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天改明-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管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大家都习惯的把目光看向钟进卫,看这位足智多谋的中兴伯如何解决。
钟进卫思量了下,说道:“可以以朝廷急需之名,鼓励商人把粮食送往灾区,东北战区,边军之地兑换盐引。因此,此盐引就要马上兑现,商人才有动力。当然,朝廷言而有信,旧有盐引也是要兑换的,可以打破盐引次序,按照新旧盐引一半一半兑换掉。另外由于加大了食盐产量,朝廷进行估算后,可以承诺多久时间内把所有盐引兑换完毕,过期作废。”
最后一句话听得众人一怔,过期作废。这也要有?毕自严问出了大家的疑惑。
钟进卫笑笑,解释道:“等以后产量增加了,可能就需要大量仓库来保存食盐,而不是现在这样的,食盐不够兑换。而建大量的仓库来保存食盐,会花一大笔开支,维护也需要成本。到那时候,有些盐商觉得盐引随时可以兑换都不缺食盐,就不急着兑换,放在官仓,等用了再来兑,白白增加了朝廷的负担。另外,过期不兑换的还有一个好处。”
“还有何好处?”没想崇祯皇帝和毕自严异口同声的问道,文华殿内呵呵笑成一片,让殿内的气氛更是融洽。崇祯皇帝一点不满都没有,只要能解决问题,朕都喜欢。
钟进卫也不卖关子了,道:“过期不兑换,说明朝廷有底气兑换所有盐引,商人就有了信心。现在他们不就是缺对朝廷能不能兑换盐引的信心嘛。”
“但过期不兑换,也可能是朝廷没盐可兑而过了期限怎么办?”崇祯皇帝这下没有抢先问了,让主理盐政的户部尚书问话。
钟进卫满不在乎的道:“那就盐引加倍,管盐的官革职。”
除了崇祯皇帝外,其他人都倒吸一口冷气,这也够狠的。崇祯皇帝却很喜欢,够自信,够魄力。
钟进卫在一边解释道:“不如此,不显得朝廷的底气;不如此,不足以让产盐的官员尽心尽职。”
这么一说,大家倒觉得这点也是很有必要了。说实话,现在朝廷在各方面的信誉都不咋的,如此加以重视倒也合情合理。
“至于第二个问题嘛,可以去除粮食兑换盐引的数量限制,就是只要老百姓自家有余粮,都可以拿去兑换盐引,只要够盐引的数目就成,但数目太小的话还是不好。当然,以往的大盐商要以粮换盐,也没问题,欢迎。朝廷要的就是大量粮食来救灾和作为军资打建虏。其实,他们还不得不这么做。”
“何解?”这次是崇祯皇帝问了,他很关心大盐商的问题。

第一百一十章 盐政细节
“因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新盐引价格比他们老的盐引成本低,必然竞争不过新盐,因此,他们就需要大量的以粮换盐引,来降低自己的成本。”钟进卫解释道。
这些都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封建社会并不常见,朝廷的官员都用惯了官本位的思想,简单直接,那会考虑那么多。
“不过新盐引成本和旧盐引的成本必须要有个平衡,不能让旧盐引持有者大量破产,那会造成对新政的强力抵制,也可能会造成社会动乱。”钟进卫说顺了,不自觉的把这个也考虑了进来。
温体仁在一旁听了,捋着自己的额下长须,微笑着点点头,中兴伯看来在做人方面是有长进了,能考虑到这点。
“还有其他问题么?”钟进卫就像一个摆擂台的,等着擂台底下人的挑战。
毕自严想了下,暂时没有想到其他问题了,就摇摇头。
崇祯皇帝见盐政革新的事情已经梳理的差不多了,就对户部尚书道:“毕卿,你尽快要梳理下全国哪些地方需要粮食,然后分个轻重缓急的清单给朕过目。”
“是,陛下。”毕自严连忙答应。
“陛下,还有一些事情要确认清楚。”钟进卫见大家没问题了,他就自己来提问题。
“哦,钟师傅,请说。”崇祯皇帝一听还有问题,就请钟进卫继续。
“这个定的盐引数量起限,盐引价格,销售地区,等等内容,都需要专业的人士来定,有所偏差就可能会出现盐政革新效果的不理想。”钟进卫提出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何为专业的人士?”毕自严对此比较敏感。
“哦,也不一定要专业的人士,就是说要先经过市场调查,清楚目前的盐引数量,库存,rì产量,官盐价格,私盐价格,各地区价格等等内容,这些都要清楚,只有这样,定出来的数据才会比较符合各方面的利益,把盐政革新效果达到最好。”
钟进卫想起这古代所谓的专业人士,估计也就是管盐的几个人拍脑袋想问题。干脆,就换了个说话的方式,希望能引起朝中决策人员这基础数据的重视。
钟进卫之所以很重视,原因是他有过了解。他的大学同学做游戏开发,创意什么的都很好,就因为对各类数据的不重视,导致玩家体验太差而停服。后来被别的公司收购后,重点梳理了数据关系,比如人物等级所需经验,各类怪物的伤害数据等等,达到一个最好的平衡效果,游戏一下成为了当年最火爆的游戏之一。
“陛下,这个非常重要,最好在盐政革新政策宣布之前就能有个调查结果。”钟进卫再一次进行了强调。
崇祯皇帝见钟进卫非常在意这点,知道这个肯定重要。于是,他对户部尚书毕自严道:“毕卿,你要安排专人把钟师傅所说的各项事宜调查清楚。”
毕自严一直和数字打交道,虽然不是像钟进卫那么重视,但也觉得这点还是很有必要的。何况还是皇上嘱咐,就赶紧答应了。
崇祯皇帝想了下,又对东厂提督王承恩道:“大伴,东厂也派人做一次调查吧。最后和户部的调查结合起来进行互相印证。”
说完后,也不等王承恩答应,就转向钟进卫道:“钟师傅,你看这样安排可好?”
