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风云- 第2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白了,第32舰队能否顺利偷袭登陆舰队,关键就是能否引开我们的战列舰编队。”

田黛芳猛的一惊,立即说道:“你是说,第32舰队向西航行,只是为了引开我们的战列舰编队?”

“还有更合理的解释吗?”

“问题是,如果第32舰队负责诱敌,那么谁去攻击登陆舰队呢,总不可能是第31舰队?”

“别忘了,西南太平洋还有两艘快速战列舰。”

“这……”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这两艘战列舰将分派给斯普鲁恩斯,用来掩护美军仅有的两艘舰队航母。问题是,第31舰队在夜间基本没有作战能力,而且也不会冒险进入战场,也就没有必要让这两艘战列舰提供防空掩护。说白了,就算这两艘战列舰编在第31舰队,也有可能被斯普鲁恩斯派去执行别的任务,比如在第32舰队引开我们的战列舰编队之后,偷袭我们的登陆舰队。”

“方志盛肯定没有想到这种可能!”田黛芳一口就说了出来。

“至少,我们已经想到了。”顾祝同长出口气,说道,“立即给方志盛发封电报,让他提高警惕,不要离登陆舰队太远。如果第32舰队一直向西航行就不要追击,他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登陆舰队。”

“现在还不算太晚。”田黛芳招收把通信参谋叫了过来。

“关键是,方志盛会不会回心转意。”

“方志盛一向比较谨慎,他应该明白。”

顾祝同笑了笑,说道:“你又不是不知道,次的海战之后,李向龙司令与鲁志刚司令点名批评了方志盛,说他错过了歼灭第32舰队的机会。虽然我还不是很了解他,但是谁挨了这样的批评,心里都不会好受。”

“这……”

“方志盛平常与世无争,不表示他没有荣辱观。如果换我在他的位置,这次就会咬着第32舰队不放。”

“这样的话,登陆舰队就危险了。”

“战列舰编队能够及时杀回来是再好不过的了,如果不能,那我们就得顶去。”

“我们!?”田黛芳愣了一下,说道,“我们拿什么顶?”

“我们手里有两艘大型巡洋舰与八艘防空巡洋舰,而且都有夜间炮战能力,至少能够争取一些时间。”

“可是……”

“还有什么好可是的呢?”顾祝同拍了下田黛芳的肩膀,说道,“与其让登陆舰队遭到攻击,损失几艘巡洋舰根本算不了什么。再说了,只要能够拖一会,方志盛就能率领战列舰编队返回。”

田黛芳咬了咬牙,知道没有别的选择了。

“你去安排,等下我就去‘北京’号。”

“司令官,你……”

“不管怎么说,我至少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就算当了十几年参谋,也没有把老本行给忘掉。”顾祝同笑了笑,说道,“如果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那么到时候,肯定需要一名高级指挥官在前线指挥战斗。当然,这边也不能少了指挥官。你得立即率领舰队进入珊瑚海,做好在天亮后搜寻与攻击美军舰队的准备工作。虽然我们合作的时间还不算长,但是我相信你有能力打好这场战斗。”

“你留下来,我去指挥巡洋舰。”

“你觉得可能吗?”顾祝同长出口气,说道,“不说这么多了,说不定那两艘快速战列舰正杀向我们的登陆舰队呢。”

“可是……”迟疑了一下,田黛芳还是闭了嘴。

不管怎么说,顾祝同才是司令官,而他必须服从顾祝同的指挥。

第一百九十六章 新式武器

五月五日,凌晨一点不到,顾祝同登上了“北京”号大型巡洋舰。

此时,航母战斗群里只有两艘大型巡洋舰,即“北京”号与“天津”号,“柏林”号在三月份回国,接受定期大修,并且会在维修期间更换部分设备,增添一种新式高射炮,即刚刚研制成功的八十毫米高射炮。

对现役战舰进行定期维修与改造,是保持与提升战舰战斗力的必要工作。

当然,根据实战需求研制新式武器也是提升战舰作战能力的有效办法。

早在对日作战的时候,中国海军就发现,现有的防空火力网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即一百二十毫米高射炮与四十毫米高射炮之间,存在防空缺口。实战中,一百二十毫米高射炮主要拦截五公里之外的敌机,而且主要作用就是打散敌机编队,让敌机无法以集群的方式发起进攻。问题是,四十毫米高射炮的最大有效射程在三公里左右,因此在三公里到五公里之间存在火力空白。

虽然理论上,四十毫米高射炮的射程达到了六公里,但是在实战中,几乎只能拦截三公里内的敌机。原因很简单,四十毫米炮弹飞行到六公里之外的时候,误差已经很大了,难以形成弹幕。

