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穿越之大民国-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之郑家屯,四平就更是铁路枢纽了,几条铁路交汇,包括开往郑家屯的铁路线,都是从这里分出的。此时四平已经被围了个水泄不通,连只苍蝇都飞不出来。开始这里还能起到围点打援的作用,不管是沈阳之敌,还是从长春过来的援兵,都努力救援这里。可现在吗,这两个方向的日军都自顾不暇了,管不了这里了。于是四平也就失去了他的意义,高凤举觉得扒掉这个钉子的时候到了。
用了一个师的兵力就占领了这里,然后继续北上,攻占了公主岭,继续往北逼迫日军。之所以能这么顺利,一来是四平的日军被包围了太久了,而且人数太少,很多防守的任务都交给了伪军,而伪军吗,大家都知道出卖了民族祖先的人,又哪里有什么战斗力。当塞北军一进攻,他们不是逃跑,就是再次投降。公主岭就更简单了,本来这里是双方对峙的前沿,可随着长春局势的紧张,从这里抽调了大部分军队去增援了,防守太过空虚。
攻占了公主岭后,高凤举部距离长春就已经近在咫尺了,跟从东北方双城过来的,由脱欢梁镜斋指挥的外蒙骑兵军主力,从东南方已经占领了吉林的巴特带领的部分外蒙骑兵部分东北军溃兵的围困杂牌部队一起,分别从东北、东南、西南三个方向死死围困住了长春的日军主力两万余人。
东北军要让着,但是自己人就不用那么客气了,高凤举一到地方,立刻联系脱欢等人。约定一起攻城,脱欢以自己先来并且已经跟这股日军纠缠了许久,最了解情况为由,想要大包大揽。高凤举自然不会客气,表示自己这边当晚就攻城,谁先攻占这座城市,这里就是谁的。马占山倒是想给东北军多捞点好处,又拿出了张学良的那个理由,说要雪耻。结果这次没人鸟他,但是高凤举还恶意的把他的理由发给了赵书礼,他想激怒赵书礼,让赵书礼下令,他可以立刻攻击沈阳。到时候自己就有可能同时在沈阳和长春,这两个日军占领的最大城市立有功劳了,相比战后自己的地位会更加巩固,立的功劳恐怕会让他的军衔也升一级,一想到军衔他的头就热了。
但是进攻并不顺利,虽然自己这次带来了三万多第一军主力,四周还有十几万友军,而日军只有两万出头,可以说十倍于敌,孙子兵法有云十则攻之,自己这方没有任何理由打不下长春。可是他忘记了,孙子的十则攻之说的是战斗力,而不是单纯的人数。他现在面对的这股日军可是日本的常备军,以后的甲种师团,又有两万于众防守坚城,可不是他之前遇到的杂牌守备队。攻击了一夜也没什么成果,最多就是杀伤了几百日军,而自己这方也损失了近千。高凤举肉痛了,他第一军的士兵都是精锐,可都是宝贝,不能这么消耗。
第二日他停止了进攻,跟之前的脱欢一样采取了用火力消耗日军生力军的打算。整个白天都是试探性的攻击,坦克骑兵步兵轮番上阵,都没能动摇日军已经千疮百孔的阵地。第二天夜间,高凤举采取了继续攻击,小规模骚扰的战术,这出自孙子疲楚的战术,他不相信,让日军日夜不得休息,这么折腾他一个礼拜,他们还能坚持。
到第三天的时候,高凤举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长春了,因为跟东北军约定的日子到了。
这三天,自己在长春跟日本人玩的时候,东北军却始终按兵不动。开始高凤举以为东北军在备战,恐怕是要用巨石压卵的气势,一击必杀。但是第二天东北军还是没有行动,这就让他奇怪了。反正他没把沈阳那几千日军放在眼里,也没太在意,第三天东北军还是没有行动,这就叫他激动了,因为他的机会就要来了。此时他有点后悔把主力都拉到了长春城外,留在沈阳的只有梁赞带领的第一军第三师的两万弱的军队,不过稍微一琢磨两万打日军也够了。
焦急的等到了深夜,这一整天他都没好好关心长春的战斗,终于凌晨一过,高凤举的心开怀大笑了。
反正给的是三天时间,现在凌晨已过也就是第四天了,这时候攻击相信东北军就说不了什么了。于是他当即命令梁赞带兵连夜攻城,并且准备着,万一梁赞进攻不顺利,他就从长春调兵,相比长春沈阳在他眼里更重要。因为无论如何,攻占长春的功劳也要分脱欢一份,甚至是更多的一份是属于脱欢的,而沈阳则是自己独占的。地位上沈阳也始终比长春高一些,这里毕竟是东北的首府。
结果出奇的顺利,凌晨0点15分,梁赞发动攻击,30分就传来已经攻进城的消息,1点整的时候,就宣布已经占领了沈阳的原东北军司令部和张学良官邸等一系列要害地方,并开始向南北大营运动。这让高凤举出离的惊喜了,第一时间向塞北报喜。但是很快梁赞发来的战果清点让他木然了,此次战斗共攻遭遇日军不足百人,消灭日军十一人,俘虏零人,其余皆逃散不知去向。
