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窃明-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安居乐业也是应有之意。

努尔哈赤很快下达了一些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命令,被查抄的店铺有上百家。在恐怖气氛的影响下,满族妇女普遍形成一个习惯,就是在购买食物后记下商店的名号,以便追究商人的责任。记录店名的习惯终于让恐怖浪潮在天启二年五月度过了顶峰,在黄石原本的历史中,这种良好的消费者意识还持续了些年,直到崇祯四年东江镇式微以后才渐渐消失。

毛文龙一计不成,又施一计,他派出了前赴后继的第五纵队,试图拉拢后金汉军中的动摇分子和投机分子。天启二年六月,努尔哈赤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发现东江细作的报告,在这一个月里,辽阳方面就察觉到二十二起未遂的收买事件。

后金政权的对策就是实行了严格的审查制度,加派哨探搜捕偷越入境的明军细作。同时后金政权连续发布诏告,奖励那些把细作捆绑去辽阳的坚定革命同志。种种举措使得明军的情报战线遭受不小的损失,有力地打击了辽东毛文龙匪帮的嚣张气焰……

此时,黄石已经回到长生岛,他响应东江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首先要“促生产”。

“将军,一路辛苦了。”

刚跳下小船的黄石受到了港口士兵们的热烈欢迎,简易的港口已经被修了出来,港口旁还盖了一个露天的造船厂,如果不仔细看会被认为是个难民棚子。

回到阔别几十天的长生岛,真让他有一种到家了的感觉。

难民棚子边上有四、五个难民……不,是造船厂旁边有四五个东江士兵正在往一艘崭新的渔船上刷漆。

岛上的每个人,无论农人、工匠还是渔民,哪怕是在山上摘野果的,只要会说人话就是士兵,整个东江军都是这样。

所有的人都被编入军户,产出都要上缴,他们作为士兵,日常需要的粮食和布匹也都是长生军官统一拨给,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或许叫剩余产出被用来武装少数战兵。和传统意义上的大明卫所军镇完全一样,长生岛官兵的主业是劳动生产,为吃饱穿暖而努力,还要煮盐卖银两,打仗对大部分军户来说只是副业。

虽然此时东江军号称募兵制,但是和货真价实的关宁铁骑相比,两者的区别就犹如业余爱好者和职业球队。

募兵制就是要创造一支脱产的职业军队,贺宝刀不无遗憾地说道:“我军能像山海关那样吃皇粮才好,也就能有足够时间训练士兵了。”

黄石不假思索地回答:“这是毛军门的问题,只有东江正式开镇,兵部堪合过兵数才能有军饷。”

“东江镇,大人认定会是这个名字了?”

黄石微笑了一下:“绝对不会有错了,就是东江镇,我有这个感觉。”

赵慢熊和金求德很快也赶来了,向黄石简要报告了这些天的进度。耕地基本没有开垦,渔猎倒是干得井井有条。

“属下向大人保举两人,第一个名叫鲍九孙,可堪大用啊!”黄石现在权威日盛,赵慢熊也执礼甚恭。他举荐的两个人中有一个出海打鱼去了,那个鲍九孙倒是还在岛上。

“带来见我。”简单明了的答复,颐指气使的感觉确实很好。

(第一节完)





 


《窃明》 谁人为我砺青锋 第二节





“卑职遵命。”赵慢熊听到命令后立刻大声回话,躬身退了几步才掉头匆匆离开。

黄石身边的亲兵已经递上了茶水。这茶具和茶几在长生岛可是独一份,都是毛文龙赏赐的,茶叶黄石倒是从山海关又带了些回来,在这个荒岛上这实在是难得的享受啊。

关于未来前景,黄石脑海中倒是有个长远的规划——把长生岛上盖满工厂,大量的海船运来各种原材料,经过在加工后返销内陆,振兴工业、辅之以科教,并形成商业资本对周围各经济区进行收割。从而实现工业近代化、商业出口化、粮食进口化……

好吧,黄石现在的政策还是“以农为本,以粮为纲”,这个落后的思路和上面的长远规划相比,就如同单细胞生物和灵长类人属生物的区别那么大。

而黄石打算暂时在长生岛推行的社会模式也和民主差的很远,大概是位于奴隶制后期阶段,如同文官视武将为奴仆一样,武将也这么看待军户。

有个比喻似乎能贴切地说明奴隶制是长生岛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好比人类的胚胎,从受精卵到婴儿也总是要重演遍进化过程一样。所以黄石认为在长生推行军户奴隶制也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毕竟不能跑步进入资本主义嘛。

至于军制他也只好先放下优秀的募兵制,更优秀的义务兵制就更不要想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眼下黄石也只有从卫所农兵干起。

一个成功的卫所军镇需要的不仅仅是优秀的将领,还需要善于经营的各方面人才。这也是和募兵制军队的要求背道而驰,职业化的脱产军队只需要职业军官。但黄石现在领有的长生岛,如果不能挖掘出大批务农、渔猎的人才,那全军很快就会饿死。

