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兴唐- 第3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真感到麻烦,还是假感到麻烦。
但这个韦月居然有这个小手腕,此次回来,长子必然对她刮目相看,又有上官婉儿这个机灵的小丫头协助,几年后,裴雨荷拿什么与这两个女子争?论身世?韦家难道比裴家的门第低?论姿色,裴雨荷拿什么姿色,与长大后的上官婉儿与韦月相比?论帮助,这么小就能帮助长子,况且长大后,裴雨荷又拿什么来争?
脑袋飞快地计算着,是东宫的一个隐患,但对她来说,却看到了一些机会……
顿了顿说道:“李首成,你说本宫想将这个上官婉儿收服过来,你看成不成?”
“她是太子的良媛。”
“本宫知道,难在此处,可若是让她心折,她将是本宫的张辽张文远哪。”武则天看到上官婉儿嘴巴紧,认为她够种,又有才智,起了怜才之心,又想从儿子手中抢才了。


第462章 三千乐指(下)
当然,李首成也知道皇后这只是说说。
不但是上官婉儿,那个狄仁杰,天后似乎也很喜欢,但喜欢是喜欢,能不能收为己用是两回事的。毕竟上官婉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
第二天武则天又找到了上官婉儿,说道:“你还是不想说吗?”
上官婉儿不答。
“那好,替本宫草拟三道诏书,将功折罪。是你最后的机会,拟好了,其罪赦免,拟不好,两罪并发。”
“喏!”
上官婉儿耍了一个小聪明,很管用的,可让武则天也弄得仙仙欲死。立即拿笔,听武则天的吩咐。
第一道诏书是开洛阳的粮仓,用糙米赈济百姓。河南旱情严重,这又要到东都去,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东都。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年,李治与武则天对百姓并不恶。屡屡发生灾情,屡屡赈济,花费了大量的国库。
上官婉儿迅速草拟好了,递给了武则天。看了一眼,“嗯”了一声,说第二道诏书,后日起驾,前去东都,所有重要的官员与东宫女眷,一起随驾到洛阳。这道诏书主要是最后一条。必须将东宫也迁到洛阳。长子回京成为必然,他们在东都,长子在长安,无论是武则天或者李治,皆不大放心。
上官婉儿没有想到其他,这几年,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经常的事,迅速将这道诏书写好。
然后是第三道诏书,一干官员贬放,余党不究,迅速将李贤一案风波平息下来。但是李贤府上一个个出谋划策的仆役,全部斩杀。彻底将这个不孝子的手臂断去。然后责令任何人等,勿要议论此事,否则严惩不怠。
上官婉儿听了大喜,说道:“谢过天后。”
终于将这个混蛋掰倒了,即使被毒打一顿,也是值得的。
“勿要谢,写诏书。”
“喏,”立即将这道诏书写完。
武则天看了一眼,说道:“你再替本宫草拟一封信,到青海,给弘儿,将事情原委说清楚。”
“喏!”小心地站在武则天角度写了一封信到青海。
几天过去,怒气消解,又看到上官婉儿的倔强忠烈,起了爱才之心,这才转变态度的。当然,也不想与长子有太多的矛盾,于是让上官婉儿代写了这封书信。
但真打死了,也就打死了。
现在的人与后世的人想法终是两样的。
上官婉儿只是东宫的一个良媛,在普通人家,也不过相当于一名小妾。难不成儿子为了一名小妾,不顾大局,与自己鱼死网破?
诏书颁发。
精明的大臣,还从秀媚的语言中,听出这几道诏书是上官婉儿书写的,刘仁轨这才长松了一口,立即派人暗中通知东宫。你们不要急,上官婉儿没有事了。
其实大臣们也没有心思,再追究下去。
李贤算是彻底踢出政局,现在关注的是皇后与太子。
太子非是昔日的太子,年渐长,到了能够登基的岁数,文有文治之功,武有南诏青海之功。百姓盼望,将士爱戴,特别是雍王的种种逆行,更使太子功绩与品德,一时无两。
现在的太子,已经完全能够取代皇上。
但皇后也非昔日的皇后,内宫全部掌控,朝堂上还有无数的心腹,加上她的高超智慧与手腕,同样无人敢碰其锋芒。
太子回京成为必然,可是皇后与太子如何相处?朝堂暂时平静下来,然而就象一场更大的风暴在酝酿。
只是高智周很是惭愧,自己是李贤的心腹,皇后不喜,太子也不会喜。诏书上说不究了,可自己仕途也到了头。于是上书,要求致仕。书上立准。退休吧,勉强获得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他这一退,李贤在朝堂上最后一面旗帜,也随之倒下。
车驾开始赶向东都。
可是上官婉儿一直随武则天同行,东宫诸女还是不得见。十分担心,狄蕙找到了狄仁杰。她的义父吗,又在路上,拜访一下不算过份的。
狄仁杰看了看她的肚子,说道:“蕙儿,恭喜。”
二女出身单薄,在东宫,或者将来的后宫,很难有作为。可母以子贵,若有了子嗣,在以后的后宫也能有一席之地。
“谢过父亲大人,”狄蕙脸上绯红。又道:“婉儿她……?”
