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天改明- 第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内圣外王么,朕一定会做到的。”崇祯皇帝露出坚毅的表情,肯定的对钟进卫说道。然后又问:“钟师傅,还有一件是什么事情?”
“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崇祯皇帝还是知道的,不过明朝的舆论控制是很小的。
比如,贴大字报,都贴到紫禁城城墙了,一般不会降罪,只要贴的大字报不是匿名的就成。敢说不敢露,明朝也是要严打的。
再比如,大明东南,文人集社,说什么话的都有,各种思想如雨后chūn笋,纷纷破土而出,朝廷一般都不加干涉,甚至是危及皇权的观点,最多也是抓抓当事人,封个书院而已,不会搞什么文字狱。
大明朝两百七十多年,因言获罪的很少,有名的海瑞骂嘉靖,最后也没事,还升官了。
钟进卫特意提到舆论引导这个事情,肯定是有其用意的,崇祯皇帝道:“钟师傅,能否细细说说?”
“陛下,臣所说的舆论引导,主要是指,对百姓的言行,社会的风气,要有个引导作用。最好是有专门的人,专门的部门来做。”
古代的贞洁牌坊之类的,也是一种舆论引导,但这基本是由地方乡绅或者官员发起,随意xìng比较大,影响面也不是很广。
另外,明朝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严密的。督察院,各科给事中,总督,巡抚,东厂,锦衣卫等等,这些机构都是有监察之责的。但都有一个通病,就是监察基本都是针对官员,地方首领的。没有针对社会风气的一个监察,引导。
“比如说这次,那些jì院的行为,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钟进卫喜欢上了打比方的说法。
崇祯皇帝一听,什么,让朝廷向jì院学习?
钟进卫知道崇祯皇帝可能会反感这个,赶紧继续解释道:“陛下,臣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原因很简单,jì院的宣传效果很好,让很多人都知道了他们要捐款的事情。而朝廷的布告,贴在某个固定的地方,如果百姓不出门,就不知道,出门看了布告,可能对于难民的处境难以感同身受,产生不了捐款的冲动。布告的效果远没有jì院那敲锣打鼓,吸引百姓观看而达到自身效果来的好。”
“钟师傅,你说朝廷还不如jì院?”崇祯皇帝有点不能接受。
“陛下,臣只是就事论事,但就刚才臣说的这件事来讲,因为实施手段的不一样,所以效果不同,差别就区分开来了。”
“那该如何做为好?”
“朝廷要主动,要宣传,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最多的人知道朝廷的目的。”
朝廷其实也有这种宣传的,那是有重大事件的时候,通过层层传达,到里正一级进行挨家挨户的传达。但如果经常这样做,会被御史弹劾扰民的。
崇祯皇帝说了他的顾虑。
钟进卫想了想,道:“那可以这样,成立宣传队,就是在一些固定场所,搞演出,比如,唱曲,演戏的方式来传达,百姓爱看,又生动形象,会比只是用布告的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了解。”
“朝廷有必要花这个jīng力和物力来做此等事么?”崇祯皇帝有点无法理解。
“陛下,辽东的苦难,江南富裕之地的百姓恐怕难以想象吧,如果把辽东的苦难以唱曲,演戏的方式传达过去,激发江南百姓的同情心,那朝廷的征税,赈灾是不是会更容易让百姓接受?”钟进卫反问道。
看崇祯皇帝不说话,又问道:“陛下,现在这个时候有报纸了吧,哦,是那邸报。”
“是的。”崇祯皇帝这下点点头。
“这个邸报也是有用的,可以把一些好人好事放上面传抄天下。不过,邸报是给读书人看的,百姓想知道内容还得靠读书人说给他们听才行。读书人如果曲解歪意的话,百姓也会被误导,而曲子,戏曲却能直接被百姓听懂,看懂。”
钟进卫顿了顿又说道:“陛下还记得臣以前说的草民的力量么,如此一来,草民的力量就可以被陛下所用,而不会被读书,当官的隔绝于陛下和草民之间的联系。”
听钟进卫说了这么多,崇祯皇帝虽然觉得是有点道理,但也不是很重视。基于对钟进卫一贯的信任,他说道:“好,那就依钟师傅的做,朕回头让温卿来跟进此事。”
钟进卫也没察觉自己饿着肚子,费了那么多口水,崇祯皇帝其实不怎么上心。现在见崇祯皇帝答应了。就想告辞回去吃饭。
就在这个时候,王承恩跟崇祯皇帝汇报说:“陛下,东厂汇总过来的消息,有说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孙承宗,汰弱留强的整军进行的并不顺利。”
崇祯皇帝一听,这么重要的一个事情,反而没有顺利实施,有点急了:“为何如此?”