“好,好,陛下英明。”钟进卫觉得崇祯皇帝这个安排很不错,真心实意地拍了下皇上的马屁。
“那诸位臣工对于此次盐政革新,还有何建议要提?”崇祯皇帝问大家道。
“陛下,之前的仓钞,因为朝廷支付不出盐引,所以一直在跌价。如果朝廷宣布要增加食盐产量,事先得到消息的人会大肆买入跌价的仓钞,从而导致原仓钞持有者亏损严重,引发不满。因此,臣的意思是此盐政革新还需保密。等正式实施之后,再一举公布,不能先抄到邸报上去。”
温体仁对于朝堂上还在议论的事情,就被抄到邸报上传遍天下,甚至是各地军情汇报,也在第一时间传抄天下很是不满。借着这次机会,温体仁提出了保密的问题。
钟进卫倒是第一次听说古代朝廷上讨论的大事,会被随时报道出去。这大明也太先进了吧!
于是,钟进卫问温体仁怎么回事。温体仁就把他的不满都说了出来。
钟进卫大吃一惊,这,有脑子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吧。有些属于国家机密,怎么能传遍天下呢。
其实钟进卫不知道,在野的儒生不甘寂寞,经常对朝政国策发表议论。一则养声望,二则聚人气,拉帮结伙。最出格的事情,据说是崇祯皇帝后期,“复社”把周延儒重新运作上了首辅位置,然后提供清单,让他排除朝廷上不同政见者。由此,民间有一种说法,崇祯朝有两个皇帝,一个在紫禁城,一个在东南。
有此巨大的消息需求,出现了不少贩卖消息的人,比的是速度。又加上文官集团和在野的儒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来二去,崇祯皇帝还没知道的消息,就有可能被经手的官吏给泄露出去了。
东林党人那句有名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不是没有背景的。但这些人往往没有从政经验或者实践经验,只会口头说说,还不用背责任,所以把舆论搅的一塌糊涂,影响了朝堂上的官员,甚至有一部分只会夸夸其谈的人通过这种积累起来的声望得以入朝当官,又把这种坏习惯带进了朝堂。最终落得满朝文武,能干实事的人没有几个。
钟进卫觉得这种情况放在后世成熟的mín zhǔ社会,有各自政党纲领需求,代表一个阶级,一个地区的话,是个好事。
但现在大明朝,识字的才多少比例。那些在野的人代表的是很小的一部分人,或者干脆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而胡乱抨击朝政。变成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角sè。
但不能否认说这是后世政党的一个萌芽,钟进卫从温体仁的话开始思维发散,想得有点多,决定回去好好梳理下,看怎么引导会比较好。
不过,对于政策,军情的保密xìng,还是必须要说的,于是,他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也认为,温阁老说的有理。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政策,军情等类似非常重要的消息,需要注意保密。”
崇祯皇帝开始凝神听钟进卫的发言。
“陛下,举个例子来说,我要是建虏,只需派几个细作在京师,或者在大明境内都可以,看看邸报,就知道大明的朝廷动向以及各地军情。很容易就做到了知己知彼。前方将士如何打的赢建虏呢?”
这话是夸张了点,但不能否认情报的重要xìng。
“还有,哪些大盐商有的是钱,要听到了现在在讨论的盐政革新细节,知道对他们不利,会不会出钱收买朝臣来影响这个政策,或修改,或反对。这个情况有可能会发生么?”
崇祯皇帝心知自己的臣子中,对于银弹攻击,没有几个是有节cāo的。于是,他说道:“好,钟师傅,这点,朕知道了。此事需先保密。另外,朕下次和六部尚书,诸位内阁辅臣商量个保密章程出来,把各类事情进行保密等级分类,钟师傅,你看这样是否妥当?”