“婉儿她会平安无事的,”狄仁杰道。既然武则天重新让上官婉儿写诏书,而且这三道诏书,皆是重大的诏书,不象上官婉儿以前写过的几道诏书,都是无关紧要的。比如祭祀,安抚,劝慰,等等。于其说是执掌诏命,不如说是进内宫,给武则天做一个话伴的。可这几道诏书皆是涉及到政治,最后一道诏书,换作以前,北门学士都没有代笔,大多数是武则天亲自书写。
说明皇后这口怒气噎了下去。但上官婉儿脑门子上那个血窟窿,多半没有好清,放出来,会招惑议论。不如将她继续关在自己身边。
大约说了其中的过节,又说道:“此次良媛替太子立了大功,但在皇后身边发生的,既然皇后怒气消解,你们以后不要再议论了,或者再到处求人,反而不美。”
“是。不过父亲大人,良媛这个主意,韦良娣也参与了。”
“韦良娣啊,”狄仁杰眼前浮现着去年那个小姑娘看似无心地问自己的,那一句话。道:“我明白了。”
很是无语,自己当时根本就没有想起来,难怪皇后要生气。一个聪明似妖怪的人(段夫庆手下两个蕃子的供词),居然让两个小孩子耍了花招,换自己心里多少也会不平衡的。况且皇后本非善良之辈。
但是他想到了另一件事,道:“你以后勿必不能轻视那个韦良娣。”
上官婉儿聪明不要紧,她的出身,注定以后顶多成为殿下的一个宠妃,就象自己两个义女一样。但这个韦月一旦有如此智慧,必然影响到后宫,出身高贵,相貌美丽,而且制订了这条计策十分歹毒,可见她的心性。对此狄仁杰并不排斥,东宫之中几女过于柔弱,也需要一个行事果断狠辣的人居中侧应。
“是。”
“回去吧,对东宫几位妃嫔说,上官良媛会平安无事。只要伤疤一好,必然返回东宫。”
“是。”
“还有,对她们说一声,若是没有错,一段时间后,皇上必然下诏书,让太子殿下回京。”
“是,”狄蕙惊喜地说道。
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京城,说不定自己生产时,太子就能到达。那才是一个喜讯。
这时候生产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只要难产,一半的机率,母子很有可能同时亡命。然后是孩子的成长,在一两岁时,孩子是虚弱期,同样也是危险期。所以没禄氏回逻些城后,继续隐瞒赞普的死讯。直到孩子确认平安无事,才能将丧信发布。当然,还要与论钦陵有一番交涉,让这个权贵支持。这样才能让儿子,平安地做赞普。
做了赞普,大义就抓在手中。
李威的奏折,也到了长安,李治不在,送信的信使只好追赶,一直追到华州地界,才将车驾追上。将奏折呈上。
听武则天将奏折读完,李治说道:“宣刘相公谨见。”
对妻子依然很生气,没有询问武则天,直接诏刘仁轨进来商议。
刘仁轨到来,李治将奏折递给了刘仁轨,等他看完后,说道:“刘相公,机会难得啊。”
吐蕃都乱成这个样子,此时正是收回青海的机会。虽然说是兵力少,可以将诺曷钵二十多万子民从灵州往青海一迁移,青海那一个伪可汗必败。青海的事彻底解决。
“陛下,不妥。”
刘仁轨大惊。还想打啊,太子回不回来了?
并且也不需要打,只要扼守住河湟九曲,不时地依据地形,大军未至,对诸羌或者吐谷浑时不时发起一些进攻。吐蕃大军一到,退据各城堡坚守。让吐蕃困窘,逼使论氏兄弟向赞普系妥协。不是芒松芒赞的儿子为赞普,是太子的儿子做赞普。几年后,做一些配合,帮助那个没禄氏将论氏兄弟铲除,无论没禄氏以后如何做,吐蕃少了论氏兄弟,都不足以为危害。到时候,可以不废一兵一卒就可以将青海拿下来。
打一场战役,还是与强大的吐蕃对撞,容易么?
