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青坊老宅 作者:杨黎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园青坊老宅 作者:杨黎光-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回到家里,张和顺将提包交给了老婆,钟贵珍提着包就进了厨房。二进的厢房有上厢房和下厢房,张和顺一家住了西边的上下两间厢房,把两间厢房中间的过道和一部分连廊隔起来做厨房,这样可以从上厢房里进入厨房。所以张家厨房有得天独厚的隐秘性,今天,张和顺包里有好东西——几只大闸蟹。宜市地处长江边,每年金秋季节都是螃蟹最肥美的时候,人们只知道阳澄湖大闸蟹有名,却不知道宜市的红毛大闸蟹也是中国的四大名蟹之一。大闸蟹不是一般人家经常吃得起的东西,今天张和顺包里的几只大闸蟹可没花钱,是一位做水产批发生意的老板硬塞进来的。张和顺偶然也接受别人的馈赠,当然要看是不是可靠的人。
  钟贵珍做饭的时候,张和顺要在床上躺上一会儿,每天如此。其实他的工作并不很忙,更谈不上累,每天等老婆做饭的时候躺在床上小眯一会儿,是他的一大人生享受。老婆把饭做好了,端上了桌,这才喊他。
  今天,因为在大门口见到杜媛媛,杜媛媛对他很热情,他有点兴奋。杜媛媛对他热情,张和顺心里有一点底,他知道杜媛媛这一段时间在倒腾所谓“大阪西服”,其实就是日本旧西装。这些旧西装来路不正,工商局正在管,见着了都要没收销毁。杜媛媛和他套近乎,一定是有事要求他。张和顺知道,杜媛媛万一有麻烦,自己未必帮得上忙。自己的管辖范围,主要就是那个市场。可他对杜媛媛又有点心痒痒的,刚才她和自己离得那样近,她头上洗发水的香味直冲他的鼻子,使他有点心猿意马。张和顺躺在床上,假寐中,还在回味刚才的感觉。
  “吃饭——”老婆在耳边轻轻地叫了一声。张和顺睁开眼睛,看到老婆已经把饭摆上了桌子,正中就是那几只蒸得红红的大闸蟹,旁边还放着陈醋泡着的生姜丝。儿子已经迫不及待地坐在桌旁,但张家的规矩,张和顺不上桌,谁也不敢动筷子。
  大闸蟹正好三只,一人一只。老婆想把自己的一只留给出嫁女儿,张和顺不让:“吃,别管她们,过两天再说。”
  张和顺不是不心疼女儿,而是不喜欢女婿,他说女婿是个不务正业的“烧包”。
  张和顺看见房门还有一道缝,就示意老婆去关上。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张和顺小心谨慎,老婆钟贵珍也是,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的。所以,张家虽然在老宅里是最大的官,但却不怎么张扬,只是日子过得实惠。正是因为生活水准高和自己的职务有关,所以,每当吃好东西,都要关起门来。
  不会吃大闸蟹的人,一般都喜欢吃母的,因为母大闸蟹黄多。其实真正会吃大闸蟹的人,在不同的季节喜欢吃不同的大闸蟹。例如,在菊花开的时候,就是吃公蟹的最好季节,这时公蟹不但肥大,而且腹中有着一层厚厚的蟹膏,也叫蟹油,这是大闸蟹身上最精华的东西,味道也最鲜美。
  张和顺拿起碗里的大闸蟹,老婆和儿子才跟着动手。这时,钟贵珍突然想起,应该给丈夫倒一杯黄酒。吃蟹就要喝黄酒,虽然张和顺不太会喝酒,但高兴时也是要喝一两杯的。钟贵珍马上去拿来一瓶黄酒,给张和顺倒了一杯,此时,张和顺已经打开了蟹壳,果然腹中充满着厚厚白白的蟹膏。张和顺把姜醋倒在蟹膏上,一口就把蟹膏咬了一半,惬意地享受着口中的美味。
  钟贵珍突然想起一件事,她对丈夫说:“我今天碰上谢庆芳了,她告诉我,齐家大先生在医院里还没有醒过来。”
  张和顺正在聚精会神地品味着大闸蟹,听到老婆说到齐家的事,
  就问:“齐社鼎查出是什么病?”
  钟贵珍说:“我没有问,听说是不能说话了。”
  张和顺说:“不能说话?那是脑溢血。”
  钟贵珍说:“他们都说是被狐仙吓的。”
  张和顺说:“扯淡,哪有什么狐仙,有谁见过狐仙?”
  钟贵珍说:“那天晚上在场的人,都看见说不出话的齐家大先生用手写出来的。”
  张和顺说:“那是曹老三闲得没事,编着故事吓人的。”
  钟贵珍说:“编着故事吓人?曹老三就是对狐仙不敬,才把手给切了,你看他现在手吊在脖子上,人完全蔫了。”
  张和顺将吃完的一只大闸蟹脚“叭”的一声,扔进了盘子里,把钟贵珍吓了一跳。
  张和顺擦了擦手说:“净听别人瞎扯,反正我不信。我是国家干部,不能相信迷信,你们也不要在外面乱传。”说着,他耸着鼻子闻了闻,问:“什么味道?啊?这是什么味道,这么臊?”
