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天改明- 第3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扎。”
皇太极皱着眉头,又对索尼说道:“再传朕旨意给那几个人,大金到了生死存亡关头,所有人等必须放下私人恩怨,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一个时辰之后,到崇政殿开会,不得推托,一定要准时到场。”
索尼听了心中佩服皇太极,不像其他几个和硕贝勒一样,他始终以大金利益为出发点考虑事情。
因此,在皇太极说完之后,他大声应了一声:“扎。”
皇太极再想了想明军的情况,应该还有一路,就是关宁军。不过他估计关宁军是和海州明军合成一路,通过鞍山驿堡,到辽阳,再到沈阳这条最近的路线进攻。
这也符合他对明军主力将从海州为基地,攻击大金的判断,因此他便不再管关宁军一路。
皇太极之所以这么判断,是没有料到钟进卫的胃口很大,准备把建虏主力歼灭在沈阳。
皇太极更没有料到的是,原本以为沿途有军队驻守的城堡,道路又会被破坏,明军一路打过来,会花费不少天数。但实际上,明军的攻击速度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建虏不妙的形势,更是急转直下。
就在索尼忙着去传达皇太极的旨意之时,多铎带着自己的大军赶了回来,此时的他,已经看到了沈阳城。
先行派回的探马早已和多尔衮的人联系上,知道东门是由多尔衮控制着。因此多铎带人直接前往东门,去和多尔衮汇合,根本就没想着去向大汗禀告。
但一万多军队从前线回来,通过东门进入沈阳城。这个事情无论如何都瞒不过皇太极的人,很快,皇太极就知道了这个事情。
沈阳城内,原本就有点微妙的形势,一下开始加速,往谁也没有料到的局势发展。
而被皇太极忽略的那一路明军,也已经离沈阳不远了。

第七百六十章 老骥伏枥
天色已近傍晚,没有了阳光所带来的一丝暖意,天气就变得更为寒冷。寒风不时从大地上呼啸而过,冻得人瑟瑟发抖。
但就算如此,还有一支大军正在行军,而不是找地方扎营避寒取暖。
队伍的前头忽然有一骑,沿着队伍疾驰而回,到达步骑交接处的一辆马车处,滚鞍下马,向车里禀告道:“禀中丞,前方五里外发现上榆林堡所在的长城。前锋左游击、吴参将请示是否攻击?”
车辆里面稍微过了一会才有了动静,车窗掀开,一张疲惫不堪的满是皱纹的脸露了出来。他先看了下天色,又通过车窗看了下外面的地形,然后便放下车窗缩了回去。
不过苍老的声音马上就传了出来,只听车里说道:“传我将令,诸部在附近寻一处避风处扎营,令左良玉、吴三桂两人前来见本官。”
“是,中丞。”来人大声答应一声,马上翻身上马,又往前面疾驰而去。
就在这当口,车里又传出了连续的咳嗽声。车边上一位年老的骑士听了叹了口气,他靠近车窗,向里面说话道:“老爷,以后别开窗,有什么事情阿福来做好了。”
过了一会,袁可立止住了咳嗽,回答阿福道:“知道了,传令吧。”
这已是老爷第十六次答应自己了,但过后又食言。阿福满面愁容,转身对袁可立的一位亲卫点点头。
这位亲卫就马上把扎营的命令传了下去,让埋头赶路的步军松了口气。
大凌河城的兵没有动,这些军队全是抽调自山海关、宁远和锦州的军队。他们绕道草原,在袁可立的亲自督促下,在寒风中一路急行,用他们以前未有过的行军速度一直在赶路。
幸亏是建虏对草原的防范不重视,注意力都集中在海州一带,加上天气又冷,因此,关宁军的行军格外的顺利,只遇到了少量的建虏,都被作为前锋的骑军解决了。步军需要做的,只是不停的赶路而已。
在天完全黑下来之前,大军终于草草扎营完毕。但袁可立没有下车,而是继续待在车里,毕竟这车是阿福让人改装过,保暖效果极好。并且整个车都在帐篷里,又加了一层避风所在。
阿福并没有趁机休息,虽然年纪也大了,却还手脚麻利地给袁可立煮药。军中只有袁可立的亲卫和高级将领知道袁中丞病了,但病的严重程度就无人知晓了。
之所以瞒着全军,是怕军心不稳。
在阿福服侍袁可立吃药用餐之后,左良玉和吴三桂赶到了中军帐。
阿福在营帐门口对于兴冲冲而来的两位将领吩咐道:“中丞的身体需要多加休息,长话短说明白么?”
两人一听,高涨的情绪稍微收敛了一点,点头答应后唱名而入。
“京营游击左良玉参见中丞大人!”
