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天改明- 第1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站在钟进卫身后的顾百川和王鹏等人互相看看,也有点吃惊,怎么自己所属的东厂也有人被抓了,于是,他们连忙聚jīng会神地听着孙承宗和钟进卫的对话。
“最初是皇上要查无端辞职的官吏,结果出了贪腐大案。锦衣卫根据这个线索使劲抓了一批后,原本声势已趋于缓和,所抓人数开始减少。”
孙承宗就给钟进卫讲解事情的经过,说到这里的时候,略微顾忌了下东厂,不过想着事实就是这样,就继续说道:“没想三司会审那边又审出了很多人,据说是东厂旁听的人提醒遗漏之处得到的新线索。”
“那就变成现在所有衙门都被涉及的情况了?”钟进卫惊讶道。
“那是前几天的事情,那时皇上下令后备官员补上空缺,还没有如今的糟糕场面。”孙承宗把时间段给补充上,免得钟进卫搞不清楚。
“那就几天功夫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情况?”钟进卫疑惑了,这速度也太猛了吧。
“不知为何,锦衣卫,东厂和三法司几处审讯牵连出来的人一下暴增,就像互相比赛似的,几天时间就成了这样了。”孙承宗也是皱着眉头说着。
“是不是刑讯逼供,要不就算是真的贪污也不会招得这么痛快,短短几天就供出了这么多同伙吧?”钟进卫问孙承宗,有没有这种可能xìng。
孙承宗摇摇头:“据老夫所知,最初有被捕官员控诉锦衣卫使用酷刑,但到后面,特别是这几天,被捕的官员都招得非常痛快。”
钟进卫旁听者清,一下就得出了结论:“哦,我明白了,法不责众!”
其实他在以前的时候,就有和崇祯皇帝说起过这个,当时,他还给崇祯皇帝提了下当年香港成立廉政公署的背景。
孙承宗有一半多的心思是扑在建虏的事情上面,所以一直没有想明白京师事情发生的本质。现在经钟进卫这么一说,才恍然大悟。
但明白了归明白,这局该怎么破呢?历朝历代贪腐案的涉及面好像都没有这么广!
孙承宗根本就没想证据确凿不确凿,有没有人被冤枉的问题,因为他知道,那些人基本都是真的贪。
以前虽然人人都知贪腐,但毕竟没有摆到台面上,没有摆到皇上的面前。现在知道了,处理不处理,处理谁不处理谁,孙承宗想着就头疼。
要是太祖那时代,也就没这么头疼了,超过六十两银子,剥皮充草就得了,谁人敢反抗?
但现在,不说建虏还在京畿之地,还在家门口打仗,光这么大的贪腐官员数,刽子手也杀不过来啊!说不定连刽子手都有**之事,难道让他自己剥自己的皮?
“中兴伯,你有什么好的办法么?”孙承宗想的头都疼了,就直接问钟进卫道。
钟进卫也一直在思考,见孙承宗问,就回答道:“有点想法,但还没成型,要仔细想想看。”
孙承宗只是顺口一提而已,根本就没期望钟进卫这个在他看来还是毛头小伙子的人,能有好的解决办法。
因为在他看来,就算钟进卫知道一些比较稀奇的理念,高超的匠意,但在这政治方面,特别是目前的这种死局上面,总不可能也知道吧。
没想钟进卫回答说是有想法,孙承宗听了有点担心,别是什么馊主意,去误导皇上吧,于是他问钟进卫道:“你有什么想法?”
这时,亲卫拎着一盒吃食进来了,钟进卫闻到香味,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抢先回答了孙承宗的问话。
钟进卫冲孙承宗一笑,不好意思地道:“肚子饿死了,我先吃饭。”
然后又转身对顾百川道:“来,一起吃点。”
钟进卫的护卫,要一起和钟进卫吃饭,这种不分尊卑的事情,孙承宗管不着,他就自己想着这朝局。
顾百川算是和钟进卫相处时间最久的人,当然,不算钟进卫昏迷的几个月,阿奇陪伴的时间。
所以他是了解钟进卫的,也就不推辞,告一声罪就上前和钟进卫一起吃了起来。
钟进卫吃完之后,孙承宗刚想再接着问,钟进卫又有点不好意思地对孙承宗先说道:“孙大人,不好意思,吃得急了点,要上洗手间,哦,是要出恭。”
人有三急,这可没法拦着,孙承宗就只好等着钟进卫回来再问有什么想法。
可左等,等不到,右等,也等不到。过了正常人出恭的几倍时间还没来,孙承宗有点担心了,不会掉茅坑里了吧,于是,赶紧派出亲卫过去寻监军。
谁知亲卫过了一会后,回来禀告说监军出恭后已回自己的营帐睡着了。
孙承宗一听,咋,找个理由避开自己,难道他的主意非常好,不想让自己知道,或者刚才是胡言乱语,故作高深,没有主意偏说有主意?
