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诡事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诡事录-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颗行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月球。
他们驾驶着月球逃离了原来所在的星空。在大约四千多年前,游荡到地球附近,发现这里非常适合居住,于是作出移民的决定。但地球上已有人类文明,双方冲突也就难免。征服过程中,来自月球的智慧生命甚至动用了核武器。这就必须提到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
这部史诗写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之间。描述的内容,则需要再前推两千多年。也就是说,讲的是距今四千多年前的故事,即《圣经》传说中大洪水暴发并出现诺亚方舟的时间段(公元前2370年前后)。在《摩诃婆罗多》中,奇异地记载了一场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科拉瓦人使用了一种神秘武器:“英勇的阿特瓦坦,稳坐在‘维马纳’中,降落在水面,发射了‘阿格尼亚’,它没有烟,但喷着火焰,威力无比。刹那间,潘达瓦人的天空黑了下来……太阳在旋转,武器发出炙热的白光,大地因此而颤抖。象群奔窜,百兽倒毙,河水沸腾,鱼虾皆死。在巨大的雷鸣中,敌人被歼,树木一排排倒下……”另一段记叙:“古尔卡乘着快速的‘维马纳’,向敌人相连的三个城市发射了一枚神弹。神弹似有整个宇宙的威力,一时间天空耀眼,犹如万千太阳……尸体被烧焦,毛发和指甲脱落,器皿碎裂,飞鸟被灼死于天空。”
这两个部族通常被认为是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人。但真的是这样吗?
《摩诃婆罗多》中,还记载了阿流那的故事。故事中,他曾向“天神”要武器。按描述,当时“天神”在一辆巨大而古怪的战车中接待了这位主人公。
在很多民族的神话中,掌握神秘武器的往往是神。所谓神,就是来自于天上的人物。而且,翻看众多民族的远古秘史,会发现: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了一场从天而降的灾难。按中国古人的说法是:“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淮南子》)”在这个全球性的灾难中,有人大量地死去,因为来自天外的“神”可以在转眼间毁灭一个城市,如《圣经》中记载的索多玛城的毁灭。
而且,在很多地方,也确实发现过在超过千度高温才能产生的呈玻璃状的岩石融化物。考古中也发现,人类多个古城都毁灭于“异常的高温”。比如,印度的马亨佐达摩,在大约四千多年前,遭到一次毁灭性打击。遗迹中,发现大量骨骸,似乎是同时死的,从姿势看,死前似乎曾看到令人产生巨大惊恐的场景。此外,在他们身上,还发现了放射性物质。
四千多年前,或者再往前推,到底有没有核战争的爆发?
地球史上,存在长时间的“冰河时代”。大约一万年前,地球才开始渐渐变暖,进入“冰后期”。但研究表明,在“距今4000至6000年期间”,又突然出现一个非常寒冷的时期,在地质学上被称为“新冰期”。为什么突然变冷?跟核爆后气温骤降有没有关系?种种迹象表明,正是这次地球突然变冷,使得人们有幸从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冰冻层中挖掘出四五千年前的不曾腐烂的猛犸古兽。古生物学家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地球骤然变冷,猛犸死亡后尸体迅速被冻结,故而能完整地保留到现在。
如果真的有一场核战争,那么结果只能是地球上的人类大批死亡。但出于某种原因和目的,最后月球人并没有全部移民地球。但他们也没彻底离开地球,而是飞行到现在月球轨道的位置,并通过技术手段使月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和绕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相同,进而保证只以一面面对地球,监视着人类的一举一动。
在月球人撤离时,出于某种原因,把少数人留在了地球上。《酉阳杂俎》中的另一则记载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极有可能暗藏玄机:“坚昆部落,非狼种,其先所生之窟在曲漫山北,自谓上代有神与牸牛交于此窟。其人发黄、目绿、赤髭髯……”在这个神话里,就提到该部族的祖先是来自天外的“神”……
关于月亮的秘密还有什么?
如果说它真的是一艘巨大的飞船,那么似乎也出现过某种技术故障,《金史》“天文志”就记载了一条足以令人瞠目结舌的信息:“太宗天会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也就是说,这一年6月15日,月球突然偏离了自己一贯的运行轨道,向南方的太空飞去。没过多久,又回到既定轨道,继续绕着地球转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异的事情?看来,当它运行出现错误后,自己又给自己进行了纠错并取得成功。如果当年的史官没有记错,那除了佐证月亮确实是一艘飞船外,还能有什么合理解释?
