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黄金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唐朝廷一直对高骈寄以厚望,看到他的奏表,一直热盼他平贼的朝廷大臣们大失所望,“人情大骇”。于是,僖宗下诏切责高骈,说他遣散诸道兵,致黄巢乘唐军无备渡江。高骈上表辩解了一通,就称自己得了半身不遂,“不复出战”。
  当时,黄巢军自称才十五万,实际人数应该远远不足这个数。高骈谎报军情,不过是为自己的胆怯找借口。之后,他拥兵自重。天平节度使兼东面副都统曹全晸以六千人全力抵抗黄巢,由于寡不敌众,退兵屯于泗州,以等待诸道援军的到来。高骈不出一兵一卒救援。为此,后世王夫之愤言道:“无忘家为国、忘死为君之忠,无敦信及豚鱼、执义格鬼神之节,而挥霍踊跃、任慧力以收效于一时者,皆所谓小有才也。小有才者,匹夫之智勇而已。小效著闻,而授之以大任于危乱之日,古今之以此亡其国者不一,而高骈其著也。……而唐之分崩灭裂以趋于灰烬者,实(高)骈为之。”
  之后,高骈一直坐守扬州,保存实力。黄巢军入西京长安时,朝廷再三征高骈“赴难”,他却想得渔翁之利,欲兼并两浙,割据一方,遂逗留不行。唐朝廷对他的拥兵自重、无所作为当然十分生气,中和二年(882年),唐僖宗下令罢免高骈诸道兵马都统、盐铁转运使等职。
  高骈既已丧失兵权,又被解除了财权,顿时捋起袖子,破口怒骂。还立即指使幕僚顾云起草奏书给僖宗,言辞极为不逊。其中说:“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负陛下。”又说:“奸臣未悟,陛下犹迷,不思宗庙之焚烧,不痛园陵之开毁。”又说:“今贤才在野,奸人满朝,致陛下为亡国之君,此子等计将安出!”(《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五》)将唐朝廷战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了僖宗身上。僖宗看完后勃然大怒,派郑畋草诏,将高骈大力贬损一通。其中说:“‘奸臣未悟’之言,何人肯认!‘陛下犹迷’之语,朕不敢当!”又说:“卿尚不能缚黄巢于天长,安能坐擒诸将!”
  一个是朝廷重臣,一个是帝国皇帝,两人一来一往,跟大街上泼妇的对骂差不了太多。至此,双方已经彻底撕破了脸皮。“(高)骈臣节既亏,自是贡赋遂绝”。后来,长安为诸道收复,高骈又无比后悔,觉得自己未能占到功劳。
  高骈素信神仙,重用术士吕用之,付以军政大权。吕用之趁机秉权,诛杀宿将,由此导致上下离心。部将毕师铎是黄巢降将,常常因此而自危。毕师铎有一爱妾,美貌非凡。吕用之明为修道之人,却趁毕师铎外出公干,公然闯入毕府强行奸淫美妾。毕师铎知道后,虽然敢怒不敢言,但心中却恨不得将吕用之碎尸万段。光启三年(887年),毕师铎奉命出屯高邮,吕用之“待之加厚,(毕)师铎益疑惧,谓祸在旦夕”。毕师铎到高邮后,联合诸将高邮镇将郑汉章等人反攻扬州。城陷,高骈被囚,不久被杀,最终落了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既无善终,又得恶名。


黄巢的理想(5)


