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唐-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拇邸!崩瞽Z冷冷的扫了一眼孙德言,这人的脑子很清醒,虽然他醉酒的时候多。但是却有一点过于保守,比较消极。
“林副将,你通知一下部队,明天,所有的战兵和家丁都不再参加筑城,明天开始,他们将恢复训练。”
筑城只能做为防御,李璟不希望自己只能守在那城堡的后面。他必须训练出自己的兵马,拥有退可守,进可攻的能力。

第129章 纯队与花队

新城的修建已经正式进入了轨道,一切井然有序。李璟便把筑城的具体事宜交给了几个老工匠头和张宏、杜仲武、崔致远等文僚去操办。他自己则把林武、王重、王武几个武将调了出来,开始新一轮的士兵训练。
囤田、办工坊、筑城虽然重要,可对李璟来说,当下最重要的还得是训练出一支靠的住的军队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军队,才是真正的立身根本。虽然眼下新扩编后的军队加起来有二千人马,可事实上李璟和林武等人都很清楚,这两千人马也就是能穿着崭新的军服,站个稍微整齐的队列罢了。
想要再进一步,到拉出来能打,关起来能守的境界,差的还是十万八千里远。李璟也没有想过要一口吃成一个胖子,他现在的想法就是先把战兵队和家丁队练出来,至于辅兵队和后勤兵队,暂时还是让他们一边练练队列,一边继续筑城好了。李璟对战兵队和家丁队的要求是,在三个月内能够成军,在半年后能够做到守好沙门岛的能力,一年后必须就得能够拉出去能打。
时间不等人,距离天下大乱已经越来越近,李璟实在是心中急切。
花大价钱从宋温那里买的那批军械还没有到,李璟现在手中只有四百套装备。战兵队四百二十人,刚好一人一套。家丁队的一百四十人,却是只有几个军官有装备,至于其实的家丁,现在就只能暂时拿着从大谢砦领来的那几百把破旧的长矛横刀,弓箭等物是一概没有。
按照现在扩编后的编制,一伙士兵十人,另外还有伙长和副伙长二人。一队五十士兵,外加正副伙长十人,以及队头、副队头、虞侯、教头、执旗、副执旗、傔旗两人、传令兵一人,号手一人。加起来一队足有七十人。不过在平时计算数字的时候,军官却是不计算在内的,依然是一队五十。
战兵队和家丁队所选的全是最健壮精悍之众,加之担任军官的多是左一都时的老兵,又经过王李村的半月集训,此时往那北风里一站,却也是昂首挺胸,气势不凡,阵列威武。
战兵队原有五队,李璟到沙门戍兵,将封明等戍兵打断腿后,这沙门戍原有的一上戍五十人马便名存实亡了。李璟将丘神功的那伙十二人直接升格为战兵左三都第二队,丘神功升任为队头,钱老三提升为队副,田老七升虞侯。左三都第二队的军官基本上都用的是原丘神功那伙人,新补充的人马也多是些新丁,没有把老兵调入其中。这个举动,让丘神功一伙人大为震动,对李璟等人原本有的那一点点隔阂也马上消失了,很快的融合到了一起。
镇兵三都人马,李璟是沙门镇镇将兼任第一都将头,林武任第二都将头,王重为都虞侯兼任第三都将头,林威任总教头兼家丁右二都将头,大和尚玄成被李璟季任为棍棒教头。另外李璟兼任箭术教头,林威兼任枪槊教头,林武为骑术教头,王重为盾术教头,丘神功为刀术教头。
李璟这个镇将,除了兼任战兵第一都将头,还兼任箭术教头外,另外还兼任着家丁右一都的将头。一人身兼多职,亲自掌握的兵马就有两都。这样身兼多职,大部的原因是如今诸军新立,除了李璟几个外,并没有真正能压的住台面的军官。二来,也有李璟的一些私心,这几支兵马新建立,李璟希望能够担任实职,多和手下的这批士兵军官们培养一些感情。
这不完全是说李璟不相信别人,而是统兵之事,马虎不得。枪杆子里出政权,刀兵就是力量。李璟可不希望自己千辛万苦的建立起一支兵马,最后却为别人做了嫁衣。李璟也没有长期亲自掌军的想法,只要培养出一批能够信的过的忠诚军官后,他到时就可以将兵权下放。暂时,还是自己多辛苦一点吧。
十几个都队军官一起检阅了五都十一队战兵、家丁后,一起发表意见点评。
“队列训练已经进行了一个阶段,我认为可以暂时结束。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枪棍、弓箭、横刀,盾牌,这些实战技巧都得开始训练,不然真正打起来,光靠着队列,也是没用的。”做为总教练,林威第一个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沙门镇的兵都保留了当初左一都时的传统,从队列练起,队练没练好前,是不进行那些实战科目的训练的。这一条,从来没有被怀疑过。
李璟点了点头,训练军队方面,林威兄弟俩都是神策军出身,就是丘神功、张承宗、李树根他们也都是老行伍出身。在这方面,李璟并不过多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多数情况下还是都听从这些有经验之言。
“我有一个问题要先提。”李璟起身环视了一眼众将,缓缓的道:“在进行下一步训练之前,我想对于我们战兵的编制,提一个问题先。历来军队之中,以队为基本单位。而队一般又为纯队和花队之别。现在,我们的队伍编制虽然完成,但一直还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大家说说你们的看法,我们是把队伍按花队装备,还是完全按纯队装备训练?”
