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张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巾张狂- 第1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今丁原新任“执金吾”,立刻向外界宣布,董卓的军马在城中,都必须听从他的调遣。按照朝廷的规定来说,丁原这样说,也不算有错。
可在当前这种朝廷纷乱时期,以董卓的脾气,又怎么会去鸟一个在朝中已经丧失了根基的“执金吾”?(未完待续。。)
ps:  ps:1干城:盾牌和城墙,比喻扞卫国家的将士。《诗。周南。兔罝》有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2“乔玄”其实应该叫做“桥玄”,只是《三国演义》影响巨大,一不小心,就给这位汉末名臣换了个姓。本书从俗例,称其为乔玄。



第61节 枭雄大事成【三】
不过,丁原敢于这么对董卓下令,自然也是有所依仗的。他在河内郡屯兵五千,皆为并州骁勇。如今丁原进京任职,得到了大将军的命令,是带了三千精锐上任的。更何况丁原的军中,还有如吕布这样的猛将,另一员大将张辽也即将完成招兵任务,返回雒阳。
有这些基本班底在手中,再加上朝廷的法度和大义,丁原不信自己会压制不住董卓这个军痞刺头。
除非,董卓想要造反!
丁原对董卓部的压制,进行的非常顺利。以“万人敌”吕布为急先锋,以明正军纪为借口,执金吾丁原名正言顺的从城东开始查处董卓所部,有无违反大汉军纪之处。
凉州军很能打,却绝对不是恪守军纪的严整之师。丁原甚至无需捏造罪名,只要秉公查处,就能够轻轻松松的将不少凉州军士卒,用各种偷鸡摸狗的罪名钉死。
丁原军来势汹汹,董卓的大部队还没有开进雒阳,面对占尽了法理的执金吾,不敢公然翻脸,一时间被闹了个措手不及。转眼之间,丁原的声势居然凌驾于董卓之上!
面对丁原的强势,原本想要投靠董卓的雒阳官兵,纷纷开始观望起来。一些见机快的家伙,更是直接转变了自己的阵营。
先是何进部将吴匡见到这个势头,果断的脱离董卓,改投丁原。然后是死去多年的宦官曹节【非曹操祖父】的女婿——西园军助军右校尉冯芳,也借机背离了董卓。一时之间,丁原挟已故大将军何进的人脉与余威,让董卓感到难以招架。
只可惜,丁原可以对付董卓,却没能抵挡住董卓背后那人的反扑。
看到董卓节节败退。关键时刻,太傅袁隗终于出手了。他也没有大张旗鼓的弹劾丁原,只是秘密的从天子那里“请”来一份诏书,派现为郎官的五原郡人李肃,交给同乡——丁原军主薄吕布。
李肃当然不认识太傅袁隗这样的大佬。但是,他是前豫州刺史。现任河南尹王允的故吏。同为并州人,王允对其余老乡来说,那是偶像级的人物。当太傅袁隗需要一个认识吕布的人,去稳住吕布的时候,王允便举荐了李肃。
袁隗交给李肃的诏书,是一份任命诏书。简单的说,就是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吕布为骑都尉。
这份诏书虽然简单,可是里面蕴藏的含义。却绝不简单。
吕布目前是丁原的主薄。所谓主薄,就是指掌管官府文书帐薄的官员。这个位置,一般都是主官的亲信才能做得到的。但是,对吕布这样的盖世猛将来说,主薄一职,绝对不是他适合\喜欢的位置。
本来,丁原对吕布还是颇为欣赏的。但是,自从那次吕布尾随太行军奇袭美稷王庭以后。丁原对吕布的态度就变得不冷不热。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丁原对吕布在太行军遭受于夫罗奇袭时。站在太行军一边,毙杀于夫罗之事极为不满。
在丁原的思维中,太行军虽然有着官军的皮,其本质还是一群造反的蛾贼。相比之下,于夫罗虽然身为匈奴人,却是大汉朝廷的忠实簇拥。
如果于夫罗能够在这一次奇袭中。一举杀死太行军首脑张狂,不说太行军从此以后就土崩瓦解,至少也会折损大半的实力。而于夫罗作为对大汉朝廷态度恭顺的一任南匈奴单于,一旦重新掌握了南匈奴的部众,也绝不会像现在的太行军那样。从河东与河内两个方向,隐隐的威胁着大汉的帝都雒阳。
所以在吕布做出了帮助太行军对抗于罗夫的举动之后,丁原对他的评价,就多出了一条“不明大义”的标签。既然如此,为了免得吕布自己又不知深浅的搞出什么不得体的事情来,丁原干脆将吕布的军职撤去,改任他为主薄,想要让吕布在对朝廷公文的熟悉中,明确自己应当占据的立场。
应该说,这个安排,对吕布来说并不差。作为朝廷秩比二千石的骑都尉,丁原主薄也有六百石的级别。至于秩中二千石的“执金吾”,主薄的俸禄更是升到了秩比千石。
只是,让吕布这样一个“万人敌”级别的超级猛将,去干那些文官吏员的文牍往来活计,无异于用一把狙击步枪在厨房里杀鸡。吕布固然胜任得了这些文字要求,却绝不甘心专门做些这样的无聊活计。
恰恰就在此时,李肃以同乡的身份出现在吕布面前,极有针对性的拿出了这份任命他为骑都尉的诏书。
从秩比千石的私人所属官吏,一跃而成为秩比二千石的正规朝廷大吏,这其中的差别,就如同从一家月入两千元的私企,跳槽变成月入四千元的国家公务员。
面对如此诱惑,却不知又有几人能够拒绝呢?
