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天改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借天改明- 第10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呵呵,就算中兴伯训练出来了你所说纪律严明的军队,你以为就能打赢无火器的建虏了?”孙承宗笑了。
“西洋人都这么打的。”钟进卫心虚,就补充了一句。“那是西洋人蠢蛋。”孙承宗直接下了个结论,然后才问钟进卫道:“建虏要是前面推着盾车,挡你的火枪铅弹。弓箭手跟随盾车后面,抛shè你的长枪阵或者火枪阵,再用跟随在后面的重甲骑兵近距离冲击,白甲兵随后跟上,你觉得你的阵法挡得住么?”
“那,我的火枪兵能打掉盾车,他们不就冲不过来了。”钟进卫还想垂死挣扎。
“棉被吸弹,建虏既然要对付火枪兵,往盾车上多加几床打湿的棉被即可,你能用火枪打穿几层棉被?”孙承宗毫不留情地再次问道。
钟进卫听了哑口无言,呆在那里。
顾百川和王鹏这些东厂番役并不是很懂战场厮杀之事,但他们看这一老一少的对话、神情,就知道中兴伯的说法不对。
“老夫在兵书中所说的车、步、骑三者结合的战法,都是多年以来和建虏的征战中总结出来的。对付建虏,车、炮都是必不可少的。”孙承宗开始给钟进卫讲解自己的经验。
钟进卫一听,收拾了下心情,认真听孙承宗说兵书。
就在这个时候,亲卫进来打断了孙承宗的教书老本行,禀告祖大寿有紧急军情汇报。
孙承宗一听,马上中断了教学,来到中军帐坐下,唤祖大寿进帐。
钟进卫也是随着孙承宗一起到了中军帐,在他边上的监军座位坐下,想听听是什么军情。
祖大寿带着两将入内,后面还跟着胡浩。
他看多rì未曾见到的监军也在座,微微一愣,然后带头见礼后说道:“本兵,监军,刚收到前方军情,末将不敢怠慢,带来夜不收当面向本兵汇报。”
说完之后,他稍微一侧身,闪开一点,让孙承宗能看到他带进来的夜不收胡浩。
钟进卫一见,是救他的那个夜不收,看神情,有点疲惫,想来是没有休息过。
胡浩单膝跪地:“参见本兵,监军。”
“是何军情,速速说来。”孙承宗沉声问道。
“是。小人前往查探山海关附近的建虏主力,走至昌黎时,遇到七千余建虏攻打昌黎城,观旗号乃是攻打山海关建虏的一支。建虏已打了两天,未曾攻下。”胡浩简明扼要地先汇报了大概的情况。
孙承宗眉头一皱,没有说话,过了一会才道:“本官记得昌黎乃是一座小县城,并没有朝廷正规军驻守。建虏也未曾打下?”
“本兵,末将也是不解,问过同去的其他夜不收,确实是还在坚守。”祖大寿开口确认道。
“本兵,小人看见昌黎城头都是未着盔甲的乡兵在守着。”胡浩补充了一句,进一步说明了孙承宗没有记错昌黎的防守力量。
“乡兵?”钟进卫有点不解,难道是民兵,大明还有预备役了不成。
“乡兵就是战时组织起来的民壮,阎应元之前不是有当过民壮首领么。”孙承宗知道阎应元的事情,就拿他当例子解释给钟进卫听。
“那就是说昌黎城的百姓基本是靠自己在防守了?”钟进卫一听,吃了一惊,问道。
“监军,小人看见建虏攻城损失不少,对昌黎毫无办法。”胡浩说道。
“哦,你起来吧,详细说说。”钟进卫不想让自己的救命恩人跪着,就让他起来说话,心里打算自己练兵的时候,把他弄到自己手下去。
“是,监军。”胡浩起来后把那rì见到的情况一一说给他们听。
钟进卫一边听着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着,为他们能抵抗住凶残勇猛的建虏大军而为之钦佩。
胡浩说完之后,孙承宗叹了口气。钟进卫一见,大为奇怪道:“孙大人,如此高兴之事,为何叹气?”
祖大寿想着讨好皇上面前的大红人,就帮孙承宗解释道:“监军不知,建虏几次碰壁,昌黎又非坚城,怕是会全力攻打以报复之。”
“本兵,监军,小人在回途之时,见到有三四万蒙古鞑子军队往昌黎而去,只是夜间所见,数目不能确认。”胡浩的话证实了祖大寿所言非虚。
钟进卫一听,想着昌黎不就危险了,就赶紧说道:“那还等什么,赶紧发兵去救啊。”
中军帐内的几个人都没有动,也没有说话,钟进卫看得不解,再次催道:“孙大人,快发兵啊,要晚了,昌黎怕是守不住。”
孙承宗看着一脸焦急的钟进卫,叹道:“建虏势大,发兵去救昌黎,少了不行,多了就是决战之势。当下还未有决胜的把握。”
“那就不救了?”钟进卫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在自己国家的首都附近,几十万大军就那么待着,眼睁睁地看着建虏屠城而不管?
