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2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仅在一九四二年的最初两个月,美军就在欧洲战场上损失了一百五十七架

17。

当然,这还没有算上非战斗损失,以及在其他战场上的损失。如果都算上,

17在这两个月内的损失量已经超过了生产数量。

显然,美军根本不可能向澳洲增派

17。

至于其他的重型轰炸机,要么是性能上存在缺陷,要么是产量不足,都无法填补美军轰炸机的缺口。

下午,美军的海上巡逻机再次找到了第一战斗舰队与第二战斗舰队。

只是,美军并没发起攻击。

日落的时候,顾祝同才松了口气。

等到再次天亮,第一战斗舰队与第二战斗舰队已经离开了美军轰炸机的攻击范围,而且进入了己方岸基航空兵的掩护区域。

天黑前,顾祝同给李向龙发了一封电报。

他没有去吃晚饭,而是直接回司令官住舱睡觉去了。

两天多下来,顾祝同都坚守在岗位上。

当然,其他主要军官,比如田黛芳与卓宇凡也坚守在岗位上。只是这个时候,他俩还不能松懈。在顾祝同返回指挥岗位之前,两人得轮番执勤,也就得在极度疲惫中熬过这个无聊的夜晚。

后方,李向龙在收到电报后,第一时间告知了鲁志刚。

虽然第一战斗舰队遭到重创,“秦始皇”号恐怕得回国修理好几个月,“魏武帝”号说不定也得回国修理,但是第一战斗舰队取得的战绩是无与伦比的,一举歼灭了拥有六艘战列舰的第32舰队,还击沉了第31舰队的一艘舰队航母与三艘小型航母,在战斗中击落了两百多架美军战

可以想像,此战之后,美国海军已经没有战斗力了。

显然,鲁志刚也非常兴奋,当晚就过来找到李向龙,商讨下一步作战行动。

事实上,也没有什么好商讨的,在舰队取得胜利之后,制海权已有保障,而且大可不必担心美军舰队的威胁,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作战行动再也不会受到干扰,可以安心拿下所罗门群岛了。

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在攻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之后该怎么办。

显然,这不是需要李向龙与鲁志刚考虑的问题,而是更高层面的战略决策。

李向龙没有忘记向冯承乾报告胜利,也没有忘记向冯承乾提出为顾祝同等人嘉奖,更没有忘记提出攻打新赫布里底群岛的作战设想。

只是,冯承乾没有这么性急。

当天晚上,他甚至没有看李向龙发回来的电报,而是在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饭之后才乘专机返回北京。《》

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战场

第二百二十八章

新战场

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已无悬念,需要的只是时间。

只是,在接下来的进军方案中,冯承乾并不认为必须进攻新赫布里底群岛与新喀里多尼亚,或者说冯承乾并不主张继续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投入重兵,而是应该把重点转向更加重要的中太平洋。

只是,冯承乾也知道,他的主张不会获得支持。

大陆战场上,中德军团的进攻势头非常猛,即便德军在向中亚推进的时候有所保留,并没有出动全部兵力,而是准备在扫荡了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之后,把主力转向莫斯科,争取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只是,大陆战场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变数,特别是随着中**队在西伯利亚与中亚投入重兵,红俄已无转圜余地,根本不可能在两条战线上,在与两个最强大对手的战争中取胜。就算德军无法赶在冬季到来之前攻占莫斯科,中德军团也能在此之前顺利会师。也就是说,哪怕红俄坚持到了一九四三年,在下一个夏季到来的时候,依然会被中德联军击败。

如此一来,到一九四三年,中国陆军将富余大量兵力。

在此之前,吴铁生已经提出,最迟在一九四三年开辟第二战线,并且发动攻打澳洲大陆的作战行动。

吴铁生的建议,得到了刘伯恩,以及空军司令刘亚光的支持。

从政治上讲,中国陆军确实应该开辟第二战场了。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中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战斗,政治影响并不大,最多只算得上协助德军作战。别忘了,红俄的中心在欧洲地区,而不是幅员更加广阔的亚洲地区,只要红俄能够在欧洲战场上击败德军,就有能力在亚洲战场上击败中**队,因此中**队在亚洲战场上的作战行动,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牵制住了红俄的数百万大军,为德军在欧洲战场上取胜提供了帮助。

