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刺明- 第5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既然被敕封为平度伯,总是要来看看自己的领地的。固然,看自己的领地,是附带的,更重要的是,是来看看新成立的虎贲军狮骑营和熊骑营。有钱,又有武器,又有人员,又有战马,张准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立刻扩建骑兵军队了。
狮骑营和熊骑营的编制,都是两个协,十个小队,不算军官的话,总共是500名士兵。如果加上军官的话,军力就要跨越600人。两个营的军力,总共是1300人左右。大部分的战士,都是从陆军各个军队抽调来的精锐,有一定的骑术基础。
根据张准的命令,狮骑营的指挥官是李昭辉,副指挥官是冯伟,队正有孙继明、孟侠、史立威等人。熊骑营的指挥官是谢志友,副指挥官是于影幽,队正有宇文寒涛、何佳宁、边锋、陈远志、金振岳等人。都是虎贲军的老人了。相当部分是来自张准身边的狙击手兼军官培训班。
到目前为止,虎贲军骑兵,总共有了五个营,总军力跨越三千人了。战马的数量,也跨越了五千匹。尽管还不到达到每个人两匹马的标准配备,可是,已经可以做到每两个人有三匹马。固然,这样的数量还不敷,还要继续增加。
无论是蒙古八旗,还是满洲八旗,骑兵的数量都很多,张准不敢奢望虎贲军骑兵的数量比他们多,可是起码不克不及相差太多。没有一万以上的骑兵,想要和鞑子野战,恐怕是有点难度的。在真正的大规模战斗中,虎贲军骑兵还没有真正和鞑子骑兵面对面的厮杀过。
骑兵的训练,要比步兵的训练耗费的时间多很多。要将一个新兵,训练成合格的骑兵,至少要两年的时间。要是有三年的时间更好。现在的虎贲军骑兵,在很大水平上,还是骑马的步兵。固然,少部分的精锐不是,有些人是天生就有骑术天赋的。
在平度州呆了两天以后,张准对两个骑军营的训练效果还算满意。鼓励了众人一番以后,张准就离开了平度州,来到了青州城。有情报显示,鞑子骑兵南下以后,应该会第一时间“问候”青州城,然后才是济南城。因此,现在的青州城,已经完全进入戒备状态,虎贲军的所有军队,都在时时刻刻的待命。
来自北直隶和山工具部的移民,越来越多,他们都拖家带口的向莱州府转移。董家堡的胜利,极大的刺激了本地民众的心灵。在他们看来,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处所是平安的,那就是虎贲军控制的区域了。来往的移民,让青州城变得很是的热闹。
刚刚入城,张准还没有来得及视察军队,就接到陆伊典的述说:“大人,那个朱大典又来了。”
张准疑惑的问道:“朱大典?”
这家伙怎么知道自己要来青州城的?还真是有几分未卜先知的本领啊自己拒绝朝廷的提议,拒绝兼管山东军务,朱大典难道不知道吗?他还来找自己,莫非是想私底下将山东的军务交给自己?这家伙,准备做甩手掌柜不成?
想了想,张准随意的挥挥手,漠然的说道:“让他进来。”
陆伊典出去,片刻之后就带了朱大典进来。
朱大典的脸色,明显不是很好,晦暗得好像是要大难临头的样子。看到张准以后,则是喜色一现,随即又有些黯然,恢复原来晦暗的样子。他整了整衣裳,恭恭敬敬的行礼,然后语调艰涩的说道:“下官朱大典见过都督大人。”
张准点颔首,做了个请坐的手势,自己首先坐下来,然后若无其事的说道:“巡抚大人,请。”
朱大典有些忐忑不安的坐下来。
张准漠然的说道:“不知道巡抚大人这次前来,有什么要事?”
