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军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科技军阀- 第2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算晚。”杨朔铭看着她说道,“不过,你好能够早点学会,因为我想听你演奏,并且看到你弹钢琴的样。”
雪lù出一个孩般天真顽皮的笑容,使劲地点着头。
“活到老,学到老,人这一辈,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呢。”杨朔铭回头看了一眼摆在桌面上的另一份厚厚的手稿,叹息了一声,“我们都一样。”
曦雪顺着杨朔铭的目光望去,看到了那张信纸的标题,写着“论黄淮海河的治理与华北平原的整体开发”。
看到这行文字,曦雪的脑中不由自主的浮现出了“圣人出,黄河清”这句古话,但她并没有说出来。
在和杨朔铭相处的这些日里,曦雪已经对杨朔铭的脾xìn有了相当深刻的了解,她知道,他并不喜欢别人用类似这样的话来颂扬他。
虽然她知道,以他的贡献,当得起这样的称呼。
几天后,这些手稿的内容便成为了铅字打印出来的文件,出现在了水利部总长赫千里的桌面上。
“黄淮海平原地跨冀、鲁、豫、苏、皖5省和京津两市,总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约2。7亿亩,人口众多。本地区的地理特点是:一,气候属半湿润暖温带,年平均气温10至15度,年无霜期175至225天,年降水量500至1000毫米,ūn季干旱,蒸发强烈。夏季东南湿暖气团和北来高压冷气团相遇,或沿太行山麓抬升幅合,形成暴雨。二,黄河挟沙浓厚,历史上北行时淤塞了海河尾间,南行时则祸害淮河。因此平原在孟津以下,北至天津,南至淮yīn,不是一个凹面的汇水流域,而是一个隆凸的圆锥形三角洲,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河在两堤挟持下形成高悬之脊岭,南北遗留着当年河道的陈迹;北有卫运河、北金堤河、文岩渠、马颊河、徒骇河;东有万福河、东渔河、黄河故道;南入淮的有惠济河、涡河及贾鲁河等20余条河流。这些说明黄河水沙原是在这三角洲上轮流分派出海的。平原广袤千里,地势平坦,jā通便利,适于机耕,大面积发展农牧业。三,平原由西向东可分为3个区域:西部山麓坡降大于1:3500,土壤质粗隙大,入渗排水畅,地下水深埋4米多,矿化度小,农业为发达。中部冲积平原坡降为13500至1:6000,大都是黄河历史流经之地,土壤较细,地下水埋深2至3米。地貌或缓岗、或浅洼,盐碱化轻重不一。东部滨海平原坡降平均达1:6000至1:38000,土质极细,地下水埋深极大,矿化度高,成为大面积的盐碱荒地。中部和东部都是黄河洪积所成。由此可见,黄淮海平原ūn季干旱,故土壤多盐碱化。夏季雨量充沛,遇霪雨兼旬逾300毫米,便酿成洪灾。秋季沥雨,排水不良之地往往成涝。越冬则地冻三尺。凡此四害,以旱盐为,洪涝次之。论者或谓华北缺水,惟有仰给于江水,国人和而唱之,几成定论。”
“然据史载,黄帝战蚩尤于涿鹿,夏商建都于此,战国荆轲献图督亢,即今雄县一带,应不失为良田。对比6千年前我祖先xù居情况,只有当吾族从陕晋高原移居本地之后,出现服饰、车马、宫室。就在这平原上,宋元明清四代汉满én族逐鹿,文化ún和以昌兴。是平原为佳地,未必不能供应日益发达之工农业用水需求也。”
“从地形观之,黄河以北平原西依太行,北仰燕山,南濒黄河,三面皆有自流水相济,东流排出海外。域内降水年600毫米,主水客水不可谓不多。黄河以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其西熊耳山水北入洛河,伏牛山水则东入淮河或南入丹江,皆不东流以济黄淮平原。幸河以南降水较河以北为丰,他日如引丹江之水自流灌溉,单按水文地理条件说是合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将黄河水沙南北分流淤灌华北平原,兼以治海治淮,ō排卤水,则洪、涝、旱、碱可以消除。佐以兴办农业、整顿水陆jā通、配备能源工程等措施,则黄淮海经济开发可指日而待。”
“黄淮海平原经济开发是多方面的,须分先后,也有必须并举的。怎样开发利用好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为国人所关注。由于旱碱,地区内大面积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距世界小麦平均亩产水平尚远。本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棉ā约占一半,大豆、ā生、烤烟约占四分之一,足见改善本区农业,对于发展全国农业至关重要。”
“若要消除旱涝盐碱,以改进农业,必须增辟水沙资源,淤灌压碱,排除卤水,以改良土壤。海、滦、黄三面引水,以济河北,已成定论。但是灌溉排水,必须在防洪基础上有成效,亦即兴利必先除害。在黄淮海平原缺水的情形下,恰恰黄河防洪正需分流,这点未为国人所普遍认识。至今国内尚有学者认为,黄河应在两堤约束下‘下排’泥沙,全部流水应派给输送泥沙尽量出海的任务,而不得分送两岸。这种想法殃成了目前黄淮海平原缺水缺fé,华北水道不通航的现实。历来学术上普遍的错误认识,使国民经济遭受莫大的损失,未有甚于此者”
