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天改明- 第29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天晚上,卢象升刚从军营回来,心中还很是高兴。军中士气不错,都憋着一口气,要找建虏麻烦。
那些朝鲜士兵其实也不错,只是因为之前由**的官僚将领统治,才发挥不出战斗力。现在他们为自己的亲人而战,为自己的家园而战,卢象升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们一定会尽力。
海岛的晚上还算是凉快,但卢象升还是一身的汗。他洗了个澡,刚坐到书房内,就有亲卫进来禀告道:“中丞,陈总兵领着四个人,紧急求见中丞。”
卢象升一听,现在已是晚上休息的时候,还要紧急求见自己,看来是有紧急军情。于是,他连忙吩咐传见。
当陈继盛来到大堂之时,卢象升已在那里等候了。
“参见中丞,朝鲜昭显世子已逃到皮岛,要求面见中丞。”陈继盛马上抱拳向卢象升禀告道。
卢象升听了一惊,连忙确认道:“谁,朝鲜昭显世子?”
“正是朝鲜昭显世子李溰,他在三名臣子,即司宪府掌令洪翼汉、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的护送下,混在其他难民中逃到皮岛才亮明了身份。”陈继盛知道卢象升难以相信,就再次解释道。
卢象升连忙问道:“人呢?”
“就在外面。”陈继盛回答道。
卢象升连忙吩咐道:“快快有请!”
之前的时候,中兴侯就说过,打莽古尔泰少了朝鲜方面高级别官员的邀请,没想今天竟然就送来了一个世子,真是太让人意外了。
卢象升很快便见到了这个朝鲜世子,只是没想到他带来的信息太过重大。考虑再三,便带着朝鲜世子等人连夜赶往獐子岛求见中兴侯。
明朝时候,登莱巡抚就有对朝鲜的管辖权,但此次朝鲜世子的要求太过重大,卢象升的权力不够,就只有建议权了。
其实说起来,钟进卫也没有权利处置朝鲜世子的要求。但他作为目前大明在登莱的最高领导,爵位最高的大明官员,不管从何角度而言,卢象升都必须要向钟进卫来禀告的。

第五百七十一章 晾他一晾
次日一早,鱼跃海面,朝阳刚露出半个的时候,卢象升便赶到獐子岛了。
此时的钟进卫才刚起床,还在用早餐。听闻卢象升求见,便让人直接带到后堂,还给卢象升准备了一份早餐。因为他的理念,事要做,饭也还是要吃的,吃饱了饭,做事才有劲。
但卢象升哪有钟进卫那么淡定,匆匆赶到后,钟进卫就让他先吃饭,反而让他很是无语,急忙禀告道:“侯爷,朝鲜昭显世子李溰投奔我登莱,要求我大明册封其为朝鲜国王,以便名正言顺地率领子民抗虏。”
钟进卫听了,倒也是停了下筷子,在考虑这事情了。
卢象升就站那,等着他发表看法。没想过了一会后,却听到钟进卫道:“九台,来,快点坐了吃吧,海鲜粥,很有营养的。”
卢象升愕然,连忙问道:“侯爷,朝鲜世子还在外面侯着呢!”
“这既不是重大军情,又不是稍纵即逝的战机,急什么?人是铁,饭是钢,总要先吃饱饭了才能做事吧!”他说到这里,看到卢象升还是倔强地站那里,就又说道,“那我们边吃边说好了。”
这个时候,其实不止是卢象升,就是钟进卫的护卫们,也都有点不解地看着钟进卫,不知道侯爷此举乃是何意?
卢象升见钟进卫一再坚持他要先吃早餐,便大步走到给他准备的那个位置上,端起那碗海鲜粥一饮而尽,然后就抬头看着钟进卫。
“九台,你真牛,也不怕烫!还要不要,再来一碗?”
钟进卫的这番话,让卢象升有种想把刚喝下去的粥吐出来的感觉,他无奈地再次喊了声:“侯爷。。。”
钟进卫这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他放下筷子,收起笑容,正色地说道:“朝鲜浑然不顾我大明帮其抗倭之事实,也忘了毛总兵为朝鲜打得血战,在他们的骨子里就刻有一种忘恩负义。投靠建虏为奴,是他们自己的选择。现在被建虏欺负狠了,又要回头来找我大明,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只是为了大局着想,我只是晾他们一晾而已,不过份吧?”