回到开篇的故事。如果嵩山秘境中的白衣人真的来自明月,那他跑到地球上干什么来了?他在月球上从事的工程到底是什么?似乎是说在修理月球上的“凸处”,难道是神秘的环形山?如果是的话,为什么要修建?莫非每座山下都有一个通往月球内部的通道?当然,这所有的推测你都可以不信。
但那白衣人到底出现了,然后又神秘地消失。走前他还打开包裹,向我们展示了用来修理月球的器具,并给了主人公一些类似太空食品的东西。而这一切是多么不可思议。但是,在后来的民间传说中,就真的有了“八万二千户修理月亮”这么一说,又有了“修月斧”、“修月户”、“修月手”等称谓。北宋王安石有《题扇》诗:“玉斧修成宝月圆,月边仍有女乘鸾。”苏轼有《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从来修月手,合在广寒宫。”又如南宋词人王沂孙的《眉妩·新月》:“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蛾、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水,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只是在这里,“玉斧修月”已比作收复中原了。
盗墓惊魂
襄阳有官吏张某,一日夜,其三兄弟同时梦到亡父诉说自己的坟墓被盗,并告诉他们盗墓贼的踪迹。
贼人很快被捉到,为首的竟是一对夫妻。
丈夫说:“我们夫妻以盗墓为业已有十余年了,每次入墓,都带着酒食。打开棺材后,按惯例,我和妻子会先跟墓主即那具死尸饮酒。程序是:我先自饮一杯,然后说客人喝了一杯啊。随后将酒滴入尸体嘴中。再说,主人也喝一杯吧。最后,我妻子也喝一杯。这时候,我会问:酒钱谁出?妻子便说:酒钱该主人出啊。然后,我们才取墓里的珍宝。但昨晚,打开棺材后,发现里面的人面色如生。我们依程序而行,当说到‘主人也喝一杯’时,那死尸突然睁开眼对我们笑了一下……”
这是唐朝时的一个盗墓传说。
在中国古代,盗墓有两个高潮期:第一是东汉末年到魏晋六朝,第二是唐朝中期到五代十国。三国时盗墓猖獗,曹操还设置了“摸金校尉”这样专门负责盗墓的职位。五代十国时,则出现史上头号盗墓贼温韬。当时,温以军阀身份坐镇关中,几乎把唐朝皇帝的陵墓挖了个遍。他不像一般盗墓贼那样在月黑风高之夜偷偷摸摸地去盗墓,而是亲自带队在大白天浩浩荡荡地去“开墓”。
按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也就是说,除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外,关中的唐朝十七个皇帝的陵墓都被温韬扫荡了。
盗墓这件事,性质当然比较黑。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别具意义: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河南汲县人不准挖盗战国魏襄王古墓,发现了一堆写有文字的古竹简,当时朝廷非常重视这一发现,晋武帝司马炎命大臣荀勗、和峤对古竹简进行研究,最后整理出《竹书纪年》十三篇,上古三代和春秋战国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从此大白人间。而温韬盗掘唐天子陵墓后,使得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真迹有幸被后人目睹。但是,著名的《兰亭集序》是个例外,它是被温韬从李世民的昭陵里挖了出来,还是依旧埋藏在地下,至今仍是中国盗墓史、考古史和文化史上最大的谜团。
千年来,繁衍不息,盗墓不止。自从有了这营生,一把“洛阳铲”纵横千里,直到现在这种铲子也不过时,足见古人在发明这种盗墓工具时费尽心机。当然,盗墓有多少年的历史,反盗墓就有多少年的历史。随着盗墓者手段越来越高超,反盗墓措施也越来越玄妙。总的来说,反盗墓有两大手段:第一,从根儿上就叫你找不到坟头。比如,三国时曹操死后,设七十二疑冢,把盗墓者搞得晕头转向;第二,当然是在墓内设置暗器。一般来说,帝王的陵墓结构复杂,由墓道、甬道、主室、回廊、侧室、耳室、角室等组成,且墓门远非一道,为毙杀盗墓贼,在主墓室和通往主墓室的途中往往“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
关于伏火,史上有明确记载,魏晋六朝时,有盗墓贼进入墓室后,欲开棺取宝,听到里面有巨吼如雷,瞬时墓内火起,盗贼多被烧死。伏火是墓穴中最常见的暗器之一。看上去似乎离奇,叫人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多有科学根据。在幽深的墓穴中,由于环境密封,随葬的腐烂之物经微生物厌氧消化而产生可燃性气体,成分以甲烷为主,包含二氧化碳、氮、氢和硫化氢等,遇明火而燃烧。盗墓贼进入黑暗的墓穴,往往需要用火把,其后果可想而知。
