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3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知道,二百八十毫米钨合金穿甲弹的重量接近九百公斤,装药量为三十五公斤,是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的两倍。更重要的是,所有钨合金穿甲弹装填的都是混合炸药,不但威力更大,而且后继效应更好。

当然,关键还是正好在弹药库里爆炸。

在数十吨发射药殉爆之后,“关岛”号的舰体直接被炸断,约占舰体四分之一的舰尾部分迅速沉没。虽然“阿拉斯加”级的富裕排水量并不小,干舷高度也不算低,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战舰能在舰尾断裂后继续浮在海面上。在四点十四分,也就是大爆炸后十七分钟,“关岛”号就沉没了。

此时,“阿拉斯加”号已经转向撤退。

在十五分钟的猛烈炮击中,“阿拉斯加”号首先成为头号目标,在十分钟内遭到了三艘大型巡洋舰的集中炮击。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阿拉斯加”号挨了三十八枚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其中十四枚在舰体内爆炸、十二枚在舰体表面爆炸,一枚哑弹在损管抢修的时候被抛入大海,另外一枚贯穿了装甲的哑弹卡在了舰体里面,因为无法抛弃,所以损管人员只能冒险拆除炮弹上的引信。

在三点四十七分左右,“阿拉斯加”号就丧失了战斗力,三座炮塔全部被摧毁。

所幸的是,击中三座炮塔的十一枚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中,没有一枚打穿了炮塔的基座装甲,也就没有威胁到主炮弹药库。要不然,“阿拉斯加”号肯定会在“关岛”号之前沉到海底。

也正是如此,“阿拉斯加”号获得了生存机会。

中国海军的三艘大型巡洋舰把炮口转向还在用主炮开火的“关岛”号的时候,“阿拉斯加”号上就升起了撤离战场的旗帜。也正是因为没有引起中国战舰的注意,“阿拉斯加”号才在接下来的十多分钟内航行了数公里,把与中国战舰的距离拉到了三十公里以上,离开了中国战舰的炮击范围。

当然,“阿拉斯加”号的损伤也极为严重。

在离开战场后,“阿拉斯加”号首先与两艘驱逐舰会合,随后由得到了一艘轻巡洋舰的支援。主要是,驱逐舰上的发电机无法为“阿拉斯加”号提供主够的电力,无法驱动所有抽水机全速运转。

五天后,“阿拉斯加”号回到珍珠港的时候,舰体已经完全浸在海面以下了。

此后,美国海军花了足足十个月,才修复“阿拉斯加”号。主要是,维修工作首先在珍珠港的海军造船厂进行。在瓦胡岛受到威胁之后,美国海军不得不把“阿拉斯加”号转移到西海岸的圣迭戈,即北岛海军基地进行维修,仅仅是转移工作就花掉了一个月。随后又因为北岛海军基地没有足够的维修设备与零备件,导致维修工作中断了两个半月,不然“阿拉斯加”号能在六个月内修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第三百八十四章 最后的机会

虽然第二战列只用了十五分钟就解决掉了美军的两艘大型巡洋舰,算得上神速了,但是战场局势却在这十五分钟内发生了非常关键的变化,即在这十五分钟内,双方主力战列的交战距离由二十四公里缩短到了十八公里。

显然,在努力缩短交战距离的不仅仅是美军舰队。

当时,罗成刚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即美军舰队在缩短交战距离之后,会不会首先对付第二战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罗成刚就得设法消除第二战列受到的威胁。

要知道,再好的巡洋舰,都挡不住战列舰主炮打出的穿甲弹,而且只需要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击中要害部位,就能重创、甚至是击沉一艘大型巡洋舰,至少能够迫使其撤离,而对接下来的战斗来说,撤离与被击沉没有差别。

显然,罗成刚能够做的,就是让主力战列去掩护第二战列。

所能采取的办法,就只有主动迎上去,对美军的六艘战列舰构成更大的威胁,让美军无法去对付第二战列。

也正是如此,交战距离才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缩短了六公里。

要知道,美军舰队不可能直接冲向中国舰队,双方在逼近的时候,对舰队的偏航角度有一个最大限制,即战列舰的尾部炮塔必须能够指向敌舰。美军战列舰尾部炮塔的转动角度在二百四十度左右,而中国战列舰尾部炮塔的转动角度也相差不大。因此两支舰队的航向夹角不会超过六十度。实际上不可能达到六十度,为了保证战舰的平衡,以及降低开火时对航向产生的影响,主炮的水平射界受到了严格限制。因此两支舰队的航向夹角大多都得控制在三十度以内。

