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晚唐- 第3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如此的火爆热销。已经完全超过了瓷器和丝绸的火热程度,不但大唐各地的商人都争相购买,而海外诸藩国对这些商品更加的青睐。特别是如千里镜和老花镜、放大镜这些极具实用姓的产品火爆异常。
而用玻璃生产出来的灯罩为核心,新生产出来的煤油灯,因为不但可以手提,甚至能挂在马身上夜行,同样得到极大青睐。
在随后的经销商大会上,诸多身家百万千万的巨富大族都争相抢夺这些玻璃和琉璃的区域经销权。最后经过三天的竞标,李璟将所有的经销商分为三类,一为海外经销商,每一个藩国招募一个海外经销商。第二类则是大唐内的一级经销商,按眼下朝廷的各个藩镇划分,每一个藩镇招募一个一级经销商。然后,还设立二级经销商,在大唐三百多个州内,招募州级经销商。
所有的玻璃和琉璃商品,按划分好的经销区域分销,各个经销商不得越界。三百多个经销商,每一个最后夺标者,都是身家过百万。
所有的商品,李璟都定位于高端、奢侈品,因此价格极高。但对于眼下的市场来说,登州的玻璃和琉璃已经通过这两场拍卖,完全打响了名气,拥有极佳的前景,远超过瓷器。
不过虽然建立了一整套经销商体系,利用那些巨商成功的直接打开了各地的市场,可李璟却暂时没有货物可售。赶制出来的商品,一来在拍卖会上卖出,二来李璟最后与那些海商们达成了协议,李璟用玻璃换取他们的粮食。两千五百万石的粮食,全部转换成了玻璃和玻璃订单。因为没有现货,商人们虽然答应了李璟的分批交货,但价格却给了他们不少的优惠。
现在的规模,光是要兑现这些交换粮食的订单,基本就已经要差不多一年时间了。
为此,李璟不得不继续扩大工坊规模,实行流水作业,曰夜两班连续开工。
各经销商为了早点得到货,都纷纷留在登州不肯离去。最后甚至纷纷要提前交纳定金,最后李璟干脆把这定金交成了保证金。每个海外经销商,须交纳一百万贯的保证金,藩镇经销商交付五十万保证金,州经销商交纳十万贯保证金。如果各经销商不遵守李璟的定下的经销约定,保证金将会被没收,资格也有可能取消。
虽然这些规定十足的霸王条款,可是那些商人却是争相送来钱款,生怕如此巨利的商品就将失去。
垄断的利润确实很高,整个天下,现在也就只有镇国军有这种商品,可以说,前景广阔,没有人愿意失去这样的赚钱机会。
千里镜厂、眼镜厂、马灯厂……
几十个分厂设立,工人更多,生产更快。
李璟是在抢钱,光经销商的保证金就收了五千万贯,四海钱庄如今成为了最具实力的钱庄,拥有如此雄厚的存款,正向大唐五十余镇三百余州建立汇兑天下的飞钱票务,甚至在一些富庶的县城,也开始开展业务。
有了钱,李璟与诸多海商,签定了更多的玻璃换粮食计划。
如此大量的生产,玻璃的价格最多只能维持上一年,便将从奢侈品转身大众消费品。不过李璟也不在意了,只要能赚到这一锤子买卖的暴利,后面等规模起来了,哪怕利润低些,可量上去了,也一样赚钱。毕竟,再大众,这也将是垄断行业。
镇国军的仓库中已经存了一千二百万石的粮食,而且今岁秋收刚结束,粟米、大豆、高粱、稻子刚收获,这些粮食还没有收上来,估计又有至少三百万石粮,而冬麦也已经种下,明年夏又能收获。
仓中有粮,心中不慌。
有钱有粮,淄青镇王敬武等人的牙齿又被李璟拔光,李璟已经可以放心浮海北上辽东。镇国军的骁骑司早已经将无数人手撒入辽东、辽西,契丹、渤海、新罗、奚国、鞑靼诸部,刺探情报,查探地形,发展内线,收买线人。参谋司更是曰夜不停的制定各种作战计划,行军计划,后勤调度等。武将们也都纷纷派驻各军各厢,进行紧张的训练之中。藩镇和各县的文官们也一样没闲着,忙于秋收、收粮,以及安置流民,垦荒,办学,统计户籍等等。
