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兴唐-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习八锦段最着重的反而是呼吸吐纳,这对肺部有很好的帮助。
不管什么原因,肯定与佛祖没有半点关系。
没有较真,自从穿越而来,对鬼神,他也不敢说不信了。微笑道:“谢过伯母。”
“这是份内的事,不用谢的,”杨敏说了一句一语双关的话,又低下了头。
李威看着这个美貌的便宜未婚妻,不会说发花痴,马上就如痴似狂,但也没有太反感。只是碧儿好,还是这个杨敏也好,岁数太小,让他充满了一种罪恶感。
但也是无奈,这个时代少女一般在十五岁左右,而且还是虚岁十五岁,都结婚了。想找岁数稍大一点的,基本都身为人妇,李威对人妻不反感,但绝对没有人妻情结。
想了想,说道:“过几天,我到你府上看望一下伯母。”
杨敏惊喜地抬起头,说道:“殿下,真的假的?”
“不打逛语。”
“哦,对了,妾身绣一个绣帕,送给殿下,还望殿下不要显粗陋。”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香帕,上面绣着几株树木,一块石头,一丛小草,石头上坐着两个青年男女,正抬头看着天上的银河。同时右上方还有那首《鹊桥仙》。
绣工很好,图案绣得栩栩如生。
那个香囊是杨夫人代办的,但这个香帕却是她亲手刺绣的。为了绣这个香帕,连熬了三个晚上,最后一晚,让杨夫人发现了,笑咪咪地送来燕窝汤,给她补身体,让她羞得差点钻地缝。
她十五岁,不大,但在这个年代,也不算小,基本开了心智,那天问歌声里那个她是谁,李威答道是碧儿,她心中有些失落。后来托人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个碧儿之所以让李威说出如此话的原因。人家这几年不论李弘病得多重,或者那个瘵病会不会传给她,都呆在身边服侍。换自己都做不到。
既然认定了“目标”,又不在身边,只有另寻途径,与这个小宫女竟争,于是想到了绣这个香帕的主意。
古代女子传情,无非就是送香罗、香囊之类的事物。他们订了亲事,再过几个月,就可以大婚,也不算是丑事。
其实这也是小姑娘心性,按照规矩,只要她格守本份,顺利做成太子妃,说不定以后是皇后,天下之母,一个小宫女值得竟争么?
李威接了过来,帕子的布料是上等的丝绸,拿在手里滑软腻人,帕子上还不知道这个小姑娘撒了什么香料,一股淡淡的香味,立即扑入鼻子。叠好,放入怀中,又说了声谢。
“不用谢,只有殿下平安,妾身心中比什么都开心。”
碧儿看到他们勾勾搭搭,没有好气地在旁边插道:“如果殿下不平安,那么也不开心了,更不会来看望了。”
杨敏脸色一下子变得苍白起来,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矣。以前妾身是做错了,但现在已经明白过来。再说,妾身绣这幅罗帕,那时候还没有听到太子身体逐渐康复的消息。”
“碧儿!”看到碧儿又要还嘴,李威喝了一声。不过他也知道,碧儿吃味仅是一小部分,她还没有野心,阻止自己娶太子妃的地步,主要以前杨敏给她留下的印象太恶劣了。
不过这样下去,还是不行的,得找一个机会,与她好好沟通一下。
正想着,忽然听到嘤咛声,扭头一看,杨敏委屈地哭了起来。
李威不由地拍了一下头,自己还努力生存,争取平安地做一个皇帝,以后好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如果李治知道他有这个宏大的目标,会不会立即将他太子之职废掉?),没有想到这一个妃还没有呢,就开始争风吃醋,一哭二闹三上吊的哭已经出来了。以后真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怎么办?
他想得太简单了,后宫中岂只是争风吃醋?


第011章 平安香帕 祖先鲜卑(下)
“太子,崇文馆喊你过去进学了。”碧儿进来禀奏道。
皇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太子教育关系到国家前途,唐朝对太子教育很重视的。
除了请重臣名儒担任三师三少、太子宾客、左右庶子等职外,还有左右春坊的官员协助教育太子。另外还有侍讲、侍读、对话。侍讲和侍读指廷臣禁中在皇帝或皇太子面前讲授,对话是指侍讲与太子彼此设疑问难,论经讲史。后者才是真正的老师。
最恐怖的是李世民给李承乾的师资力量:李纲、张玄素、于志宁、杜正伦、孔颖达、魏征。但后来结果,嗯……
再看自己的,大名鼎鼎的李绩是自己的太师,崔敦礼、于志宁、许敬宗分别担任过自己的少师,宰相刘仁轨、戴至德、张文瓘、郝处俊以及李敬玄分别担任过自己的太子宾客、左右庶子。
无一不是近来的名将或者名臣。
当然,正式教育他的不是这些人,而是唐朝的各个大儒,比如今天给他讲《周易》的博士郑策。
李治对李弘教育管得更严,就是监国了,依然在继续进学。
前几天大病一场,进学放下了,现在不但那次风寒好清了,连原来的瘵疾,都在开始好转,自然要重新进学。
其实李威也想进学,这几天一直在用功,还有李弘原来看书时,略略有些批阅,对他也有帮助。不过不懂的地方很多,特别是象三本《礼》,枯燥,《尚书》,晦涩。依然有很多看不明白的地方,他画了记号,就准备等进学时,向这些博士提问。
不过也不能着急,首先自己得抱一下佛脚,不然原来一个好好的博士生,现在居然向导师提问,一加二等于几,导师会怎么想?