  钟贵珍有鼻炎,对味道反应迟钝,说:“什么味道?我怎么没闻到?”
  一直低头吃大闸蟹的儿子张平安也抬起头来,耸耸鼻子说:“妈,我也闻到了,是不是我们家厨房里有什么东西臭了?”
  张和顺说:“不是臭味,这是臊味!”
  闻了这味,一家人没有了食欲,分头在房子里找,厨房里,桌子下,床底下,都没有发现有臊味的东西。张平安还端了一把椅子爬上去,看了衣柜顶上,也没有找到这种味道的来源。
  张和顺感觉味道是外面传来的,就打开了房门。看见对面朱银娣家两口子也站在厅堂里,朝着他们家这个方向望着,好像在议论着这臊味是从哪里来的。张和顺赶紧把门关上了。
  那股味道似有似无,当你耸着鼻子找它时,好像它又没有了,当你怀疑自己的嗅觉时,它又真真切切钻进你的鼻子。
  味道慢慢浓起来,好像在顽强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其臊无比。仿佛是一股液体,慢慢地把老宅淹没了,把老宅的人也淹没了,缓缓地流进了鼻孔,辣辣的直冲脑腔,接着人心发堵,头发晕,眼睛都睁不开了。
  老宅里的人都出来了,没有出来的也从家里伸出头,吱吱喳喳,议论纷纷。有人拿着手电筒,翻腾那些堆着杂物的角落,在老宅的角角落落里找,从前进到后进,再到后院,到处都是翻找的人。
  翻了一个多小时,几乎把老宅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到臊味的来源,而此时天已经黑透,臊味慢慢地淡了。
  昏黄的灯光下,只见老宅里人影憧憧,空添了一种神秘的气氛。
  这时,有人恍然大悟地惊叫一声:“是狐臊吧?!”说完又立刻把自己的嘴捂上了。这一叫,仿佛一声惊雷,黑暗中的人们,禁不住吓得头皮一麻。大家不约而同地把这臊味和齐家大先生还有曹老三的事联系起来。人们纷纷散去,悄悄地回家紧闭房门了。
  是夜,整个老宅死一般的沉静,连猫儿叫春的声音都没出现。那股叫人昏昏欲睡的臊味,过了子夜才渐渐消逝了。
  ·6·
  第六章
  程基泰跟着香港来的黄先生走出园青坊大街,在街口牌坊旁边看到一辆枣红色的桑塔纳轿车。园青坊虽然被称为大街,汽车却开不进来,就是因为街口这个石牌坊。这座牌坊卡在街口,把整个大街像一个口袋扎起来了。当年它不影响园青坊大街走马车,过轿子,跑黄包车,可今天汽车就开不进来了,这也是市里要拓宽园青坊大街的原因之一。
  黄先生上前拉开车门,请程基泰上车,程基泰弯着腰就往里钻,结果一下撞到了车门框上。黄先生赶紧上前用手护着车门,程基泰这才钻进了轿车里。
  程基泰是坐过小轿车的。当年在爷爷奶奶身边当“小开”的时候,家里有一辆黑色的福特牌小轿车,还有一个司机。每当陪着爷爷奶奶坐车外出时,他都很兴奋,司机一拉开车门,他“噌”的一下就钻进去了。可今天他忘了,成年人坐车要像黄先生那样,屁股先进去,然后身体再进去,才不会碰头。也难怪,几十年了,程基泰只坐过公共汽车,小轿车只是看一眼而已。
  轿车开动的时候,程基泰有一种回到“小开时代”的兴奋,他下意识地孩子般颠了颠屁股,毕竟是上了年纪,一颠,感到有点头晕。他赶紧闭上眼睛,更晕,只好又睁开。看到黄先生正侧脸看着他,不好意思地朝黄先生笑笑。黄先生拍了拍司机的椅背,说:“师傅,开慢一点,让我看看街景。”
  程基泰正襟危坐,陪着黄先生看街景。这里人车不分道,马路上行人、自行车、大板车,和挑着担子背着包的行人混在一起,正是傍晚归家时分,人们都匆匆而行,司机不停地按着喇叭,但是没有人给他们让道,轿车只能走走停停。好在黄先生不着急,真的饶有兴趣地看着车窗外的情景。
  程基泰每天都在这条街道上行走,对马路上的情景太熟悉了,他没有黄先生那种兴趣。但看着看着,感觉就变了。坐在舒适的车里,享受着空调,看着窗外行色匆匆满脸油汗的行人,他心里突然有一种人上人的感觉。这时,他看到邻居成虎骑着自行车从轿车旁驶过,便抬手想跟成虎打个招呼,虽然车外的成虎也朝车内看了一眼,可他哪能想到轿车里坐的是程基泰,没有任何反应地骑了过去。
  黄先生笑笑:“熟人?”