吕布不能轻易的拒绝这种好事。但是,他也没有轻易的答应。如果吕布接受了这份诏书,就意味着他主动脱离的丁原的阵营。一想到丁原对自己这一年来的提拔栽培,吕布就不好意思在这种关键时期,离开丁原。
但是,李肃在这个时刻,提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让吕布无言以对。
李肃虽然出身并州,也练得一手好武艺,偏偏看起来像一个文士。他直接问了吕布一句:
“奉先兄,你是要做国家的忠良呢,还是只想当一个武夫的私臣?难道天子的征辟,还比不上你与丁金吾的私交?”
其时,大汉虽然遭逢了黄巾之乱和羌人之乱,实力受损,但声威依旧。对于出生在边地的人来说,他们对大汉声威的感受,比内郡更加直观,也更加在意。这种现象,就犹如国内多美分,而出国却多为五毛。李肃一抬出天子的名头,立刻就打动了犹豫不决的吕布。
“愿为天子效死!”
吕布单膝跪下,庄重的接过天子诏书。而这一行动,立刻成为丁原败亡的导火索。
在招诱了丁原手下最能打的吕布之后,董卓立刻趁丁原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大举进攻。他在太傅袁隗的支持下,率领手下精锐千人,直扑执金吾的官邸。沿途的丁原部属,但凡想要阻拦的,被手持天子诏书的李肃一句:
“天子有诏,丁原滥报边功,私吞军饷,交付有司下狱!”
这些来自并州的豪杰,往往就胆怯的退到了一边。
由此可见,在一些朝廷的大佬心里,朝廷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工具;可在那些浴血奋战保卫大汉的勇士心中,朝廷威严却凌然不可冒犯!
当丁原听到来者当众宣布的罪名时,他就意识到自己这次是满盘皆输了。
若是董卓打着其他的旗号,来进犯执金吾官邸,丁原自然能招呼部下以武力对抗。但是,当天子下诏,要治他私吞军饷、剥夺部下功绩的罪名时,除了极为忠心的铁杆,丁原这一方就没有几个愿意为此出手的战士。
在丁原军中,诏书里提到的这些事情,可是没少发生。丁原既然是大将军的部将,那么,大将军的一些亲信子侄若是想要几颗首级来冒功,丁原又如何能够拒绝?
就比如上次吕布从美稷王庭带回去的数百颗首级,最终落在吕布一行人头上的功劳,还不到一半。大半的首级,最后都成为远在雒阳的几个何氏子弟的进身之阶。自家辛辛苦苦搏杀得来的功劳,最后没剩下几分,这也是吕布最终选择离开丁原的又一个原因。
此刻,在丁原心中,还有一个细节,让他越发绝望。那就是:
——吕布到哪里去了?!
丁原自认为是吕布的恩主,对吕布的恩德,不说比天高、比海深,绝对也是以“国士”的礼遇对待的。以吕布的武力,别的不说,保护丁原从执金吾官邸冲出包围,还是可以的。
但是,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吕布却从执金吾官邸突然失踪。这个事实,让丁原有一种深刻的被人背叛的感觉。
——别人也还罢了。可是吕布居然没有在此刻挺身而出,就是不忠,就是不义!
于是,在丁原感到大势已去,不愿被董卓的人押送下狱受辱,愤而自杀之前,他当着周围的将士,大骂吕布“忘恩负义,卖主求荣!”。
这句话被朝廷中的有心人一番传播,最后居然变成了吕布为搏上位,于是出卖故主丁建阳,这才得到了董卓给予的骑都尉一职。更有些忌惮吕布武技的人,直接将吕布的身份编造为丁原的义子,还说丁建阳之死,是吕布亲自抄刀,一刀斩下丁原的首级。
这些污蔑之词,不但将当事人吕布给气得半死,还被某些无聊文人写入文集,流传后世,成为吕布所谓“三姓家奴”头衔的来历。
倒是亲身经历过这些变故的大臣们,对吕布的人品,倒没有太差的评价。特别是前将军董卓,因为爱惜吕布的武技,又觉得大家都是边地人,有共同的背景和经历,努力的想要将吕布拉拢进自己的阵营。
为此,董卓特地将心爱的“赤菟”宝马送给吕布,以示友好。而这匹被送出去的“赤菟”宝马,在给雒阳人留下“人中吕布,马中赤菟”的感慨后,又被某些无聊文人记入文集,成为吕布背叛丁建原的又一有力证据。(未完待续。。)
ps:  ps:《三国演义》里,因为董卓是奸臣,所以与他作对的丁原就是一个大大的忠臣。但是,事实绝非如此简单。本书既然是作者写的,那将一些臆测的私货塞进来,也未尝不可?