在碧儿带领下,来到崇文馆。
碧儿知道李威得了失魂症,大部分人都“认”不出来了,向李威低声做了介绍。
两位侍读,两位对话,还有一位侍讲,也就是今天的主角,来自荥阳郑家的大儒郑策。
李威走了过去,恭敬地施了一礼,说道:“见过郑先生。”
郑策最善长的经义就是《周礼》,本来这些大儒就很古板,再加上李弘喜欢学习这些古板的礼仪,估计那些莫明其妙的事,就是读这些不知变通的礼书造成的。或者多看看《春秋》,特别是《公羊》,李弘会变得更变通一点,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拿起笔杆子当火炮,直接对老武开火,将义阳与宣城公主这个马蜂窝捅开了。
这些书呆子,甚至看到李弘越古板,反而越开心,根本不知道自己这样教下去,是直接将李弘推到火坑里。
道理李威懂,但不得不学,而且这三本礼书必须要学得精通,否则就是用失魂症解释,都瞒不了武则天的法眼。武则天与李治到了洛阳,不幸也是幸,不幸不能在身边交好关系。幸的就是自己有时间将这些漏洞及时弥补过来。
“太子殿下,听说你得了失……?”
失魂症就是失忆症,后世有,这个时代也有,有的轻有的重,严重的同样惨不忍睹,甚至前面做事后面就忘记了,李威也没有掩瞒此事,甚至还有意让这件事声张出去。
一开始东宫一些官员很是不安,后来看到李威表现如常,连刘仁轨、戴至德这些将相都交口称赞,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来。
“郑先生,只是烧了一下,是忘记了一些东西,不过没有关系,过几天就会好起来,这几天已经记起了许多事。”
“那就好。我们今天从《周礼·夏官》开始吧。”郑策开始讲课。
讲完了,李威问道:“郑先生,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蕃畿。此句何解?”
这一句还真让李威头晕。刚才郑策讲得又快,还用文言文讲解的,当然,比《周礼》上的文言文要浅显易懂多了,李威还是不明白,所以提问。
“此乃……”郑策开始摇头晃脑讲解。
虽然这些人大多是迂腐之徒,但能进入东宫替他讲解的,肚子里确实有些学问。
李威又放下架子虚心学习,不懂的地方立即提问,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原来读《周礼》时,许多不明白的地方渐渐明白过来。
当然离精通还很遥远,不是明白大约意思,还有理解里面的每一个字的微言大义。
但李威本来就有很好的底子,又是成年人,心智成熟,无论是他或者是李弘,天资都不错,真学起来,也是很快的。
学的人认真谦虚,讲的人喜欢不留底子,不知不觉的一天过去了。这一天李威收获很大,尽管他认为学了一大堆毫无作用的东西。
天色临近黄昏,一名太监过来了,底声说道:“洛阳的圣旨。”
哦,难道是李治要召自己前往洛阳了?
李威走回寝宫,换了一个太监,这个太监更老,大约快到六十岁了,李威施礼。
太监道:“不敢当,太子殿下接旨吧。”
李威伏下接旨。
太监开始打开圣旨诵读:“汝自幼时,朕聘儒者,教汝大义,便汝为天下所望者。自昏狂东宫之位,经多岁年,鸿儒教之,朕亦教之。侥幸谨慎,八方微德,任汝监国。监国者,观摩各位相公理政事也。”
不用说这是李治亲写的圣旨,或者武则天代笔,李治口叙的圣旨。不过上来,言语并不激烈,象是叙事一样。可接下来话锋便转变了!
“罔思恭顺,何谓孝道!百姓孝道,父母双亲。君王之孝,天下顺治。汝者何言,妄费朕心,京兆国家心腹也,丢心腹不顾,欲顾东都,汝令朕失望也!”
李威晕了,自己不就是拍了武则天马屁嘛,可多少也顺带着拍了你的马屁,何必给自己戴一顶大帽子。长安,国家之心腹,你也知道,为什么去洛阳,就算这一次前去就食,以前没有旱灾时,你还不是时常去洛阳?
“汝自幼时,朕教汝学,其后数百大儒教尔。何为学?汝作何诗,汝乃村野莽夫也?”