花队,纯队,李璟提出的两个名词在座的诸将都不陌生。所谓纯队,就是整队人全部装备一种装备。这种情况,在战国时最为常见。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鲁哀公十一年),齐军侵鲁,鲁季孙氏家臣冉求帅三百徒卒参加战斗,“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即全军三百人全全用长矛。三百”纯”长矛兵。
而花队,也称为花装。花队既是与纯队相比,为混编装备,一队之中开始有远射和格斗的士兵混编。
纯队与花队,也就是纯一武器战斗队与混编武器战斗队的区别。不一样的装配方式,那么接下来的训练方式,甚至将来的战斗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此时提出,正是时候。
纯队最常用的配置就是纯长矛队,长矛兵单兵做战时,并不能体现出太多威力。但如果整队装备长矛,组成长矛阵时,就是骑兵也得暂避其锋。
而与纯队相比,花队却是在一个队内同时具备了远射与近战的能力,这让花队拥有更全面的战斗力量。
《李卫公兵法》写成时正值初唐,重骑刚好没落,其步兵编制可反映南北朝至隋朝重骑兵时代的步兵编制。当中分弓,弩,战锋等,都是纯队;到中唐,《太白阴经》己见花队:”火长不预教习,其支器仗亦在分数之内。甲三十领六分,战袍二十领四分,枪五十根十分,牌十面二分,弩十张二分,陌刀十张二分,箭四十副八分,佩刀四十口八分,棓十具六分。”
长矛队、弓手队、弩手队,战锋队,这些都是纯队。而到了中唐时,队内已经开始按伙混编,一队内装备数种长短武器。
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完全关系到了整个后面的练军。连林武也都仔细沉思,没有马上发言。
李璟轻轻敲打着桌子:“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现在我们有兵两千,按主力二线分成了战兵、家丁、辅兵、后勤四类兵马。兵马不少,可我们能训练的有限,装备也更不可能全面武装。所以我的想法是,花队拥有更灵活的战斗方式,而且要求也更高,不论是士兵素质还是装备需求都比纯队高。因此,我打算战兵队与家丁队按花队配备,一队五伙人马,配一伙方盾长矛兵为奇兵,配一伙横刀圆排兵为跳荡兵,然后配一伙陌刀队为战锋队,再配一伙弓弩兵为弓弩队。再配一伙骑兵为游骑队。另外,所有五队全部装备弓箭,弓弩队配弩具。”
长矛方盾奇兵队、横刀圆排跳荡队、陌刀战锋队、弓手弓弩队、轻骑游骑队。一队五伙,每伙十二人。将整队分成了五个兵种混编,有远有近,还有骑兵。这个配制,完全就是按李卫公兵法里面的布置设置的。不过在李卫公兵法里,是以队为单位进行编组,而李璟兵马有限,便以伙一级为单位混编,实行队内混编。
“如此混编花队,与敌交战时,先由游骑与敌保持接触,迟滞敌行动和防敌突然袭击,以掩护主力展开和完成攻击准备;弓弩队与战锋、跳荡、奇兵队等以弓弩攻击敌兵。而后当敌人接近后,奇兵队长矛方盾率先接敌,负责稳住我军阵形不乱,阻挡敌人冲击。然后战锋队收弓以陌刀杀伤敌人;跳荡队利用陌刀队的成果,持横刀圆排向敌发起冲锋,与敌进行肉搏和白刃格斗;弓弩队视情况从正面增强突击力量或从敌侧背实施迂回包围,夹击敌人。骑兵游骑队则保护两翼,在主力击败敌人时,负责率先追击。”
李璟将李卫公兵法上的经典战法娓娓讲来,所不同的只是缩小了一点规模。最后,李璟指出,这套战法虽然适合改良后的花队,但对武器要求很高。奇兵队得配备长矛、弓箭、方盾。跳荡队得配备长弓、横刀、圆排。陌刀战锋队则须配备长弓、陌刀。弓弩队则要配备弩机,弓箭。骑兵游骑队,则需要骑枪,角弓,骑兵盾,横刀。

第130章 镇将府的新条例与宪兵队

晨曦破晓,天刚放亮,王东就已经被身边的女人捅醒,提醒他出操的时间要到了。
王东打了个哈欠,揉了揉眼睛,对着身边的女人微笑了下,轻轻的掀开被子一角又小心的替女人盖上。他今年才十九岁,现在是沙门镇战兵队的一名伙长。早在半年前,他还只是王李村里的一个家中穷的几代给人佃田耕种,却永远也都吃不饱饭的一个穷小子。