可以说,在大陆战场上,中国陆军起不到主导角色。

问题是,中国却在大陆战场上获得了最多的好处。用德军总参谋长曼斯坦因元帅的话来说,中国在晚参战一年的情况下,获得了红俄四分之三的土地,百分之七十的资源,以及数千公里的战略纵深,而德军在早参战一年,在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之后,获得的仅仅是难以控制的欧洲部分。

当时,中国当局受到了很大的压力。

在高层会议上,刘伯恩就多次提出,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对中**队在其他战场上的无所作为感到严重不满,多次要求中国开辟新战场,减轻德军在其他战线上的压力,承担应尽的义务。

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某些将领与政治家眼里,把大陆战场排除在外的话,中国所做的贡献甚至比不上意大利。不管怎么说,意大利在北非牵制住了大量英军与美军,而且是攻占直布罗陀要塞的主要力量,更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夺得了地中海的制海权,切断了英国到印度的海上航线。

当然,这种观点肯定有失公允。

要知道,大陆战场并非中国的主战场,太平洋战场才是中**队的主战场,而且在这个战场上,中**队一直在孤军奋战,没有得到任何盟国的实质性援助与支持,而太平洋战场又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中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重大胜利,战局会变成什么样子?

首先,美国肯定不会把主力舰队部署在太平洋,而是会用在大西洋,与英国皇家海军联合之后,获得绝对的兵力优势,甚至有机会彻底打垮德意志第二帝国与意大利海军,让同盟国集团丧失制海权。如此一来,意大利就不可能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德意联军也就不可能在北非战场上取胜。至于攻占苏伊士运河与直布罗陀要塞,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无法对英国造成战略性打击。

其次,美国大可以向英国派遣远征军,并且以英国为前进基地,在适当的时候反攻欧洲大陆,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为此就得在西欧部署足够多的兵力,并且耗费大量资源修建海岸堡垒。

最后,美国可以把消耗在太平洋战场上的物资用在欧洲战场上,增强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略打击力量,从根本上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潜力,甚至通过战略轰炸摧毁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基础。

可以说,正是中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占据了主动权,才使得美国必须以太平洋战场为重,不敢大举向欧洲战场派遣兵力,甚至没能在大西洋上保持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舰队,使得英国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只是,除了太平洋战场与大陆战场,中**队在其他地方确实无所作为。

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压力,让冯承乾也不得不考虑开辟新战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队开辟新战场,最大的获益者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

与中国相比,虽然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工业生产效率、科学技术等方面遥遥领先,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有两个非常大的缺陷,即缺乏足够多的劳动力、本土资源匮乏。即便把占领区算上,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可支配人口总共也不到两亿,而实际可支配劳动力则只有四千万左右,这两个数字均不到中国的一半。资源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只有煤炭的储量能够满足战争需求,铁矿石可以通过瑞典获取,其他的资源几乎多需要进口,或者需要从占领区内获取。显然,中国基本上不存在资源紧缺的问题,除了天然橡胶等部分资源之外,其他的都能在国内获取,而且产量足以满足战争需求。

受此影响,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潜力远不如中国。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后,德意志第二帝国与中国的差距就体现了出来,特别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向中国提供各种各样的先进工业技术,帮助中国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之后,中国的战争实力已经大幅度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问题是,打到一九四二年,德意志第二帝国遭受的损失比中国大得多。

根据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官方资料,在战争的最初两年里,德军的伤亡总数高达一百三十七万,而中**队的同期伤亡总数不到四十万。资源消耗方面,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是中国的两倍以上。

可以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在这场战争中拼尽了全力。

相反,中国却仍然处在爆发状态之中。

如此一来,中国开辟新战线,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减轻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压力,让德意志第二帝国获得了喘息机会。

当然,看待这个问题,必须有足够长远的眼光。

早在一九四一年底,冯承乾就提出,不要指望在一九四五年之前击败美国,哪怕英国与红俄都在一九四五年之前战败,只要美国本土还没有遭到大规模打击,美国就不可能在这个时候投降。