一九四零年底,中国海军就委托沈阳兵工厂、武汉兵工厂与南昌兵工厂,开发一种中等口径的高射炮,填补大口径高射炮与小口径高射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完善舰队防空网,而这种高射炮的口径应该控制在七十毫米到一百毫米之间,主要是当时已经在研制电磁感应近炸引信了,而该引信最多只能配备到七十毫米以上口径的炮弹中,而口径超过一百毫米,高射炮的射速就难以提高。

最终,由南昌兵工厂开发的八十毫米高射炮获得海军青睐。

有趣的是,当时海军有更好的选择,即直接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八十八毫米高射炮的海军型。

这种高射炮,在中德军队中装备了数万门,而且不仅仅用于防空。经过改进之后,还是主战坦克最有力的坦克炮。此外,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早就采用了这种高射炮,并且将其配备在了新式战舰上。

更重要的是,八十八毫米高射炮早就实现了全面国产化节来自书河**

海军没有采用八十八毫米高射炮,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海军一直在努力统一舰炮的口径,并且提出了舰炮口径的基本标准,而此举的主要目的就是简化后勤保障,提高军队的作战效率。当时,海军选择了七种标准口径,即战列舰主炮的三百八十毫米,大型巡洋舰主炮的二百八十毫米,防空巡洋舰主炮的二百四十毫米,轻巡洋舰主炮的一百五十毫米,驱逐舰主炮与高平两用炮的一百二十毫米,小口径高射炮的四十毫米、以及机关炮的二十毫米,其中就只欠缺中等口径高射炮的标准。显然,在一百二十毫米与四十毫米之间,八十毫米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尺度。二是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已被陆军采用,而海军又一直没有与陆军统一火炮口径。比如陆军重型野战跑的口径为二百毫米与一百七十毫米,与海军同等级舰炮的口径完全不同。如果选择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就得采用陆军的口径标准,那么也就得在后勤保障上听从陆军的安排。三是八十八毫米高射炮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而且在中德军火贸易制度化之后,中国每生产一门八十八毫米高射炮,就需要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支付一笔专利费。虽然不用直接出钱,而是从军火贸易中扣除,但是最终总会造成国家资源浪费,自然比不上采用自行研制的高射炮了。

有趣的是,南昌兵工厂在研制八十毫米高射炮的时候,大量借鉴了德军八十八毫米高射炮的优点。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南昌兵工厂是国内生产八十八毫米高射炮的最大厂家。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南昌兵工厂总共生产了近三万门八十八毫米高射炮与坦克炮,其中还有五千多门返销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当然,为战舰配备八十毫米高射炮,算不上是最大的改进。

一九四二年初,武汉兵工厂完成了电磁感应近炸引信的研制工作,并且顺利通过了海军的验收测试。

虽然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当时的电磁感应近炸引信还不够可靠,测试中只有百分之六十的起爆率,比海军提出的百分之八十差了很大一截,但是测试表明,这种引信能够把大中口径高射炮的作战效率提高十倍以上。

更重要的是,武汉兵工厂还同步完成了近炸炮弹的研制工作。

结果就是,在通过了并不严格的海军验收之后,武汉兵工厂从三月份开始,就启动了近炸炮弹的生产线。

一切顺利的话,六月底这中炮弹就能提供给作战部队。

因为八十毫米高射炮还没有推广,所以武汉兵工厂最先生产的都是一百二十毫米近炸炮弹。要到一九四二年底,在绝大部分战舰都配备了八十毫米高射炮之后,八十毫米近炸炮弹才会量产。

当然,这也与炮弹的研制难度有关。

因为电磁感应近炸引信没有做到小型化,所以要装进口径更小的炮弹里面,在制造方面有很大的难度。比如,最初的八十毫米近炸炮弹的弹头覆铜厚度就比常规炮弹薄了零点五毫米左右,而这点差距导致八十毫米近炸炮弹的可靠性大大降低,甚至因此出现了炸膛等危险事故,在投入部队使用后饱受诟病。

只是,技术进步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柏林”号回国维修改造,让航母战斗群少了一艘大型巡洋舰,只是补充了一艘防空巡洋舰,所以防空力量并没削弱。

问题是,防空巡洋舰根本无法与大型巡洋舰相比,至少在执行制海作战任务的时候,两者有很明显的区别。这就是,大型巡洋舰上的二百八十毫米舰炮有很强的威力,特别是在使用新式炮弹的时候,已经接近了战列舰级主炮,对一些防护较为薄弱的战列舰,有着足够大的威胁。

