着李威的袍袖,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不是说的这个。”
“陛下,臣多想有一天能听到陛下称朕。”
“刘卿,你着相了,只是一个称呼,孝道为首啊。”
“是。”刘仁轨只能用袍袖拭着老泪。
“江南兵患不多,国家没有大变,就永远没有多大的兵患。有了江南的富足,就可以维持朝廷大半的供给。合理的规划很重要的,这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大事。”
“是。”刘仁轨心悦诚服地答道。
此事若行,什么武举与军务监,都没有办法相比的。而且这是互惠的事,争议还很少。
“还有一件事,父皇与母后在我没有登基之前,曾下诏,让我出使河南道。不管是开渠兴修水利,或者江南筑圩堤,都要看一看。江南太远,我不能随便出巡江南。”实际上江南,李威很想看一看的,但作为太子都不好巡查,更不要说是皇帝。继续道:“可是河南道诸州县,我很想看一看,不看不能知道的。为了父皇的诏命,我要看一看。为了国家,我也要看一看。心中没底,就是纸上谈兵。但我想带你一道巡查,你看如何?”
“臣自当奉命。”
“巡查完河南道,我再让你为江南道陟黜大使,巡查两淮江南浙江(钱塘江)、赣水、湘水、沅水、资水,你意下如何?”
“臣自当奉命,”刘仁轨大喜。这样一来,他陪伴皇帝巡查河南道是可以的,不是太子了,是皇帝,出巡河南道没有一个宰相作陪,不大可能的。出巡完了后,再巡查了那么多的地方,最少半年过去,这一次太后给了苦差事,就能逃了过去。但他又担心地说:“陛下,朝堂。”
“刘卿,这种情况下,你让我能做什么事?不如不争,暂时未雨绸缪。”
“是。不过若是那样的话,能不能带上李相公。”刘仁轨还是很聪明的,太后对他印象不是很恶劣,但对郝处俊与李义琰印象很糟糕。要么裴行俭,裴行俭去西域,自己一走,李义琰必然成为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为了皇帝,李义琰要想办法保全的,不是为了李义琰,是为了陛下在朝堂上的羽翼。
“那也无妨,此事非同小可,朝廷派出两名宰相,也是可以。”母亲要保全裴炎,自己也要保全刘仁轨。一旦这项计划能得以实施,再加上刘仁轨以前立下的战功,他的名声如日中天,自己力量也会强大一分。又道:“明天是我早朝,立即宣布此事。你回去后,要立即准备动身。”
能主持大政,给武则天带来许多好处,同样给李威也带来许多好处。
“是。”刘仁轨欢天喜地离开。
“陛下,陛下,”婉儿甜腻腻地喊道。
“婉儿,你做什么?”
“你看一看,”婉儿将裙子掀开,里面是一身白色亵衣,又薄又透,虽然小,但是春光诱人,还是让李威鼻子一热。
“不行啊,你们这几个小妖精,难道想我精尽人……”
婉儿一下子捂住李威的嘴巴,道:“陛下,不准乱说话,臣妾就象陛下所说的一句,想陪陛下一起变老。若是陛下有了闪失,臣妾还不知道这人生有什么乐趣。这件衣服,是臣妾央请蕙姐姐做的。臣妾不是为了蛊惑陛下,只想陛下愉快。”
“我很喜欢。”李威用手摸了摸婉儿娇嫩的肌肤,有些冲动,最难得婉转如此小,就十分懂事。只是远处还有许多太监与宫婢站在哪里准备伺候,强行忍住。
婉儿又说道:“陛下,你真聪明,没有想到太后化解得那么容易。”
李威苦笑了一下,道:“论心思,我不及母后远矣。”
又叹了一口气,母亲越聪明,李威越想和解。他的要求不高的,又不想做一个独夫,只要母亲野心不高,让出一部分权利又如何?可自己怎么样说,母亲才会相信?