朱大典眼神游移,神态明显有些疲惫,语调艰涩的说道:“都督大人,下官是来求救的,还请都督大人伸出援手,帮忙山东军民度过难关。”
贸然来找张准,朱大典也是迫不得已。他原本获得上层的消息,说是可以逃过一劫,将山东的军务丢给张准,然后自己拍拍屁股,到大名府去出亡。结果没想到,张准居然轻飘飘的推辞了此事,他的愿望也就从此终结。
张准推辞了此事,就等于是将朱大典架在火上烤了。山东的军务,最终还是要他来主持。山东的军力到底如何,朱大典自己很清楚。吓唬吓唬老苍生是可以的,可是和鞑子交战……
朱大典无奈的说道:“都督大人,你一定要救救下官……”
张准微微冷哼一声,没有说话。
说实话,张准内心里对朱大典是有些鄙夷的。准确来说,不是对朱大典个人有意见,而是对绝大大都的明朝官员有意见。对这群人的嘴脸,张准真的是太厌恶了。
明朝的官员,很大的特点,就是清高的时候,骄傲的要死,正眼都不看你一眼。通俗的来说,就是拽得跟二百五似的。可是,一旦出错,又要比谁的速度都快。贪婪,短视,无知,狂妄……张准能想到的词语,全部都是贬义词。
要说最有骨气的官员,出在哪个朝代,肯定是明朝,被皇帝打死都绝不平服的官员一大堆。要说最没有骨气的官员,出在哪个朝代,同样是明朝。满清入关,主动投靠鞑子的明国官员,数不堪数。满清篡夺天下之快,连他们自己都感觉到惊讶。
明末是我国历史上道德最废弛的时期之一,忠信仁义,礼义廉耻,三纲五常,全部都被抛在了脑后。大量的官员热衷于豢养歌姬,娇妻美妾,甚至是恶心的娈童。明末是男风最盛的时候,江浙一带,娈童之风壮盛,令人反胃。
朱大典固然明白张准不喜欢自己的到来,可是他没有体例。他如果不想被鞑子抓走,又或者是在打了败仗以后,被朝廷追究责任的话,只有张准可以救他。他可怜兮兮的说道:“都督大人……”
张准端着茶杯,揭开茶杯,轻轻的吹了吹里面的茶水,然后将茶杯放回去,动作有条不紊,慢条斯理的,然后才慢悠悠的说道:“我如何帮你?”
朱大典马上大喜,感觉到了一丝丝的希望。
张准的心情,其实很是好。从公事上来说,拿下了登州城,俘获了多尔衮等人,还将两个营的军力给腾出来了。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也可以顺利的机动。现在的他,面对皇太极的进攻,有必胜的决心。打败皇太极,只是时间和价格上的问题。
从私事上来讲,收获也不错。云依已经给自己生了一个男娃,香火后继有人。沈凌菲渲染出来的,已经是第七朵梅花了。后面还有人在排队,等着开花结果。他只要努力一点,广种薄收,总会有收获的。
朱大典苦巴巴的说道:“都督大人,能否派遣部分的虎贲军,进驻济南城?济南军民都热烈的期待虎贲军的到来。”
张准嘴巴一撇,不屑的说道:“我去济南城做什么?”
朱大典苦涩的说道:“济南城军力严重不足,只有一万三千多人。要是都督大人不支援一点军力,只怕鞑子破城以后,济南城数十万的军民,都要被鞑子全部掳走了。”
张准也没有继续掩饰,冷冷的说道:“巡抚大人,我是反贼,你是官军,咱们道不合不相为谋。你请我去济南城,我没有一点好处,怎么跟下面的人交代?”
朱大典咬牙说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天大的秘密。”
张准不以为然的说道:“切什么天大的秘密?”
朱大典看看四周,压低声音,神秘兮兮的说道:“有人主张南迁。”
张准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轻描淡写的撇撇嘴,随口说道:“南什么南……”
他忽然醒悟过来,眉头紧紧的皱在一起,深深的凝视朱大典一眼,缓缓的说道:“你的意思是,崇祯准备迁移到南京去?”
朱大典摇摇头,委婉的说道:“皇上不肯意离开京师……可是,六部会逐渐的南迁。工部侍郎刘宗周已经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尚书,统管南迁事务。知道这件事的,只有极少数人。”
张准下意识的摸摸自己的鼻子。
看来,自己的呈现,简直让历史的轨迹,产生了一些转变,朝廷居然开始考虑南迁了。这可是要比真实的历史,提前了足足八年的时间啊在真实的历史上,乃是崇祯吊死在煤山以后,南京才成为国都的。现在看起来,在未来的一两年时间里,南京就有可能重新成为明国的政治中心了。
其实,一直以来,在明国的高层内部,总是有人对北京不是特另外喜欢。这里的风沙太大,又干燥,住的不舒服。又危险,仇敌太多,经常处于前线。土木堡之变,以及后来嘉靖年间的鞑靼俺答汗围攻,都让京师处于战争的空气傍边。尽管最后都是有惊无险,顺利的度过,可还是让很多人都是心有余悸。尤其是近年来鞑子连续三次入寇,更是让北京成了风口浪尖。
现在,北京周围的局势,其实很是的不妙。北面是鞑子和蒙古人,山东这里有张准,几乎将北京包抄起来了。搞欠好哪一天,北京就会被攻破。北京想要平安,就要主动出击,将这些仇敌都消灭失落。可是,很遗憾,无论是哪一方面的仇敌,以目前朝廷的实力,想要解决,都很是的不容易。就算可以解决其中的某一个,最后也会落得筋疲力尽,然后被他人吃失落。
好比说,这次鞑子南略,北京里面,就没有谁敢拍胸口包管,北京一定会平安无事,绝对不会被鞑子攻破的。十万鞑子大军在城外,据说还携带有红夷大炮,京城里面的人不担忧就怪了。与其每天都这样担惊受怕,还不如早点南迁,回去南京过平稳的日子。北京这边,只需要派遣军队驻扎就好了。
