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兴唐- 第3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那么你呢,这封信是如何得来的?”武则天向李威问道。
“母后,明崇俨写完了信,让吐蕃的王妃手下,带回吐蕃,准备从松州进入白兰羌,回逻些城。让儿臣手下将士缴获,原来想禀报父皇与母后的,可是事关重大,儿臣也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证明。所以回京前,委托狄侍郎查一查,结果没有想到出来这么多的事。”
这全是托词,武则天又哼了一声,然后眼睛看着这封信。
太可恶了,明崇俨在信中居然将她说得如此不堪,可以想一想,一旦公堂对薄,传出去,天下百姓如何作想。哦,原来将太子扣在青海不让太子回来,是给皇后培养大臣心腹时间,什么时候朝堂让皇后控制了,太子回来后,做皇帝也是一个傀儡皇帝,才让太子回来。仅凭这一条,未必能将她皇后之位废去,但足以让她远离朝政。
连活剐了明崇俨的心思,这一刻皆有了。
“明崇俨没有抓捕,为什么将这些卷宗呈上?”
刘仁轨道:“启禀陛下、天后,臣等皆不知道案情如此重大。因为立场不同,为了禀公审理此案,不为自己立场误导,因此商议退出此案审查,推荐裴相公,主持审破此案。”
武则天知道,立场无关,这是表示相互做的妥让。
又看了一下卷宗,是案情的经过,真正的证据并没有带上来,诏书没有下,他们也不会这么轻易地将这些重要的证据交给自己。
抬起了头,眼睛有些茫然,心中不解,为什么在自己眼皮底子发生了这么多事,自己居然不知,难道自己真的老了吗?
在众人身上扫了扫,看着朱敬则问道:“当年因为你弹劾了李敬玄,是陛下一手力保于你,才有今天的地位,你就是这样回报陛下的吗?”
朱敬则很是惭愧,这与逼宫差不了多少,不能作答。
但李义琰抢在前面说道:“皇后,正是因为报答陛下,所以要替陛下扫荡群邪诸小。朱少卿身为大理寺少卿,查破此案,是他的职责,也是对陛下尽忠。难不成眼睁睁地看着明崇俨的诡计一步步得逞,祸国殃民?”
不想与李义琰争辨,又看着李威,说道:“弘儿,你看一看你父皇憔悴如此,这多半是因为你所逼,这就是你所盼望的?”
李威心中不大同意,我也不想将你们幽禁于后宫之中,还让你们做掌控着大权的太上皇,太后,还要怎么的。但他还是不想辨,说道:“儿臣不敢。”
“你还有什么不敢的?退吧。”
当然,这么大的事情,武则天还要继续与李治商议,不能立即决定下来。几人立即退出上阳宫,可是相视了一眼,夜风吹来,觉得身上皆是冷汗涔涔,刚才看到皇上的愤怒,都气得不作声了。皇后同样留恋不舍。
虽然几人一道谨见,还是担心,会发生不好的事。
“这一次最和平……”裴行俭说道,是指政权更替的,相比于历史上每一次的政权更替的刀光剑影,此次是算很和平的,当然,这个政权的更替只勉强更了一半。
又说道:“明天就会有音讯。”
他们能拖得起,可是皇上与皇后却拖不起。越快对两位圣上越有利,才能越好的将这一次丑陋的真相隐饰。
几个低声说了几句,在天津桥前分散离开。
李威回到了东宫。
李令月也来到东宫,在大床上,与裴雨荷她们盘腿坐下聊天。
唐朝的风俗对倭国影响最大,比如称呼,唐朝称呼要么称官职,要么排行第几,少年就称呼第几郎君,成人后称呼第几郎,女子称娘,比如武大郎,武二郎,十三娘。这一称呼影响很远。还有称君,西门君,姚君,因为简便,不需要知道对方在家中的排行,倭人于是引用过去。
还有从唐朝横刀上发展起来的武士刀,从唐朝插花发展起来的日式插花,以及榻榻米。唐朝的床很象后世倭人的榻榻米,很低矮。
但这张床虽矮,却很大,几女盘坐在上面,也不挤。
看到大哥回来,李令月问道:“大哥,我在内宫听到一件不好的事。”
“什么事?”
“内宫有人称你谋反,”李令月担心地说道。对大哥,她十分崇拜,可父母亲也痛爱她,现在的李令月虽聪明伶俐,心思还是很单纯的,二哥不算,可并不希望大哥与父母走那一步。
“谁说的?你相不相信?”李威怜爱地摸着她的头。
裴雨荷一本正经说道:“殿下,她是大人了。”
李威呵呵一笑,看着李令月,又看了看上官婉儿与韦月,这三个小家伙,小时候很恋着自己。但时间过得快的,一眨眼,盘坐在这里,一个个风姿绰约,虽然青涩,可长成了少女。
道:“是长大了。”
“大哥,我还不想长大,小时候那样,大哥痛我,讲故事给我听。”
“人总是要长大的。”李威又是呵呵一乐,又问道:“今天怎么有空过来?”