李威吐了吐舌头,乖乖冬冬,这十一二年时间,有几百个大儒教过李弘,果然是太子啊,好大的手笔。不过冯玉祥也不算是村野莽夫吧。郁闷万分,本来是想修复关系,拍拍马屁的,没有想到拍到马蹄子上了。
不过这也给他提了一个醒,以后自己作诗也好,还是将别人的诗赋拿来也好,千万不要拿那种很白的。事实也是如此,唐初诗人王梵志写的诗质朴讽刺,流传很广,可因为太白,被正统视为下里巴人。但实际上这时候说话,已经与后世的白话很接近了,可写诗好,作赋好,写奏折也好,千万不能来个改革,弄个白话文出来。没有人领你这个情,反而立即将你扫之出门。
但这不算激烈的,下面的更激烈。
“……汝与各位爱卿言讨国事,朕喜之。然朕问汝,汝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汝是何人种!朕闻惊心,恨临汝前,笞汝百杖,方消朕心头之恨也……”
下面训斥的言语更是激烈。
李威听了冷汗涔涔,那天只顾说着快活了,也是事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吐蕃如果不是唐朝开头的扶持,以及文成公主下嫁,带过去数万工匠,怎么有后来的兴盛强大。可是吐蕃是怎么对待唐朝的?宋朝支持金国与元蒙,使他们翻身农奴把歌唱,结果呢?唐朝培训倭国各种人才,使倭国迅速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年代,后来呢?
但就忘记了一件事,李家的祖先鲜卑人的血脉远远多过汉人血脉。李渊只有一半汉人血脉,妻子又是鲜卑人,算起来李世民只有四分之一汉人血脉。长孙皇后一大半又是鲜卑人的血脉。推算下去,李治身上的鲜卑人血脉依然占了四分之三。就是自己,也占了百分之四十的鲜卑人的血统。
因此,李世民让胡人称为天可汗。不过李家入主中原,却是以汉人自居的,安置胡人时,也是让胡人居于边境,以夷制夷。
但这一节不能公开,特别是自己。
难怪李治会勃然大怒。
太监念完了圣旨,李威说道:“儿臣知错了。”
送走了下旨的太监,李威阴着脸,在思考。权谋之术,他懂得不多,可也看过一些历史书,也分析过一些事例。当然,那是皮毛。但心志还是有的,越想这事儿越不对头。
自己就是抄了一首白话诗,可抛去白话不题,这首诗本身情真意切,顶多呵斥一下,说不定便宜父亲与母亲会偷偷乐呢。再说自己插言吐蕃的议论,也是为了唐朝好。
顶多淡淡说了几句提议,并没有插足定论,更没有借机与刘仁轨这些权臣攀交感情,拉拢人心。
难道是因此,父亲猜疑自己有野心了?
晕了,自己真要自污才行?这肯定不行的,自己长大成人了,父亲会有猜疑,这是勿用置疑的。但总体来说,他还是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千万不要沦落到了李承乾那种地步。不然也不会让自己“监国”。只要自己自污,说不定马上他真会雷霆万钧,将自己废掉了。
※※※
“陛下,今天臣妾陪你到上阳宫去看看吧,听说上阳宫里面万花齐开,景色着实迷人。”武则天说道。
“朕今天头有些痛,没有心思去了。”
武则天听了没有作声了,丈夫头痛病越来越重,眼睛也大不好,让她很担心。
沉默了一会儿,李治又说道:“朕还担心,那道下给弘儿的圣旨,是不是言语重了一点?”
“臣妾倒不觉得。”
“其实弘儿仁孝,几个儿子当中,只有他最象朕了。而且听到京兆快报,说弘儿那个瘵病似乎好转多了。朕其实心里很开心。你再看看这份奏折,”李治将姜恪刘仁轨他们合力写的长长的奏折拿出来,里面不但没有抹杀李弘在中间的功劳,相反,大大的称赞。
“正因为这样,教导更要严厉,否则得意忘形,非是国家社稷之福。陛下,如果论聪明,弘儿能如隋炀帝聪明?”
“不如。”
“那就是了,谦受益,满招陨。臣妾下了一道懿旨询问,他居然赏赐臣妾近侍五百匹绢。皇太子啊,怎么能学这些邪门歪道。”
这件事李治也知道了,但懿旨中某些内容,武则天略过不提。李治也不知道儿子贿赂武则天派过去下旨太监的真正原因,以为是想收买这个太监,让他多说好话,好召往洛阳的。因此说道:“他也是孝心。”
武则天又沉默了一下,说道:“孝心不假。这一次他大病一场,得了轻微的失魂症,似乎忘记了一些事情,虽然问题不大,心智也比以前更开窍。但正是这一点,让臣妾担心不止。所以让陛下下严旨驯斥,让他戒骄戒躁。”
才听到李弘得了失魂症,李治同样很担心,但消息源源不断传来,说太子失魂症不明显,并没有造成什么影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