对此,其他领导人也有非常清楚的认识。

这下,问题就来了。

如果战争拖到一九四五年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很有可能坚持不到胜利的那一天,甚至会在此之前战败。

原因很简单,拖到一九四五年,德意志第二帝国遭受的损失、付出的代价将超过其最大承受能力。也许,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会战败,但是也不会在战争中做出更多的贡献,剩下的就只能靠中国了。

显然,没有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中国也很难打赢这场战争,至少难以取得真正的胜利。

为此,就得想办法减轻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压力,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快开辟新战场。

攻打澳洲大陆,也算得上是开辟新战场。

只要美国不肯放弃澳洲,就肯定会在这里投入重兵,也就能牵制美军,同时大量消耗美国的战争资源。如果美国决定放弃澳洲,那么中**队在攻占了澳洲大陆之后,肯定有能力攻打夏威夷群岛,让美军不得不花费更大的力气来加强夏威夷群岛的防御部署,争取在这里顶住中国的战略进攻。

当然,这早就是中**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既定战略了。

关键是,仅仅攻打澳洲大陆,并不足以减轻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负担,毕竟澳洲大陆离德意志第二帝国太远了,而且在这里作战的只有美军,英国与红俄都不会受到影响,至少不会受到直接影响。

如此一来,就需要选择一处新的战场。

显然,不管是从军事上、还是从政治上讲,进军南亚、也就是攻打印度,都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早在一九四一年底,吴铁生就提出了进攻南亚的设想,并且认为只需要投入一百万到一百五十万地面部队就足够了。只是吴铁生随后就改变了这个看法,认为至少需要三百万地面部队才能占领印度全境。

当然,重点还是在海洋战场上。

虽然印度是中国的邻国,但是中间横垣着喜马拉雅山脉,东边则是热带丛林,根本没有可靠的地面交通线。如果从中亚南下,则需要穿过阿富汗,同样异常艰难。最有效的进军手段还是从海上进入。

这次,冯承乾回京,就是要与吴铁生等人商讨攻打印度的作战方案。

!d@t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中心海洋

对传统的西方列强来说,印度是一块大肥肉。曾经,有人把印度比喻成英国王冠上最耀眼的那棵钻石。这个比喻也没有错,如果没有印度这块殖民地,英国就不可能成为称霸全球两百多年的日不落帝国。

可以说,印度吸引着所有西方国家。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就试图通过修建中东铁路,把触手伸进印度洋,从而获得从英国手里夺取印度的基础。当初,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提出修建这条铁路的时候,还差点与英国爆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肯放弃针对英国的所有战后条款,就是因为英国在印度问题上做出了让步,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共同分享印度的利益。可惜的是,这一局面并没维持多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与印度无缘了。

事实上,在大战爆发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向中国当局提出,希望中国出兵印度。

只是,当时的情况不允许这么做。

等到日本即将战败的时候,美国参战,中国再次推迟了出兵印度的作战计划,随后又是向红俄开战,导致中**力严重不足,也就只能继续推迟进攻印度的作战计划,而这一搁置就是一年多。

对中国来说,进攻印度有很大的必要性。

当然,中国出兵印度的主要目的与英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等西方传统列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从一开始。冯承乾就明确提出,中国不可能效仿英国,在占领印度之后,把印度变成中国的殖民地。

冯承乾提出这一观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这就是,印度在经受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之后。已经有了民族**的苗头,任何紧跟着英国步伐占领印度的国家,都有可能被印度的**浪潮所淹没,而印度也将变成该国的泥潭。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的**运动就开始抬头。

大战期间,如果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一直没有获得进军印度洋机会,让英军能够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镇压印度的**运动浪潮,恐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印度就会宣布**。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印度的**运动遭到了残酷镇压。

有趣的是,英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对待印度**运动的立场完全一致。即可以给予印度地方政府一定的自治权,但是必须保留在原有的体系范围之内,获得完全**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根据非官方资料,在一九二零年到一九二九年的十年间,英国在印度的驻军,总共镇压了上万起**运动、或者与**有关的运动,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为执行镇压任务的英军提供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