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 第1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陇海路上河南灾民成千成万逃亡陕西,火车载着男男女女像人山一样沿途遗弃女者日有所闻,失足毙命,为常事,只有最强壮的人才能活下去最终有三百万人到了陕西,对比一下河南总共才只有不到三千万人口,竟然有过十分之一的人逃亡,可想而知他们承受了多大的苦难,而没有成功逃出来的人数恐怕还是逃出去人数的数倍
白修得到了陕西后发现陕西人生活也很困苦,但是还能活下去,陕西整府也妥善的安顿了灾民,竭尽全力的赈灾但是他们的压力也很大,为了维持下去,把大量的难民中有劳动能力的编入军队,除开训练外,都在各地从事劳动修公路铁路桥梁,甚至是耕田
而且白修得还得到一个信息,杨虎城用来赈灾的大多数物资都来源于塞北这让他升起了到塞北一去的强烈愿望,一直以来他都是以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个地方政权的不管是站在那个离场,他都对这个政权没好感
但白修得的入境申请却受到了塞北军的严格审查理由是战争时期为防止敌军渗透,和从事间谍活动他总算是到了塞北顿时感觉就不一样了这里的秩序井然,农业基本没有受到破坏,大量的农产品被生产出来尽管整府对粮食衣物等民生物资进行了管控,农民把粮食按照规定的价格卖给粮商,粮商又按照规定价格卖给百姓,但是却很少出现排队抢购的现象尽管如此,塞北的百姓却对整府很不满意,大街上到处是抗日的宣传和游?行,他们强烈的对整府的消极抗战不满但是却很少出现暴力事件,大家都很温和,据是因为整府会对暴力行为的制裁很严厉,但只要是和平的,整府一般不会怎么干涉军队数量很多,训练很好,一直都在备战工厂里的工人们都憋着劲,主动加班加点几年间一直如此没人有怨言,这些工厂中的产品除了满足塞北军装备外,还大量援助其他中国部队,据援助的物资,已经足够其他部队组建一只堪比塞北军规模的武装了学校里的学生另有一种气质,他们受到的教育让他们充满了荣誉感,组成了大量的童军,帮助宣传抗日,维持秩序,募捐款项用来赈灾或者军费中学生们则成立了义务医疗队,免费为所有人提供服务,可想而知一旦战斗打响,他们会义无反顾的去前线的大学生则踊跃报名参军,但是军方却不太乐意接受他们,除了空军、机械化部队外,很少有其他部队大量接收这些天之骄,即便是进入普通军队,他们也被当做是军官来培养,很可能被送入军校按照他们官方的法,是为未来保留种
白修得热情洋溢的写了另一份报道,这份报道堪称战争爆发以来塞北社会的准确浮世绘,在报道中白修得声称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二元世界,北中国和南中国但是白修得却始终没有认可塞北,无论是出于自尊也好,出于理念也罢,他通篇都在阐述自己对塞北政体的鄙视,认为塞北没有任何一点比的上美国但是最后他坦诚的,中国人如果可以选择,他们肯定会选择塞北,不是因为塞北够好,而是因为其他的选择太差他的报道在美国引起了大的反响,甚至整府也采纳了多数意见,有人提出美国是不是应该重审视对待中国中央的态度问题
但是白修得的报道转到塞北后,却被骂惨了他惊讶的发现,尽管自己骂自己的整府有那么狠,但是当别人非议的时候,他们却那么众志成城,简直像对待自家的仇人一般这真是一个奇怪的民族
而且白修得还发现,就是他认为还算理智的塞北媒体同行们,此时也对他展开了口诛笔伐针对他写的那份报道,逐字逐条的进行了批驳,为此还有人展开了对美国政体的大批判,在战争中一时间人们讨论战争的话题,竟然比不过互相谩骂的声音了
白修得几乎是逃离塞北的,他再次认识了一次塞北人,他觉得不但是这个整府是个畸形,就是他们的人民也是不可理喻的白修得到陕西的时候,听到了一个消息,日军在河南发了一场范围的攻击竟然造成了中**队的大溃退,汤恩伯军团几乎丢失了整个河南,而他们拥有四十万兵力,是日军的十倍数量不过另一个报道倒是让他觉得欣慰,汤恩伯某部军官在溃逃的时候,被山地居民攻击,竟然整体被缴械,最后被愤怒的民众活埋了白修得认为,这体现了蒋价石的军队不向百姓开枪的军人道德,否则怎么可能全副武装的军队会被老百姓缴械呢之后日军占领了国统区后,竟然出乎意料的开仓放粮救灾,又让他看到了文明国家的力量,他再次热情洋溢了,写了一篇报道,或许中国人在日本的统治下是最快进入文明社会的途径再次遭到了一片骂声 



四百零六节 斯太林之死 
潼关中有一只河南人组成的部队,他们在日夜训练,抱定必死之心一定要打回老家去。
前段时间他们还在陕西各地修桥铺路,现在却已经集合了起来,谁都看的出,恐怕打回去的时候就要来了。