显然,在此情况下,仅用十五分钟就把交战距离缩短六公里,绝对是很快的了。

在通常情况下,把交战距离缩短六公里,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如果某一方刻意保持交战距离的话,甚至需要一个小时以上。

当然。关键不是花了多少时间缩短交战距离,而是缩短交战距离产生的影响。

虽然在交战距离缩短到十八公里之后,中国海军五艘战列舰的主炮能够更加轻松的打穿美军战列舰的装甲,但是获益更多的不是中国战舰。而是美国战舰。首先,在缩短交战距离之后,中国战舰的炮击准确性并没有显著提高,主要是新式雷达火控系统对交战距离并不是很敏感。其次,缩短交战距离之后。美军战舰的威胁大幅度增强,不但炮击准确性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弹在这个距离上,对中国海军五艘战列舰水平装甲的贯穿率超过了百分之五十。

显然。从这个时候开始,这就不再是一场单方面挨打的战斗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美军的还击根本没有对中国舰队构成严重威胁。不但没有直接击中中国战舰,甚至连近失弹都不多。

打到这个时候,战舰的数量、以及主炮的数量成了决定性因素。

当时,罗成刚手里只有一个有利条件,即新式火控系统所赋予的更高射速,即用主炮的射速来弥补主炮数量的不足。

问题是,要想达到火控系统所赋予的最高射速,就只能向一个目标开火。

准确的说,火控权在枪炮长手里,由枪炮长统一指挥四座炮塔,而不是由各个炮塔单独向目标开火。

这样一来,战舰上的数量差距,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与罗成刚预料的一样,美军首先集中力量打击主力战列最后面的“直隶”号。

这也可以理解,在美军主力战列中,最弱的两艘战列舰在最后面,而且这两艘“北卡罗来纳”级的战斗力都不如中国战舰,因此各自对付一艘中国战舰根本占不到便宜,而前面四艘美军战舰的战斗力都要强得多,即便两艘“南达科他”级对中国战舰没有优势,也没有太大的劣势。

显然,让两艘“北卡罗来纳”级一起对付“直隶”号,才能保存战斗力。

当然,莱特的这个安排,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这就是打断中国舰队的主力战列,让第二战列得首先支援“直隶”号,也就得首先对付两艘“北卡罗来纳”级,从而无法对付前面的四艘美舰。

这样一来,莱特就有机会反败为胜。

要知道,与中国海军的战列舰相比,两艘“依阿华”级不但更加庞大,综合战斗力也要强得多。关键就是,“依阿华”级不但有更好的防护性能,而且配备的是MK7型五十倍径十六英寸舰炮。在使用重型穿甲弹的时候,MK7型舰炮几乎能够百分之百的打穿十八公里外中国战列舰的装甲。

也就是说,莱特把希望放在了两艘“依阿华”级战列舰上。

如果这两艘战列舰能迅速击败对手,也就是中国舰队里的“河北”号与“河南”号,即便不考虑“河北”号是舰队旗舰,美军也能够获得绝对的兵力优势,用六艘战列舰去对付中国舰队的三艘战列舰。到时候,哪怕把三艘大型巡洋舰算上,莱特也能保证以一对一的方式跟中国舰队交战。至于四艘防空巡洋舰,其二百四十毫米舰炮在任何距离上都不可能打穿战列舰的装甲。

问题是,莱特忽视了一个问题。

在美军的六艘战列舰中,两艘“依阿华”级存在的问题最多,而且这两艘战舰上的官兵最为糟糕。

原因很简单,这是两艘服役不久、甚至刚刚完成了海军验收的战列舰。

不管战舰的性能有多么强大,只有由素质优良的官兵操作才能发挥出来,而落到一群素质低下的官兵手里,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事实上,在之前的战斗中,两艘“依阿华”级的表现就非常糟糕。

显然,莱特打错了如意算盘。

只是,美军舰队也不是没有机会。这就是,如果两艘“北卡罗来纳州”级能够及时干掉“直隶”号,美军舰队依然能够获得足够大的优势,甚至能够把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海战结束。这样的话,罗成刚就不可能在炮战中歼灭第72舰队,甚至无法击败第72舰队,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天亮后的轰炸上。

相对而言,两艘“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的状态最好。

原因也很简单,这两艘战列舰已经在美军中服役了两年,而且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上参加了多场海战,战斗力已经得到了证实,存在的问题也在改造中得到解决,官兵的素质更是其他美军战舰无法比拟的。