“宁远参将吴三桂参见中丞大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吴三桂此时已是宁远总兵。但因为蝴蝶效应,吴三桂之父吴襄在支援锦州战事中逃跑而被钟进卫所知,因此再无出头机会。
而吴三桂的舅舅之一祖大乐叛明投靠建虏,造成了登莱明军的严重伤亡。虽然本人被抓获处以极刑,但多少都影响了吴三桂这个外甥。
另外一个舅舅祖大寿,则没有原本历史上在关宁军中的势力,从而使得吴三桂少了一份助力。
种种原因加起来,才使得吴三桂现在还只是参将而已。不过这个参将,是吴三桂自己努力得来的。
他是崇祯皇帝登基之时的武举出身,青年吴三桂,锐气十足,作战勇猛,兵法韬略因为家族关系,都有涉及,在大明年轻一代中,当属翘首之一。
他们两人禀告完了之后,便静待袁中丞说话。
袁可立因为刚吃了饭,喝了药,精神好了许多。因此他马上就说道:“现在离上榆林堡所在的长城已不远,那也就是离沈阳不远了。大军休息之后,明日一早须攻克上榆林堡,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到沈阳北面,堵住建虏北逃的归路。你们有信心么?”
“末将请命先锋一职,必然完成中丞之命。”左良玉待袁可立话音一落,就马上大声回答道。
吴三桂也不甘示落,马上跟着道:“中丞放心,末将定然最先赶到沈阳。”
他们两人之所以互不谦让,争抢先锋。还是因为袁可立的原因。
袁可立使了法子,先是向全军说明此乃对虏最大的战事,不趁此机会立下军功,以后就很难有这么好的机会来赚军功了。
接着他又用言语,使得关宁军中的新锐吴三桂和京营左良玉争抢先锋之位,最后定为两路人马都为先锋,为全军开路,使得两人互相不服气,互相竞争。
这种竞争一形成,这一路明军的势头很猛。加上有袁可立看着,互相之间没有冲突,只有良性竞争,带动了全军的行军速度。正因为如此,全军比事先估计的要早到了两天。
但袁可立并没有打算就在关外歇两天,而是要军队直插沈阳北面,早点挡住建虏,免得建虏逃走。
这么做的原因,一是他不知道其他两路的进军是否也如同关宁军一般顺利,二是如果以围堵建虏为目的,那么早到好过晚到。就算拼着一点伤亡,也不错过把建虏堵在沈阳的机会。
这一点,如果不是袁可立领军的话,恐怕就没人会这么做。
他现在见左良玉和吴三桂还是互不谦让,士气正旺地争取这个先锋,不愿让对方独得。心中笑笑,很是满意,最后还是和之前一样,让吴三桂和左良玉各领所部,一起行动。
吴三桂和左良玉记得阿福所说,领了任务,不敢久待,就回去做准备了。
等他们一走,阿福就连忙劝袁可立休息。其实也不用他说,刚才的精力已经耗得差不多,袁可立吩咐标营统领替他巡营之后,便沉沉睡去了。
就算如此,还不时在梦中,因咳嗽而醒。但袁可立却心甘情愿,最后的大战马上就要开始了,自己在前面做得不错,这接下来几天最为关键,自己一定要做好了,袁可立心中暗想道。
在车里的一处角落,丢着满是血迹的手帕,没人知情,这也是袁可立不让人在车里服侍的原因所在。
他现在只是乞求上天,让他坚持到战事打完。

第七百六十一章 化敌为友
当科尔沁族察罕控制住整个辽阳之时,已到了申时时分。
明军的部分燧发枪兵入城接受城门及周边要害之处,接下来则是举行献城仪式。
辽阳城的城门大开,察罕领着所有头目,包括被他所擒获的那些,出城迎接明军。
所有出城的人,全都不带武器装备,赤手空拳地步行走出去。
此时城外的明军,都以胜利者的姿态,骑在战马上,看着出城的这些人。
为首的当然是中兴侯钟进卫,在他身边则是死营统领曹文诏,至于祖大寿和何可纲则领着步军和车营正在赶路中,还没到辽阳。
明军看着出城的这些蒙古人,特别是死营的将士,特别有感触。
曾经,这些蒙古人为虎作伥,跟随建虏一起侵犯关内,残害京畿之地的百姓。为此崇祯皇帝发怒,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死营将士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出塞,入草原报仇,重创了那些在京畿之地犯下滔天罪行的蒙古部族。
包括眼前这个科尔沁族,也没逃出被大明惩罚的命运。部族所在被明军一把火烧了大半,无数人死于那一晚。连他们的达尔罕王也被死营将士活擒回关,在京师正法。
那个时候,谁也没想到竟然会有这么一天,科尔沁族宁可无条件投降,又要成为大明的一部分。今日更是献上了辽东军事重镇辽阳,作为大明光复辽东的一个见面礼。
不管如何感慨,明军作为胜利的一方,心中都充满了自豪感。