以往这个问题一般是交给监军的文臣负责,他们的行政经验都比较丰富,这样卫所军镇的军官职业化也可以得到保证。但黄石既然决心摆脱文臣的控制,那就只有自己想办法了。

听赵慢熊的语气,这个鲍九孙像是个很不错的人才,对务农很有一番心得。赵慢熊没有给过他几个人手,但他已经开垦出了上千亩的地,还都种上了芝麻。

赵慢熊走后,金求德就开始打眼色。

“你们都下去吧。”屋子里只剩下护卫在黄石两侧的张再弟、洪安通二人。

看金求德还是不说话,黄石就让两个亲卫也下去了。

“属下以为,大人不需要立刻提拔他们。”金求德换回了亲兵时代的称呼,虽然黄石也觉得这个称呼显得更亲昵,但这似乎不是要点,他觉得金求德也是在趁机暗示某些问题。

茶很烫,黄石吹气的同时头也不抬的问道:“你是怕他们是毛文龙的沙子吧?”

“大人明鉴,这两个把总都是跟随毛文龙从三岔河出海的。”

黄石随口说起洪安通的经历:“他也是。”

“洪亲兵只是一个水手,而且他是大人提拔的亲兵,不能一概而论。”金求德顿了一顿:“属下以为,不能不用,也不能大用。”

言外之意就是把这些人当做摆设,永远不要让他们参与到核心里面来。

感觉上这是一个很诱人但也很危险的陷阱,黄石同样本能地想用自己的嫡系。从某种角度说,黄石嫡系培养出来的嫡系,虽然隔了一层关系但还是他的嫡系,无论是个人感情还是可靠程度,军官从来都是优先考虑嫡系部下。

“我知道了。”黄石不置可否,示意金求德不必再多说了。

一转眼间黄石已经闪过了无数个念头,到底是忠诚更重要,还是才能更重要呢?这是一个很难取舍的问题。

“唯才是举”——这句话说起来很好听,但是黄石不是夺心魔,他也无法看穿别人的肺腑,这段时间的经历更是让他把忠诚看得很重。

“任人唯亲”——他本来对这种东西深恶痛绝,但是现在却也觉得有些道理了。

这种行为的发展到后期,恐怕会造就支效率低下的封建军队。假以时日,部下们就会开始培养、扶植自己的嫡系,并互相排挤。完成好上司交待的任务,组建嫡系小圈子作为资本,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地位;胜任更重要的工作;把任务完成得更好,最终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来扩充自己的领地。

但假如,仅仅是暂时用一下,毕竟数量足以弥补效率,只要不一家独大就好。等到军队庞大以后再改正,是不是也可以呢?

——这个军队封建化的过程要很久,或许也不是不可逆转的。

——好不容易才有一支没有定型的军队,如果图一时痛快而毁灭了它那实在有点可惜。

黄石借着喝茶的伪装,一直在心里权衡着利弊。

“卑职拜见大人。”鲍九孙来了。

“免礼,赵千总向我提起了你,他说你干得很好。”

黄石说话的时候也没有忘记站在一边的赵慢熊,他正等着这份功绩呢。

鲍九孙对黄石的赏识之恩和赵慢熊的举荐之恩分别表示了感谢,黄石得到了人才,赵慢熊得到了人情——这个时代再公平也不过的交易模式。人不为己,谁肯早起?不按这规矩走,黄石就不用指望谁还会举荐人才了。

“卑职是直隶人,真定府,耕读传家……”

鲍家几代人辛勤耕作下来也积攒了一点钱,到了鲍九孙父亲这一代更是趁着天灾买了上百亩好地,在乡里也算是好人家。

“卑职少年开蒙……”

老人家三十岁才得了鲍九孙这个独子,一直是心肝宝贝得不行,而且一心想让鲍九孙好好读书,博个功名,也算是为鲍家光宗耀祖了。

“卑职被逐出学堂……”

这家伙生性太野,整天价和乡里的孩子们到处玩闹,十七岁那年更是把先生的胡子烧了一半。

“卑职回家务农……”

鲍父心痛之余,也不舍得责骂鲍九孙,只好把他带回乡务农,准备给他找户好人家的女儿,生些孙子再说了。

“卑职伤人致残,发配辽东……”

这大明军队还真是人渣集中营啊,黄石听得是哭笑不得。

(第二节完)





 


《窃明》 谁人为我砺青锋 第三节





“卑职随毛军门出海,可惜不曾参加镇江之役。”鲍九孙在辽东有个姓汪的远房姨表亲戚,那个表兄弟随毛文龙出海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去了。鲍九孙虽然没有什么功劳,但作为老人也水涨船高地当上了把总。

“现在国家有难,真是吾辈建功立业的机会,从军也不是一辈子就毁了。”黄石安慰起鲍九孙来,还顺口开了个玩笑:“别辜负了你的名字,九孙,嘿嘿,很有雄心嘛。”

赵慢熊和金求德赶快凑趣地笑笑,鲍九孙也笑起来:“卑职的名字算不上什么雄心,我那个表兄弟还叫百孙呢。”

“百孙,汪百孙。”黄石随口念出这个名字,心里竟似有种亲切感:“不错的名字,他人呢?”