“治理黄淮海河道和兴办黄淮海平原水利,两者是一件事的两方面,必须综合起来策划整个系统。为了完善地开发利用全地区的自然资源,上述治理洪、涝、旱、碱的水利措施是主要的,但还不够,还要采取各种生物措施,即在平原诸河的上游山区造林种草,以涵养水源,增加枯流。这样会增多那里的空间、地面和地下三水的存水总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小气候。”
“而改善当地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当以种植沙棘为先。”
“沙棘是一种落叶xìn灌木,其特xìn是耐旱,抗风沙,可以在盐碱化土地上生存,国内分布于华北、西北、西南等地。沙棘为yà食同源植物,可广泛应用于水土保持。中国西北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瘠薄,大部分地区直接栽种乔木难于成活或成小老头树,植被恢复难度很大。而沙棘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点,一般每亩荒地只需栽种120至150棵,4至5年即可郁闭成林。并且沙棘的苗木较小,一般株高在30至50厘米,地径5至8毫米,且栽种沙棘的劳动强度不大,一人一天可以栽沙棘5至6亩,便于进行大规模种植,速恢复植被。”
“由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淤积在黄河下游河道,使河án高出地面4至6米,高达14米,而且每年仍然继续抬高。系整个华北平原、黄淮平原于一发的黄河大堤,自民元以来先后尚未进行大规模加高加固,现已超出被河地面十数米。大堤越高,决口泛滥的潜在危险就越大。黄河水患,依然是我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泥沙问题是黄河水患的根源。”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一是沟道,二是陡坡。陡坡由于土地瘠薄,施工困难,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个薄弱环节。而沟道不仅是泥沙的主要产区,也是坡面泥沙的通道。沙棘的灌丛茂密,根系发达,民谚云‘地上一把伞,地面一条毯,地下一张网’。在一些陡险坡面上,沙棘利用其串根萌蘖的特xìn,可将这些人不可及的地段绿化。特别是沙棘在沟底成林后,抗冲刷xìn强,而且其不怕沙埋,根蘖xìn强,能够阻拦洪水下泄、拦截泥沙,提高沟道侵蚀基准面。黄土高原虽有千沟万壑,沙棘却有极强的生命力和速的繁殖能力,是治理沟壑的有效武器。西北数县试种沙棘二年,植被覆盖达30以上,已经证明,沙棘是治理黄河泥沙的有效措施。”
“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以沙棘为先锋树种,不但能够速恢复植被,而且能够尽的恢复生物链。盖因沙棘不但自身能够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由于它的固氮能力很强,能够为其他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创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优良的先锋树种和únjā树种。据调查,人工种植4至5年后的沙棘林内,杂草丛生,还有一些次生的杨树、榆树等树种,自然形成植物的多样xìn。试验研究成果表明,únjā于沙棘林地的杨树、榆树、刺槐等与荒坡栽植的对照,分别提高生长量为1297、1105及130。据山西右yù县测定,六年生的沙棘林内,土壤有机含量为213,氮量为011,两项指标均比耕地高出1倍上。生长沙棘后的荒地不施任何fé料种植农作物,当年产量比一般农田高1倍以上,而且连种3年地力不衰。”
“沙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防护林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沙棘资源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其中山西省分布多。总面积约有120万公顷。凡经沙棘覆盖的土地,地表径流减少80,表土流失减少75,风蚀减少85。栽植沙棘,会取得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可以将沙棘产业作为加速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来抓。”。

(三百三十六)“害河”实为“利河”

(三百三十六)“害河”实为“利河”
“这里面写的非常好。”在看完文件之后,中国水利专家苏芳说道,“这沙棘的确是‘理黄’的好东西,亏他杨瀚之能想到。”