第497章 为问花何在(中)
早朝开始。
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在这时代实施民主,对唐朝那将是一场灾难。不是民主,大政的分割,已经是一场灾难。三个人有了主持大政的权利,朝堂被严重分割起来。除了死心忠于武则天与李威的大臣,其他的大臣都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
至于李治,除了少数极个别大臣,暗自垂泪外,基本都忽视了。不是不尊重,眼睛看不到了,身体又一直没有好起来,又有几人能去真正尊重?
但有一门好处,朝堂上进奏的大臣反而很少。
试问进奏能有什么用?到了皇帝手中,一套政策。到了太后手中,又是另外一套政策,不进奏,刘仁轨、李义琰是死忠于皇帝派的。裴炎与薛元超表面是死忠于太后派的。中间派的大臣说的不算!进奏了也没有作用。
太监刚要宣布散朝,李威忽然宣布率刘仁轨与李义琰巡查河南道诸州。
许多大臣不知道内幕,一个个感到愕然,郭正一举着牙笏说道:“陛下,不可,国用困窘,陛下出巡,所需费用高昂。前一段时间,是太上皇下的诏书,那时陛下是太子,时与势皆不同。今天陛下已不用出巡。”
这是一个良谏。
李治留下的底子还是不错的,朝中有许多大臣,做不到朱敬则那种死谏的地步,但有许多大臣,还有一份良知,于是全部应声附和。
“郭卿,此言错矣。不说我,就是以后我的子孙,我还继续让他们时不时的出巡。不出宫闾,如何知道民间疾苦。但是出巡,是察看民间疾苦,不是炀帝下江南,又不是封禅,一定要有多大的排场。韦大夫(韦思谦),你是御史大夫,请记好我今天的言论。出行,是看一看民间,百姓的困难,不是排场,以避免晋惠帝说无粮可食岂不能食肉否的悲剧。所行之处,不得铺张浪费,更不准有黄沙铺道,清水洒尘的事件发生,也勿得刻意建造行宫。”
“陛下,臣不同意。”裴炎立即说道。
这个老家伙肯定不安好心的,可他是宰相,李威这个皇帝还不是真正的皇帝,只好生受着。
裴炎又说道:“国家尊卑有序,此乃儒家治国之本。要么不出行,出行虽是可以节俭,不学隋炀帝,但也不能太过怠慢,以免百姓滋生慢上之心。”
说得似乎很有道理的,皇帝的尊严,正是儒家这个尊卑有序,得以维持的。外国也有皇帝,但不会象中原王朝皇帝那样尊贵,大权集揽。说句不好听的,那只是动物进化到人类的本能,就象猴子必须有一个猴王一样。
李威会不会相信?
首先你这个裴炎,就未必将我这个皇帝放在心中。
李威将桌子一拍,道:“难道裴卿,你想将我关中宫中,做一个秦二世不成?”
“臣不敢,不是反对陛下出巡,国家年光不好,最少不要轻易出巡,以免骚动地方。”裴炎再次说得大义凛然,很能迷惑人心的。
但还是有人知道,岑长倩、郭正一、魏玄同眼中都露出了忧虑。
李威冷笑几声。
裴炎动辄道德大义,但是我也不是昔日陈下阿蒙!
道:“裴卿,我问你,自秦横扫六合,一统八荒后,秦立正朔多少年?汉高祖立汉以后,西汉又有文景之治,汉宣中兴,人口竟然过亿兆,是我朝三四倍。又立了正朔多少年?东汉有光武中兴,废赎奴婢,不可谓仁君矣,又有多少年正朔?到三国,南北朝,隋朝,又有多少年正朔?”