卢象升一听才明白钟进卫不慌不忙的原因,原来是因为朝鲜这些事情。其实他不知道,钟进卫之所以这么做,还有后世的一个事实,只是因为没有发生,所以就没有说而已。
“侯爷,那我再来一碗吧,刚才硬是没有尝出这海鲜粥的味道。”卢象升明白了钟进卫的思路,便也不急了,笑着对钟进卫要求道。
他也知道,大明之所以让建虏坐大,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初辽东军镇的大部分精锐都死在了万历年间援朝抗倭的战事中,否则就凭那老奴,能不能翻得起浪来,还真难说。
再想想朝鲜君臣竟然被建虏一吓,便投靠了过去,虽不知其心是否真心投靠建虏,但如此行为也让卢象升像钟进卫一样,颇为鄙视。
中兴侯说得对,朝鲜世子的事情,又不是急在这一刻钟,卢象升便也不急了。
“哈哈,九台,你可真是猪八戒吃人参果!来啊,再给九台上一碗海鲜粥。”钟进卫哈哈大笑起来。
他的护卫们听了,也都笑了起来,后堂内的气氛一下活跃轻松了起来。
在历史上,袁可立担任登莱巡抚的时候,也曾谅过朝鲜使者团,过了几天才召见。
两个人都吃得饱饱的之后,钟进卫又和卢象升聊了会这次事情所带来的影响,才转到大堂去。
朝鲜使者正等得焦急,忽然得到召见,匆匆来到大堂。
看到大堂两侧的军卒肃穆,中间案几后面坐着一个年轻侯爵,卢象升就站其身边。两边还有成八字形站着的两排护卫,甚至还有大明的东厂番役,让这些朝鲜使者顿觉堂内气氛的威严。
他们一进入大堂,就由昭显世子李溰领头,司宪府掌令洪翼汉、弘文馆校理尹集、修撰吴达济在后,一起跪地磕头,一边哭述道:“朝鲜深受建虏荼毒,还望天朝能为我小国做主啊!”
昭显世子李溰的身份,原本是不用向钟进卫跪拜的。但现在他们有求于钟进卫,说得难听点,他们是犹如一张煎饼,正在锅里被建虏烤得外焦里嫩,心中惶惶不可终日,那还顾得上什么礼仪。
钟进卫看着为首的这个昭显世子,年纪不大,其实就是崇祯皇帝登基的年龄而已。此时正一脸悲愤地跪在那里,用字正腔圆地汉话诉说着朝鲜的血泪。
钟进卫之前说得厉害,此时一见却没有了那种对朝鲜的计较。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听着他对建虏的血泪控诉,为他父王,为他朝鲜的子民而哭泣时,同情心油然而生。
华夏文化的教育,向来是同情弱者,并且还有吃软不吃硬的传统。
钟进卫想着朝鲜为了他们国王的错误选择,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此时的他们,也已认识到我大明作为宗主国的厚道,也算是可以了。自己要是再去斤斤计较,反而落了下乘。
钟进卫正这么想着,那个昭显世子大概是来见之前,已经由人教过,又开始忏悔朝鲜之前忘恩负义的做法,表示以后认定了大明为朝鲜的宗主国,绝不在变。
其实朝鲜也确实还是对大明有感恩之情的,只是因为懦弱、害怕而不敢抗争,屈服在建虏的淫威之下。
钟进卫当即站了起来,走下去亲自扶起昭显世子道:“建虏乃是我大明的叛臣,必然是要惩罚的。要我大明封你为朝鲜国王,带领朝鲜军民抗虏,就我个人而言,也没有问题。”
昭显世子听钟进卫答应了,又是喜极而泣,当下又想跪下去。
但他被钟进卫托着,又跪不下去。只听钟进卫还说道:“但你们国王还在世,他也是受我大明所册封的朝鲜国王,如果大明在眼下封你为国王的话,与礼不和,怕会有不少朝中大臣反对。”
这种礼制的东西,钟进卫是不熟悉的,是卢象升刚才在后堂告诉钟进卫,他才说出了这番话。
昭显世子一听,轻轻挣脱钟进卫的手,然后拾起衣襟下摆,凑到嘴里去撕。
钟进卫静静地看着,不知道他要拿出什么东西来。

第五百七十二章 各有算计
只见昭显世子从衣襟下摆的夹缝中抽出一圈黄布,用双手捧着,慎重地捧到钟进卫面前。
他身后的三位臣子也很是庄重,显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
钟进卫有点好奇,接过来展开一看,原来是一封朝鲜国王的退位诏书,明确传位给李溰。
诏书是特意用汉字写的,上面有个大红印章,又是李溰从衣缝中取出,显然不会有假。
钟进卫对朝鲜国王用汉字来写退位诏书感到略微有点奇怪,不过也没问,自己脑补为华夏强大影响力的缘故。
其实钟进卫想得和事实也没多少出入,在华夏的藩国中,有很多国家都以会说汉话、会写汉字为荣,否则都不好出门自称上等人。
甚至其中有些国家,比如朝鲜、交趾的重要文档,如史书之类的书籍也都用汉字来记载的。只是到了后世,各国都开始去汉化了。
钟进卫把这份诏书给卢象升也看了一遍,然后才还给李溰道:“既然如此,我就派人送你们去京师面圣。”
李溰听钟进卫的意思,已是答应了,不由又是感激地要下跪致谢。不管如何,算是过了第一关了。
钟进卫就站他面前,把他拦住了,没让他再跪下去。然后他转身看向顾百川道:“你送昭显世子去京师吧,路上注意安全,要保护好昭显世子。”
“是,侯爷。”顾百川抱拳领命。
他知道此事很重要,并且中兴侯目前在獐子岛不会有危险,自己东厂役长的身份,也是合适的护送人选,所以才干脆地领命了。
钟进卫接着说道:“朝中人多意见多,为了不影响前方战事,我写封奏章给皇上,你们稍待片刻。”
李溰等人听了,又是一阵感谢。
过了好一会后,钟进卫才拿着一封上了火漆的奏章给顾百川,令他马上出发前去京师。
卢象升看着李溰等人随顾百川离开大堂,出衙而去,就抱拳向钟进卫说道:“侯爷,那下官回去整顿兵马了。”
钟进卫闻声转头看向他道:“急啥,这去京师一来一回,时间还早着呢!先刺探军情,安心训练吧。”
钟进卫是老大,他这么说了,卢象升也没办法,不过他心里还是有点急,在脸上显了出来。
钟进卫看在眼里,就开导卢象升道:“
九台啊,我们只是友军,这主人还没来,我们就显得迫不及待地样子,是对朝鲜的不尊重。再说我大明的将士经历过一次大战,还需休养生息,人命宝贵,明白么?”