  
  [顺便提一个类似前面讲过的红线的传奇。在高骈左右用事的方士,除了吕用之和张守一外,还有个诸葛殷。《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四》中描写高骈和诸葛殷相处的情形,很是生动有趣:“殷始自鄱阳来,用之先言于骈曰:‘玉皇以公职事繁重,辍左右尊神一人,佐公为理,公善遇之;欲其久留,亦可縻以人间重职。’明日,殷谒见,诡辩风生,骈以为神,补盐铁剧职。骈严洁,甥侄辈未尝得接坐。殷病风疽,搔扪不替手,脓血满爪,骈独与之同席促膝,传杯器而食。左右以为言,骈曰:‘神仙以此过人耳!’骈有畜犬,闻其腥秽,多来近之。骈怪之,殷笑曰:‘殷尝于玉皇前见之,别来数百年,犹相识。’”在高骈的支持下,诸葛殷曾经掌管扬州的盐铁税务,权势显赫一时。当时,有妓女的父母贪慕钱财,强将女儿送给诸葛殷做妾。妓女却另有所爱李三十九郎。李三十九郎情人被夺,却无法与诸葛殷相抗,极是悲哀,又怕诸葛殷加祸,只有暗自饮泣。有一次偶然和女商荆十三娘谈起。荆十三娘慨然道:“这是小事一桩,不必难过,我来给你办好了。你先过江去,六月六日正午,在润州(镇江)北固山等我便了。”李三十九郎依时在北固山下相候,只见荆十三娘负了一个大布袋而来。打开布袋,李三十九郎爱慕的妓女先跳了出来,还有两个人头,却是那妓女的父母。李三十九郎十分惊讶,不知道荆十三娘如何做到。之后,荆十三娘和温州进士赵中立同回浙江,不知所终。事见《北梦琐言》。]
  曹全晸军被破后,黄巢军北渡淮河,自淮而北、整装而行,不剽财货,唯取丁壮为兵。之后,一路势如破竹,破申州(今河南信阳),分兵入颍州(今安徽阜阳),宋州(今河南商丘)、徐州、兖州境,所至唐官吏皆望风逃窜。
  历史的天平开始偏向于黄巢一边。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中旬,黄巢率农民军攻克汝州(今河南临汝),又马不停蹄,挥师北进。唐调河东(驻太原府)、天平(今山东东平北)等藩镇兵进剿。农民军势如破竹,十七日攻克东都洛阳。唐东都留守刘允章率百官迎降,坊市晏然。
  十二月初,黄巢率农民大军经陕(今河南陕县)、虢(今河南灵宝)直指潼关。唐潼关守将齐克让、张承范兵少无粮,农民军力败唐守军,攻克潼关,大军直指长安。十二月初四,僖宗下诏任命黄巢为太平节度使,为历史写上了近似闹剧的一笔。此时的黄巢,怎么还会在乎太平节度使呢?他更加在乎长安。
  十二月初五,僖宗在田令孜神策军的护卫下,狼狈逃往成都避难,只有很少人从行,文武百官及诸王、妃多不知皇帝去向。黄巢未受到任何抵抗即顺利进入长安,他终于实现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夙愿。
  这时候,黄巢才发现,只有当最大的理想实现了的时候,感慨过去九死一生的经历才会回味无穷。倘若当初唐朝廷同意他为广州节度使,现在他会是什么样子?倘若当时唐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穷追不舍,他恐怕早就丧生了吧?倘若……实在有太多太多的倘若。
  历史就是如此,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太多的偶然性。在许多不经意的偶然间,黄巢实现了他曾经的最大的志向,在历史的画卷上写下了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被逼上梁山的庞勋(1)


