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3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结果就是,在收到消息之后,顾祝同立即下令加强了侦察力量。

要知道,顾祝同早就断定,第71舰队会在中途岛的东北方向上待机,要不然他也不会让第31舰队在北面活动。

当然,第32舰队也同时加强了侦察搜索力量。

不管怎么说,两艘水上飞机母舰只能搭载三十二架水上飞机,即便按照最大效率,一次也只能出动十六架水上飞机,只能监视主要方向,不可能搜索周围所有海域,因此在威胁迫近的时候,需要舰载航空兵来加强侦察搜索力度。

白天,两支战斗舰队各出动了四批侦察机。

可惜的是,并没有发现美军第71舰队。

傍晚的时候,顾祝同给指挥第33舰队的罗成刚少将下达了一道命令,让第33舰队在入夜之后机动到中途岛东面,把防御区域至少向东扩展两百公里,并且做好在夜间与第72舰队决战的准备工作。

随着夜幕降临,实现第33舰队价值的机会到来了。

更重要的是,罗成刚是一名很听指挥的舰队指挥官。原因很简单,罗成刚能够成为海军少将,当上战斗舰队的指挥官,与顾祝同有很大的关系。顾祝同还在第五舰队的时候,罗成刚就是战列舰的舰长了。后来,方志盛受贬,顾祝同就推荐罗成刚担任舰队指挥官,只是没有得到采纳。来到第三舰队之后,顾祝同并没有想到罗成刚,主要是当时第三舰队根本就没有主力舰,而且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能够获得主力舰。直到冯承乾承诺把主力舰派过来,顾祝同才想到了罗成刚。此时,罗成刚已经离开了第五舰队,并且晋升为了海军准将。在顾祝同再次提出,让罗成刚担任舰队指挥官之后,冯承乾没再风决他的提议,随即任命罗成刚为第33舰队指挥官,并且晋升为海军少将。

以这层关系,罗成刚肯定会听从顾祝同的指挥与安排。

当然,与第72舰队决战,也是罗成刚的目的。

大战打了快三年,任何一位海军军官都知道,在未来的战场上,再也不会有主力舰的表现机会了,因此这肯定是主力舰参与的最后一场战争。对于像罗成刚这种来自主力舰,而且与主力舰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将领,自然希望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最大的荣誉,然后光荣的结束自己的军旅生涯。

显然,把握住机会比什么都重要!(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六章 有备而来

上半夜,双方相安无事。

虽然下午的时候,顾祝同考虑过用第32舰队前去截击美军第72舰队,但是他最后放弃了这个想法。主要就是,第32舰队的部署位置较为靠后,而且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在五百公里以内。即便在当天中午,顾祝同已经能够肯定美军第72舰队将开赴中途岛,第32舰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开赴战场。

出现这种情况,显然与顾祝同对战场局势的判断有关。

主要就是,顾祝同压根就没有想到,刚刚组建的第72舰队会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单独杀入战场。结果就是,顾祝同更重视第71舰队在白天构成的威胁。在他看来,如果低估了第71舰队,肯定会遭受惨重损失。换句话说,如果他把第31舰队与第32舰队都放在中途岛附近,那么在二日下午,肯定会集中力量攻击第72舰队。在这个时候,如果第71舰队突然杀了出来,那就不那么好看了。即便第71舰队攻击的不是战斗舰队,也会使登陆舰队受到威胁。

为此,顾祝同就必须扩大防御范围,也就得让第31舰队与第32舰队拉得更开一些。

受此影响,他错过了在二日下午拦截第72舰队的机会。

当然,这算不上大问题。

二日夜间十一点不到,第33舰队就机动到了中途岛东南大约两百公里处。并且派出了执行侦察任务的战舰。

第33舰队有八艘轻巡洋舰。足以监视第72舰队可能出现的所有方向了。

只是,罗成刚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即第72舰队也有数量众多的轻巡洋舰,而且美军轻巡洋舰的战斗力明显强于中国海军的轻巡洋舰,此外第72舰队还有可能让重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

可以说,在整个大战期间,美军的轻巡洋舰都保持着足够大的优势。

美国参战初期,担当主力的是在大战爆发前建造的“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这种标准排水量接近一万吨,配备了十五门六英寸舰炮,最高航速超过三十二节的轻巡洋舰。几乎把“华盛顿条约”规定的条件用到了极限。只是,这还不是美国海军在大战期间性能最为出色的轻巡洋舰。