据他的情报,沈阳城内可是有数千日军的,虽然是杂牌,可不至于全都不战而散了吧。现在只遇到了不足百人,而且没什么战斗意志,一打就跑。而这个跑字也很有讲究,现在沈阳四面被围,日军能跑到哪里去,从塞北军包围放心突围那是找死,可是从东北军阵地突围也不现实啊,虽然高凤举看不上东北军的战斗力,可是人家人数在那里摆着呢。更何况也没听过沈阳方向有战斗的消息啊,突然高凤举觉察出一股不寻常的气息,东北军有问题,可能跟日军有默契,否则为什么三天都不攻击,这么一想日军的消失就能解释了,他们从东北军的阵地上安全撤离了。
要是东北军跟日军有勾结,那么现在身处沈阳的塞北军就危险了。想到这里高凤举,顾不得长春的日军了,留下了一个旅继续围困后,大部队南下。同时不停的催促梁赞查明真相,并且做好防御准备,必要的情况下允许他放弃沈阳。
沈阳到底出了什么事,不仅是高凤举不敢大意,当他把消息传到了归绥后,赵书礼也不敢大意了。
顾不得睡觉,连夜召集高级军官来商议,但是却没有商议出什么结果。最坏的情况就是,东北军跟日本人又勾结了。可是这又不太可能啊,张学良的妻儿都还在塞北呢,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都能反骨,他就不是张学良了,而是张作霖了。换句话说他要真这么枭雄,真能做出抛弃妻子这种有种的事儿,那么东北就不会发展到如今这种局势了。
最好的情况自然这都是一场误会,可是这也不大可能解释的通,几千日军就那么凭空消失,在几十万人的包围下不生不息的消失,这太不可思议了。
反复讨论也没什么结果,反倒是让塞北各个智囊想到了一种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张学良也不知道此事。如果真是这样,那局面恐怕就坏到了极点,因为这意味着,日本人收买了张学良手下手握重兵的将领,这样刚刚下定决心抗日的张学良就出局了。那东北局势的走向是什么,就是神仙也预料不到了。
赵书礼终于把这不着头脑的情况,向张学良汇报了,同时让人紧密把于凤至和她儿子监控起来。倒不是赵书礼下作到了用她们做人质的打算,而是他想看看这二人有没有偷偷离开塞北的情况,要是有,毫无疑问整件事都是张学良策划的,如果没有,事态就严重了。
可赵书礼的电报,张学良还是没有回复,他妻儿那边也没有异常。这让赵书礼觉得整个塞北头上都出现了阴云,自己会被出卖吗,塞北军卷入这场大潮到底是对对是错,对整个塞北军会不会出现致命的打击。
一方面焦急的等待张学良的回复,另一方面密电所有在东北部队,开始做好防御准备。一旦东北军有异动,则给予坚决的打击,同时做好日军跟东北军联合起来的准备。
大局走向迷离了。
 

一百八十五节 各方纠结
赵书礼的密电一发,在东北的塞北军指挥官们立刻就嗅到了阴谋的味道,每个人也都开始绷紧了神经,他们也感受到了压抑,这时候他们才发觉自己是在别人的地盘上战斗。虽然赵书礼没有明告他们到底是什么情况,但是梁镜斋等人也已经琢磨过来了。
在沈阳外的高凤举则是最煎熬,他当初之所以那么热心占领沈阳,主要原因就是功劳的问题。塞北军的制度跟国内的其他势力有些不同,那就是各种规章十分严格,尤其是执行起来更是一丝不漏半点都不马虎。像现在整个塞北军也只有两个将军,一个是赵书礼中将军衔,另一个是宋远少将,赵书礼的军衔是南京国府授予的,宋远就不用说了,怎么说都是塞北军的元老,参与建军的主要人物。
而其他的最高的军衔则是第二军军长李三江的上校了,而他高凤举同样是上校。他比李三江要晚一些,但是此次东北事变,李三江的部队部署在边境,并没有立功的机会,这意味着他有望超越李三江成为塞北军第三个将军。而这不仅仅是荣誉的问题,他的军衔升到了将军后,没理由在职位上还低李三江半级,恐怕他那个代理军长的代理二字就可以去掉了。这样的话,占领不占领沈阳就有很大区别了,尽管事前因为东北军的搅局,似乎他没什么机会,只能退而求其次,让赵书礼明白自己有能力占领沈阳,是赵书礼不让他攻击而已,让赵书礼觉得亏欠他。但就算赵书礼再亏欠他,他没有足够的功勋,想要升级也很难。因为塞北军的记功体系是从德国人那里学来的,而赵书礼又比较支持,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力干涉过。也就是说,只要自己有攻占沈阳的功劳在手,那么就算赵书礼对自己不满意,自己也有很大希望成为少将,相反没有攻占沈阳,那么就算赵书礼再亏欠他,他升级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所以他那么着急,最后占领后自然很狂喜,但是现在沈阳在他心里成了一根刺,放弃吧,舍不得,不放弃吧,城外就是十几万东北军大军,还有背地里可能有日本人的存在。并且糟糕的是,情况似乎在向他们预想的最坏处发展,当梁镜斋的部队往南北大营攻击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日本人早已经不见了,换成了东北军在占领,而两个大营的情况并不是发生过战斗的情况。所以基本上都可以确定了,东北军跟日本人有勾结,只是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还弄不清楚,因为他们占领了南北大营,在南北西三方包围了沈阳,但是却没有攻击沈阳,而是任由塞北军占领这里。