  中国的农民起义是世界上鲜有的。不论是次数,还是规模,都是其它国家所不能比的。唐末的黄巢起义则对后世的农民起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世有相当多的史学家认为“唐亡于黄巢”。虽然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黄巢起义,但实际上,导致唐帝国覆灭的因素很多。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综合了多方面因素,可以总结为三大类:藩镇割据、宦官专政和朋党之争。这三类,已经在前面的篇章分别提到。这些原因导致了唐朝政治的腐败与黑暗,腐败与黑暗又导致民不聊生。黄巢起义不过是个火引子,将以前各种暗流形成的地火激发了出来,形成了火山,从而直接导致唐大厦的倒塌。
  然而,在黄巢之前,还有次庞勋领导的桂林戍卒起义。《新唐书·南诏传赞》称:“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由此可见其影响之深远。为什么唐帝国灭亡的导火索不在藏龙卧虎、群雄林立的中原,而在偏处于岭南一隅之地的桂林呢?
  要讲桂林戍卒起义,首先讲讲唐朝的兵制,因为这次起义就是跟兵制有关。
  唐朝建国后实行的是府兵制。其府兵制本身有其特殊性,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上相当罕见。关于这一点,可以拿与唐朝同样有声色的汉朝来作比较:汉朝是寓兵于农,全农皆兵;唐朝只能说全兵皆农,就是说,每个士兵都要种田,但不是所有种田的人都要当兵。
  唐朝先将全国的人口做调查统计,根据各家的经济情况,分为九等人。下三等的人没有资格当兵,上等和中等才有当兵的资格。作为补偿,朝廷会免去当兵家庭的租庸调。这样,当兵是地位的象征,所以,富裕人家愿意当兵,这就是府兵。府兵自己有田有地,因此不需要朝廷出钱来养军队。那么,府兵制是怎么破坏的呢?
  各地府兵要轮流到京师宿卫一年,唐太宗时,太宗李世民经常亲自教习这些府兵骑射,府兵们都觉得荣耀,愿意为国家出力。后来,天下太平无事,在京师宿卫的府兵无事可做,逐渐沦落为达官贵人的苦工,受人轻视,因此,再有府兵下一轮宿卫,便千方百计地逃避。
  再说边境上的府兵。府兵原来是三年一代,但因为边防战事频繁,戍期延长。前面提过,府兵都是家境富裕之人,到边关时,往往携带不少绢匹(唐朝以绢作币),这是他们的私房零用钱。边将见财起意,便想方设法地侵吞士兵财物,还强迫士兵服苦役。这样,由于边将贪污,朝廷腐败,直接导致没有人再愿意当府兵,发生了大面积府兵逃亡事件。这种情况发生在玄宗一朝,正是唐帝国国力鼎盛的时期。
  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廷只好停止征发府兵,开始实行募兵制,其实就是雇佣兵。唐帝国此时财力雄厚,有钱有势,出得起大价钱雇人当兵。招募来的士兵,军器、衣粮都由朝廷发给,长期服兵役。而这些被招募的士兵,绝大多数都是番人。正是大量使用少数民族番人当兵当将,而没有采取任何提防措施,才造成了后来“安史之乱”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
  言归正传,唐懿宗时,徐州一带“风土雄劲,甲士精强”,那里武风极盛,人的性格也比较刚烈。当时,唐朝廷为了加强西南边防力量,调派了部分徐州兵(雇佣兵)去守岭南,其中有八百人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驻防。开始调防时,朝廷与这些徐州兵约定,三年一轮换,就是说,只要他们在岭南守够三年,就可以重新回去家乡徐州。
  到了后来,朝廷因调防费用大,迟迟不予轮换。到了咸通九年(868年),这些徐州兵守桂州已经有六年之久。他们思念家乡,怀念亲人妻子,自然对唐朝廷深为不满。最可气的是,徐州都押牙尹戡不顾群情汹汹,为了讨好上级,向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建议说:“以军帑空虚,发兵所费颇多,请更留戍卒一年。”意思是换防要花很多的钱,而朝廷现在没军费预算,不如让这些徐州兵在桂州再多守一年。崔彦曾是宰相崔慎由的侄子,性情严酷,为人刻薄。唐朝廷因为怕徐州士兵骄横难制,特意任命苛刻的崔彦曾镇抚徐泗。崔彦曾听从了尹戡的建议。
  消息传到桂州后,徐州兵群情愤怒。这些兵当中,都虞候许佶、军校赵可立、姚周、张行实几人以前都是徐州附近著名的群盗,因为地方官府无力征讨,于是招安他们出山,充在军队中任职。这些人曾经为盗,作风彪悍,自然更加怒火冲天。刚好此时桂管观察使李丛被调往湖南,新任观察使还没有到任。这些徐州兵更加觉得自己被朝廷抛弃了。咸通九年(868年)秋七月,许佶等人去找都将王仲甫理论。王仲甫不但不安抚,还趾高气扬地训斥众人。许佶等人气愤不过,一哄而上,杀死了王仲甫。
  这下事情闹大了,许佶等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推举素所信服的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庞勋见大家已经把王仲甫杀了,难以置身事外,再说他也渴望早日回到家乡徐州,于是被逼上了梁山,做了徐州兵的首领。庞勋带着众人冲入监军院,夺取了兵甲,武装起来结队北还,打算自行回去徐州老家。
  事情到此地步,还没有十分恶化。不过是一群离开家乡六年的士兵,渴望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而已。不过,这些徐州兵因心中忿怒,在所过之地四处劫掠。因为他们都是职业兵,训练有素,地方州县根本拿他们没办法。唐朝廷得知消息后,派大宦官张敬思来安抚徐州兵,表示不追究前事,由官府资送他们回归徐州,于是徐州兵停止了沿途抢劫。
  事情到此,应该就已经解决了,皆大欢喜。然而,徐州兵到了湖南后,宦官监军用计策诱骗他们,让他们将武器全部交出。山南东道节度使崔铉则派兵严守要害之处。
  在这样的情况下,庞勋与许佶等人计议:认为朝廷赦免他们,是怕他们沿途攻击抢劫地方,又怕他们溃散到山野为盗为匪,一旦他们回到徐州,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早已设好的罗网。徐州兵心中恐惧,不敢继续北上,于是乘船沿长江东下。一路上,众人为了防备朝廷突然袭击,都拿出自己的钱打造兵器。


被逼上梁山的庞勋(2)


  此时,徐州兵仍然没有反叛的意思。庞勋甚至多次派人向上司徐泗观察使崔彦曾送申诉状,信使一个接着一个,申诉状的言辞都相当恭敬。然而,崔彦曾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这大概与他苛刻的性格有关。这些徐州兵原来都是他的部下,出了这样的事,他自觉脸上无光,势必要铲除这些徐州兵而后快。崔彦曾如此态度,朝廷也无法知道更多的真相,自然也不可能得到庞勋的申诉状,更不可能安抚这些只想早日回到家乡的徐州兵了。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庞勋等人显然已经无路可退。渡过淮河以后,庞勋向众徐州兵宣称:“我辈擅自归来,不过是因为思念妻儿,日夜想与他们相见。听说已有皇帝的密敕到了徐州,一旦我们等回到徐州,将被肢解灭族。大丈夫与其自投罗网,为天下人所笑,还不如大家同心协力,赴汤蹈火干一番大事业。这样不仅摆脱祸殃,还可求得富贵!更何况徐州城内的将士都是我们的父兄子弟,我们在外一声高喊,他们在城内必然响应。”众人听后都欢呼雀跃,拍手称好。
  于是,一场本来不该发生的大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徐州兵只有将士赵武等十二人不想参与起义,企图逃跑,结果被庞勋处斩。庞勋随即派人将赵武等人的首级送给崔彦曾,并再递上申诉状,宣称是被赵武等人骗归。不久,庞勋再次申诉,要求停掉徐州都押牙尹戡的职,然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