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 第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司令,我是绥西日报的记者,请问前段时间您的不理政是不是对于中国混乱的政局失望了呢。”
“外界传您消失于公众面前,是去国外秘密访问了,是跟德国跟塞北结束军事合作有关。”
“对啊,对于军事合作您能不能说两句。”
军事合作一直是秘密合作,从来没有暴露在公众面前,因此此次从外界暴露在塞北震惊的事件,让舆论一时非常关注。
赵书礼无心接受采访,然警卫员把记者隔开了,然后带着青荷让正在兴奋的应付记者的严裕棠找个僻静地方说话。
“我说老严啊,汽车投产这样大的事情都不告诉我,我不是曾经交代我你吗,这第一辆汽车我要买的吗。”被严裕棠带到了他的办公室后,赵书礼随意的脱了外套,一边责备道。
“哈哈,哪敢呢。您不是避政了吗,我哪能见到您呢。不过您这次带夫人一起来,我真是没有想到啊,这可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应该叫蓬荜生辉啊。”
严裕棠是真心高兴,因为他知道,赵书礼这一来,他的汽车厂火了,这比打什么广告都更好,以前他可是很心疼花钱做广告的。
这时候手下警卫报告说,记者都被请走了,赵书礼这才跟老婆一起去参观生产线。这个汽车厂面积两百亩,工人倒是不少,这很符合严裕棠的性格,用最小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但是严裕棠信誓旦旦表示,大规模投产后,可以年产汽车两千辆。
“不够,不够,起码要年产十万两才好吗!”
赵书礼对严裕棠建议道。
“啊!这个,这个我以为这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啊。”
“哈哈,步子迈的大了容易扯着蛋是吗。”
赵书礼开了他一个玩笑。
终于到了汽车总装的尾端,这里是汽车下线的终端,看着一辆崭新的汽车停在车位上,工人正在喷漆。
赵书礼道:“这辆车是我的了,多少钱,严老板?”
“哈哈,谈什么钱啊,送您了。”
“是吗,好啊,那前一百辆我都要了!”
“啊——”


一百四十二节 兜风
更新时间2012718 11:16:34  字数:2735

 赵书礼还真要了一百辆,不过不是白要,而是下了订单。
严裕棠每辆车开价三千块,但是给赵书礼打了个八折。赵书礼猜想按照这家伙的性格,即使打个对折估计也有钱赚。三千块塞北币,按照现在官方的兑换价是一千美元,而这T型车在1927年停产前的售价不过是三百美元。但严裕棠的汽车未必有这么高的利润,因为人家福特厂年产量可是以百万计算的,而他的这个厂吗,只有几百两完全是修真级别的,只是人家当初一条不大的生产线而已。
赵书礼刚刚照顾了严裕棠的生意,捧了他的场,不久就开始挖他的墙角了。因为赵书礼实在太过重视汽车业了,这可是支柱产业啊,发展工业不造汽车那算什么工业化。他先是把在东北跟张学良合作生产汽车的百十人招了回来,塞到了严氏汽车厂,名义上是帮主严裕棠扩大生产。真实目的则是让这些人好好学习学习美国式的生产方式,要知道在东北的这帮子人,虽然技术什么的没有问题,相当多的人对汽车的结构是了如指掌的。这要算在张学良和赵书礼两人都都汽车非常重视的功劳上,在东北的汽车厂这两人可是不惜工本的,先后投资了数百万元进去。最后倒是真的生产出了汽车,不过年产量只有几十,而他们生产的汽车,也是仿造许多国家的,有英国的,有法国的,全都是从国外进口过来后,拆开然后一比一测绘,造出零件然后组装。
可他们学习的榜样显然有问题,要知道这个时代真正的大工业生产汽车,只有美国一家做到了。汽车发展的高峰源自美国,当时正好是一战期间,欧洲国家忙着打仗,那里有空制造汽车,都去生产步枪了。这恰好也给了美国一个很好的机会,当时他们出口了大量的卡车,让自己的汽车业更火了一把。战后欧洲国家又忙着舔伤口,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民众那里有钱去买汽车,就算是些中产阶级有购买能力,那里还有大量便宜的美国车在等着进口呢,因此他们的汽车工业也没有发展起来。生产方式还是十几年前那种作坊式的,产量低价格高。
虽然没有学会美国的流水线生产,但是倒是造就了这些人不错的技术,先后可是拆卸了成百辆汽车的,又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绘图,最后生产也是他们用机床车铣出来的,这样子能不提高才怪了。这样的生产方式有点类似新中国时期的汽车生产,据说新中国第一辆汽车,是工人用榔头敲出来的,照此说他们用机床还算是很大进步了呢。
把这样一群人塞入严氏汽车厂,赵书礼要等他们从美国工程师那里学的差不多的时候,要他们单独出来办他的赵氏汽车厂呢。