没有一个笨人,朝堂上的人,都能举一而反三。钟进卫当然没有意见了。
温体仁看着自己的提议得到通过,也很是高兴,结果比自己想得还要好,真多亏了钟进卫的推动。
现在见这个事情议论完了,温体仁就又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对于盐政革新之策,还有一事要说。”

第一百一十一章 水泥
崇祯皇帝一听,心里暗道:怎么还有啊!但表面不动声sè,向温体仁道:“温卿,有话直管说。”
“陛下,说句不中听的话,臣对都转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的官员能力信不过。”温体仁在殿内几个可以信任的人面前,直言不讳道。
户部尚书毕自严听了,脸上稍微有点挂不住。但他知道温体仁说得也是实情,要是那些官员的能力真强的,也不需要这些盐政革新了。
“那依卿之见呢?”崇祯皇帝请教道。
“陛下,臣的建议是朝廷派出敢于任事,勇于革新的巡盐御史前往督促各司用心做事,并保证盐政革新之策到地方不出现偏差。”
“哦,那温卿可有人举荐?”崇祯皇帝听了温体仁的建议,觉得也有道理。
“臣举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张太岳的曾孙张同敞为巡盐御史。”温体仁虽然对张居正的改革很不感冒,但却很反对哪些在张居正死后清算他并累及张子孙之人。
他刚从南京调来京师的时候,了解到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敞很有其曾祖之风,敢于任事,对错分明。今天所议之事,就直接想到了他。
钟进卫在一边认真的听温体仁和崇祯皇帝的对话,同时也在考虑着。
温体仁所说的确实是个问题,据他自己朦胧的历史了解,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就是因为政策颁布下去后,地方zhèng fǔ执行不力,出现偏差,反而成了害民之法。
钟进卫听到温体仁推荐张同敞,隐约记得这个好像是南明时期的名人,但具体事迹不记得了。
这时,崇祯皇帝点头对温体仁道:“温卿所荐之人,应该不错,朕想见他一见。他在何地,现任何职?”
“现任中书舍人,从七品。”温体仁答道。
听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对话,钟进卫忽然有了个想法,就插话对崇祯皇帝道:“陛下,臣听了温大人的话,也有一个建议。”
“钟师傅,请说。”
“陛下,可以招都转运盐使司和盐课提举司的一、二把手来京师,当面讲清盐政革新之策的内容和对他们的奖惩。再加上温大人推荐的巡盐御史的监督,哦,如果再加上东厂的暗中监督,臣觉得效果会不错。”
王承恩一听钟进卫在给他揽活,心里乐得像朵花似的,厂卫就是要有事干,才有权。
崇祯皇帝听了,问在文华殿的两位大臣道:“钟师傅的提议,两位看是否可行。”
“臣附议。”温体仁当然同意了,这是对他所提问题的一个补充。
“臣没意见。”毕自严也同意,能把盐政革新真正实施下去,最大的好处就是他这个户部尚书了。
“好,既然都没意见,那朕就一起见他们了。”崇祯皇帝下结论道。
这时,冬rì已成夕阳红,殿内的光线已开始暗下来。
王承恩转身让侍立在大殿内的两个内侍去点灯,忽然,想起什么,等两个内侍点完之后,招了过来吩咐道:“今天殿内之事要是听到外面有风声的,就拿你们问罪。明白么?”
两个内侍连道不敢。
崇祯皇帝和殿内几个人已注意到王承恩的动静,听到王承恩现学活用刚才提及的保密之事,不觉都微微一笑。
“诸位臣工,盐政之事,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吧?”崇祯皇帝最后问底下几人。
温体仁和毕自严互相看看,然后又看向钟进卫。钟进卫两手一摊,道:“暂时想不起来还有啥需要补充的。”
“好,既然大家都没意见了,那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朕传旨给都转运盐使司的都转运使和同知,以及盐课提举司的提举和同提举一起来京议事。”
崇祯皇帝总结要做的事情,对温体仁也吩咐道:“温卿回去拟个保密等级条例初稿,回头在内阁会上议一议此事。”
温体仁当即答应。
“毕卿和王大伴务必把那个什么调查结果在下次盐政议事前有个结果。可否?”
“是,陛下。”毕自严和王承恩觉得没问题,答应下来。
就钟进卫最悠闲了,不用做什么事情。
温体仁和毕自严看没啥事情,天sè也已晚,就准备回家,明rì就是大年三十,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一家之主的安排。
王承恩对崇祯皇帝道:“陛下,差不多该用晚膳了。”
崇祯皇帝点点头,他是皇宫里的老大,明天大年三十,也有许多事情要他点头安排的。就准备散会。
谁知道,偏偏最闲的钟进卫还有事情,出言奏道:“陛下,臣有一事,要禀告于陛下。”
“哦,什么事情,钟师傅请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