“据说是诸总兵在抵zhi。细节尚未知晓。”
“快,传孙师傅前来觐见。”崇祯皇帝忙道。
“是,陛下。”王承恩躬身回答道,然后准备退出去安排此事。
崇祯皇帝心里既急又担心,眼角瞄到了钟进卫准备出殿。脑中灵光一闪,忙对王承恩道:“等等。”
然后转向钟进卫:“钟师傅,朕有话对你说,先等等。”

第六十五章 监军
“好的。”钟进卫见是崇祯皇帝叫他,就只好乖乖的回到殿中。
“钟师傅可否前往城外军营一趟,看看孙师傅遇到了什么情况,能否帮其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原来钟进卫平时的表现一直给了崇祯皇帝一个印象:什么困难一到钟进卫那边,都有方法可以解决。所以刚才看到钟进卫的时候,想到了这个主意。
去古代军营啊,没去过,还挺向往的。钟进卫一边想一边回道:“是,陛下。”
崇祯皇帝转头对王承恩道:“你派几个东厂番役保护钟师傅前往城外大营。”
“陛下,中兴伯目前只有爵位,未有职位,以何名义前往城外军营?”王承恩提醒崇祯皇帝道。
崇祯皇帝想了想道:“以监军名义前往即可。”
钟进卫在边上一听,监军啊,我喜欢,权力很大,又可以不干活。
辞别崇祯皇帝,钟进卫随着王承恩一起出了殿门。
王承恩转头对着钟进卫说道:“请中兴伯在午门少待,咱家派人去东厂,择护卫过来向中兴伯报到。”
钟进卫见他提到护卫的事,想起之前用的两个,就对王承恩说道:“王公公,上次的顾百川和王鹏不错,要他们两个有空的话,陪我一起去军营吧。”
王承恩笑笑,道:“看来这两个小崽子干活不错,被中兴伯惦记上了。行,咱家就派这两人过来。”
“哦,还有个事儿,要麻烦下王公公。”钟进卫又想起一个事情。
“中兴伯,请讲。”王承恩不敢嫌钟进卫事多。
“麻烦王公公派个人告诉下阿奇,就说我出外办差,不知道啥时候回来,让她不用惦记。”钟进卫说这事的时候,稍微有点不好意思。
王承恩笑笑,中兴伯还挺记挂着女人的。当下表示没问题。
很快,顾百川和王鹏赶到午门来拜见钟进卫。两个人都是有头脑之人,这种被领导惦记上的好事,当然是喜欢的紧的。他俩马上对钟进卫表示感谢,什么愿为效劳的话,一见钟进卫就送了一箩筐过去。
钟进卫也很高兴,都是熟人。于是,三人加一个传旨宦官前往京师北面的大营而去。
钟进卫这回还是骑马,已经骑过一天了,今天控马更熟练了些,小跑而行。
两个番子这回没有穿便装,骑马跟随钟进卫身后,不时吸引路上行人的目光。
出得城门之后,就见到了离城二里左右的地方,密密麻麻的帐篷。左右伸展,看不到尽头,很是壮观。
行得近了,才发现这个军营并没有和书中所写的一样,并没有壕沟,拒马之类的玩意,只是像野营一样,这里一块,那里一块。
甚至还有许多兵丁根本就没有帐篷,直接露天的。比京师里面的难民好点的是,这里的火炭供应比较充足,能看到每个军营块的边上堆了不少。
他们几个人,一直到入了营门,才有旁边坐着的几个兵丁懒洋洋的站起来,拦住他们,也没看印信之类的,看看装束,就直接放行了。
一路前往孙承宗所在的中军帐,因为更近了,营地地情况看得更清楚。钟进卫发现有的兵丁只是有杠木制长枪,身上的衣服,各式各样的都有,而且破破烂烂的,不要说有盔甲的,有皮甲的都很少。甚至钟进卫还发现,兵丁里面,老大爷,小毛孩都有一些。
钟进卫很是无语,这就是古代士兵,能和建虏去肉搏?
接近中军大帐的时候,能看到守卫的兵丁了。只见那几个兵丁都是壮年小伙,全身披甲,一手持红缨枪,一手握住腰刀的刀柄,一丝不苟的站着。
听闻马蹄声传过来,另站一侧的一个小旗出来右手伸掌,拦道:“中军重地,下马步行。”
传旨宦官端坐马上,尖声道:“有上谕,给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孙承宗。”然后催马前行。
小旗听了,又见后面跟着是厂卫,不敢阻拦,一边引导上差前往中军帐,一边派人火速飞报给孙承宗。
钟进卫进了中军帐,感叹这里面真是大,把这个帐篷搭起来,估计得费不少时间吧。
很快,孙承宗就出现在众人眼前,于是,传旨宦官按部就班的传旨,把崇祯皇帝的意思传达给了孙承宗后,就拍拍屁股回去了。
孙承宗心里嘀咕:这事情老夫都头疼死了,拿那些兵痞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一个毛头小伙,从未有从军经历,能有什么本事来出谋划策。
不过,一则孙承宗也是会做人的人,二则崇祯皇帝对中兴伯非常重视,是圣上面前的红人,三则中兴伯于自己有推荐之恩,所以心里虽然有点轻视钟进卫,但言行上都没有表露出来。
“中兴伯过来辛苦了,可曾用餐?”