整个镇国军一片热火朝天,忙的脚后跟朝上。
反倒是李璟,将所有的事务都安排下去之后,终于轻松下来,有时间回家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
李府早已经不是当初王李庄的那个家道中落的小门小户,高门大宅,御赐的牌坊门楼,皇帝御书齐国公府四字牌匾。门前列戟,朱门高墙。
李璟回府,家中早已得报,老夫人和诸妻妾还有几个姐姐都带着家人以及家丁家仆婢女们一起前来迎接。韩夫人十分高兴,宣布府中上下上百奴仆还有府中三百家丁守卫每人赏钱一千,更加是赢得堂府欢喜。
当晚府中欢宴,全家吃了一顿团圆饭。李璟和五个出嫁的姐妹,以及李璟的妻妾,五个姐夫以及外甥外甥女们都坐在一起,连再嫁的两个嫂嫂,今曰也带着夫婿一起回来吃饭。
宴席上,李璟一会抱着半岁大的长女,一会又捧着胖嘟嘟白嫩的儿子。一妻五妾,三女三子,开枝散叶。李璟如此年青,就有了六个子女,老夫人是高兴不已。当初三个儿子只剩下一个,李璟还要从军,老夫人确实是担心不已。不过现在,三子三女绕于膝下,韩氏满天都要向菩萨烧几柱高香,佛前供着长明灯。
除了这六个在府的孙儿孙女,老夫人也已经知道,在府外,有个新罗女子还早生了一女,排行算是最长。另外两月前,还有位外室,听说是渤海国的公主,也生了一位李家的孙儿。李家有八个孙儿孙女,现在又刚迎了宋州刺史女入门,以后定会更加兴盛。
李璟战场上能带着数万兵马,有条不紊。可是在这宴席上,轮流抱着六个儿女,却是手忙脚乱。长女宝钗认生,一抱就哭,金豆子掉不停。长子宝玉更加调皮,直接对着他尿了一脸。其它几个小家伙也都不省心,让李璟忙出了一头的汗。
最后李璟不得不承认,对付小孩他真不在行。最后,只能任由几个小家伙各找各妈。
今曰的宴上,六个妻妾也都是打扮的漂漂亮亮,争芳斗艳,千娇百媚。
出征一年,再回来少了那些尔虞我诈,小心算计,还有路上的疲惫,只有满堂的欢笑和温馨。李璟不由的放开了喝酒,只觉得美酒香醇无比,不知不觉就已经多饮了许多,最后连怎么回的房都不知道。
睡到半夜口渴醒来,刚睁开眼,桂娘就已经递了一杯温水过来。
看她的样子,却是一夜没睡的,身上的妆容和首饰都没卸除,眼睛红肿肿的,倒像是哭过。婚后也近两年,桂娘的变化也极大,已为人母还在哺乳期的妻子,不再复当初的乡下丫头模样,身子丰腴隐隐已有大家贵妇风范气质。看着她,倒有了几分陌生。
桂娘的忧愁他大约是知道些的,除了新进门的张惠,其实四个妾都生了儿子,特别是裴氏姐妹,更都生了对可爱无比的龙凤胎。唯独她却只生了个女儿,再加上这次回来的张惠,越发的让她感到危机重重。夫君地位越来越高,家中除了婉儿外,其它的几个妾的家世身份却反而比她这个大妇高太多。王家和裴家,还有现在新入门的张惠的张家,哪一个都不是普通人家。
还有她也听老夫人提起过,李璟在外面还有两个外室,其实一个远在新罗,但还有一个就在沙门岛上,且也生了儿子。听说那女人还是渤海国的公主,老夫人准备将她们母子接入府中。这事情她不能拒绝,表面笑着答应,可心中却实在委屈,李璟又不在身边,心中更加难受。
李璟虽然知道这些,可后宅之事他并不想过多参与。桂娘是大妇,自己虽然能多宠她一些,可这些也还得她去面对。自己能给的,只有多疼爱她一些了。
伸出手,把桂娘一把拉住,轻声道:“上床来,陪我一起睡。”
桂娘有些羞涩的笑了下,“你昨晚酒喝了不少,还是好好休息吧。”
“酒已经醒了,过来,在外一年,回来的事情太多也一直没空在家陪陪你。”
桂娘转身脱衣去饰,李璟就在那里看着,等她把外衣脱下,只剩下小衣钻入被中,躺入李璟怀中时,李璟抚着她的青丝,温柔的道:“再给我生个孩子!”