事实上,中国海军一直在想办法提高二百八十毫米舰炮的威力。

早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就获得消息,美国正在秘密设计一种配备了三百零五毫米舰炮、也就是十二英寸舰炮的超级巡洋舰,而这也就是后来鼎鼎有名的“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

显然,美国的超级巡洋舰在火力上超过了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

说直接一点,美国海军在确定“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的主炮口径时,肯定参照了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并且要求超过中国海军的大型巡洋舰,所以才直接选择了战列舰级主炮。

当然,这么做也能节约不少研制经费。

对中国海军来说,为寥寥无几的大型巡洋舰研制一种更大口径的舰炮,显然有点得不偿失。再说了,当时“北京”级即将完工,也没有可能更换口径更大的主炮,自然没有必要研制一种全新的大口径舰炮。

中国海军的应对措施是研制新式炮弹。

对中国海军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是在具体实施之后,中国海军立即认识到了研制新式炮弹的重要性。

说白了,中国海军大型战舰的主炮口径本来就不大。

不说大型巡洋舰,即便是战列舰,也比不上敌对海军的战列舰。比如,美日海军在战前就装备了配备十六英寸主炮的战列舰,而中国海军的那五艘战列舰,仅仅配备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

显然,只有研制新式炮弹,才能提升战舰的炮战能力。

正是有了现实需求,所以中国海军在大口径炮弹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战前,中国海军就向几家兵工厂发出了标书,要求开发新式炮弹,在不增加舰炮口径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炮弹的威力,特别是穿甲能力。最终,武汉兵工厂与沈阳兵工厂的投标书获得海军青睐。武汉兵工厂提出的是用高强度材料,比如钨合金来制造弹头,以此提高弹头的穿甲威力。沈阳兵工厂的方案更加超前,提出了“次口径穿甲弹”的概念,即缩小弹头的直径,提高弹头的单位面积动能密度,达到提高穿甲威力的目的。最终,海军同时采纳了两家的设计方案。

相对而言,武汉兵工厂的设计概念最容易实现,技术难度也最小。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即中国是全球第一大钨储备国,江西就有好几座储量达到世界级的钨矿。

有趣的是,首先开发出来的不是三百八十毫米新式穿甲弹,而是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

原因也很简单,在战胜日本海军之后,中国海军用缴获的“雾岛”号做了测试,证明现有的两种三百八十毫米炮弹依然有足够的威力。随后,在中国陆军攻打到本州岛,占领了神户与大阪之后,中国海军还缴获了停在船台上的“大和”号与“武藏”号,并且获得了一批还没有使用的装甲钢板。在运回国内进行测试后,证明海军的三百八十毫米轻弹依然能够在大约一万二千米的距离上,打穿“大和”号与“武藏”号的主装甲带,因此也就有把握打穿美军新式战列舰的主装甲带。

也就是说,现有的两种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并没过时。!。

第一百九十七章 利器

相反,二百八十毫米穿甲弹早就过时了。测试证明,即便在八千米内,二百八十毫米轻弹也无法打穿“雾岛”号的主装甲带。别忘了,“雾岛”号原本是一艘战列巡洋舰,装甲防护本来就不如战列舰。

这下,问题来了。

即便在大战爆发后,冯承乾也没有批准与建造战列舰有关的任何造舰计划。虽然当时已经有人提出,应该建造一批战列舰,特别是考虑到与美国海军作战,战列舰在太平洋战场依然有存在空间,但是冯承乾驳回了所有建议,一直要求各大造船厂把重点放在舰队航母与巡洋舰。

也就是说,到大战结束,中国海军也不大可能获得新的战列舰。

这样一来,就只能靠手里的五艘战列舰了。

对付日本海军,五艘战列舰不算少,因为到战败的时候,日本海军总共也就只有八艘战列舰,被日本海军给予厚望的“大和”号与“武藏”号根本没有建成,全都在船台成了队的战利品,而在建造途中改变设计,成为舰队航母的“信浓”号则在队攻打到东京郊外的时候被日本海军自己炸毁。最终,“大和”号与“武藏”号都在船台拆毁,以废钢铁出售掉了。

问题是,对付美国海军,五艘战列舰就远远不够了。

参战前,美国海军已有十艘战列舰,而且两艘的快速战列舰。此外,还有八艘在船台建造,即四艘“南达科他”级与四艘“依阿华”级。也就是说,美国海军原本打算用快速战列舰,以一比一的方式取代所有老式战列舰,并且在此基础,把战列舰的数量扩充到十艘以。

更要命的是,当时美国海军雄心勃勃,还在设计第四种快速战列舰。

当然,这就是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