当然这是后话了,此时赵书礼在汽车厂里,等那辆车喷完漆,然后加上油,就直接拉着老婆开着出厂了。此举显然是兴之所至,即兴之举,让警卫一阵紧张。在他们的慌乱中,这辆塞北第一车已经冒了一股黑烟,突突着飚出了工厂了。
青荷没有坐过汽车,赵书礼当年的誓愿是,塞北不能生产汽车前,他绝不买车,尽管在外地的时候,因为安全需要,他是坐过汽车的,但是一回到塞北,一般都是骑马,而妻子傅青荷出门基本上是坐马车。
因此汽车一出城,进入工业区跟市区间的公路上,赵书礼放开了油门狠命飚起来后,她就死死的抓住手柄不送,眼睛死死盯着前方,完全就不是兜风而是在受罪了。这T型车虽然已经停产了,但是作为第一款成功的汽车,他的发动机可是经过几十年连续的改进,技术成熟马力给力速度不慢,最高速度可以达到70多公里的时速。
这让平时多坐马车的青荷那里见识过,只见两边的景物一闪而过,听着呼呼的风声,她的小胸口起伏的比平时快多了。突然她转过头看着赵书礼,开始一脸乞求的神色,赵书礼没明白意思。过了一会儿,她开始动手了,试图拉赵书礼的手臂,赵书礼吓坏了,开车人的手怎么能随便动呢。只见她勉强说了两个字“停下”,赵书礼松开离合慢慢刹车,滑行了几十米后,车慢慢的停靠到了路边。
傅青荷二话不说,拉开车门就跳了下去,然后“呜哇”。
吐的那叫一个惨啊,最后小脸都吐的煞白,赵书礼在一旁轻轻拍着她的背,脸上笑嘻嘻的。傅青荷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副怒容,但却开不了口,只能用柔拳打着赵书礼的胸膛,然后接着吐。
回去的时候,傅青荷死活不在坐了,直到等警卫赶上他们后,骑马回去了。
此次兜风过后,青荷的态度好多了,也开始跟赵书礼说上几句话了,这时候赵书礼才明白,为什么她整天摆着一副冷脸了,不是更年期提前到二十几岁,而是她认为她是主母,要有威严不然镇不住下人,这是什么逻辑!
这次买车兜风后,赵书礼算是开了露面的头,这个头一开他再也闲不住了,避政也避到头了。而妻子傅青荷在跟赵书礼敞开话题后,也慢慢的恢复了以前那个活泼的女孩习性,不在绷着脸装主母了,这也让赵书礼能安心出山了。
1931年的农历除夕是2月16,过了元宵后,赵书礼又呆了一个多月,眼看又要到了另一个节气——清明节了。清明节还未到,报纸上已经展开了一场舆论大讨论,因为这几年塞北军打了好几个打仗,尤其是跟英国的战争,大大长了中国人的脸,这也提升了塞北军的地位。因此报纸上竟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都在纷纷讨论说,每年清明都有人给先人扫墓,但是那烈士公墓却有谁能记得,呼吁政府出面组织祭扫。又有报纸借故感慨说中国的军人历来都没有地位,拼命流血却得不到应有的对待,难怪中国不强国,看看邻居日本,军人不但可以拿着不菲的津贴,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不说,政府还开办专门的军人新娘学校,为军人培养新娘。
培养新娘这个有点汗,就不用说了,但是拜祭这却是应该的。同时赵书礼也相当感慨,看来塞北的军人地位确实提高了啊,要知道在中国,哪朝哪代的军人地位都不高,最主要的是得不到百姓的认可。有俗话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又把士兵蔑称为丘八。这倒不是老百姓对军人有偏见,而是中国的军人传统不好,当兵的唯一目的大多数时候是为了吃饭,当兵吃粮吗,这就造成了他们自己也不把自己的身份当回事,经常做些利用身份巧取豪夺的事情。这是和平时候,百姓自然不喜欢了,而战争时候更过分,杀良冒功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有。而当国难危机的时候,军人又没有起到他们应有的作用,战胜的时候还好说,当军事一不顺利,倒戈相向成为习惯。
但是现在的塞北军却不一样,德国军事顾问在军中待了数年,虽然不可能把德国的军国传统都带给他们,但是却能影响到他们。德国人一直灌输军人光荣的思想,同时也规范各种军人风范作风,这让塞北军士兵走在外面在气质上就有别于普通百姓,又有严格的军纪约束,没人敢做强买强卖欺负百姓之类的事情。所以本来名声还算不错,加上这次扬国威的行为,所以才大大为老百姓所赞颂。
像德国那种军国社会军人地位十分崇高,虽然赵书礼不追求那样的社会制度,但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军人这个职业起码应该跟其他职业平等,至少不应该受到歧视,因此赵书礼乐得看到报纸舆论为士兵张目。
因此他有必要让这种友好的环境保持下去,他的做法是,亲自出面组织一次清明扫墓行为。为数次战争中牺牲的,但是没有被亲属领回去,而是由国家公葬的士兵举行公祭。


一百四十三节 扫墓和阅兵