“我那表兄是张元祉大人的部下,镇江之战后,他作为战兵留守城市,他一定死得很壮烈。”鲍九孙说话的时候,满脸都是骄傲……

话题很快又转回了农业上面。

“整个东山乃是一座石头山,不可能开垦出梯田。经卑职估算,本岛耕地大约到六万亩到十万亩。”

长生岛山地是石灰岩结构,共和国时期,这个地方出产质量一流的水泥,远销亚洲各地。

黄石虽然不清楚这个地理知识,但他也知道石头山多半没有什么用,心中烦躁之余脸色也就就变得很难看。他在心里飞快地估算了一下数目,就算种玉米似乎也养活不了几万人,不禁有些失望。

鲍九孙还在继续说下去:“渔猎所获并不稳定,如果仅仅依靠本岛耕地和鱼类、兽类,卑职以为,本岛可以供养一万军户,每户都可以娶妻,同时还可以养五千老人和两万孩子,再多恐怕就不行了。农闲时可以提供一万农兵,平时可以维持两千战兵。”

农兵只能用来防守,或者在农闲时出击附近地区,而且农兵日常训练时间也很有限。黄石听到这里已经是大失所望,皱着眉头开始来回走动。

“大人英明,下令本岛军士必须娶大脚女人为妻……”

“这些话不必多说,”黄石不耐烦地打断了鲍九孙的恭维:“我问你,一万军户是不是极限了?”

“卑职回大人话。”鲍九孙鞠了一躬,仿佛没有看见黄石的不安徘徊,直直冲着正前方大声汇报:“虽然本岛现有军汉都是单身,而且都没有家属牵绊,但是日后我岛聚拢流民,必然有老人、孩子,而且现有军汉也会成家,因此仅靠耕地一万军户确实已经是上限。”

黄石立刻指出:“我并不打算给每个人都吃饱。”

“大人明鉴,卑职也不打算给老人、孩子还有女人吃饱,就是壮丁也要忙时吃饭,闲日喝粥,一天只有两顿。”

老人、孩子已经没什么大用,如果有大批婴儿出生,更是白吃饭的嘴,黄石越想越是焦躁,大声下令:“重新检查土地,看看有没有可以开垦的山地。”

鲍九孙一下子沉默了,过了一会儿终于鼓足勇气没有应承命令,反而低声反驳说:“卑职斗胆,长生岛近海滩涂和山地超过七成,卑职已经勘查过全部地域,耕地绝对不可能超过十万亩。”

心中已经很不痛快地黄石怒火一下子升起,鲍九孙见状连忙补充道:“卑职认为,我军要想获得更多粮食,必须另外想办法。”

“有什么办法?”黄石勉强压下不满冷冰冰地问了一句,他对农业的理解就是耕地。

“卑职发现本岛山地的树木以刺槐和山枣树为主,岩石山地虽然不可能开垦为耕地,但是几乎每个岩石缝间都有泥土,所以岩石缝间大多有山枣,如果我军组织人力收集,积少成多,也是一笔可观的食物来源,而且这项工作不需要壮丁或壮妇,老人、孩子足以胜任。”

山枣当粮食吃,这个东西黄石还没有想过,不过听起来至少可以解决粮食消耗,此外可以给老人、孩子找些工作。黄石沉思了片刻,觉得还是相信这个时代人的农业经验为好:“听起来还不错,继续,继续。”

“卑职遵命。”

鲍九孙根本就反对在山地毁林造田,他认为与其在山上种萝卜,还不如利用现有的野生资源。他这几十天看来没有闲着,黄石听他又介绍了一批野菜。

岛上还有苦丁,蒲公英,堇菜,鸦葱,羊奶子,苦荬菜,苣荬菜,等等。用鲍九孙的话说,这些野菜产量也不低。最重要的是,在山地种菜要消耗的人力都是壮劳力,而收集野菜可以更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毕竟壮丁一定会有附属人口,这样就算产出少一些,但是宝贵的粮食不会被白白消耗掉,总的来说反倒是赚了。

鲍九孙还在不能耕作的沙地上找到了白茅根,这东西花瓣和须根都可以吃,饱满的汁水可以用来给孩子们充饥,不过会受到季节影响。这个东西据说还可以入药,也就是说可以卖银子。

接下来鲍九孙如数家珍,远志,仙鹤草,老鹳草,车前草,决明子,香加皮,郁李仁,葛根,板蓝根,党参,沙参,桔梗……黄石听得头都大了,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