这些河南人虽然是陕西整府救助下才活了下来的,但是他们却对陕西人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到处都受到了鄙视的眼神。陕西人显然看不起他们,觉得他们没种,觉得他们狡猾奸诈。其实这些河南士兵不知道的是,陕西人谁都看不起,在陕西人看来,河南人狡猾,山西人抠门,四川人穷的跟鬼一样。但是陕西人也好不了哪里去,外人给他们的评价是,八百里秦川养了三千万懒汉。陕西人很懒,尤其是男人,除了战争时候他们的好勇斗狠还有些用处外,平时在家就是好吃懒做,抽空打老婆玩。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地域观念,都认为自己才是最好的,最优秀的。可事实上,全国各地的百姓,都有各自的地域性格,如果换一种博大的眼光去看,事实都很美,这才是大中国中大字的体现。而形成这些性格,自然跟各自的历史和文化有扯不开的关系,比如河南人的圆滑,绝对是历史所造就。河南,地处中原之地,向来为四战之所。中国一旦到了乱世,各个枭雄无不争着要逐鹿中原,尽管这只是个成语,但是河南必定跑不了,河南人必然要陷入战火之中。他们经理的乱世比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要多。久而久之养成了他们圆滑的性格,不圆滑就得死。可是这性格在和平时代就越发被人看成是缺点,圆滑意味着原则性不强,想方设法都想钻空子。现在河南人只有两千来万。数量上还不及人口最多的四川人的一半,可是后世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并且移民后代遍及全国各地。显然第一是河南的地方好,能养活人,第二就是河南人能钻空子,起码计划生育阻止不了他们。
同样的道理,陕西的地理位置较好,关中之地四处都是险要。只要占住了这里,基本上就能保持长久的和平,并且有余力向外扩张。这养成了陕西人好斗,自以为强大的意识。而这里总的生产条件不错,从秦汉以来就修筑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使得他们不用太过辛苦就能有不错的收成,于是又了懒惰的性格。
四川人则是天府之国,更封闭的环境。让他们享受了更加长久的稳定,于是人口大幅度增加,造成贫困的同时,因为人多地少。加上山地太多,要活下去就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所以四川人很勤快。
另外广西人凶狠,湖南人坚毅。北京人幽默,上海人吝啬,这些独特的性格才造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辜鸿铭曾说,中国人有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谨,英国人的绅士,美国人的冒险,日本人的精致,几乎拥有全世界的民族性格。
其实辜鸿铭说的也不对,中国人的浪漫,绝对不是法国式的,严谨也不是德国式的。比如西北人沉静、厚重,跟德国人的性格最为相似,但是绝对不一样,因为德国人不仅仅严肃认真,他们还很善于思考,黑格尔、马卡思等享誉世界的哲学家都是德国人。这倒不是说中国人就不及德国这个优秀的民族,只是中国人有自己优秀的地方,比如忠义,德国人就不会理解。简言之,中国并不是集合了世界上所有优秀民族最优秀品质的一个集合体,而是有自己的优秀,有自己的缺陷,的独特的美丽的民族。
而贯穿着这些优秀品质的无非是几年前来总结起来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品格,当然还有勇气、正义等。在国仇家恨之下,甚至连从辛亥起,就作为不显著的河南军队,也爆发了难以想象的勇气。
对待这些河南籍军队,杨虎城也有自己的地域观念,他是陕西人,注定了不会把这些军队当成嫡系,但是他同样是一个军阀,注定了重视军队。于是一方面,只把这只军队当成杂牌,武器装备都不如自己的军队,二来也是牢牢控制住,军官从基层到高层,无一不是从自己的老军队中调过去的。而且此时,把这只军队摆开在前线的潼关,也未必没有让他们打头阵,当炮灰的意思。