“启禀陛下,此乃有多种原因,有的是主少仆壮,有的是帝君昏庸。因此,最好不立少帝为君,帝王要仁爱百姓。”裴炎从容答道。但还是有意思的,这个少帝,也包括李威在内。三十岁不到,体力是人生的最高峰,智慧却依然生涩。为李治夫妻正名的。
裴炎咬李威的语病,李威也咬住了他的语病,道:“帝王仁爱百姓。那么我问你,何谓仁爱?难道呆在深宫不出行,或者出行,前后巡仗,连百姓都不能面见,就能了解百姓想要什么,欠缺什么?尊卑有序,乃是儒家根本。可是连百姓温饱都不能保障,又如何让百姓谈及爱戴,忠君报国?”
突然大声道:“何为尊,我在青海时,与将士同甘共苦,将士乐为我所用。伏岭一役,一万多将士齐声应喏,愿意为我运负火药自杀冲开一条血路。若是那时候我拿出是太子的身架,将士们会不会愿意那样去做?这个尊,是一种仁爱之威,而不是仪仗之威。杨广出巡,仪仗不可不厚不重,然而呢?不好意思,裴卿,我认为你是在刻意误导我,走上杨广的后路。”
其实问题很简单,李威用了糊名制度,在刁难裴炎。然而让武则天一踢,反过来刁难了刘仁轨。武则天替裴炎解围脱困,李威也必然替刘仁轨化解。但不能直接说出来,于是有了这一场口辨。
又说道:“不但是我,等到我的几位皇子略略长大,我还要将他们准备放在贫困百姓家中生活一两年,暗中派人保护,让他们自幼就明白民间的疾苦。这样以后,才能保证出昏君的机率减少。只是事务多,我一直没有提议。裴卿,你饱读诗书经义,应当知道孟子说过一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才是国家最尊贵的。”
这一句,几乎是振聋发聩。
放在《孟子》里一摆几千年,但有几个帝王敢公开将它说出来。李世民做得不错,也不过说了一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又说了一句,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也没有胆量公开说出,老百姓比皇帝还要尊贵。
说完后,朝堂上几乎鸦雀无声。
李威又说道:“论钦陵与我两次论酒,说天下豪杰,唯有我与他二人耳。我不才,天下英雄豪杰不知凡几,这个夸奖更是不敢受。但至少我现在不算昏庸,还想有作为。可你们不能误导我去变得昏庸。”
又十分有含义,表面是很谦虚的说法,实际上很骄傲的。论钦陵雄才大略,唐朝君臣,已经默认了这一事实。这样的人物,说天下英雄仅李威与论钦陵二人,并且不惜动了近三十万将士围剿杀。对李威是何等的看重。
但有没有提起你裴炎?
“这些年我身为太子,走过许多地方,看过许多百姓。我朝立国已有了好几十年,但还有许多百姓过得很苦,有的连饭都吃不饱,大冷的冬天里,只穿着一件单薄的衣服,有时能活活冻死。我不忍心啊。再看看我身上穿的,所进的食物,所住的宫殿,所用的宫娥内侍。我不忍心啊。边关将士在边关一驻守就是好几年,经常浴血奋战,还要忍受妻离子散之苦。却连一个俸禄都没有,有的家人还在后方过着苦难的生活。我不忍心啊。若不是为了这个尊卑有序,我恨不能将东宫的费用裁去一半,将宫中的所有宫婢与内侍释放回家,合家团圆。”
三个不忍心,终于使许多大臣动容。
李义琰已带头伏下抽泣道:“陛下不用自责,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千古帝王,单论仁爱子民,无几人能及。”
一边抽泣,一边又说道:“几年来臣一直听民间议论,说陛下是好太子,仁太子,终于看到陛下长大了,文武双全,对百姓依然是赤子之心,这是上天宠爱我大唐,要使大唐昌隆万年啊。”
不但李义琰,狄仁杰、朱敬则等人,也一个个举袖垂泪。
裴炎已经无言以对了,正如李威所说,仁爱到了极点,反而是一种严威。
李威一拂衣袖,说道:“散朝。”
大臣各怀心思地鱼贯退出。
有的心中忧虑,有的却是眉开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