当初,朱棣迁都北京,很大的原因,是为了避开朱元璋留下的一切,至于天子守国门的说法,则是后来的人说出来的。就算朱棣那时真的有天子守国门的想法,现在已经不实际了。因为现在的北京,根本不克不及担负这样的重任。鞑子骑兵完全可以绕过京师,深入到明国核心腹地,继续抢掠。
相反的,由于京师被包抄,钱粮运输、信息沟通等方面都呈现很大的问题,致使全国的战局,都产生了被动。要是抛却了北京,就等于是抛弃了这些被动。如果明国的神经中枢是在南京,就可以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进行调动,不需要慌慌张张的,乃是急中出错,呈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除战争的原因,还有经济上的原因。北京周围的物资供给严重不足,必须依靠江南的漕运。漕运花费的本钱很高。江南收购粮食,一石粮食只要一两五钱银子左右,漕运来到北京,至少要二两银子,凭空就多了五钱。
不要看每石粮食只是增加五钱的本钱,积少成多啊日积月累下来,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想想京师的上百万人口,还有辽东、宣大等军镇的兵员开支,都全部需要通过漕运来进行。这得是多大的一笔开销啊朝廷每年的财务收入都耗费到哪里去了?漕运就占了很大的部分。
即使是最守旧的估算,朝廷每年花费在漕运上的银子,绝对不会少于一百万两的。有些年份甚至跨越一百五十万两。这也是漕运总督如此抢手的基来源根基因,那可是一等一的美差啊只要从中动一下手脚,中饱私囊,私人的腰包,就好像吹气球一样的鼓胀起来了。
这笔费用,还不算疏通河道,开拓新河道的费用。如果算上这些,那漕运的开销,就更加大了。明国朝廷的财务,原本就是入不敷出,要是可以节省这一笔开支的话,财务肯定会宽裕很多。因此,从财务的角度来说,南迁也是比较划算的。
并且,江南的漕运,很容易被切断。尤其是日后张准控制了山东,漕运被切断的几率更大。漕运是北京存在的命脉所在,一旦漕运被截断,北京乃至是周边的地区,就会慢慢的枯萎,最后完全灭亡。没有了漕运,就没有了北京,乃是北国,这几乎是告竣共识了。
面对如此的困境,有人提出南迁,自然是一点也不奇怪了。
南迁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自从宋代以来,江南就是国家的主要粮食和财路输出地。江南的富饶,那是天下皆知的。什么苏湖熟,天下足,什么卖不完的松江布,收不尽的魏塘纱,描述的都是江南的富饶。对明国来说,东南半壁的财路,占了国家财路的七成以上。
南京周围都是富庶之地,物资可以就地弥补,不需要漕运。江南的水系又发财,水运的本钱也低。江南又没有遭受到战争的破坏,生产力可以继续成长。江南又是东林党官员的大本营所在,一般的士绅,对朝廷的拥护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没有了漕运的沉重负担,朝廷就可以节省很多的银子,节省很多的人力。没有了蒙古人和鞑子的直接威胁,朝廷的军费支出,也可以削减很多。南迁以后,甚至可以暂时不考虑陕西乱军的威胁。因为一直到目前为止,陕西乱军对江南,还没有实质性的破坏。
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要是朝廷在这种艰难的局势之下,悍然做出南迁的决定,挽救危局还是有几分希望的。在抛失落身上的沉重的负担以后,说不定还可以轻装上路,苟延残喘一段时间。
固然,南迁的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南迁,就等于是抛却北国了,抛却黄河以北的地区了。在明国的黄河以北地区,北京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北京存在,其他的城镇才有可能存在。要是北京不存在了,其他的城镇,也就不存在了。
这样说可能有点深奥。简单的来说,就是明国的政治中心,如果不在北京了,那么,整个北国,城市被迅速的边沿化,然后逐渐的被人遗忘。因为,无论是从人口,还是从资源来说,北国都不如南国。
这对一个政权,对一个皇帝来说,简直是很是难受的。要是皇帝不在北京了,放置的守将,到底可以镇守北京多久,谁的心里都没底。尤其是对做出这样决定的皇帝来说,被贴上一个懦弱之君的标签,那是绝对跑不了的。
张准可以肯定,快乐喜爱面子的崇祯,一定不会同意这样的提议的。哪怕他从理智上知道这条退路其实是不错的选择。可是,文官的力量很强大,要是大部分的文官,都赞成南迁的话,崇祯恐怕也是要屈服的。
从历史的大势来说,在局势危急的时候,从北京迁回去南京,其实是可行的。要是崇祯愿意南迁,愿意到南京主持政务,后来的南明,就不会是一盘散沙,呈现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怪现象。
南明之所以覆亡的如此之快,主要是因为内部的不团结,光是并立的皇帝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