苏芳是国内知名的水利专家,在渠道治理、黄河护岸等方面多有建树。青少年时代的苏芳就喜爱工艺,热爱公益事业,经常随父辈参与地方庙宇修臻和水利施工事宜,积累了不少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他匠心独运,曾先后设计制造了架石碾、水利碾磨、封闭式连环锁橱、木制棉籽脱粒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民国初年,他针对渠务管理上有差无田;有田无差,委管中饱sī囊的弊端,改“十三伍”制为按田亩棚夫搭份制,受到群众拥护。民国3年县政fǔ委任苏芳为治渠委员,他总结前辈治理渠务的经验,制定了水利工程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把工程重点放在干渠清淤和灌溉设施配套上。每年“ūn秋二工”水利岁修工程,他亲自勘踏预算,制定方案,集中人、财、物力分段施工,限期验工,杜绝浮报、贪污和làn费。在夫料征收上,他推出按亩计征制度,革除“包纳”、“坐免尸”、“看丁”等“吃夫吃料叶”的陋规,对渠长、段长加强管理,去恶留良,整肃了渠务管理中的únlàn。在治理水患时,他将渠口拦河坝上延加固,河水被石坝拦截,分水入渠,增加分水量;炸除渠口礁石,降低水口高度,增加进水量;在迎水坝下段建大泄水,洪退水,在廉家尖建小减水,保证了洪水季节渠道安全和正常进水量。又于石渠南堤栽种柳树固堤,民间俗称“杨柳板”,以保证渠堤安全。
正因为有“杨柳板”的经验,所以杨朔铭在文中所提的在黄土高原广泛种植沙棘的建议,立刻便得到了他的响应。
“沙棘为食yà同源植物,经济价值也很大,若能广泛种植,不光可改善植被,民间获益也当不小。”苏芳接着说道。
“噢?有这么神奇?”赫千里有些惊讶的说道。
“其实这沙棘本不是什么鲜物事。”植物学者同时也是中国粮食专家的高海石教授在一旁说道。
“老高妨给大伙儿说说,呵呵。”另一位水利专家张含英笑着说道。
“沙棘在海外早享盛名。古希腊时代,各城邦之间战争不断。有一次,斯巴达人打了胜仗,但是有多匹战马在战争中受了重伤。斯巴达人不忍杀死自己的战马,又不想看到自己心爱的战马死去,于是将它们放到一片树林中。过了一段时间后,斯巴达人惊讶地发现那些濒临死亡的战马非但没有死去,而且一个个膘fé体壮,ásè鲜亮,浑身仿佛闪闪发光。斯巴达人感到非常奇怪,终发现这群马是被放到了一片沙棘林中,这些马饿了就吃沙棘叶,渴了就吃沙棘果,依靠沙棘为生。聪明的古希腊人从此知道了沙棘营养和治病的价值,这也是沙棘拉丁学名的由来。”
“差不多相同的传说在我们国家也有。公元1200年,成吉思汗率兵远征赤峰,由于气候等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很多士兵都疾病缠身,食yù不振,没有战斗力。战马也因过度奔驰而疲软而吃不下粮草体力欠缺,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成吉思汗对此毫无办法。下令将这批战马弃于沙棘林中,待他们凯旋归来的再次进过那片沙棘林的时候,发现被遗弃的战马不但没有死,反而都恢复了往日的神威。将士们惊讶小小的沙棘竟有如此的神奇功效。便立刻向成吉思汗禀报此事。成吉思汗得知后下令全军将士采摘大量的沙棘果随军携带。并用沙棘的果、叶喂马。不久,士兵们的疾病霍然痊愈,个个食yù大增,身体越来越强壮。而战马是把粮草吃的干干净净,能跑善弛。此后,道家宗师丘处机根据当地丰富的沙棘资源以及唐朝医书《月王yà珍》中记载的,沙棘能增强体力,开胃舒肠,饮食爽口,促进消化的功能,为成吉思汗调制出了一种以沙棘为主的yà方。成吉思汗便视沙棘为“长生天”赐给的灵丹妙yà,将其命名为‘开胃健脾长寿果’和‘圣果’。”
听了高海石的讲述,与会者都显得有些吃惊。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蜀汉伐魏,在一次远征途中,因长时间在崎岖的山路上艰苦跋涉,蜀军人困马乏,体力不支。有些士兵就在荒山野岭中采摘‘棘果’充饥解渴。吃了‘棘果’后,士兵们的疲劳马上神奇地消除了,体力得到很恢复。诸葛武侯发现后,号召全军人人服用,终于渡过难关。他们服用的所谓‘棘果’亦是当今的沙棘。”
“这么说来,哪怕是为了益寿延年,这沙棘咱们也是非推广种植不可了,呵呵。”赫千里看着大家,笑着说道。
“是啊,要是黄土高原上皆为此物,黄河水患也许当就此根治。”苏芳也笑着说道。
“山区的农林牧发展措施和防洪水库,与山区的合理增辟耕地,将减少流到平原的剩余水量。因此,治理黄淮海平原不可局限于平原本地区,还应把平原以外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山区归入整个治理系统。”张含英笑着将话题又拉到了治理黄淮海平原的问题上来,“为了整体开发平原的自然资源,杨瀚之文中所言合理地利用山区和平原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是首要的。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土壤确定适宜种植的树木、牧草和农作物,确定农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