更新时间2012718 20:00:58  字数:2751

 1931年4月6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这日由赵书礼率领,全军师级以上军官齐集包头北方的大青山。这里有一座军人公墓,其中安葬了八千塞北军战士。
中国人很传统,即便是牺牲在战场上的人,其亲人也尽量把尸骨收回安葬。因此这个公墓中安葬的军人遗骨并不多,大多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或者因为亲属离得太远,比如在外蒙或者新疆的移民,或者是因为各种失误没有收到政府的阵亡通知单,而没能及时把尸骨接回家。
一排排洁白的大理石墓碑,每个墓碑下就意味着一条年轻的生命,曾经为了塞北而奋斗过,而在赵书礼眼里,他们不仅是为了塞北,而且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每一个生命的牺牲,都让塞北强了一分,同样将来会让中国的地位抬升一分。
公祭的仪式中国古代有,但是那都是祭天祭地祭祖先炎黄的,而专门祭祀军人的倒是没有。公祭前军中倒是展开了一阵讨论,最后赵书礼拍板,就按照祭祀炎黄的模式,不过精简三分算是给老祖宗几分面子。
虽然精简了不少,但是仍然非常繁杂,什么祷告上苍之类的,众人跟着跪拜鞠躬之类的,宣读祭文之类的。其中不得不提一下那个祭文,是由田子华执笔写的,他现在已经调到了高层,任职军队文宣部部长一职,上校军衔,升迁可谓飞机。他这篇祭文也颇为有气势,其中列举了许多名人,前后卫青霍去病陈汤,中有李靖郭子仪,后有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名人效应用到了极致,历史上凡是跟爱国军人有点干系的,都拉出来陪衬了。最后歌颂塞北军士兵,堪比这些先辈。
总参谋长李忘川代表全军祭文诵读完后众人又是三拜,然后分开,没人发一把铁锹,给旧坟添上新土,这就算完事了。
在公祭的时候,赵书礼突然心生感慨,他已经尽力不加入军阀混战了,可是塞北的士兵还是死伤了数万之多,要是将来跟日本人的全面战争开启,那不知道还要添多少新坟啊。而从清明节到九一八就只有五个来月了,赵书礼突然心生一股紧迫感,是到了做最后准备的时候了。
新收编的晋军士兵已经轮训了几个月,经过轮训的士兵身上的气势正在慢慢跟塞北军接近,军官也有相当在军校中努力中。在赵书礼的严令下,政府不惜工本的投入,已经有十个大型兵工厂进入了最后的设备调试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赵书礼下达结束避政后的第一个军令,举行三军演习。
演习规模很大,主力军第一二三军三十万人全部参加,晋军中结束轮训的十万人也要参加。同时请国内各大势力,中央军东北军粤军都来观摩,甚至也请了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法国,就连日本也发出了邀请函。
不过英国人拒绝参加,其他列强纷纷派出驻华武官来观摩演习,他们也想了解一下中国的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塞北军现在就代表了中国军队的最强战斗力。中国各大势力倒是悉数到场,就连川军四巨头,青海马步芳兄弟这样的边缘势力都分别派遣了代表前来。
演习的前奏是大阅兵,四十万大军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归绥的东西大街走过。
这条东西大街大规模扩建是26年赵书礼占领这里后,29年才建设完毕,道路宽阔达百米。这条街也是归绥最繁华的大街,归绥主要的大型建筑都位于这条街两侧,有政府办公大楼,北方第二三博济医院,赵书礼的总司令官邸,第五集团军总司令部。民用的建筑有一个电影院,一个歌剧院,以及两个百货大楼。
由于政府大楼门前有一个小型的喷泉广场,所以在这里搭建了阅兵台,邀请来的贵宾齐聚这里。可这里位于城市中央,中午十二点钟前军才走到了这里。
先头部队是塞北军第一军101师,师长谭舞戈,是郑金声的老部下,郑金声去筹办军校后,他直接就去了军校做了第一批学员,参谋长暂代了一段时间的师长,他回来后就继任了。
第一军在这次中原大战中终于有所建树,在田子华调动了部队的积极性后,第一军和第二军展开了一场竞赛。第二军第一个进入了宁夏城,第一军就憋着一股子劲,第二军进入白银,他们就攻入兰州。第二军攻定西,他们就攻陇西,第二军往西攻张掖,他们就往东攻平凉。原本的第一军始终不服气新近崛起的耀眼的第二军,连这次阅兵他们都要争谁走第一。
最后定下来是按照番号,排名不分先后。
步兵刚刚走过主席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