作为京营的一部分,他们是最清楚明军从打败仗为家常便饭,转变为如今常胜军的原因是什么。正是因为有了他,才有如今他们能为之自豪的局面。
想到这里,明军将士不再看这些蒙古人一步步恭敬地走近,都把目光转向了这一切的缔造者中兴侯。
只见中兴侯的护卫成“八”字形护住中兴侯,挺直着上身,注视着蒙古人。而中兴侯则是淡然地看着这一切,仿佛这些都是理所当然之事,等着水到渠成而已。
由霹雳大队的人引着,察罕领着所有头目向中兴侯走去。当他看着明军方向,有一杆刺眼的“死”字营旗时,瞳孔不由一缩。
曾经,就是这一杆旗,经常出现在整个科尔沁族人的噩梦之中。每当科尔沁族的孩童不听话时,其父母就会恐吓自己的孩子,再不听话就会招来这杆旗,其效果非常之好。
虽然过去了那么长时间,可这杆旗的阴影还留在每个科尔沁族的心里。他们知道,就算得罪任何人,也不要去惹这杆旗。否则天上地下,这杆旗必然会有一天出现在面前。
察罕的目光下移,看到“死”字旗下有一员威风凛凛地大将。身材修长,虎背熊腰,一看就知道是不能招惹的一员悍将。
但是,就是这么一员悍将,此时却陪在另外一位年轻人的身边,态度恭敬。察罕还发现,这员悍将在看那位年轻人时,眼中满是崇敬之意。
这种情况下,不用任何人提醒,察罕就知道这位年轻人肯定是大明的中兴侯。让大金上下为之忌惮,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的那位中兴侯。
察罕不敢仰视,低着头,快走几步,来到钟进卫的面前十步之远,便领着手下拜伏在地,带着惶恐地心情,一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恭敬地说道:“迷途之人,科尔沁族察罕领族人拜见大明中兴侯。”
一个年轻而又亲切地声音响起:“无须多礼,起来说话便可。”
有着大明的国力为后盾,有着赫赫军威为注脚,威已足够,无须再在言语中显现。
察罕仿佛听见了天籁之音,一股暖意沁人心脾。他仍旧恭敬地行完大礼之后,才站了起来。
“侯爷,这些是顽固不化,不愿投降大明的建虏将领。”察罕说完一招手,他的族人便押着一些捆绑的人,跪到了钟进卫面前。
钟进卫看着这些人的肤色,轻轻一哼,一改之前和蔼之色,沉下脸,冷冷地喝道:“以前都是汉人吧?”
不用他们否认,只要见多了各族人,终归能从细节上分辨出来。
这些都是建虏汉军中的将领,他们已知道大明的政策,凡被抓获的汉奸一律处以极刑。因此他们知道,此时投降已是没用,不如做一回大金的忠臣。
钟进卫看着这些人,在他面前表现的很有骨气一般。心中冷笑,当即命令道:“拖下去,就在城外行刑吧,祭奠那些被他们害死的辽东军民。”
一边的新军士卒一听,如狼似虎地扑过去,从科尔沁族人手中接过后,便拖向一边去。
现在的大明百姓,在朝廷的宣传之下,对于汉奸的态度,都是非常痛恨的。更何况这些新军士卒,在钟进卫的影响下,恨汉奸的程度,只会更甚。因此,他们下手毫不留情。
刚才还表现得铁骨铮铮的汉奸,在面对死亡之时,又没了那股视死如归的气势,当即开始哭爹喊娘,丑态百出地大喊饶命。
察罕在边上看了,心中暗自鄙视了一把。又想起自己和这些人共事了这么久,不由得又鄙视自己。
他为了转移注意力,马上接着向钟进卫说道:“侯爷,科尔沁族为赎前罪,今以辽阳为礼,还请侯爷入城接受。”
“做得不错,我很满意。”钟进卫的脸上又露出了微笑,对察罕点点头道。
察罕心中一喜,便准备按礼制去牵侯爷战马的缰绳,引入辽阳。
没想钟进卫却吩咐道:“来呀,牵马来给科尔沁族的朋友。”
“是,侯爷。”一边的亲卫答应一声,便去牵了一匹战马过来。
察罕心中不由一阵感动,没想能得到侯爷如此礼遇。他的脑中猛然出现了一句汉人的古话:我若以诚待人;人必以诚待我。
看来对于大明,就应该以诚相待,否则就会如同过去一样,招来灾祸。
察罕推辞不得,只好翻身上马,恭敬地给中兴侯领路。
钟进卫一边走,一边问察罕道:“建虏怎么把辽阳重镇让你来统领,而且还一个女真族的都没有?”
察罕一听,便一五一十地向钟进卫说了多铎的理由。钟进卫越听越觉得不靠谱,联系建虏的矛盾一想,忽然心中有所悟,他当即大喝道:“来人!”

第七百六十二章 兵变
盛京城内,多尔衮府邸,多铎一进城就来到了这里,见到了他哥。
“这么快就领大军回来了,难道是明军大举进攻了?”多尔衮有点吃惊地问脸带疲倦地多铎道。
他和皇太极的预计一样,以为明军在今年肯定将会有一次大的进攻,但时间可能会在春暖花开之际。
多铎点点头,向多尔衮说明情况道:“是,明军又在那个中兴侯的统领下大举进犯,来势很猛。鞍山驿堡半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