  程基泰有点尴尬,说:“是的,是的,我的一个邻居,他没有看见我。”
  车子穿过商业街,开过一个高坡,朝江边驶去。程基泰又看见了老宅后院的邻居,在搬运公司拉板车的孙拽子。只见他一个人拉着一辆大板车,在昏黄的灯光下,正从坡下往坡上拉。孙拽子是个残疾人,只有一只胳臂,右臂从上臂处断了。此时,他用那剩下的一小截右臂扶着一只车把,左肩上板车的拉绳像套辕一样,深深地陷在肩膀上的肌肉里,左手紧握着另一只车把,弓着身子艰难地把板车往坡头上拉。
  程基泰想,人和人真的不一样啊,坐在车里的感觉真好。
  轿车拐弯进了江边的一个小岛,进了宜市最好的一间宾馆——迎江宾馆。迎江宾馆是市里惟一的涉外宾馆,早先是专门接待中央和省里领导的。宾馆坐落在一个小山上,从房间的窗户,可以看到太阳在江面上朝起夕落,所以叫迎江宾馆。改革开放以后,所有从港澳来的客人都被安排在这间宾馆里。宾馆不大,涉外部分是一幢四层的小楼。虽然只有四层,但却有电梯。这是程基泰平生第一次坐电梯,当电梯门关上的时候,他有一种飘起来的感觉。走出电梯,程基泰两眼一抹黑地跟在黄先生的后面,脚踩在厚厚的地毯上,没有一点声音,仿佛踩在一堆棉花上。走廊的两边墙壁上是一排壁灯,发出黄黄的光,那种晕晕的感觉又上来了,他突然想扶着墙壁站一会儿。正在这时,黄先生打开了一间房间的门。
  这是一个套间,窗户朝南,外边就是长江。黄先生打开窗户,一股清新的江风吹了进来,接着听到江水“哗哗”地拍着江岸的声音。套间外面是一间会客厅,厅里一圈沙发,沙发是浅黄色的,黄先生请程基泰坐,程基泰一屁股坐上去,身体立即深深地陷了进去,使他有一种被淹没了的感觉。
  黄先生从里间拎出一个半新的旅行箱,说:“这是程小姐托我带给你的。”接着,他又拿出一封信,递给程基泰:“这是程小姐给你的信。今天去找你的时候,怕一时找不到,所以箱子和信都没有带上。”
  程基泰接过信,一看信封上那七歪八扭的字,就认出是女儿程翠玲的。程基泰从信封里抽出一张纸,信写得很短:
  爸爸:
  我是翠玲,来人是我的朋友黄瀚浩先生,他到内地来旅游,顺便来找投资的机会。请你尽可能地给他提供帮助。具体情况他会告诉你。
  我到香港来找爷爷了,可是过去你跟我说的那个地址,现在是一幢几十层的高楼。我问了大楼的保安,他们都没听说过爷爷的名字。请你在家里再找一找当年爷爷从香港寄来的地址,交给黄先生,他会尽快传真给我。
  我在香港一切都好,不必牵挂。等找到爷爷,我会马上告诉你。托黄先生给你带了一点东西,另还有两千元港币,请查收。
  女儿翠玲
  程基泰看着女儿的信,原来女儿真的到香港找她爷爷去了。虽然她让自己伤透了心,可自从失踪以后,自己也是日思夜想,今天她突然从天而降。女儿好像长大了,信中对自己也有几分关心和体贴,还带来了东西和钱,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
  程基泰和父亲在解放初期还一直保持着联系,“三反五反”运动以后就断了联系。现在几十年过去了,他根本不知道父亲还在不在香港。不过尽管搬了好多次家,他还保存着当年父亲和他通信的地址,也曾告诉过翠玲,翠玲可能就是凭着这个地址去找的。其实,改革开放以后,他也曾悄悄往这个地址去过信,但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回音。后来他想,也许因为自己搬了几次家,父亲想和他联系也找不到他的地址了。
  黄先生在一旁说:“程先生,程小姐要的地址,您回去好好找找,找到了就交给我,我可以从宾馆发传真回去。很快的。”
  程基泰这才想起女儿在信中的嘱托。他问:“黄先生,您到内地来想寻找什么样的投资项目呢?我可以帮您打听打听。”
  黄先生说:“好呀,先不急。我准备在内地走一走,看一看,有投资机会,随时都可以谈。”
  程基泰说:“好呀,那您先在宜市看看吧,我们的周边有好几座名山,像佛教圣地——九华山,还有黄山、天柱山,都是名山。”
  黄先生笑笑:“我血压高,害怕爬山,倒是对古镇古村有兴趣。”
  程基泰说:“那就更方便了。宜市周边的县是徽商故里,那里有好多保存得很好的古村落,只是交通不太方便。”
  黄先生兴奋起来,他站起来说:“我就是对此有兴趣,越是交通不便,越是好玩,越是有老东西呀!”
  程基泰不明白:“老东西?”
  黄先生解释说:“哦,我有一个业余爱好,喜欢收藏艺术品,时间越老的越好。您有这方面的熟人介绍给我认识吗?”
  程基泰问:“不知您想结交哪一方面的人?”
  黄先生说:“宜市一带,历史上是徽商集中的地方。徽商都有返乡光宗耀祖的传统,所以赚了钱都会回家乡盖大房子,因此,宜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