“我就是听到一些谣传,放不下心,过来问一问。”
“小妹,你放心,孤行事,不是你二哥,会有分寸。”心里却想到,妹妹还小啊,等她长大了,就绝对不会有这个想法,毕竟她可是未来鼎鼎大名的太平公主。
又说了一会儿话,李令月才离开。
毕竟长大了,再也不能胡闹,要赖在大哥身边睡觉。
裴雨荷这才牵挂地问:“两位圣上说了什么?”
“没有说什么,只是询问了一下案情经过。但若没有意外,明天早上会有诏书下达。”
“那太好了,殿下终于可以做皇帝,”上官婉儿欣喜地说。
是皇帝,可只是半个皇帝,只能说比现在的太子强。看了看诸女,李威正色说道:“记好了,你们每一个人,孤都不会偏爱,可孤不想你们以后为了权利,勾心斗角。这些年发生了许多不好的事,孤十分反感。”
“是。”
主要是说给韦月听的,看起来,她没有历史上的那个皇后可怕,对自己也十分忠心。就是历史上的那个韦氏,起初对老三也是很好的,若没有她,老三不会坚持到登基的那一天。后来是老三宠得太过份,导致的。可是这一次出的计策阴毒,还是让他感到有些担忧。
又说道:“各位不要回各自的寝殿,就在这里陪孤……”
心中有心事,让诸女陪着,算是大床同眠,但没有做什么事。
然后诸人躺下,一个个却在望着屋顶,想着心事,有些期盼,有些担心,难以入睡。
渐渐地,一夜过去,东方腾起了一道红霞,亮光便划破了漆漆夜色,天地间忽然明亮起来。


第482章 天上人间梦里(四)
不上早朝,官员都是天亮后,才到各司当值的。
但有的官员消息灵通,知道了裴行俭、刘仁轨五人昨天到东宫拜见,随后又去了上阳宫,知道有大事发生。
陆陆续续从天津桥进了东城与皇城,在洛阳的各司机构,中书门下主要部门是在皇城,尚书以及大理寺的各个部门是在东城。造成这个结果,也是洛阳皇宫规模稍小的缘故。
但太监立即到各司将各位宰相,以及重臣喊到上阳宫议事。
大事发生了!
到了快中午时,终于一道轰动的诏书下达,皇帝陛下禅让皇位于皇太子。其实这份诏书还有许多推敲之处的,比如皇帝与太上皇权利的分配,说得很模糊,一个称朕,一个称予,一个是诏书,一个是制书与敕书。三品以上官员太上皇除授,大刑狱太上皇处理。是不是诏书比制书管用?或者太上皇与皇帝对四品官员以下除授与皇帝产生了纠纷怎么办?或者大政太上皇与皇帝产生纠纷怎么办?
可是没有人注意其中的区别,只知道皇太子马上就要变成皇帝了。
“谢过父皇母后,”李威接过诏书,站了起来说道。
比他想像的还要满意,诏书破例地让他到武成殿受朝,而不是在东宫。不知道是父亲还是母亲反悔,或者洛阳的东宫,不象长安的东宫,有些小,没有象样的大殿举办上朝事宜,才有的这个结果。
反正该有的,父母都给了。
又说道:“拿五百匹绢与一百金给刘内侍。”
这是打赏宣旨的太监。
既然上位,该低调还要低调,该高调时还要高调的。做了皇帝,也不能立即狂妄。
“陛下,不敢当啊。”
“这是予的大喜,刘内侍收下。”
“喏,”刘内侍喜滋滋地收下来。
但不是立即做皇帝的,还有许多礼制,太上皇要举行禅让礼,新皇帝要举行加冕即位礼。好在李世民已做过一次,有例可鉴。消息传出去,万民欢庆。百姓最关心的,这个朝廷动荡了好久,太子做了皇帝,应当消停了吧?
以至疏忽了另一件事,一道诏书悄悄下发,裴炎主审明崇俨图谋不诡,谋害皇太子案。
诏书上只有这几个字,有的不大好说的,替李威解释了一下,确实有人在谋害皇太子,其他的不用说了。也不大好说,这件案子翻开去,会引起喧然大哗,不但武则天会拖到深水中,连太上皇都会拖到深水中。皇太子可是你的儿子,为什么任用的大臣,或者皇子,一次谋害,两次谋害,三次谋害?那不是许敬宗、贺兰敏之、李贤与明崇俨的错误,而是皇帝的错误。最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你太上皇撑腰,皇太子年已壮,得民心,有功劳,这些人那来的胆子?