看看现在,虽然住的是一个地窝子,但事实上以他当初最早跟随李璟的资历,如今又担任着战兵队伙长的官职,他在城中有一间屋子,屋子还不小。不过王东把那间屋子让给了已经年迈的父母还有那一群还没成年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居住,他自己则在城墙角下领了一个地窝子。
不过就算是住地窝子也得看是和谁一起住,王东的这个年纪还没有正式加冠,但在乡下他这个年纪的同伴却早就已经儿女满床了。要不是他家以前穷,他也早就娶上一个生娃了。王东不急,可他家里急。他是家中的长子,他父亲生下了一堆的儿女,可却只能越生越穷。现在王东好不容易出息了,他们便盼着儿子能早点聚一个,也开枝散叶。
王东一个也没有看上他父母亲戚给他介绍的那些女子,多是一些穷亲戚家的姑舅表妹什么的,以前没一个瞧的起他,现在见他发达了,便一个个想要嫁到他家来做官夫人了。王东最瞧不起这样的女人了,势利小心眼。他觉得找女人,还是找三郎的媳妇那样的。哪怕李璟已经落入监狱了,可人家依然不嫌弃。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带人去码头上接士兵们家眷的时候,无意间碰到了自己身边的这个女人。一个流民的女儿,长的身子健壮,眉清目秀,大大方方。他帮她搬行李下船,她笑的十分灿烂的对他说谢谢。就那么一下,他就感觉自己仿佛醉倒了。回倒戍堡,他便立即找人打听了那个姑娘的身份。刘巧娘,今年十六,没有说过婆家,家里遭了灾,逃荒时一家人被盗匪裹挟到了王李村。后来三郎留下了他们,她上有父母还有一个弟弟,现在被服工坊中做工。
打听清楚了这些情况后,他坐立难安,最后一咬牙跑到了将军府求见了李璟。别人都以为他是最早跟着李璟的那几个老人,但少有人知道他以前和李璟并不熟,甚至几次说过李璟的坏话。回到王李村后,他便很少再和李璟说过话,但这次,他主动的求见李璟,希望李璟帮他做媒,他要娶刘巧娘做媳妇。
李璟笑着答应了下来,先让妻子王桂娘去工坊找刘巧娘探了她的心意,得到同意的答复后,李璟亲自做媒人,自己替王东准备了许多丰盛的礼物为聘礼。有李璟做媒,又有刘巧娘的同意,这件婚事没什么阻碍便算是结下了。说媒,下定,虽然是两个普通人的婚姻,可六礼却也一样不少。前后不到三天,王东掏钱置办了十几桌简便酒席,就算是完了婚。在城中的新房只住了一晚上,第二天便搬到了这个地窝子里。
都说有情饮水饱,虽然住的是地窝,可小两口现在的心里却充满着对新生活的期盼。王东是战兵伙长,每天得忙着训练,巧娘是被服工坊女工,也一天忙到晚,两人都没时间去工地上做工拿工分,可两人却都在悄悄攒着钱。计划等南区的房子一修起来,便第一时间拿钱去换工分买一栋两人的独立新房。
“巧娘你再睡会,昨晚上你给我做鞋袜做到那么晚,我一会去食堂给你拿两个馒头回来,你就不用起来做早饭了。”王东爱惜的对媳妇说到,娶到这个媳妇他感觉简直就是前世烧了八辈子高香。知冷知热,又体贴人,这女人太好了,他有时都想拴在裤腰带上舍不得离开。穿上新的干净无比的红军服,王东去了食堂。
修建城堡,所有的成年男女忙的不得了,为了照顾许多单身的士兵和老人小孩们,李璟便从众人挑了一批会做饭的人,在戍堡外的几个营地各开了一个大食堂。早餐、中饭、甚至夜宵烧烤都有,早上卖的也都是名字古怪的新花样,如有陷的炊饼现在叫包子,没馅的就馒头。另外还有煮食且较贵的水饺、混浊,和冷陶,凉皮、凉粉、油条、豆浆,羊奶、牛奶,茶叶蛋,和羊肉汤、白粥等丰富的早点。
现在基本上大家都习惯了不在家做早饭,而是多睡一会,然后出门到食堂买两个包子或者馒头,有空的就坐下喝碗豆浆或者稀饭、油条。偶尔还能带着老婆孩子奢侈一把,叫一碗羊肉汤或者是水饺。早餐的花样很多,可基本上都不贵,一个包子才一文钱,一碗羊肉汤贵些也不过三文钱。
不过这点钱王东吃的起,他现在是战兵伙长,每月基本薪水是两贯钱,伙长津贴还有三贯,另外一天两顿吃的是队伍上的,一个月还有五斗米粮食补贴和一匹绢两匹布。妻子在工坊作工,按天结算,每天都有五十文钱,加班的时候,每天还有二十文的加班费。逢年过节,还有奖金。小两口已经存了一点钱,每天在计算着还有多久就能买下一栋新房子。
坐在宽阔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