“监军,眼下保住京师是第一要义,昌黎只是小城,没必要冒风险。”祖大寿好心地解释下当下的时局。
“什么,不去救,建虏是会屠城的啊!”钟进卫点醒不救的后果。
祖大寿没有再接话,心里暗想道,谁不知道建虏是什么德xìng,让他们屡次碰壁,恼羞成怒下,不屠城才怪了。可建虏也不是第一次干了,要屠就屠了呗。
钟进卫看看祖大寿,又转过去看孙承宗。
孙承宗被他看得不敢直视,无论如何,平时都说当官为民,现在却因为大局放而不管,总归是理亏。
钟进卫见他们的神情,他一下明白了。这古人的思想和自己有很大的区别,没有后世对生命的那种至高尊重。
在他们眼里,昌黎没有重要的人物,比如皇帝,也不是重要的必救之地,比如山海关一样连接关内和关外的要道,所以他们不会不顾一切地去救援。
钟进卫仿佛看到昌黎城,在多rì的坚持之后,苦盼援军无望,被建虏攻破,绝望地倒在血泊中,重现当年的南京大屠杀一幕。
自己不管么,就看着昌黎全城的男女老少都死在建虏的屠刀之下?不能救民于水火,那自己穿越回来的意义又何在?难道找借口说要救更多的人,要救整个大明,不能着眼于小处?
不,决不能,那只是自己平rì最为讨厌的政治家的一种借口而已。什么牺牲一部分人,是为了更多人,都是自私的一种借口。说这话的人,有本事是在被牺牲的一部分人里面,否则没资格说这话。
那怎么样才能说动他们去救昌黎呢,钟进卫的脑子急速开动,想有什么办法能说得动他们。他本质上还是后世的所谓愤青,有自己的坚持,见不得不平之事。
胡浩看钟进卫的一连串表现,心中顿时对钟进卫有了改观,中兴伯果然和一般的达官贵人不一样,一颗仁心,能为民所想,为民所忧。
祖大寿身后一将是何可纲,那rì他见建虏屠村的惨状后,就想找建虏厮杀,被祖大寿骂了幼稚。
现在看监军为昌黎百姓这么着急,心中暗自敬佩,想着自己是不是该说点什么,挺一挺监军。
忽然,钟进卫哈哈大笑起来。
中军帐中的人一看钟进卫这表现,心想,难不成中兴伯疯了,这笑得是那一出啊?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不抛弃也不放弃
钟进卫大笑之后,冷然说道:“天朝上国的军队,个个明盔亮甲,人数比建虏还多,却被欺到了自家门口。不思进取,只知明哲保身,连普通百姓都不如。如此军队,要之何用,我定当奏明皇上,减你等军饷粮草,免得白养了一群废物。”
钟进卫说完之后,转头对着身后站着的顾百川道:“我们走。”说完就站起来准备走人。
孙承宗一听,连忙站起来,拦住钟进卫道:“中兴伯休走,有话好好说。”
这里的人,就孙承宗是最知道钟进卫能量的,不但皇上对他信任有加,连以后军队的规划,军饷都是他在捣鼓。
虽然自己也得皇上信任,但这信任的基础是来源于钟进卫的举荐。如果自己和中兴伯发生冲突,非要在两人之间选择的话,他可以确定,皇上更信任钟进卫。
而且据他的观察,首辅温体仁和钟进卫的关系也非同一般,还有东厂提督和钟进卫的关系也很好。不知不觉之间,钟进卫已是大明官场举重若轻的角sè了。
孙承宗不敢让钟进卫负气而走,不但是有钟进卫的威胁,而且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救不救昌黎百姓的这事是不能明说的,要这么让钟进卫走了,把这事往外一传,那些御史言官还不使劲弹劾,站大义名份上落井下石是他们最乐意干的,他们才不会考虑你孙承宗是在为大局着想。
钟进卫并不是真心想走,孙承宗一拦,他就顺水推舟地站住了。但他还是带着怒气说道:“怎么好好说?昌黎百姓没有军队的保护,也不投降建虏,坚持抵御几万鞑子,苦苦期盼朝廷的援军。现在你们一句话就把他们丢给了建虏,让昌黎的百姓绝了一丝生机。”
钟进卫说到这里,也不确定昌黎在那个方位,胡乱指了一个方向道:“你们能听到么,昌黎百姓对朝廷援军的哀求期盼;你们能看到么,昌黎化为一片废墟,尸横遍野。废墟上躺着我们的父老乡亲,眼里还留着对你们的期盼。但到死都没盼来援军,他们那绝望的心情你们能感同身受么?”
何可纲听着钟进卫那充满感情地控诉,眼前浮现出了一幕幕以前看到过的,被建虏糟蹋掉的村庄、城镇。他是辽人,曾经经历过这种悲痛,此时听着钟进卫的一句句质问,比任何人都要感同身受。
何可纲悲愤之下,从祖大寿后侧往前跨了一步,抱拳向钟进卫一拱手道:“监军,末将愿往!”