吐蕃固然劳命伤财,唐朝又好到哪里去。几乎半年全国的税务,这一战就生生打完了。若不是太子背负骂名,将许多羌蕃强行迁到中原做部曲,人口损失同样十分惨重。
但没禄氏这件事不能说,说出,有可能皇后会加以利用。
可还有道理,继续道:“青海乘胜追击,是能做到的。然而在我军围剿之下,许多部族转移到各个山谷,想要完全平定,没有几年时光不可能的。只是一些小动乱,虽说噶尔兄弟一时半会平定不下来,可也要不了两三年。那时候青海还没有平定,吐谷浑又不是昔日的吐谷浑,能动用的兵将很少。吐蕃大军一到,战线拉长,我朝救是不救?救损失会十分惨重,万一再来个天灾人祸,就是想救都没有那个能力。不救,只能坐看吐蕃人将青海再度夺回。而且这些族民,皆是太子殿下强迫迁到灵州,对我朝又没有好感。一个新的莫贺又会出现。陛下,三思哪。还是听太子的,青海虽然得到对朝廷有好处,但毕竟根源还是在吐蕃。只是不停地压迫,让吐蕃矛盾冲突加剧,才是上策。”
李治还在犹豫不决。
刘仁轨又说道:“陛下,你再想一想,这一次青海我们唐朝赢得多么侥幸?若是殿下没有从拜岭突围出去,诸位将士必然前来营救。里外大军会全部覆灭。休说九曲,河湟都能失守。就是突围出去,殿下一旦万一有了不幸,三军沮丧,论钦陵率领大军回头再杀过来,青海将士没有了士气,又如何抵挡?或者论钦陵不对付太子殿下,在赤岭西全力对付李敬玄部,七万大军有可能同样覆灭。没有了七万军队,青海这一战,太子殿下还会溃败。再说虽大胜,可是真正属于吐蕃的士兵,被我朝击毙多少,抓俘多少?精锐还在啊。”
这一劝,终于将李治劝说下来。
召集了各个宰相重臣在行宫议事,既然青海暂时平安无事,是不是要召太子回京。这是走一个过场的。是行军元帅,这一战,从太子出发到返回,接近两年,那一个行军元帅也不可能任职这么长时间的。又听了刘仁轨的建议,让黑齿常之总督河湟九曲,李谨行监督党项,薛仁贵留守松州。召太子与裴行俭回京。
很不容易。
终于让太子回京了。
这一条消息传出去,就象长了翅膀一样,许多百姓立即得知,万民欢庆。
这个病皇帝终于下了一道明智的诏书,太子再不回来,朝中还不知乱成什么结果。然后许多百姓盼望着……


第463章 等多时
第一道诏书下到青海时,李威不在。
狄仁杰在信上,怕李威担心,没有多说上官婉儿的事。母亲将上官婉儿重笞,李威并没有得知。可是能从信中看出一些,裴行俭都没有看出的,认为仅是一个巧合。又不知东宫出事宫殿的环境,想是雍王丧心病狂。
李威并没有这样看,任何人能忽视上官婉儿的智慧,他没有忽视。隐隐猜出,这是上官婉儿设下的圈套。不大好问,但知道父亲不久肯定要诏自己回京。
不然,再不诏,自己将此事公布于三军,到时候军情激荡,自己还能强行回京。但这种结果,又是他不愿意的。
轻则开了一个不好的头,重则都能发生内战。
然后等待消息,做了一些布置,再次出击了一次,自己率军,跨过赤岭,一直向南,经牛心堆到赤海,再到大非川,不是为了掳掠的。大非川上经过数次攻击,成了一片荒芜,倒是青草长势很茂盛,说不定几个月后,能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只是看不到几个部族。
这次出击,主要是整合党项军队的。
党项人勇敢,可勇敢的是个体,整体缺少配合,因此战斗力不强。
回到了鄯州城,让他回京的诏书才下达。
召集了黑齿常之、李谨行二人到鄯州来议事,二人以后呆在青海,主要宗旨还是为了战争做准备的。可是内部建设同样更重要。要嘱咐一番,裴行俭说道:“殿下,勿留,速回。”
李治慢腾腾地下诏书,刘仁轨信却提前到了青海,就说了这二字,速回。
李威信上说得很清楚,青海要维持现状,不损国力,继续战斗时,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又有内宫丑闻发生,然而李治迟疑不决。若是想建青海之功,倒是不怕,就怕皇上内心之处,仍然不想太子回来。
事情一过,更不会召李威回京。说不定过了一段时间,想一想,又能扶持一下老三李显上位。有的乱。所以说速回,迟担心有变。
黑齿常之也劝道:“臣心里面清楚殿下计划,若做得不好,殿下可以通过书信往来,指出臣的不对之处,臣加以改正就行。殿下,还是回去吧。”
都到了四月初,皇上又到了洛阳,赶到东都,快接近五月。时间拖一拖,皇后力量增加一份,不大好说,但黑齿常之等人心中也急迫。
“那么黑齿将军,李将军,青海交给你们了。”李威说完,与裴行俭立即带着五百名侍卫,上了路。
党项各部闻听后,想来相送,可李威已经走了。然后捶胸顿足,大声嚎叫。黑齿常之只好安慰,知道,大约有可能会舍不得。圈起来,是得到很多好处的,至少不象以前那样,承受吐蕃人沉重的剥削。甚至许多党项人,学习中原人的耕作,也开耕了一些田地,种了麦子,种了麻,收成没有上来,但秋天生活会更加美好。还有的机灵的党项人,利用唐朝对少数部族的优惠政策,与汉人交易,赚了一些小钱。
生活一时半会恢复不过来,可能看到一个美好的前景。
但他们实际内心,还想太子回京的,最好能立即担任皇帝。只有太子担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