“啊,孙大人说得是,我早餐都没吃呢,就被皇上给抓去,饿死我了。”总算有人记得问自己有没有吃饭了,钟进卫感激的回答道。
孙承宗一愣,自己只是一句例行的客套话,没想还真问出个没吃饭的,这回答还这么有特sè,言语里透着埋怨圣上的意思,也只有中兴伯能这么说了,其他人谁敢。
当下,孙承宗赶紧安排钟进卫吃饭。顾百川和王鹏这次倒是吃过饭的,不用陪着钟进卫再用餐了。
虽然军中饭菜简陋,但钟进卫还是吃的满意,拍拍肚皮道:“总算解决了。”
孙承宗见钟进卫吃完了,就请他到大帐议事,钟进卫也很奇怪,怎么以孙承宗这么有名的牛人,都还搞不定裁兵,到底是个什么难题?正好可以问一问。
刚一坐定,钟进卫就迫不及待的抛出了自己的问题:“孙大人,裁兵不好裁么?”
孙承宗是见识过多次钟进卫在圣上面前的言行,所以对他直接了当的问自己这个问题,虽然有点质问的意思,但也不见怪,更何况中兴伯还是圣上特意为此事派来的监军。
“老夫有负皇上的重托,甚感不安,所幸皇上派中兴伯过来帮老夫出谋划策,当能尽快了解此事。”
不是说孙老头是个耿直的人吗,怎么也这么会拍马屁了?钟进卫有点惊奇刚才听到的话。其实他只要稍微一想就知道了,古代宦海沉浮的人,怎么可能是一根筋的呢。
到底是什么困难都不知道,钟进卫自然不敢夸海口,连连谦虚,然后再问道:“孙大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裁兵推行不动?”
孙承宗习惯的用手捋了捋额下长须,然后道:“正好老夫要召集众将前来参拜监军,老夫会当面问他们汰兵情况,中兴伯一听就明白了。”
很快,“咚咚咚”的大鼓声音响起。孙承宗在中军帐主帅边上的位置按了把椅子,请钟进卫坐了。然后自己在帅座上坐了等待众将前来参拜。顾百川和王鹏就站钟进卫的后面拱卫着。
钟进卫坐在那里,不禁有点期待,又有点激动。以前最多是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场景,议事的时候,一排一排的将军,威风凛凛的。马上自己就要参与其中,而且还是自己坐这里,等着那些将军过来参拜。吼吼,很期待啊!
不过,让钟进卫感到意外的是,第一个赶到中军帐的,竟然不是披甲戴盔的武将,而是一个文官。更惊奇的是,这个文官竟然不是斯斯文文的那种,而是一个正当壮年的彪形大汉,但露出来的皮肤却又很白的一个人。
只见这个壮汉文官上前抱拳:“参见本兵。”
孙承宗对他点点头,道:“九台一边少待。”
钟进卫脑门一串问号:九台,谁啊,没听说过明末有这么一号人物啊!
那壮汉文官也奇怪孙承宗身边怎么坐了一个布衣,身后还站着两个东厂番子。这是个什么样的人?难道是东厂的人,那又为何不穿东厂的服饰呢?
正当两个人在互相打量的时候,其他各路领军将领开始陆陆续续的赶过来了。
每个赶过来的将领都对钟进卫感到很好奇,但也没有多问,站在两侧待命,或者互相窃窃私语。
三通鼓完毕,钟进卫见大帐里面还没有站满人。不禁心想,怎么这么连绵的军营就只有这么多将军?心里不禁有点疑惑。

第六十六章 汰兵
钟进卫看看孙承宗,见他好像还在等,丝毫没有开始军议的苗头,就把身子往孙承宗那边挪了挪,然后小声的问道:“孙大人,人都到齐了么?”
孙承宗抬头见是钟进卫,不由有点苦笑,放低他的大嗓门道:“这群是将爷!”
钟进卫还不是很明白,不是应该军纪森严,三通鼓毕,诸将都聚齐,然后开始议事,迟到的要打军棍的么。怎么看孙承宗的意思,好像不能奈何他们。
果然,后续又开始来人了,孙承宗也没有说要打板子,态度跟前面来的那些差不多。
估摸着又过了两刻钟的时间,孙承宗终于正了正身子,清了清嗓子道:“军议开始。”
底下互相小声聊天的人才闭嘴,站得有模有样。
“诸位将军,皇上派来一位监军,就是本兵身边这位。”孙承宗一边介绍,一边指了指钟进卫。
钟进卫见孙承宗介绍自己,学着电视上看来的礼节,站起来对下面各将抱拳拱了拱手。
孙承宗的话音在继续:“监军就是新封的中兴伯,钟进卫。”
这个时候,公侯伯还不是很泛滥,这些个军头都还没有得到爵位赏赐,钟进卫的地位就高了。
一些军将见孙承宗介绍了钟进卫原来是监军,还是中兴伯,于是,纷纷殷勤的出列见礼。
钟进卫最关心的是那个好身材的文官是谁。
马上,那个文官出列向钟进卫抱拳道:“下官,大名府知府兼按察使副使卢象升,见过监军。”
啥,卢象升,他就是卢象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