第62节 枭雄大事成【四】
“飞将”吕布的遭遇先且按下。无论他日后名声有多响亮,目前的吕布,也只是大汉朝廷中一颗任人摆弄的小棋子,不足为道。还是先来看一看,董卓这颗重要的棋子,接下来又干了什么。
首先,是升官。
丁原自杀的当天,来自西方的董卓主力大军,终于姗姗来迟的进入了雒阳地界。万余表情凶悍的西凉军,虽然没有直接驻扎在雒阳城内,却也在雒阳城的宽大街道上展示了一番。但凡在路上遇见其余部分的汉军,西凉军都很是直接的展现了一番自家肌肉。有了这番凶威的展示,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对抗袁氏联盟,终于安静下来,不再发出声音。
但是,这番作为,也给董卓留下了“跋扈”、“骄横”、“无礼”之类的评价。一时间,在雒阳士子的口中,董卓的形象大坏。
携“观兵”【阅兵】之威,董卓在袁隗的帮助下,以“久不雨”为理由,成功的让群臣对天子下发的“罢司空刘弘,以董卓为司空”的诏书不敢表示异议。
至于十多岁的年少天子,明明不喜欢董卓这厮,为什么还会升他的官?
这里面的事情,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反正,据说呢,如今守卫天子寝宫和何太后寝宫的,都是袁氏一族的家生子【家奴的子女】。
于是,董卓这个向来游离在大汉核心重臣之外的凉州武人,继前太尉段颎之后,成为这十多年以来,第一位出自关西的武人三公。
只是,相对于董卓接下来的动作,以兵威谋求一个三公头衔的行径。简直是不堪一提。
既然荣升为朝廷三公之一,董卓当然要大摆筵席,遍请朝臣,以示庆贺。朝中大臣虽然多有看不上董卓的,却畏惧于董卓的兵威,大半都前来赴宴。就在这样一次宴会上。董卓乘着酒兴,居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吾这次进京,路上遇到天子和陈留王,侥幸立下了保驾的功劳。只是,从吾这一路上的观察来说,当今天子虽然年长些,可遇事还不如年幼的陈留王。皇帝暗弱,非天下之福。吾只要一想起灵帝,心里就唏嘘不已。”
听到董卓这样肆无忌惮的评价贬低当今的皇帝。饮宴中的客人无不一阵哗然。有些反应快的朝臣,已经意识到董卓接下来可能会说些什么了。
“如今天下骚动不安,当今天子只怕无能,不足以治理天下。倒是陈留王聪明伶俐,虽然年幼,却能处变不惊。接人待物,风度高雅。各位,若立陈留王为天子。当会有利于大汉社稷?”
等董卓将最后一句话明确的说出来,整个宴会现场。立刻变得极为安静。
此时此刻,没有一个朝臣还有心思吃肉喝酒。就在这样一个算不得庄重的场合,由神态算不得庄重的司空董卓,轻飘飘的说出这么一个消息,让在场的所有朝臣,都惊呆了!
——废立天子。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岂能在这种不庄重的场合来公开讨论?
不,并不是所有朝臣都被惊呆,还是有人保持住了镇静。
在一片由于惊讶而产生的静谧中,司隶校尉袁绍长身而起,对着董卓侃侃而谈:
“汉家天子君临天下四百年。恩泽深渥,向来深受万民拥戴。当今天子虽然年幼,却自登基以来,并无失德之处。董公若是想要在天下士人的面前无故废適立庶,废长立幼,只怕天下的士人,都不会同意呢!”
袁绍是袁氏嫡子,可以代表半个袁氏和党人的意见。他这句针锋相对的话语一出,立刻让在座的朝臣,开始议论纷纷。
“董司空可是袁氏的故吏,袁氏这个态度一摆,不知董司空要如何决断?”
“奇怪!废立如此大事,难道董公敢事先不与太傅商议吗?”
“悄声!袁氏内讧,我等只可置身事外!”
在这些窃窃私语中,朝臣们多是对董卓与袁绍的不同态度,表示谨慎乐观。毕竟,目前袁氏在雒阳城内的势力太强,几乎要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了。如果能让袁氏内部自己出点儿乱子,对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其他世家大族来说,自是乐观其成的。
当然,对面前发生的事情,感觉有古怪的人也有。曹操便是其中一个。他自觉对袁绍平日里的了解颇深,不认为袁绍会是一个鲁莽到当着别人的面,进行反驳的人。特别是在袁绍一方优势不明显的时候。
所以,曹操只喝酒,不说话,与他平日里口舌极多的形象大不相同。
听到袁绍的回话,董卓扫视了大堂一眼,冷哼一声,一拍案几,怒喝道:
“竖子!有吾在,天下之事,自然由我定夺!你区区一个司隶校尉,也敢对三公出言不逊?你以为我董卓的刀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