到一九四四年初,美国海军轻巡洋舰的主力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克利夫兰”级了。

事实上,在美国参战之后不久。“克利夫兰”级的首舰就已服役。只是在随后的两年之内,大部分“克利夫兰”级的订单被修改成了轻型航母,因此导致“克利夫兰”级的建造进度并不快。到一九四三年底,美国海军总共接收了九艘“克利夫兰”级,连在战斗中的损失都补不上。只是,因为之前建造的大部分轻巡洋舰都在战斗中损失掉了,所以“克利夫兰”级成了美国海军的主力轻巡洋舰。

当时,编在第72舰队里的八艘轻巡洋舰中,就有四艘是“克利夫兰”级。

严格说来,“克利夫兰”级是美国海军在不受“华盛顿条约”限制之后。建造的第一种条约后轻巡洋舰。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其标准排水量突破了一万吨的限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将近百分之二十。有趣的是,美军并没有用增加的排水量来增强火力,与“布鲁克林”级相比,“克利夫兰”级的火力反而有所降低,即主炮减少到了十二门。只是,其副炮的数量由八门增加到了十二门,而且都是MK12型五英寸高平两用炮,因此“克利夫兰”级的防空能力大为增强。“克利夫兰”级增加的排水量。主要用来解决“布鲁克林”级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用于提高战舰的综合作战能力。比如,舰体就重新设计,防护性能与抗沉能力都大幅度增强。又比如,“克利夫兰”级是美国海军中第一种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安装雷达的轻巡洋舰。而且专门留出了安装雷达的位置,在舰体内设置了雷达操作室。并且增大了发电机的功率。

事实上,“克利夫兰”级还是美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唯一的轻巡洋舰。

原因很简单,后来的“法戈”级与“伍斯特”级沿用了“克利夫兰”级的舰体,只是针对“克利夫兰”级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小的改进,“伍斯特”级则主要换上了射速更高、更有利于防空作战的MK16型六英寸舰炮。也就是说,可以把这两种轻巡洋舰看成是“克利夫兰”级的改进型。

如果在中国海军中,这两种轻巡洋舰将成为“克利夫兰”级的后继批次。

把“法戈”级与“伍斯特”级算上,“克利夫兰”级还是大战期间,全世界范围内建造数量最多的轻巡洋舰。

由此可见,“克利夫兰”级的初始设计非常优秀。

相对而言,中国海军的轻巡洋舰就差得多了。

更要命的是,美军往往会让重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这一点,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已经屡次发生。主要就是,中国海军有数量众多的防空巡洋舰,而在夜间,防空巡洋舰往往会被派去执行侦察警戒任务。

显然,如果执行侦察任务的是轻巡洋舰,在遭遇了中国海军的防空巡洋舰之后,恐怕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要知道,就算防空巡洋舰的防护算不是和出色,也能够在通常交战距离还是应付轻巡洋舰级的主炮火力。相反,在任何距离上,哪怕是最好的轻巡洋舰也绝对挡不住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的直接攻击。

如果执行侦察任务的是重巡洋舰,那就不一样了。

虽然重巡洋舰的防护并不比轻巡洋舰出色,照样会被二百四十毫米穿甲弹击毁,但是重巡洋舰的火力凶猛得多,在遭遇防空巡洋舰之后,其八英寸主炮在绝大部分距离上能够干掉防空巡洋舰。

这次,莱特就派出了重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

当时,莱特总共安排了四支侦察编队,每支编队里有一艘重巡洋舰与一艘轻巡洋舰。按照莱特的部署,轻巡洋舰在前方执行侦察任务,重巡洋舰跟在后面五公里处,在必要的时候负责为前方的轻巡洋舰提供炮火支援,掩护轻巡洋舰撤退,或者是协助轻巡洋舰突破敌人的拦截。

可以说,这是一套非常独特的侦察战士,不过莱特并非其创始人。

事实上,莱特是从英国皇家海军那里学来的。

虽然在大战期间,航空侦察发展迅猛,在太平洋战场上是主要的侦察力量,但是英国皇家海军早就发现,侦察机不可能取代侦察舰。主要就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主战场不在太平洋上。

在北大西洋,特别是北海上,经常出现持续数日、甚至是数十日的恶劣天气。糟糕的天气状况,对侦察机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某些极端提前状况下,侦察机别说执行任务,甚至连飞行安全都成问题。这样一来,英国皇家海军就不可能依靠侦察机来寻找那些前往北大西洋的破交战舰。