若有人再推动一下,朝堂会立即分裂,产生的走向,武则天都无法预料,最可怕的是李威很得将士之心。这也是武则天与李治迅速作出妥协的原因。
很低调地将这个案件迅速审理,证据基本搜集出来,裴炎只是一个走过场,当然,还有头痛的地方,如何遮掩,这很不符合他的“君子之风”。想到这样里,心里将刘仁轨恨得一个大疙瘩。
最后还是用了武则天的借口,明崇俨图谋不诡,相关人员全部流放崖州,却暗中吩咐侍卫,在半路将这一干人击杀。毕竟禅让与加冕大礼将要召开,不好让血腥的一幕在洛阳上演。
最后含羞地来到上阳宫,将事情禀报。
“裴卿,你坐得很好,”武则天说道,想了想又道:“不必过长江,过淮河立即击杀。”
怕夜长梦多的,明崇俨一杀,这个隐患自除。
“喏!”裴炎更加羞愤,这些事做得很不光明磊落,简直是在往自己羽毛上泼墨汁,可不得不做。
一场有可能掀起巨大风浪的大案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处理了。真相又成为历史的一个谜团。
……
六月初六,黄道吉日。
皇太子加冕!
武则天向李首成问道:“洛阳城中百姓现在如何?”
李首成低声说道:“皇太后,此时千家万户皆张灯结彩,欢声雷动。”
很不是滋味,皇太子在民间影响力太大。然后用眼睛看着武则天,武则天表情很平静,说道:“本宫知道了。”
冗长的礼节,进行了很久。到了中午时分,才结束。
坐在武成殿中,看着文武群臣,又看了看父母,李威说道:“父皇,母后,儿臣不孝……”
李治与武则天皆没有吭声。
那怕李威此时伏下大哭,也不会认为他孝顺的。
李威又说道:“但今天儿臣有些事务要宣布一下,请父皇母后先不要离开,若是儿臣说错了,还请指正。”
说完伏下。
既然今天起就登基,就要做出皇帝的表率。但这需要父母同意,否则前面一登基,后面就宣政,一些卫道夫也会认为自己心性凉薄,过于急吼吼的。
李治还是不作声,武则天拽了一下李治的衣袖说道:“陛下,还是听一听,弘儿经验欠缺,为了帝国将来着想,也要陛下指正。”
“准了你。”
“谢谢父皇,”说完了,跟在李治身后,走向正殿,有意挪了挪,挪到武则天身旁说道:“儿臣也谢谢母后,在青海说的话,儿臣铭记于心。”
“你少来,这几年本宫吃了你不少的苦。”武则天在他身上击了一下。
不知是哭是笑,这个儿子一会儿软,一会儿硬,一会儿哄得自己很开心,一会儿小阴刀子刮得嗖嗖的响。不知道他心里面想什么。但这一句表态,还是让武则天有些满意的。
三人来到正殿,所有大臣伏下,说道:“参见太上皇、太后、陛下。”
实际上还是很乱的,名义上只有一个陛下,实际上是三个陛下。
“诸卿平身,”李威说道,在上位者时久,并没有怯场,然后将父母牵到上首,自己才坐下来。
“各位爱卿,大礼结束,国务要紧,有一些我要说一下,也想听听太上皇太后与诸卿的意见。”不能称朕,称予又不习惯,干脆自称我。
终于看到皇太子戴上龙冠,穿上龙袍,刘仁轨立即伏下说道:“请陛下明示。”
“我在青海,曾经与一些将领说过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没有一个动力,上阵杀敌就不会勇敢。没有一个动力,就不会自我反思学习进步。所以各个士子拼命学习,也是想一朝得中高榜,为国效力。是人活着,总有一个动力的。国家也是如此。”
没有想到新皇帝登位后,说是第一句是这样,有些愕然。
李威继续说道:“因此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听各位意见。”
李义琰立即说道:“请陛下指示。”
看到殿下第一次当着所有官员面前,在这种场合侃侃而谈,心中很高兴的。这才是英主的样子。
“就是以后,朝廷每隔五年,制订一个计划,这五年内我们大唐会做一些事,要给百姓带来什么,要给国家做出什么。然后第二个五年,国家又会做出什么。这叫五年计划。另外当年会完成什么任务。这叫一年一个小计划。政务才不会累重,国家才有一个发展方向。”
这个主意也不算高明,换在后世,一个高中生都知道的,往往也是政府忽修百姓的。但大多数国家皆有,不管忽不忽悠百姓,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对国家确实有一些利处。
可是在这时代,诸人还是第一次听说。
一个个再次愕然,然后嗡嗡地议论,有的人聪明,立即想到其中的好处,不由地说:“好。”
李威还得要尊重一下父母的意见,扭过头说道:“父皇,母后,儿臣最佩服的就是你们,创业难,守成更难。特别这十几年,国家灾害不断,然而国家还在发展,是父皇母后的功劳,举之不易。儿臣青涩,这一个主意是对是错,还请父皇母后指正。”
休说武则天,就是李治回昧了一下,也想到了种种好处,心中五味杂陈,过了好一会儿说道:“好。”
诸臣没有反对,李威继续说道:“这件事不用着急,各卿与诸相,请商议妥当后,再制订出来,作为我们大唐的动力。我再说一件事,昔日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