孙承宗决定过去找钟进卫问个明白,小子不带这么捉弄老人家的。
监军营帐本来就是孙承宗安排的,就在他的隔壁。当他走到钟进卫的营帐外时,看到两名守在营帐门口的东厂番役,在一个劲地打哈欠。
同时,孙承宗听到营帐里传来钟进卫震天的呼噜声。
他一个老人jīng,那会分不清这呼噜声的真假。再加上东厂番役的表现,心里明白过来,中兴伯出征这些天都没睡好,累的!刚才吃饱了饭,又解决了内急,困意就上来了,难怪就直接钻进被窝去睡了。
孙承宗猜得一点没错,本来钟进卫还想着先和孙承宗讨论下他的想法,但出恭后感觉眼都睁不开了。顾百川见钟进卫这么困,就直接建议他回营帐休息了。
这些天,算是养尊处优的他,一直随着骑军奔跑,晚上担着心思,睡不好。虽然在昌黎城外睡过一晚,但那天他担心建虏的去而复返,想着昌黎城百姓的口粮等问题,睡得也不踏实。
今天回到勤王军大营,这是真正安全的地方,连rì的疲倦一起涌了出来,就格外的困。
孙承宗知道这几个东厂番役也很困,但有护卫钟进卫的任务,所以在强顶着困意履行自己的职责。
虽然他对东厂不是很感冒,但在此情景下,还是有点佩服的。
孙承宗转身命令亲卫去安排人过来顶替这两个番役,让他们也去休息,就说是他安排的,要是出事他来承担责任。
第二天一早,钟进卫刚吃完早餐准备去京师,崇祯皇帝派出的第二波使者就到了,让钟进卫尽快前去觐见。
钟进卫已经知道情况,明白崇祯皇帝等的心急,就没来及和孙承宗讨论下,直接随着使者前往京师去觐见皇上。

第二百一十八章 昌黎战的意义
钟进卫是在文华殿见到的崇祯皇帝,内阁首辅温体仁也在场。
他发现崇祯皇帝和温体仁的jīng神都不是很好,睡眠不足是一个方面,神态中还透着一股焦虑和担忧。
崇祯皇帝看到钟进卫进殿来,想要行礼,连忙制止道:“钟师傅不必多礼。”
然后看到钟进卫几rì不见,消瘦了不少,但jīng神不错,就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下次不要去冒险,朕这边可是离不得你啊!”
“谢陛下关心,不过说真的,这次出去学到了不少东西。”钟进卫笑着说道。
钟进卫的笑容感染了殿内的人,温体仁笑着出息他:“怎么,中兴伯立了大功回来还这么谦虚?”
“温大人是说灭了四千蒙古鞑子的事?这都是领军的何可纲和曹文诏指挥有方,将士用命的结果,我只是一边看看而已。这打仗的事,口头说和实际做还真不一样!”钟进卫转向温体仁解释了下,然后感叹了一句。
温体仁看着充满阳光的钟进卫,一边捋起了自己的长须,一边在心里想道:“这后世来的人都像中兴伯一样谦虚,豁达么,现在都难得见到不抢功的将领了。”
钟进卫不知道温体仁在暗暗表扬自己,他又转向崇祯皇帝道:“陛下,臣还有一事,得恭喜陛下!”
“哦,喜从何来?”崇祯皇帝最近都要烦死了,除了刚听说钟进卫所在的骑军歼灭了四千蒙古鞑子之外,就没开心过。
“昌黎凭着一群乡兵,抵挡住了几万鞑子的攻城。臣这有具体的捷报和立功人员名单,请皇上过目。”钟进卫说着拿出左应选给他的捷报,让内侍转呈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一听,还以为是什么喜事呢,原来还是昌黎之事,这不是已知的事情么。
他现在也没心思仔细看这份捷报,随手翻了下就暂时放在了一边,想着朝局,准备让钟师傅说说这件重要的事。
钟进卫一直看着崇祯皇帝,看他好像心不在焉,一幅不重视的样子,就知道他是忧心反腐的事情。
于是,钟进卫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臣相信,这昌黎之战会是和京畿之地建虏战役的转折点。所以,臣恭喜陛下!”
建虏也同样是崇祯皇帝的心病,现在听钟进卫这么一说,就来了兴趣,问钟进卫道:“钟师傅,此话怎讲?”
温体仁也很是关心,看着钟进卫,等着他的解释。
“陛下,建虏刚破关时,势如破竹,兵锋无人可挡。我们的重镇如遵化,永平一天就失陷了。如果在当时,有人跟您说,建虏几万大军攻不下一座只有乡兵防守的县城,其领头的县令还只上任了三天,您听到后会信么?”钟进卫采取引导的方式开始论述他的理由。
“不信。”崇祯皇帝摇摇头。
“但现在的事实是昌黎守住了,建虏为攻打昌黎损兵折将却奈何不得。这足以说明建虏的锐气已失,不复进关之勇。”
钟进卫说这话时想起了二战时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很相似。
“那又如何?”崇祯皇帝不是很明白。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现在鞑子士卒不敢拼死,将领爱惜羽毛,士气就不会高。这冷兵器时代的士气是最为重要的。”钟进卫解释道。
“冷兵器?”温体仁并不是很懂军事,听到一个新名词,就不明白了。
钟进卫看看殿内的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知道自己来历,就解释道:“在我家乡,全部都是火器作战的,相对于刀枪剑戟的时代,前者称为热兵器时代,后者称为冷兵器时代。”
解释完这个概念后,钟进卫又对崇祯皇帝说道:“陛下,建虏无敌的印象怕是刻在北方战区所有军民的骨子上了。自从多年前开始,我们主动发起的战役都遭失败,面对建虏只能据城而守,士卒对上建虏,还没开战,心里就先怕了几分,这仗就不好打了。但现在,却给了我们一个机会。”
崇祯皇帝一听,连忙问道:“什么机会?”