事实上,即便在天气良好的时候,侦察机的作用也不是很大(书书屋最快更新

ah

ef=〃



a

)。

这就是,德军的破交战舰往往会在夜间航向,在天亮之前进入挪威西部的某座海湾里面躲避英军的侦察机。因为挪威西部有数百处海湾,所以英国皇家海军的侦察机不可能在一个白天里搜索所有海湾。此外,德军还在某些海湾附近部署了高射炮,或者是用战斗机掩护躲在海湾里的战舰,使得英军的侦察机根本无法靠近。

受此影响,英国皇家海军格外重视侦察舰,也格外重视侦察战术。

早在一九四一年,英国皇家海军就总结出,必须在侦察舰后方不远的地方安排一艘火力强大的战舰。这样一来,侦察舰在发现了德军的破交舰之后,就能得到及时支援,避免让德舰溜走。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支援,火力薄弱的侦察舰根本不可能咬住德军的破交舰,也就不可能进行拦截。

打到最关键的时候,英国皇家海军甚至动用快速战列舰充当侦察舰的支援舰。

在拦截“德意志”号的战斗中,“乔治五世”号就在侦察舰后方,并且及时赶到,才成功击沉了“德意志”号。如果当时“乔治五世”号没在附近,“德意志”号完全有机会干掉英军的侦察舰,赶在“乔治五世”号到达之前逃走。

虽然第72舰队的对手不是破交舰,但是实质上差不多。

这就是,如果中国舰队用防空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那么在遭遇之后,前出的轻巡洋舰肯定需要及时的火力支援。如果得不到支援,轻巡洋舰根本没有机会突破由防空巡洋舰组成的拦截线,也就不可能发现中国舰队。

要知道,侦察舰肯定不会在舰队附近活动。

只有让侦察舰突破敌人侦察舰的拦截,才有机会找到敌人的舰队。

莱特做了特殊安排,罗成刚却没有做任何安排,他派出的八艘轻巡洋舰都单独活动,根本没有支援力量。

事实上,罗成刚从来没有想过让防空巡洋舰执行侦察任务。

第三百七十七章 好与坏

战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能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与中国海军的正确发展方向有最大的关系。*1*1*可以说,中国海军借助技术革命引发的军事革命,用最少的投入与最短的时间,打造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从而奠定了夺取全球制海权的基础,也就为打赢这场战争打下了基础。

中国海军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战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不是舰队航母,而是防空战舰。

要知道,在建造舰队航母的不仅仅是中国,而且世界上第一艘航母、第一艘舰队航母都与中国没有关系。至于在战争后期出现的那些“超级航母”,也不是中国独有,比如英国皇家海军早就萌生了建造斜角飞行甲板的舰队航母,而美国海军在“埃塞克斯”级之后的“中途岛”级航母的排水量更是超过了六万吨。

可以说,由中国海军发起,而且只有中国海军大规模建造的,只有防空战舰。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海军建造防空巡洋舰,与主力舰欠缺有很大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海军有足够多的主力舰,或者说是能够建造足够多的主力舰,那么就不大可能建造太多的防空巡洋舰。

显然,这种看法有一些道理,但是并不全面。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中国受造船能力影响,确实无法建造主力舰,但是以中德的密切关系,加上日本的战争赔款,中国海军在大战爆发前应该有足够的资金去德意志第二帝国订购几艘主力舰。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船厂肯定有足够的建造能力来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要知道,在一九三七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把重点转向了陆军。

当时。为了打造欧洲最强大的陆军,并且跟上技术前进的步伐,德意志第二帝国花了很大的力气来打造其装甲部队。也正是如此,德军才能够在战争初期以惊人的速度击败了曾经的夙敌。

受此影响,从一九三七年开始,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造舰速度就放慢了。

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船厂甚至主动找到中国海军,提出以极低的价格帮助中国海军建造主力舰。

为了维持本国的造船工业,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甚至愿意为此提供贸易优惠。*1*1*

只是。冯承乾并没有动心。

说白了,在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不是不能获得更多的主力舰,而是做为海军司令的冯承乾压根就没有想过获得更多的主力舰。

要知道,在一九三三年之后,中国海军就坚定不移的走上了发展舰队航母的道路。

至于在大战爆发之后。就更加不是这种情况了。

别忘了,做为让中国参战的条件。德意志第二帝国以援建的方式,帮助中国建起了数座大型船台。事实上,就在中国参战之前。第一批大型船台就已经动工。到一九四一年,中国已经能够自行建造主力舰了。也正是如此,中国海军才在一九四一年启动了建造排水量超过四万吨的大型航母的设计工作。可以说,在大战后期出现的大型航母,在吨位上已经超过了主力舰。而且建造难度远高于主力舰。

显然,只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