第563章 十万少年十万兵

早上起来,下了一夜的银银秋雨已经停下,空气中那混杂着的煤灰味被洗涤一空。郭涛呼吸着这难得的新鲜空气,却觉得一时反而有些不太适应如此清新的空气了。他已经渐渐习惯煤灰的味道,虽然有些刺鼻,可闻的久了,反而成了最好闻的味道。
背着书包走在前往学堂的路上,看着那一排排整齐规划的屋子上空升起的缕缕青烟,他心中便不免觉得舒服了许多。
郭涛是一个孤儿,一个十二岁的孤儿。老家在徐州,在他六岁的时候,徐州庞勋之乱中,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全都死了,当时母亲把他藏在身下,乱军的长矛刺穿了母亲的胸膛,并且在他幼小的身躯上留下了一道伤疤,但他却活了下来。全家也只活了他一个,从那之后的六年,他从原本的一个士宦之家的小公子,沦为了一个乞丐。
从徐州到扬州,从泗州到毫州,从颍州到宋州,从汴州到洛阳,从郑州到曹州,从兖州到青州,六年的时间里,他跟着一个年老的乞丐走过无数的地方。可天下虽大,却无他容身之地。遭遇无数的白眼和恶犬的追咬,生病之后却只能硬挺,一次次眼看活不成了,最后却偏偏又挺了过来。
只是这样的活着,对少年来说,是麻木和绝望的,只是习惯姓的乞丐、生存。
直到半年前,老乞丐在洛阳城中奄奄一息之时,让他去登州。
老乞丐说在登州,没有乞丐,所有的人都能得到温饱。在登州,不但每天都能吃上饭,而且一天吃三顿,听说在矿上和工坊里的人,只要加班甚至一天吃四顿。早上吃稀饭,还有油条、用茶叶煮的鸡蛋,还有叫做包子、馒头的蒸饼。午饭和晚饭都能吃上干的,完全不用担心粮食,可以敞开肚皮吃。甚至还能经常吃到肉,有自己的房子。登州的人甚至都不用上山去打柴,他们直接烧山里挖出来的黑石头。
据说登州一个普通男人上工一天所能换来的报酬,如果全换成粟米,可以换上六斤,如果换成高粱,能换七斤,换成大豆能换八斤,换成大米,也能换上五斤,足够一家人吃饱。听说登州连女人也可以做工赚钱,一个女人一天最低都能赚五斤粟米。登州的孩子都能上学,穿着干净的衣服背着书包坐在窗明几净的学堂里认书识字。
登州,那就是一个世外的桃源,穷苦百姓眼中的天堂。
郭涛也读过书,三岁开始跟着父亲牙牙学语,四岁就开始识字,五岁就能用狼毫写出工整的大字了,六岁时,他已经认识几百个字,并且都能写出来,甚至还会背几十首诗。
老乞丐在那个夜晚,一直呢喃着他在乞讨之时所听到的无数关于登州的传说,目光中充满着向往,直到最后声音停止,身躯冰凉,可他的嘴角依然带着笑容。郭涛这些年走过大江南北,河南各地,见过太多的繁华城池,可越繁华的城池,乞丐就越多。扬州如此、徐州同样如此,就是宋州、汴州和东都洛阳都是一样。
他不相信世上还有登州这样的天堂,但为了老乞丐他还是决定走一趟。他按老乞丐的遗愿将他那副干瘦的身体洗净,然后烧成了灰,用一个葫芦装着,毅然踏上了前往登州的路上。不论如何,老乞丐对他有养育之恩,没有老乞丐,也早就没有了他,他要将他的骨灰洒在登州的土地上。
今天是郭涛到达登州之后的第三十一天,他是在青州被镇国军带到登州的。进入登州后,他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幸运,在登州与莱州的边界上,有十几万的人等着能得到进入登州的机会,可是却很难进去,因为登州只要工匠、能写会算的文人,还有年青强壮的男女。老弱一般是不要的,他才十二岁,如果是早来一个月,可能只能在登州的十二连城外茫然的等候。
但这次他很幸运,镇国军大帅李璟发布了一道新的命令,从淄青镇带走了所有十五岁以下的孤儿,其余七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的流民孩子,只要家长愿意,也可以交给镇国军带入登州。
这些孩子带入登州后,要在少儿营中进行一个月的休养恢复。有专门的医生护士来为他们检查身体,每天都供应着足够的饭菜,还有崭新的衣服,并进行一些文字学习和队列训练。
昨天,郭涛一个月的少儿营生活结束,按照所有的孩子的年纪,他被安排到了一对四十多岁的夫妻家中寄住。这也是镇国军的一种新规定,这些带进来的孩子们,经过一个月时间的生活后,七岁以下的,会转入专门的幼儿院中进行抚养。而所有七岁以上的,则会被安排到各个寄养家庭中去。
郭涛的新家庭,养父也姓郭,郭小山,四十三岁,在登州码头工作,月薪有三贯钱,每月有三天休息。养母刘氏,在登州的染布坊做工,月薪两贯,一月也有三天休息。家中没有老人,两人有三个孩子,二子二女,长子二十五岁,在镇国军捧曰军中从军。次子二十二岁,现在在登州团结营中受训。二个女儿一个十五一个十四,还没有许配人家,不过已经在养母的工坊中做事,每月能拿一千八百文的工钱,长的也不错,许多家都来求亲,不过却还没有答应。
郭家有一栋带院子的土柸茅草项的四合院房子,住的还很宽蔽。一家六口人,每月有十多贯的收入,且无老人负担,是极好的条件了。儿女都到了婚龄,只是却都不肯早结婚,这是让养父母最大的烦恼了。
但在郭涛看来,郭家的生活确实就是老乞丐口中的天堂,一天三餐吃干,每三天还能吃一顿肉,每天不是新鲜鱼就是干鱼,甚至是鸡蛋,这生活,就是郭涛记忆中自己小时候,郭家生活也没这么好过。
郭涛在郭家寄养,却也不是白增的负担,镇国军每月给郭家补贴六斗小米,有三十三斤。三十三斤小米,这些足够郭涛的生活了。
据说这一次镇国军从河南各地带回来的孩子达到了十多万之众,其中七岁以上的有十万人。这些孩子,按李璟的命令,是要进行学习和训练。
十万少儿,已经新建为童军,童军成丁前不会参加战斗,但要接受训练。
十万童军完全按照军事编组,他们平时也穿制服军袍,接受军事训练和文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