“就是鼓舞士气的机会,我们要大力宣扬昌黎之胜,让所有人都知道,建虏连一群乡兵把守的小城都打不下来,建虏还有什么可怕的?”钟进卫提高声音说道,语气坚定有力又烘托了他的结论。
昌黎之战的胜利是多个方面影响的结果,有一定的侥幸因素,但胜利了就是胜利,这是铁一般的事实,无容置疑!
崇祯皇帝的心中一直也认为建虏是非常可怕的敌人,都是以一敌十的存在,因为建虏经常打得几倍的明军狼狈而逃或直接全军覆没。现在听钟进卫这么一说,就觉得建虏也不过如此。
“好,就让大明的军民都认识建虏的真面目,钟师傅,这事具体该怎么做?”崇祯皇帝的情绪被带动起来,就问钟进卫道。
“第一,有功人士都要重赏;第二,专门派人去采访昌黎之战的英雄事迹,编成戏曲、评书之类通俗的形式在军民中广泛宣传。”钟进卫毫不迟疑地道,这些案例在后世随便就有,随手沾来用就是了。
“好,温卿,论功行赏之事就由内阁和兵部议定。”崇祯皇帝吩咐温体仁道。
温体仁想起目前朝廷的状况,微微苦笑,回答道:“是,陛下。”
然后崇祯皇帝又转向钟进卫道:“朕知道钟师傅非常关心舆论引导之事,而且此事事关对虏士气,就麻烦钟师傅去cāo心此事。”
“好的,没问题。”钟进卫想起上次去教坊司时的事,不知道他们之前的宣传任务搞得怎么样了,正好过去看看。
然后钟进卫想起还应该提醒下崇祯皇帝,就说道:“陛下,建虏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士卒可以藐视建虏,但高级将领和朝中大臣还是应该要有清醒的认识才行。”
崇祯皇帝听了稍微一愣才同意道:“好,朕知道了。”
说完之后,看钟进卫不再说话,就知道这事已告一段落。
此时,经过钟进卫这么插了一杆子事,崇祯皇帝的心情不是那么沉重,就感觉到了肚子饿。
他看看天sè,就对钟进卫和温体仁道:“时辰已过午时,两位爱卿就陪朕一起用膳,之后还有事要议。”
他俩一听,知道是什么事情,就一起对崇祯皇帝道:“谢陛下赐宴。”
和之前一样,崇祯皇帝让人直接在文华殿内摆膳。因为牵挂着朝局,所以都匆匆用完了膳。
等到收拾午膳的内侍退出去后,崇祯皇帝就把话题转到了当前的朝局上,对钟进卫说道:“钟师傅,朕匆忙派人传你回来,所为何事,你知道了么?”
钟进卫一听,想着终于说到正题了。这个事情不是很好处理,原本想昨晚好好想想,结果一下就睡得跟死猪似的。
他之所以先说昌黎的事,第一个是怕反腐的事情讨论下去太沉重,不好解决,就先说昌黎的事。
第二是可以借此机会,活跃下气氛,顺便给自己多一点时间考虑。
但现在的脑子还不是很清晰,只能一步一步分析了,这也正是钟进卫在后世所擅长的事情之一,业务需求经常需要梳理,理着理着就会清晰起来。
钟进卫看看温体仁,然后回答崇祯皇帝道:“陛下,臣昨晚回到勤王军大营后,孙大人有和我说过一些,但不是很详细。”
崇祯皇帝一听,对温体仁说道:“温卿,你先把汇总起来的那份**奏章给钟师傅看看。”
这份奏章是温体仁刚整理出来的,因为涉及到的人太多,有的位居高位,甚至是宫内之人,为避免供状上的内容扩散,崇祯皇帝就让温体仁一个人把各处汇集过来的供状重新整理成了这份奏章。
这两天各处衙门都瘫痪了,做不了什么事情。大明第一、第二人急得没法,想起钟进卫来自后世,说不定有方法,就急忙传了回来。
钟进卫来之前,崇祯皇帝和温体仁两人还在就这份奏章上的内容进行商议,只是一直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些人为好。
钟进卫从温体仁手里接过来一看,长长的一份名单,写有人名,官职,**的简要内容和金额。
他细细地看起了这份名单,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有些他熟悉的人也有包括在内。

第二百一十九章 贪腐的形成
钟进卫一边看,一边在心里想着怎么给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