卢象升只是想为之前的将士报仇,求战心切就没多想。钟进卫这么一提醒,他就醒悟过来了,稍微有点尴尬地说道:“侯爷,下官明白了。等昭显世子返回之后,再与之商议。”
钟进卫点点头,卢象升明白就好。而且他在刚才所写的奏章中,并不是像昭显世子想得那样,纯为他们说好话。而是根据后世的一些原则,向崇祯皇帝提出了建议。
不过钟进卫也没想到,昭显世子其实也有事情没有说,直到见了崇祯皇帝后才说出来。
再说宁锦明军,在看到建虏正白旗的大队兵马一出现后,就马上缩了回去,有跑到大凌河城的,也有直接跑回锦州的。
没过多少时间,辽东巡抚袁可立就得到了这个消息。他倒没有责备惩罚这些撤回来的明军将领,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大凌河城已经建好,壮丁民夫也都已经撤回锦州了,唯一有遗憾的是大凌河城的红夷大炮少了点。
不过他相信辽东总兵祖大寿的能力,守住大凌河城应该是没问题的。
因为建虏从来就不擅长攻打坚城,他们唯一的手段就是事先派细作入城进行里应外合,或者策反防守将领的方式来夺取大明的坚城。
但大凌河城是新建的,里面基本上就只有军队,所以建虏细作想混进去都不可能。另外防守的将领全是祖大寿的嫡系,因此城里的将领会被建虏策反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袁可立没有想到建虏竟然也在铸造红夷大炮了,而且还立志用最笨的方法来攻取大明的城池。
其实就算知道了,他也不会急。因为那种方法的代价太大,是智者所不用的。
袁可立现在做的只是要求锦州的明军将领派出夜不收,随时查探建虏的动静。
什么,怕打不过建虏的探马?一对一打不过,就不会二对一么,要二对一也打不过就三对一,反正袁可立就一个要求,他要随时知道建虏在干什么。
何可纲没有和历史上那样,随祖大寿去驻防大凌河城。此时的他,正在锦州城。他首先响应袁可立的命令,派出了自己的部下。其他将领见了,便顶不住袁可立的压力,也只好派出骑兵出城。
再说多尔衮带兵驱散宁锦明军后,就看到了前面不远的大凌河城。他心中暗暗吃惊于明军的修筑速度,这大凌河城比之前大金拆过几次的旧城都要雄伟高大的多。如果要硬攻的话,大金肯定承受不起这个代价。
多尔衮在此时已经知道皇太极的很多策略都是出自汉人的谋略,这使得他意识到笼络汉人的重要性。因此,他私底下已经在向他弟弟多铎灌输这个观念,希望多铎以后不要尽找汉人的麻烦,特别是那个范文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算不能笼络过来,也不能树为敌人。
多尔衮自己也已经开始着手发掘那些有才华的汉人,却又未被皇太极发现的。不过满足他预期的基本没有,让他微微有点失望。
多尔衮暗自决定,等下次再杀进明国关内的话,自己先掠一批读书人,这比去抢那些金银珠宝要重要的多。
他看着远方的大凌河城想了一会自己的打算,便转身回去了。接着他下了命令,开始派遣探马查探山海关外的情况。
让多尔衮没想到的是,明军竟然敢派出骑军和自己派出的探马厮杀,这在以前的时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他是习惯了大金军队一到,明**队就缩在城里,打死都不出来的场景。
多尔衮感觉到这异常情况的不同寻常,他一边派出更多的探马,一边让信使把这个情况禀告给皇太极,就让他去伤脑筋好了。

第五百七十四章 应对
建虏兵马的大肆调动,不可能避免的被钟进卫派出去的夜不收给发现了。但其具体的人数,目标等内容,因为夜不收不敢靠近而无法得知。
钟进卫看着辽东地图琢磨着建虏的行动目标时,又有夜不收回报,说有朝鲜军和民夫共三万人过了丹东地区,往海州卫方向而去。
他一听,在地图上找到海州卫,发现这些朝鲜人是往锦州而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