除了陕西在备战,凡事跟塞北有联系的势力都在备战,马家军已经出了青海,驻扎在外蒙,他们的目标是东北。而原本的东北军,三个集团军缩减为一个,在塞北军的帮助下,在一千万东北移民的支持下,再次恢复了战斗力,整天嗷嗷叫着打回老家去。只是张学良这个司令却没了斗志,他现在所求的只是能回到老家,去掉身上的耻辱,至于国仇家恨能不能经他的手雪耻,他已经没有了信心。宋哲元的第一集团军,也到了塞北重新整编,不过对于没有地盘,又没有广大群众基础的他们,塞北军的控制力大多了,虽然绝大多数高级军官都是宋哲元的老部下,但是基层和中层却有大量的塞北籍军官,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兵员来自塞北,所以平时指挥起来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宋哲元一旦要调转枪口对付塞北,恐怕就指挥不动一个人了。而宋哲元显然也没有了这个心思,此时的他已经算是雪耻了,对赵礼是心存感激的,因为在收复了北京后,赵礼安排他的部队第一个进城,这算是很给他们面子了,这个情他得领。还有孙连仲的部队,他是最近才下定决心与塞北合作的,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结束后,他的部队就到了河南,结果这次日军的攻击,让他们再次没了立足之地。赵礼邀请之下,他下定决心到了也是收复不久的山西整编。要说他的部队。跟中央军对比算是好的,在河南驻扎期间,尽管汤恩伯有四害之称,可是他的部下孙蔚如驻扎的地方。跟老百姓关系算是不错的,老百姓帮忙运输物资,组成救护队救助伤员,因为他的部队在大灾的时候选择了救灾。
不知不觉间,塞北军联合了许多过去的军阀,以及其他势力,隐隐组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而中央军则越来越孤单,在自己物资也不充裕的条件下。跟其他势力的竞争俨然大过合作。
1943年的世界,显得格外漫长,这是开战以来,战斗最为惨烈的一年。
美国人的加入还没有显现出改变局势的态势。他们的地面部队依然没能收复澳大利亚,在澳洲,日本人投入了绝大多数精锐部队,并且装备了仿制塞北的多款坦克,这些坦克的性能绝对不输给美国的谢尔曼。装备不差的日军。让美国人也头疼不已。
德国人依然没有显现一点败亡之象,除了在非洲遇到了一点失败外,在各个战场上依然是进攻的态势。不过非洲显然不是德国人的主场,他们的军队在哪里。完全是帮意大利在打仗。他们的主场在苏德战场,自从夏季开始。曼施坦因的部队所向披靡,先后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并且在冬天来临前,终于攻克了保守苦难的列宁格勒,实现了他对希特勒承诺的,一年内攻下三大城市的诺言。
但是希特勒仍然对他很不满,因为占领了列宁格勒后,曼施坦因全面停止了继续推进,让德军进入全面的休整,同时在全苏搜集过冬物资,看样子是打算让德军在苏联过冬了。而希特勒则希望他一鼓作气,在冬季前拿下整个苏联,认为根本没必要在给苏联人一个冬天恢复了,他们已经完全的彻底的失败了。
显然希特勒跟曼施坦因此时的处境很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某一时期,要是希特勒熟读中国历史就该知道一个典故,当年乐毅带领燕**队几乎攻占了整个齐国,只有临淄即墨等两三个城市还没有攻破。而乐毅选择了稳当的围城,而没有选择冒险强攻,最后燕国新王即位,在谗臣的挑拨下,撤换了乐毅,结果新任将领上任后,冒险攻击,大败于田单的火牛阵,兵败如山倒,一个个占领下的齐国城市多米诺骨牌般的被田单收复,燕国人一败涂地。
此时显然在德国曼施坦因就面对着名将乐毅的处境,苏联人已经失去了大多数城市,可是并不是毫无战斗力,苏军完全是哀兵,众志成城希望复图。而这时候占尽优势的德军,却已经是一只疲惫的军队了,稍有不慎很容易被人反击。相比之下,占优势的德军,更应该小心翼翼,不能犯错误。可是希特勒显然不明白这一点,这往往就是后方领袖,跟前方将领从古至今不可解开的一个矛盾。在冬季来临前,希特勒撤换掉了曼施坦因,同时还解除了当时曼施坦因要来很多将领,比如隆美尔,比如古德里安。如果一个人有先见之明,那么就可以大胆预言,希特勒此举会为他们招致失败埋下种子了,就像赵构召回岳飞,燕王调走乐毅一样。
可是没有一个人敢于这么大胆的预测,因为德军依然强势,而他们的对手却突然发生了最大的变数,斯太林病死了。
自从莫斯科被占领后,据说斯太林就病了,甚至有种说法是,他是在昏迷的情况下,被警卫们送上飞机逃离莫斯科的,因为这个强人一直在声称与莫斯科共存亡,号召全体苏联居民起来包围莫斯科。好在逃到了喀山的苏联中央没有遇到德国的紧追不舍,他们在这里重新组织了整府,再次抵抗。但是斯太林的病情却没有好转,但也不至于到死亡的地步。只是在他死亡前三天,传来了一个消息,一个让世界很为难的消息,恩琴男爵在叶卡捷琳娜堡发动了政变,并且受到了这里的军官的拥护,成立了新的沙俄政权,拥立在英国的沙皇后裔伊丽莎白为新女皇,复辟了俄罗斯帝国。
恩琴男爵之所以能得到这里的苏联军官拥护,不是他的魅力太大。根本原因还要归结于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