高凤举试图派人去东北军哪里打探,但是却被告知,东北军正在进行整编,不方便见外人。于是高凤举除了在沈阳备战外,没有其他办法,唯一能做的也就是继续稳固沈阳东门阵地,好给塞北军留一个退路。
事态保持着,几方都在观察,三天后依然是这种诡异的情况。
赵书礼搞不清楚状况,但他不是一个坐以待毙的人,他喜欢主动,喜欢一切都掌控在自己手里的感觉。他觉得不能让人把自己给坑了,他这时候有些理解蒋价石了,为什么他要先案内在攘外,掣肘太多了。
赵书礼决定主动出击,一方面给脱欢下了死命令,要他不顾伤亡,务必要在十二个小时内攻占长春。另一方面通告苏联公使,告诉他们自己允许他们进入东北,但是要求他们十二小时内往东北调派十万大军。可苏联人却扯后腿了,他们表示要得到南京整府的正式外交回函,否则不能采取行动,以免引起国际纠纷,把苏联至于不利地位。
赵书礼又加紧跟蒋价石整府沟通,他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蒋价石,同时把东北这些天发生的诡异事情告诉了他,向他解释,有可能张学良已经跟日本人达成了密议,要是此时不采取果决的措施,恐怕东北将在日军的控制下,再次脱离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地区。
在这种关乎国家根本利益的情况下,蒋价石没有拖泥带水,终于强忍个人感情,同意了苏联实力进入东北的事情。于是苏军大举进入,但是他们没有派出十万人,只有三万人,他们说三万苏军足以应付东北发生的任何事端了,丝毫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这就是老牌强国的底蕴和自信。
就在苏军踏入边境那一刻,脱欢终于传来了好消息,长春城破,日军战死一万三千,俘虏人数不足百人。高级将领无一俘虏,本庄繁、林仙之等师团长级别的高官除了此前切腹的多门外,全都乘坐飞机趁夜逃离了长春城。而己方伤亡四万多人,很多是在跟日军在逐街道争夺的巷战中战死的。
苏军的入境引发了一些列的外界反应,日本第一时间表示抗议,说这是干涉东北军面,这严重损害了中日双方的利益,尤其是对日本在东北利益是一个极大的不尊重和冒犯,日本表示要增兵,而且很快就落实了,朝鲜的二十师团终于跨过了边境。
英法此时站在了日本人一方,他们强烈抗议苏联人在东北部署军事存在,要求苏联以国际准则办事,不要在东北局面如此混乱的时候介入,并且要求中国整府对苏联交涉要求他们退兵。美国对此的态度是希望各方克制,表示东北的冲突规模如果在加大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积极的斡旋各方政府。意大利叫嚣苏联这是侵略行为,要求他们立刻撤兵,并且在没有得到中国方面回应的情况下,意大利军队坐上了开往中国的战舰,他们说要维护东北和平。而苏联人则表示,他们此次进兵东北是为了维护东北的稳定,以防影响到苏联边境地区的稳定,而且他们是得到了中国整府的同意的。
英法的回应开始变的强硬,也开始积极起来,英国要从香港抽调几百士兵派往东北,法国则从越南调兵,同时两国联络美国,希望美国也派出军队,加入国联的维和行动。但他们表态的出兵却迟迟不行动,反而是他们在态度上开始支持日本出兵,似乎希望再次借日本人的手,把苏联扩张的爪子打断。就像日俄战争那次一样,英国人坚决支持日本,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但是日本人不是傻子,不能永远被人当枪使啊,自己当枪才有前途。他们在派了一个师团后,后续的增兵计划没有达成,尽管因为三个主力师团的覆灭,已经让国内沸腾了,叫嚣战争的声音越来越大。可是这时候日本整府却出奇的冷静了,军部不在发表任何言论,反而是指示自己办的报纸,开始预测跟苏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