一时之间,何可纲的举动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祖大寿暗骂何可纲还是跟以前一样幼稚,但也不敢在监军面前制止他。
钟进卫很意外祖大寿身后这将能站出来,虽然不认识他是谁,但钟进卫很是高兴,说道:“好,真男儿!我是监军,代表的是皇上。我与你一起前去,让昌黎的百姓明白,皇上没有放弃他们,朝廷没有抛弃他们。对,不抛弃,也不放弃,这是大明对百姓的态度,也是皇上的态度。”
从历史上看,许多人批评崇祯皇帝对于剿灭西北的农民起义不够坚决,是剿还是抚的态度首鼠两端。这其实就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崇祯皇帝对他的子民,是不抛弃、也不放弃的态度,只是可惜了在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帮到他。
祖大寿后面那将听了钟进卫的话,已是心有同感,特别是对于钟进卫所说的不抛弃,不放弃的说法。因为他不是辽人,身在关宁军中常被辽东世家排挤,常有一种被抛弃,被放弃的孤独感。
现在他见监军也要亲自去,而且明说代表皇帝去,不禁大为佩服,他没有普通明军那种对建虏的恐惧之情,当下也站了出来,抱拳对钟进卫道:“监军,末将也愿往。”
“小人熟悉昌黎附近地形,愿为大军探路。”胡浩也站了出来。
钟进卫看着他们三个人,忽然想起一句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如果领导无能,底下的将领再有能耐,大部分都会埋没。大明不是没有敢战之士,只是被人按住不得战而已。
“好,你们都是好样的,放心好了,我们绝不是去送死,我们是去解救昌黎百姓的!”钟进卫对他们承诺道。
“中兴伯,不要冲动。”孙承宗拦着道。他见钟进卫一番话,就把祖大寿手下的两将给说了过去,心中暗自佩服。但出于主帅的职责和他沉稳的xìng子,他还是没赞同钟进卫的行为。
“对啊,中兴伯,眼光要放长远点。”祖大寿见钟进卫把他手下拉走了,暗自恼怒,说话就带着点教训的口吻了。
“我放长远点?我看你们才是鼠目寸光。”钟进卫看着这两个明军的高级将领,毫不留情地反驳道。
祖大寿一听钟进卫当面说他鼠目寸光,脸就黑下来了,要不是钟进卫是监军,估计就要当场翻脸了。
虽然钟进卫的话不是对着孙承宗说的,但他听得也有点刺耳。
钟进卫一看祖大寿的神情,就知道他心里不服气,就说道:“我看你们不救昌黎的最大原因是怕了建虏,什么建虏野战无敌,满万不可敌,那是扯淡。建虏厉害是不是,几万建虏攻打昌黎一个小小县城,里面还全是老百姓防守的,打了几次都打不下来,他们厉害?”
钟进卫说到这里,又转向孙承宗道:“我真不知道你们以前怎么和建虏打的,他们难道是三头六臂不成,还不是一个脑袋两条腿,和普通人有啥区别。连吃败仗,然后就畏惧建虏如虎,你们都这样了,更何况是底下的兵卒呢!”
孙承宗不由得哭笑,打不过建虏其实是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军纪败坏,将领吃空饷喝兵血导致能战之士少(只有将领的家丁能打),明军士气低落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孙承宗没有能力改变这些,也没有嫡系部队,因此在对待建虏的战事上只能采取防御反击的策略。
由此加重了建虏在明军士卒的无敌形象,又降低了士气,对上建虏,未战先怯,更难是建虏对手,如此的恶xìng循环,导致了历史上明军一直打不过建虏。也因为一直吃败仗,拖垮了大明原本就弱的国家财政,又是导致了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现在这个位面,在钟进卫的帮助之下,汰掉了勤王军中的空饷弱兵,军饷粮草又得到保障,所以之前军队中最大的几个问题暂时已不存在。
现在勤王军中要解决的是士气问题,不但士卒的士气,还包括将领的士气。勤王军中普遍对建虏的弱势心理,认为建虏无敌,打不赢建虏,导致了各级将领千万百计保存自己的实力,不敢去和建虏打。否则他们认为能打得过建虏,还不抢着去立功升官。
“现在有一个最好的时机能鼓舞士气,你们却放弃不管。说你们是鼠目寸光,难道说错了?”钟进卫还在大声地说着。
“中兴伯,你可是说救昌黎之事么?”孙承宗若有所思,问钟进卫道。
“正是,昌黎百姓用他们的行动正在说明建虏并不可怕,也是普通人而已。建虏为什么要增兵昌黎,一定要打下昌黎,就是因为昌黎使他们的军威受损。奴酋认识到了这点,我们呢,有多少人认识到了这点?”中军帐中只有一个钟进卫的声音在侃侃而谈,其他人没有一个发出声音。
其实他也不能确定皇太极是不是因为自己所说的这个原因,而增兵攻打昌黎。
“我们应该力争保住昌黎,不让奴酋得逞,然后广为宣传昌黎的胜利,这比一般的胜利更值得宣传,歌颂。等大明的所有将领、兵卒,都认识到建虏其实和自己一样普通的时候,就敢于出击,敢于和建虏打仗,那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