问题是,两艘美舰能以多快的速度取得胜利,不但取决于美舰的战斗力,还取决于中国战舰的承受能力。

也就是说,关键就是看“直隶”号能够坚持多久。

如果在一年前,情况肯定不容乐观。

所幸的是,在一九四三年初接受了服役后第四次现代化改造之后,“直隶”号的作战能力已经大幅度提高。在改造过程中,中国海军甚至耗费血本,为“直隶”号更换了包括水平装甲板在内的,占全舰三分之一的装甲板。新的装甲板,由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的设备生产出来,强度与硬度都比“直隶”号上原先使用的装甲板有了很大提高。中国海军不惜工本的改进已有的战列舰,主要就是没有建造新的战列舰,而且也没有打算建造新的战列舰。虽然改造的费用不见得比新建少多少,但是能够节约不少的时间,并且不会占用更加宝贵的大型船台。当时,中国海军还计划对另外四艘战列舰做相同的改造,只是繁重的战斗任务,让这四艘战列舰一直没有时间接受改造。

把装甲板的质量考虑进去的话,“直隶”号的防护能力是五艘战舰中最强的。

至于官兵素质,那就更加没有什么好怀疑的了。打到这个时候,“直隶”号的官兵队伍基本上没有变动,将近七成的官兵在大战爆发的那一天就在这艘战舰上服役,已经在战场上奋战了两年多。

显然,要想迅速击沉“直隶”号,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说白了,就算换成两艘“南达科他”级来对付“直隶”号,也未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其丧失战斗力。

当然,这并不表明“直隶”号能够击败两艘美军战列舰。

主要就是,“直隶”号只能向一艘美舰开火,因此另外一艘美舰可以在几乎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向“直隶”号开火。

在发现同时遭到两艘美舰炮击之后,“直隶”号的枪炮长立即对火力配制做了调整,主炮依然向“北卡罗来纳”号开火,而左舷所有副炮则向“华盛顿”号开火,以此对“华盛顿”号进行干扰。

问题是,“直隶”号的副炮根本没有多大威力。

当然,这不是“直隶”号的问题,而是当时几乎所有快速战列舰的问题。这就是,快速战列舰在必要的时候得充当舰队里的防空战舰,因此几乎所有快速战列舰都取消了主要用于对海作战的副炮,换上了主要用于对空作战的高平两用炮。“直隶”号的副炮就是一百二十毫米高射炮。这种口径的舰炮,最多只能对付驱逐舰这类的小型战舰,对付轻巡洋舰都非常吃力,更别说对付战列舰了。

这下,“直隶”号的处境变得极为凶险了。

第三百八十五章 掉队

三点五十八分,双方快速战列舰的决斗正式开始。

五分钟后,罗成刚下达了一道对这场海战最终结果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命令,即让主力战列加速到二十六节。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罗成刚的这个决定有很大的风险,而第33舰队战胜了风险。

这就是,在提高航速之后,双方的炮击准确性都将降低,而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的美军舰队将获得更加明显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主力战列提高航速之后,罗成刚寄予厚望的第二战列就不能及时投入战斗。也就是说,他用五艘战列舰迎战六艘美军战列舰的局面将维持得更加长远。显然,这等于增加了“直隶”号被击沉的风险。也正是如此,战后有人认为,正是这道命令葬送了“直隶”号。

罗成刚这么做,显然有他的理由。

最主要的理由是,提高航速之后,中国战舰受到的影响小于美国战舰。关键就是,中国战舰上配备的第二代雷达火控系统对速度不是很敏感,而主要依靠测量水柱来计算弹着点误差的第一代雷达火控系统对速度更加敏感。也就是说,在快速航行中进行炮战,美军战舰主炮的准确性将大幅度降低,而中国战舰的主炮准确性就算有所降低,也比美军的小,因此命中率会更高一些。

此外,设定二十六节的航速,还与一个因素有关。

这就是,美军六艘战列舰中。“南达科他”号与“印第安纳”号已经受创,而且中弹部位都在锅炉舱上方,即便利用备用烟道,两艘战舰的锅炉还能正常工作。但是肯定达不到最大值,因此其最高航速肯定达不到二十八节。如果考虑到当时两舰的排水量都超过了标准排水量,那么其最大航速应该就在二十六节左右。如此一来,当交战航速为二十六节时,这两艘战舰得使出全部力气才能跟上中国战舰的前进速度,而只要再次受创,这两艘战舰就很有可能掉队。

显然,如果两艘“南达科他”级战列舰掉队。那美军就别想打赢这场海战了。

由此可见,罗成刚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指挥官,而且能够准确把握住与利用对自己有利的因素。

罗成刚的这个决定所产生的影响,很快就显现了出来。

发现中国舰队加速。莱特立即下达了加速命令。

显然,莱特不可能让舰队减速。原因很简单,他好不容易才把交战距离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