伏火之外便是毒气。贝丘在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唐时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这里是春秋战国时齐国故都,境地多齐国国君及贵族墓穴。其中,齐景公墓在淄川区九顶山。唐朝时,有人曾开其墓,顺着墓穴的甬道,入墓穴三丈深,于石函中发现一只活鹅,该鹅扇动翅膀,四下石块皆落,响彻地宫。盗墓者又深入一丈,发现有青气升腾,望之如烧陶时的烟雾,直冲上空,经过飞鸟,闻之都中毒而落,盗墓者惊恐不已,再不敢深入。
关于毒气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墓主灵魂不散,以毒气诅咒毙杀盗墓者;有人认为是墓主在建造陵墓时设置了机关,比如为保存尸体不使之腐烂以及毒杀盗墓者,而大量应用水银,使水银这种极易挥发的剧毒物在墓中形成一个毒气层。此外,还有一点不能忽视,以唐朝皇帝为例,生前为求长生而多服丹药,有的更是死于丹药(如唐太宗、唐穆宗、唐武宗),另一些皇帝则死于宦官的毒药谋杀(如唐顺宗、唐宪宗、唐宣宗),而丹药成分多是有害矿物,毒药则更不用说,聚集在体内,慢慢地挥发,自然使墓穴充满毒气。
如果说火与毒借助了化学知识,那么墓室内暗藏弓弩,射杀盗墓者的办法,则完全来自于人为的力量。这种埋伏一般设在墓门之后,当有人开启,就会触碰机关,便有飞箭袭来。应该说,这是最具有技术含量的防盗墓手段,因为需要精密复杂的机械知识。此外,以流沙掩墓,形成沙层,也是一种办法。
《酉阳杂俎》中有不少唐朝第一手的盗墓秘闻,可以说还原了最真实的盗墓现场。古墓中的各种神秘的机关,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刘晏判官李邈,庄在高陵,庄客悬欠租课,积五六年。邈因官罢归庄,方欲勘责,见仓库盈羡,输尚未毕,邈怪问,悉曰:‘某作端公庄客二三年矣,久为盗,近开一古冢,冢西去庄十里,极高大,入松林二百步方至墓,墓侧有碑,断倒草中,字磨灭不可读。初,旁掘数十丈,遇一石门,固以铁汁,累日洋粪沃之方开。开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众惧欲出,某审无他,必机关耳,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箭不复发,因列炬而入。至开第二重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众以棒击之,兵仗悉落。四壁各画兵卫之像,南壁有大漆棺,悬以铁索,其下金玉珠玑堆集。众惧,未即掠之。棺两角忽飒飒风起,有沙迸扑人面。须臾风甚,沙出如注,遂没至膝,众皆恐走。比出,门已塞矣。一人复为沙埋死,乃同酹地谢之,誓不发冢。’”
刘晏是中唐时期人,官至宰相,是唐代最著名的理财能手。安史乱后,百废待兴,幸有刘晏梳理,掌握财政,才使帝国有回升气象,但最终唐德宗信任奸佞,构陷刘晏,终被赐死。
刘晏幕府中有个判官,也就相当于助理,叫李邈,其庄园在陕西高陵县。刘晏身死,殃及池鱼,李邈也被罢官,退隐庄园。回到庄上的第一件事,李邈就是查账(不愧在刘晏幕府中做事)。查着查着,发现问题,有个庄客似乎已欠了好几年租子。李邈把仆人叫来,仆人说这个庄客已寄居庄上多年,但行为奇特,好像没怎么见他经营过农田果园,而是昼伏夜出,干的似乎是道上的事,但又没证据。
虽已欠了多年租子,但那庄客态度还好,说只要主人一到,就一定会还上。几天后,李邈去仓库查看,果见仓库充盈。经核对,庄客该交的租子都交上了。李邈奇怪,叫来庄客相问。庄客说:“我做您的庄客已有几年,但实话跟您说,我暗地里一直从事盗墓营生,所以有些余财,听说您回来了,于是给您补上。”
李邈说:“关中帝王贵族的陵寝甚多,盗墓之事亦猖獗,没想到我这庄上也有盗墓工作者。我听说干你们这行的经历都很离奇,不妨给我讲讲,我会给你保密的。”
庄客沉思片刻,说:“还是从不久前的一次经历说起吧。那座古墓是我的一个弟兄发现的,离咱庄子有十多里地,隐匿在荒山深处的一片松林中。它的墓身特别高大,一侧有石碑,断倒在草丛中。因年代久远,上面的字迹已磨灭。当时,我带了好几个人去,挖掘了数十丈后,才遇到一扇石门,很坚固,是用铁汁封上的。由于从事这行久了,很多盗墓技巧我了如指掌,这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